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肾细胞癌术后局部复发和肺转移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细胞癌(RCC)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2%,占肾原发性恶性肿瘤的82%。30%RCC在初次诊断时已有远处转移,而RCC在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后,有60%-70%的患者会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RCC的转移复杂多变,可早期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2.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最常见的肾恶性肿瘤。肾肿瘤中80%以上为RCC,约40%的RCC病人最终因肿瘤进展恶化而死亡。当诊断为RCC时已有20%。30%发生转移,即使能切除,术后仍有30%-50%在局部复发。Pantuck等报告自1950年肾恶性肿瘤发病率与病死率逐渐上升,至2001年发病率上升了126%,病死率上升了36.5%。  相似文献   

3.
一、胰癌T1:原发肿瘤限于胰腺。 T1a :肿瘤最大径≤ 2cm  T1b :肿瘤 >2cm。T2 :肿瘤直接扩散至十二指肠、胆总管及胰腺周围组织。T3:肿瘤扩散至胃、脾、结肠或邻近血管。N0 :无局部淋巴结转移。N1:局部淋巴结转移。Nx:局部淋巴结转移不能评估。M0 :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如肝转移或腹膜转移。二、壶腹癌T1:肿瘤位于壶腹。T2 :肿瘤侵犯十二指肠壁。T3:肿瘤侵犯胰腺≤ 2cm。T4:肿瘤侵犯胰腺 >2cm或邻近器官。N及M分类同胰癌。胰癌与壶腹癌TNM分类@何振平InternationalUnionAgainstCancer(UICC);Spiess…  相似文献   

4.
转移性肾癌的非手术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居泌尿系统肿瘤的第二位。约有20%-30%的肾癌患者就诊时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扩散或转移,有20%-40%的术后患者仍会出现远处转移。肾癌患者一旦出现远处转移,其中位生存为6-12个月,5年生存率小于10%。我们对目前不能接受手术或术后发生远处转移的肾癌患者可进行的药物、免疫及放射疗法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4):251-258
正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是泌尿系统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WHO统计,2018年全球RCC新发病例403 262例,造成超过175 000例患者死亡[1];中国RCC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数分别为70 407例和43 486例,5年期生存率仅约60%~65%[2]。手术切除肿瘤或患肾是器官局限性及局部进展性肾癌等非转移性肾癌(没有远处转移或区域外淋巴结转移)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肾细胞癌VEGF表达和MVD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RCC)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MV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5例肾细胞癌(RCC)及10例正常肾组织进行VEGF单克隆抗体及CD34单克隆抗体染色,观察RCC的VEGF表达与M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VEGF的表达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二者均与RCC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显著相关(P〈0.05,P〈O.001)。结论 VEGF与MVD可客观准确反映RCC的生物学行为,上述二项指标可作为评估RCC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预后很差,总的5年生存率仅3%。文献报告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即认为肿瘤不可切除:远处转移,局部淋巴结转移,网膜或邻近器官侵犯(除十二指肠外),胰周动脉受侵或被肿瘤包绕,静脉内有癌栓形成或静脉腔闭塞。由于胰腺癌具有容易侵犯周围血管的生物学特性,因此当没有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时,对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价主要是对胰腺癌胰周血  相似文献   

8.
肾癌又称肾细胞癌(RCC),是指起源于肾皮质的具有异质性的肿瘤[1],在人类泌尿系肿瘤中占第二位.外科手术根治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一旦肾癌出现远处转移,其5年生存率不足20%,据统计2008年全球肾癌新发病例约有271000例,约有116000例死于肾癌,肾癌约占成人新发恶性肿瘤的2.1%,男女发病率约为3:2[3],海德堡分类将肾癌分为4个主要的组织型:透明细胞癌(60% ~80%),乳头状肾细胞癌( 10% ~ 15%),嫌色细胞癌(约5%),肾嗜酸细胞瘤(约5%),各种类型在遗传方面和疾病的临床表现上都具有高度的不同[4].肾癌本身是多基因相关肿瘤,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病程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迄今为止尚未阐明.基础研究的进展能够提高肾癌的预测、诊断和个体化治疗能力.本文就肾癌基础研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伴有远处转移的肾细胞癌(RCC)淋巴结阳性时预后较差,作者报道淋巴结阳性但无远处转移的RCC(临床分期TxN1-2M0)采用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1993-2003年,共2643例RCC患者在美国Texas大学Anderson肿瘤中心行肾切除术,其中40例患者淋巴结阳性但无远处转移。此40例患者均行肾切除及后腹膜淋巴结扩大清扫术,对其病理结果和手术效果行回顾分析和评价。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8岁。62%为男性。  相似文献   

10.
胆管癌转移途径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为了了解胆管癌的细胞生物学特性和浸润、转移机制,及其对预后的判断,作者对40例胆管癌标本进行了三种不同的染色法,观察肿瘤血管密度及浸润程度;神经周围间隙浸润指数。结果显示,40例患者中,发现器官和组织浸润及转移者共25例(62.5%)。病理学观察到肿瘤附近淋巴管受侵29例(72.5%)。肿瘤组织内血管受侵31例(77.5%)。神经周围间隙受侵33例(82.5%)。肿瘤血管密度、神经周围浸润指数与器官组织转移发生率明显相关,对于判断患者术后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随访显示有转移组术后3年复发率为100%,平均复发时间9.6个月。无转移组术后3年复发率为64.3%,平均复发时间17.5个月。研究结果提示,胆管癌细胞除直接浸润及沿淋巴系统转移外,血管和神经周围间隙均是重要的转移途径。多途径转移和胆管周围及肝十二指肠韧带结缔组织内癌细胞残留可能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肾细胞癌(RCC)是一种血管肿瘤。我们已经广泛认同了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和转移扩散时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评定了RCC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管内皮抑制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血清水平,评价了患者存活因素的预兆作用,区分了关于肿瘤分期、分级和大小的组织亚型。  相似文献   

12.
Johannsen  M  Brinkmann  O  Bergmann  L  刘章顺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7,22(12):952-952
大约30%的肾细胞癌患者在诊断时就已经有了远处转移,另外,40%在肾切除术后会发生远处转移。在确诊远处转移1年时,只有约50%患者仍然存活。肾细胞癌对放疗、化疗和激素治疗均不敏感。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目的在于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细胞因子免疫疗法包括采用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2(IL-2)以及两者合用的治疗,其在转移性肾细胞癌治疗中已经超过20年。但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本文的目的在于评价细胞因子免疫疗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肾细胞癌(RCC)是成人肾脏最常见的肿瘤,无症状RCC的发病率约占50%,30%的RCC患者就诊时已伴有转移,预后极差,迫切需要发现新的用于RCC诊断和治疗的生物学靶标。微小RNA(microRNA)是一种基因组编码的、内源性的、通过与目标mRNA的3端非翻译区(3UTR)互补结合在转录后水平调节mRNA稳定和翻译的负性调节因子。microRNA在肿瘤形成通路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microRNA参与RC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多个方面,针对RCC中microRNA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有望使RCC的诊断和治疗产生新的变革,实现RCC治疗个体化。  相似文献   

14.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重大人口问题,国际通行观点将年龄超过60周岁的人群称为老年人.我们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及相关文献报道[1],发现近年来老年人群中肾细胞癌(RCC)的发病数量呈明显增长趋势.RCC 的预后相对较差,大约1/3的患者在疾病确诊时已经发生远处转移,而在所有接受过治疗的患者中,约有一半的患者将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2]。  相似文献   

15.
肾细胞癌 (RCC)伴下腔静脉 (IVC)癌栓的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 ,能否手术取决于是否伴远处转移或局部淋巴结转移 ,对未发现远处转移或局部淋巴结转移者 ,应予积极手术切除 ,手术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癌栓在下腔静脉的延伸程度和是否侵犯腔静脉壁 ,若术中能取尽癌栓 ,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术后 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肾细胞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及相关遗传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onoma,RCC)是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复杂,个体差异大。RCC转移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是RCC致死的主要原因,预后极差。RCC微环境血供丰富,淋巴网络发达,为RCC的生长和转移提供有利条件;RCC转移由其特定的基因组遗传和表观遗传与器官微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决定的。本文就RCC转移的基础知识、基因组遗传、表观遗传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研究RCC的转移机制,寻求新的诊断和治疗靶点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7.
肾癌也称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一种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肾实质的任何部位[1].在中国,RCC的发病率位居泌尿系肿瘤第二位,仅次于膀胱癌,约20%~30%的患者术后出现复发或转移[2].因RCC中有多种耐药蛋白过度表达,常规化疗收效甚微,对放疗也不敏感.在过去20年,非特异性免疫治疗中高剂量的白细胞介素2或α-干扰素是治疗RCC的一线药物,但其缓解率很低,因此,RCC转移患者的预后极差.随着对肿瘤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通过酪氨酸激酶途径及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针对这些途径的靶向药物可明显改善转移性RCC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但完全缓解率太低,临床疗效尚不能令人满意[3].  相似文献   

18.
肾细胞癌(RCC)的自然病史难以预料,其临床表现又错综复杂,除局部症状(疼痛、血尿和肾肿块)外,更为常见的是全身性(发热、贫血、肝病和神经肌肉病)和内分泌性症状(红细胞增多、高血压和高血钙)。因此,尽管近年来诊断方法取得了进展,大约30%RCC就诊时已发生转移,而局限性癌(Ⅰ~Ⅱ期)作根治性肾切除术后半数会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19.
联合脏器切除治疗局部进展期结肠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对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行联合脏器切除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1998年对47例结肠癌患者进行联合脏器切除治疗的临床资料,对其肿瘤复发模式及患者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有7例(14.9%)术后出现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病理证实周围组织器官有肿瘤侵犯30例(63.8%);局部复发8例(17.0%),远处转移16例(34.0%);5年生存率为40.4%。多因素分析,肿瘤UICC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对于局部进展期结肠癌累及周围组织脏器的患者,应力争联合脏器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20.
膀胱尿路上皮癌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大多数膀胱癌患者为肌层非浸润性膀胱癌,然而约有20%的新发病例在最初诊断时就已经有肌层浸润,约有5%在诊断时已存在远处转移,同时约有50%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会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对于这类患者局部手术治疗并不能彻底治愈,而患者往往死于肿瘤的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