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的舌象变化与T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方法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其中湿热夹瘀者35例,湿热兼虚者37例;对照组28例。采用ZBOX-I型舌象仪采集其治疗前后的舌象参数,并由计算机软件对舌象参数进行自动分析;同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检测结果;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舌象参数T细胞亚群的变化,并用统计学软件分析舌象参数与T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湿热夹瘀组中胖瘦指数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中齿痕指数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湿热夹瘀组CD+3,CD+4,CD+8,CD+4/CD+8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湿热兼虚组CD+8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CD+3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3100例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舌象的瘀斑指数与CD+3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肠益方能改善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患者的部分舌象参数和免疫功能;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舌象参数与T细胞亚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舌象参数的变化与机体免疫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100例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的脉象参数与细胞免疫指标进行分析,探讨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的脉象变化与细胞免疫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ZBOX-I型舌脉象仪采集10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脉象参数,并由计算机软件对脉象参数进行自动分析;同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细胞免疫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脉象参数及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并用统计学软件分析脉象参数与细胞免疫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患者左手脉象参数:治疗湿热兼虚组中h1,h3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中As较治疗前升高(P0.05);右手脉象参数:治疗湿热夹瘀组中h3,h4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湿热兼虚组中h1,h3,h4,As较治疗前升高(P0.05)。(2)治疗湿热夹瘀组CD+3,CD+4,CD+8,CD+4/CD+8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湿热兼虚组CD+8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CD+3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3)患者左手脉象研究结果示:As值与CD+3值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254,且呈负相关;h1,h3,h4,As值与CD+3值呈负相关;h1,h3,h4,As值与NK值呈正相关。右手脉象研究结果示:h3值与CD+4/CD+8值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261,且呈正相关;h1,h3,h4,as值与CD+4/CD+8值呈正相关;t5,w值与CD+4值呈正相关。结论:(1)肠益方对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左手脉象"Lh4"和右手脉象"Rh4"、"Rh5"、"Ras"等部分指标治疗前后具有一定的变化趋势。(2)肠益方能改善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患者的免疫功能。(3)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脉象的h1,h3,h4,As,t5,w值与细胞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脉象参数的变化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肠益方对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舌脉象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将140例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2例,其中湿热夹瘀者49例,湿热兼虚者53例;对照组38例。对各组治疗前后舌脉象参数予以观察对比。结果:3组资料在舌象参数上,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3组之间各指标亦均无显著差异(P0.05)。3组资料在左手脉象"Lh4"和右手脉象"Rh4"、"Rh5"、"Ras"参数上,治疗前后的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其余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及3组之间比较均未见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肠益方对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左手脉象"Lh4"和右手脉象"Rh4"、"Rh5"、"Ras"等部分指标治疗前后具有一定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肠益方对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舌脉象参数的变化,分析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舌脉象参数的特征。方法:将100例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28例,分别给予肠益方加减和平消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疗程为3个月。采用ZBOX-I型舌脉象数字化分析仪采集治疗前后患者的舌脉象客观化参数,观察治疗前后舌脉象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1舌象苔质参数:治疗组(两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舌象苔形参数:治疗湿热夹瘀组中胖瘦指数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中齿痕指数较治疗前降低(P<0.05);2左手脉象参数:治疗湿热兼虚组中h1,h3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中As较治疗前升高(P<0.05);右手脉象参数:治疗湿热夹瘀组中h3,h4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湿热兼虚组中h1,h3,h4,As较治疗前升高(P<0.05)。结论:肠益方能改善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舌象的胖瘦指数,齿痕指数;肠益方对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左手脉象"Lh4"和右手脉象"Rh4"、"Rh5"、"Ras"等部分指标治疗前后具有一定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王品  刘维  刘晓亚 《吉林中医药》2010,30(5):406-407
目的:将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辨证分型与T细胞亚群检测指标相结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RA提供参考。方法:将120例RA患者分为寒湿阻络型、湿热瘀阻型、痰瘀痹阻型、肝肾亏虚型。T细胞亚群各指标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各组数据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CD3^+T、CD4^+T细胞在中医各证型间无统计学差异,CD8^+T细胞、CD4^+/CD8^+在中医辨证分型间有差异。寒湿阻络型与肝肾亏虚型,寒湿阻络型与痰瘀痹阻型间有显著差异(P=0.01,P=0.03),湿热瘀阻型与肝肾亏虚型,湿热瘀阻型与痰瘀痹阻型间有显著差异(P=0.03,P=0.02),寒湿阻络型与湿热瘀阻型CD8^+T细胞、CD4^+/CD8^+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医证型不同,则T细胞亚群实验室指标有差异,这些规律可为RA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静 《新中医》2020,52(21):87-90
目的:观察肠益煎辅助常规化疗对大肠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及癌因性疲乏(CRF) 的干预效果。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 例大肠癌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 例。2 组在常规FOLFOX4(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及奥沙利铂灌注)化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予对症支持治疗+肠益煎治疗,均治疗3 个月。对比2 组治疗前后癌症疲乏量表(CFS) 评分、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治疗后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例数。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躯体疲乏及总疲乏CFS 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CD4+、CD3+及CD4+/CD8+水平降低(P<0.05),CD8+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CD4+、CD3+及CD4+/CD8+水平升高(P<0.05),CD8+水平及白细胞下降例数降低(P<0.05)。结论:肠益煎辅助化疗治疗大肠癌术后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CRF 状态及免疫功能,且骨髓抑制较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胃肠安对大肠癌术后化疗后患者生存质量、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大肠癌术后化疗患者随机分为3组,胃肠安方组(中药组)以胃肠安方为基础,每日1剂,水煎服,分2~4次服,连续服用2个月。胸腺肽α1组(西药组)以胸腺肽a1(迈普新)皮下注射,每次1.6 mg,每周2次,2次相隔3~4天,连续2个月。胃肠安+胸腺肽α1组(综合组)同时予以胃肠安方汤药口服和胸腺肽α1皮下注射,用法同上,连续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CD3+、CD4+、CD8+、调节性T细胞、IL-10及TGF-β的变化情况。结果:胃肠安方不仅能提高肠癌术后化疗后患者CD3+、CD4+、CD8+等T细胞亚群水平,抑制免疫负调控细胞Treg,同时又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与免疫制剂胸腺肽α1(迈普新)合用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同时,胃肠安治疗后患者外周血IL-10、TGF-β水平均有一定程度下降,提示胃肠安可以通过抑制免疫负调控细胞因子IL-10、TGF-β发挥免疫调控作用。结论:胃肠安方联合胸腺肽α1可以用于大肠癌术后化疗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不同证型与各种炎性指标以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间的相关关系。方法:确诊的RA患者113例,先按中医分型标准辨证分型,再分别检测ERS、hs-CRP、RF、以及外周血CD3+、CD4+、CD8+、CD4+/CD8+比值,研究其中医证型的分布及与各种炎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13例患者中风寒湿痹型29例,风湿热痹型52例,痰瘀互结型17例,肝肾亏虚型15例。风湿热痹型和风寒湿痹型患者的病程较痰瘀互结型和肝肾亏虚型为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风湿热痹型和风寒湿痹型患者的关节疼痛指数、压痛指数和肿胀指数均较痰瘀互结型和肝肾亏虚型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风湿热痹型肿胀指数较风寒湿痹型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风湿热痹型和风寒湿痹型患者的ESR、hs-CRP和RF均较痰瘀互结型和肝肾亏虚型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风湿热痹型hs-CRP较风寒湿痹型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风湿热痹型患者外周血CD4+/CD8+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1),肝肾亏虚型患者外周血CD4+/CD8+显著低于其他证型(P〈0.01)。结论:风湿热痹型RA的炎症程度最高,风寒湿痹型的炎症程度次之,而痰瘀痹阻型和肝肾亏虚型的炎症程度相对较低,hs-CRP和CD4+/CD8+比值可能可以作为RA湿热证候分类的微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侯机体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免疫指标的关联性。方法:选择初次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各30例,动态观察两组患者血清CD3+、CD4+、CD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的变化。结果:肝胆湿热型患者CD3+水平在初次、随访8周和16周时均明显升高,与肝郁脾虚型患者相应数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初次、随访8周和16周时CD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高于肝郁脾虚组。两组患者初次IgM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胆湿热组低于肝郁脾虚组(P〈0.05),随访8周和16周时两组IgM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8+、IgA、Ig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D3+、CD4+、CD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D3+、CD4+、CD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关联性,相关免疫指标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②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湿热蕴结型大肠癌( CRC)术后患者的舌象变化与中医症候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00例湿热蕴结型CRC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2例应用肠益方加减治疗,对照组28例应用平消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采用ZBOX-Ⅰ型中医舌脉象数字化采集分析系统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舌象参数,并由计算机软件对舌象参数进行自动分析;同时对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舌象参数与中医症候的变化,并用统计学软件分析舌象参数与中医症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组治疗前后舌象苔质参数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湿热夹瘀证治疗后胖瘦指数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胖瘦指数由治疗前的瘦舌转变为治疗后的正常舌;对照组治疗后齿痕指数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降低。治疗组湿热兼虚证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单项症候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黏液便、肛门灼热、口苦、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这5项中医症候评分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湿热夹瘀证治疗后面色萎黄这1项中医症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湿热兼虚证治疗后腹部疼痛、腹痛固定、面色萎黄这3项中医症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舌象参数及中医单项症候评分进行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的相关性分析,舌象胖瘦指数与黏液便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162,且呈负相关(P<0.05)。结论肠益方能改善湿热夹瘀证CRC术后患者舌象的胖瘦程度;改善湿热蕴结型CRC术后患者的中医症候,且疗效优于对照组;湿热蕴结型CRC术后患者舌象参数与中医症候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香砂六君子汤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为胃癌的中医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胃癌患者95例,按抽签法分为治疗组(n=48)和对照组(n=47).对照组仅采用FOLFOX4的系统化疗方案治疗.治疗组采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治疗前后的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及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比较,CD3+、CD4+、CD8+、CD4+/CD8+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CD8+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生存质量改善达有效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对胃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从而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消瘤汤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进展期大肠癌术后的疗效及其防治大肠癌术后复发的作用。方法:104例行手术治疗的进展期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采用腹腔热灌注化疗同时口服消瘤汤,对照组50例,单用腹腔热灌注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生存质量、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免疫功能的变化等。结果:治疗组生存质量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腹泻、神经毒性等)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自然杀伤细胞活性(NK)、CD+4/CD8+水平均较对照组提高(P0.05)。两组术前癌组织已浸透浆膜或术前已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者1年及3年的生存率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消瘤汤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不但能减轻化疗药物毒副反应,而且能改善NK水平,提高CD4+/CD8+比值,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进展期大肠癌患者术后复发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并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结合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抗肿瘤药物治疗;治疗组除接受常规抗肿瘤药物治疗外,结合口服中药益气健脾疏肝颗粒治疗及进行心理干预治疗。研究周期为12周。治疗前后测定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免疫指标(CD3+、CD4+、CD8+、CD4+/CD8+、NK)的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CD3+、CD4+、CD4+/CD8+和NK细胞均值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CD8+下降,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中药结合心理干预可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使NK细胞活性上调,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上调,从而使机体更有效地发挥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益气清肺汤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相同化疗方案治疗,21d为1个周期,2个周期评价疗效。治疗组在化疗前2d加用益气清肺汤治疗。21d为1个疗程,2个疗程评价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后中医临床证候变化、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变化。结果:两组中医临床证候变化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改善率分别为83.3%和60.0%(P〈0.05);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2个周期化疗后,对照组CD4^+、CD4^+/CD8^+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组CD3^+、CD4^+、CD4^+/CD8^+水平较化化疗前有所增加(P〈0.05)。两组组间比较,化疗后治疗组CD4^+、CD4^+/CD8^+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清肺汤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改善中医临床证候、免疫功能、减轻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艾迪注射液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疗法对肝癌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0例,均采用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治疗组加用艾迪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证候改善率分别为86.7%、60.0%;生活质量提高稳定率分别为80.0%、53.3%;生存期〉12个月的生存率分别占66.7%、40.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比值均升高(P〈0.05),CD8+降低(P〈0.05、P〈0.01);且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迪注射液可提高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补肾健脾消症方联合化疗治疗胃癌术后患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补肾健脾消症方对胃癌术后患者化疗过程中细胞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和联合化疗组各30例,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观察化疗前后NK细胞活性、CD3^+、CD4^+、CD8^+、CD4^+/CD8^+比值,以及生存质量评分(Karnofky评分)情况。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胃癌术后患者NK细胞活性、CD3^+和CD4^+显著降低(P〈0.05),而CD8^+明显升高(P〈0.05),致CD4^+/CD8^+比值降低(P〈0.01);2、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单纯化疗组治疗后NK细胞活性、CD3^+降低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联合化疗组NK细胞活性、CD8^+高于单纯化疗组(P〈0.05),在CD3^+、CD4^+、CD4^+/CD8^+比较上差异更为明显(P〈0.01);3、同组治疗前后比较,联合化疗组治疗后Karnofky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而单纯化疗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后比较,联合化疗组Karnofky评分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P〈0.01)。结论:补肾健脾消症方可显著提高胃癌术后患者化疗过程中的细胞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急性胰腺炎中医辨证分型患者外周静脉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值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在急性胰腺炎中医辨证分型中的意义。方法:根据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标准随机抽取脾胃实热型、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蛔虫上扰型4组,每组8人,共32人,检测4种证型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与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 4种证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①与对照组比较,脾胃湿热组CD3、CD8降低,CD4+/CD8+值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脾胃实热组外周血CD3、CD8降低,CD4+/CD8+值升高,差异极显著(P<0.01),CD4明显降低,变化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郁气滞组,蛔虫上扰组值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②与脾胃实热组比较,脾胃湿热组CD3、CD4、CD8及CD4+/CD8+值的升高变化有显著(P<0.05);肝郁气滞组与蛔虫上扰组的CD4+、CD4+/CD8+较之差异显著(P<0.05),CD3、CD8值的变化极显著(P<0.01)。结论:急性胰腺炎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有关,CD3、CD8、CD4+/CD8+可作为AP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健脾合剂如何对脾虚型溃疡型结肠炎(UC)进行免疫干预。方法:选取健脾合剂治疗组100例及健康对照组100例。健脾合剂(党参、白术、山楂、陈皮、麦芽等)由本院中药制剂室协助配制,一剂煎3袋,各150 mL。每天分3次温服,日1剂。均为20天1个疗程,服药2个疗程复查免疫指标。结果:UC患者治疗前的CD+4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CD+3和CD+8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经治疗临床症状缓解后,其CD+4细胞数回落(与治疗前比较,P>0.05),CD+3和CD+8细胞数回升(与治疗前比较,P<0.05和P<0.05)。UC患者治疗前的CD+4/CD+8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经治疗后回落(与治疗前比较,P<0.05)。两个疗程间总有效率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健脾合剂对溃疡性结肠炎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且主要提高了Ts细胞,从而缓解自身免疫及变态反应所致的系列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瘀方配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复发转移性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7例,采用自拟益气活血化瘀方配合FAC方案治疗,对照组27例,单纯应用FAC方案治疗。两组均于4周期化疗后评定疗效,分别观察近期疗效、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免疫学指标、肿瘤标志物等变化。结果:入组54例病例,无脱落病例,总有效率治疗组70.37%,对照组40.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生存质量改善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KPS评分提高稳定率分别为92.59%,66.6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过程中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下降和恶心呕吐、神经毒性及心电图改变的发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指标变化,治疗组CD3^+,CD4^+及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CD8+明显降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CD3^+、CD4^+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CEA、CA153与本组治疗前及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益气活血化瘀法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能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扶正抗瘤方对肺癌化疗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5例肺癌初次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5例),2组均给予常规化疗,治疗组在常规化疗的同时给予自拟扶正抗瘤方,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0天T细胞亚群(外周静脉血CD4^+/CD8^+)的变化情况;并观察在治疗16周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CD4^+、CD8^+、CD4^+/CD8^+2组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后躯体功能和总体健康评分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抗瘤方干预静脉化疗肺癌患者能提高患者短期免疫功能,改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