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独刺后溪穴配合颈肩运动治疗肩胛提肌劳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独刺后溪穴配合颈肩运动治疗肩胛提肌劳损的疗效。方法:40例肩胛提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独刺组和对照组各20例,独刺组针刺肩胛提肌劳损所在侧的后溪穴,并配合颈椎各方向活动和颈肩部龟缩运动,对照组穴位指压肩胛提肌走行部位的阿是穴,VAS量表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变化及疗效。结果:独刺组5次内治愈率为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P〈0.05);治疗后独刺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独刺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70%及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及90%(P〈0.05)。结论:独刺后溪穴配合颈肩运动能有效缓解肩胛提肌劳损的疼痛,提高治愈率,缩短治愈时间。  相似文献   

2.
晏宏伟 《西部中医药》2013,26(4):100-102
目的:探讨推拿手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颈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外涂扶他林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推拿手法后刺络拔罐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治愈率为7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治愈率为50.0%。2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在疼痛、局部压痛、功能障碍方面,治疗组同组间、2组间评分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手法后刺络拔罐治疗颈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结筋点短刺电针配合走罐治疗肩胛提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135例肩胛提肌劳损患者并随机分成短刺组、针刺组、走罐组三组,短刺组用短刺法针刺天髎次(肩胛骨内上角)、颈1-4横突,并予电针刺激20 min,然后以冬青膏为介质玻璃罐走罐2 min;针刺组针刺颈1-7夹脊﹑颈百劳﹑阿是穴等穴,然后给予与前组相同的电针刺激及走罐治疗;走罐组给予前两组同样的走罐治疗。VAS量表评价治疗前后疼痛变化,并进行治愈率、治愈时间的比较。结果 10例受试者中途退出,三组共完成病例120例。短刺组(n=43)治愈39例,好转3例,无效1例;针刺组(n=41)治愈19例,好转20例,无效2例;走罐组(n=36)治愈12例,好转21例,无效3例。治疗前后VAS评分下降值,短刺组与针刺组比较,P=0.008;短刺组与走罐组比较,P=0.000;针刺组与走罐组比较,P=0.173。三组治愈率、6次内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筋点短刺电针配合走罐治疗较普通穴位电针配合走罐治疗、单纯走罐治疗能更有效缓解肩胛提肌劳损患者疼痛,提高治愈率,缩短治愈时间;结筋点短刺疗效优于普通穴位针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采用毫针斜刺配合弹拨手法松解小圆肌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上肢放射痛的疗效。方法:治疗组针刺颈背部穴位并配合弹拨手法肩胛小圆肌区推拿;对照组颈项部及上肢部位取穴,常规针刺。结果:上肢放射痛及肩背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度改善情况,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毫针斜刺配合弹拨手法松解可解除肩背部肌肉痉挛,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对于颈肩肌筋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患者等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选取阿是穴四周,以1 cm为间距,进行三排五列的排布针刺,针刺到筋膜层得气后留针,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方法。2组治疗时间均为20 d,治疗频率1次/d,30 min/次。治疗前后2组患者通过VAS评分和症状、体征评价量表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6.7%,优于对照组的80.0%(P 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后2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症状体征评价量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后2组间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筋排刺法对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齐刺结合烧山火针法治疗颈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肩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齐刺结合烧山火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1 d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80.0%,对照组愈显率为5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刺法结合烧山火针法治疗颈肩综合征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针刀激痛点(Trigger point,TrPs)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小针刀TrPs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Roland-Morris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RMDQ)评分,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RMDQ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40/45),对照组为75.56%(34/4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TrPs能明显缓解颈肩MPS患者的不适,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观察关刺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肱骨外上髁炎的受试者随机分为关刺法组(30例)与常规针刺组(30例)。关刺法组针刺肱骨外上髁附近的压痛点1-2处,短暂留针,取针后医生与受试者配合进行对抗运动;常规针刺组取阿是穴、曲池、肘髎、阳陵泉等穴,得气后行泻法;两组受试者隔日治疗 1 次,一疗程3次,每个疗程结束休息1天,共 2 疗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MEPS),观察首次治疗后即时止痛效果及疗程结束后临床疗效。结果:首次治疗、治疗结束后两组 VAS 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但关刺法组首次治疗后VAS评分降低更明显;治疗结束后两组的MEPS均降低,关刺组降低更突出;关刺法组总有效率93.33%,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80.00%,关刺法与常规针刺对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相当(P>0.05)。结论:关刺法与常规针刺对肱骨外上髁炎均有较好疗效,关刺法效果更突出,另外关刺法对肱骨外上髁炎的即时止痛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经颅磁脑反射电疗仪与针刺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将60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行常规康复锻炼,治疗组30例予经颅磁脑反射电疗仪治疗,对照组30例予针刺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患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手水肿、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7%(29/30),对照组总有效率86.7%(26/3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疼痛VAS、肩手水肿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FMA-UE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FMA-U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康复锻炼的基础上,联合经颅磁脑反射电疗仪比联合针刺治疗更能有效改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穴透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将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经穴透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8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评分均升高(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疗法相比,经穴透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肩手综合征患者患肢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刮痧拔罐联合中频电治疗颈肩筋膜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20例颈肩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刮痧拔罐联合中频电刺激进行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针刺疗法进行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0%;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在改善压痛、疼痛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其评分明显降低(P<0.01).结论:刮痧拔罐联合中频电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内经》“关刺”联合“合谷刺”治疗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 RL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RL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50例,脱落2例)。治疗组给予“关刺”联合“合谷刺”治疗,阳陵泉、膝关、丘墟采用关刺法,伏兔、丰隆、漏谷采用合谷刺法;对照组给予假针刺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国际RLS评定量表(international restless leg syndrome scale, IRLSS)评价患者不宁腿严重程度,采用RLS生活质量量表(RLS quality of Life, RLSQoL)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采用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 ISI)评价患者的睡眠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7%(P<0.01)。治疗后,治疗组IRLSS评分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1),治疗组RLSQoL评分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1),治疗组ISI评分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各...  相似文献   

13.
王芬  金钰钧  师宁宁  兰鹏飞 《新中医》2015,47(2):197-199
目的:观察矩阵针法结合电针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5例颈肩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矩阵针法加电针组35例,普通电针组30例。2组均治疗10天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观察以上两种不同方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后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疼痛NR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疼痛NRS评分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普通电针组80.0%、60.0%,矩阵针法加电针组97.1%、82.9%,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矩阵针法加电针治疗颈肩肌筋膜炎有良好疗效。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和评价压灸点穴治疗肩胛提肌损伤的疗效。方法 88例肩胛提肌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压灸组和针刺组,各44例,针刺组和压灸组操作部位均为肩胛提肌起止点阿是穴。压灸组采用压灸点穴法,针刺组采用普通针刺法加红外线局部照射,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共治疗1疗程,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LENT-SOMA评分细则作为疗效评判标准。结果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VAS评分和LENT-SOMA总评分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ENT-SOMA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压灸组LENT-SOMA中"压痛"项的评分优于针刺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压灸点穴与针刺均能显著缓解肩胛提肌损伤疼痛,压灸点穴在缓解压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补虚泻实针刺法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部疼痛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补虚泻实针刺法结合卒中单元模式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结合卒中单元模式进行治疗,4星期后观察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总体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优于对照组的87.5%(P<0.05);两组治疗后VAS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VAS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补虚泻实针刺法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和普通针刺法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均能明显降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肩部疼痛的程度,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补虚泻实针刺法结合卒中单元模式的疗效更优一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基于经筋理论应用关刺联合耳穴埋豆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NLBP患者随机分为关刺组30例与常规组30例。关刺组予以关刺联合耳穴埋豆干预,常规组予以常规针刺联合耳穴埋豆干预。两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2个月进行随访。其中,关刺组隔1 d治疗1次,4周内共治疗14次。常规组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6 d,休息1 d, 4周内共治疗24次。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腰椎JOA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第1次治疗后的即时镇痛效果、疗程结束后及随访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第1次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关刺组优于常规组;治疗4周后及治疗结束后2个月随访的ODI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均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关刺组优于常规组;经4周治疗后,关刺组总有效率93%(28/30),常规组总有效率83%(25/30),关刺组与常规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2...  相似文献   

17.
Chen ZM  Wu XT 《中国针灸》2012,32(6):499-502
目的:观察关刺扳机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关刺组(53例)和常规针刺组(50例)。关刺组采用下颌关节扳机点(即下关穴附近寻找阳性点)关刺治疗,并远端配穴合谷、外关、太冲、内庭常规针刺;常规针刺组取下关、风池,并根据三叉神经痛各支的疼痛侧重配穴,采用常规针刺。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三叉神经痛症状评分于治疗前、第1疗程和第2疗程后对患者的疼痛程度、综合症状积分进行评定,并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VAS评分和综合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关刺组较常规针刺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关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48/53)和72.0%(36/50),关刺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关刺扳机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肩胛提肌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1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8例,采用针刀疗法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及即时止痛效果进行评定。结果:针刀组中,治愈60例,显效10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15%;针刺组中,治愈20例,显效9例,好转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0%,针刀组临床总疗效优于针刺组(P0.05),针刀组即时止痛效果明显优于针刺组(P0.01)。结论:针刀治疗肩胛提肌损伤疗效显著,即时止痛效果优,临床总疗效优于针刺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以肩胛提肌起止点为刃针作用靶点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刃针作用于肩胛提肌起止点治疗,对照组采用毫针针刺颈夹脊穴、局部腧穴、阿是穴等为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以肩胛提肌起止点为刃针作用靶点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针刺斜方肌起止点相关穴位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文克  林晓辉 《中国针灸》2012,32(3):211-214
目的:比较针刺斜方肌起止点相关穴位与针刺夹脊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针刺斜方肌起止点穴位,如天柱、风池、曲垣、巨骨、阿是穴,对照组针刺颈部夹脊穴,均每周治疗5次,2周为一疗程。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运用国际简化McGill量表,对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量表(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进行评分,并统计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PRI感觉项评分、PRI情感项评分和总分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VAS、PPI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对照组为70.0%(21/30),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斜方肌起止点相关穴位对颈型颈椎病患者能起到肯定的治疗作用,且疗效优于针刺颈部夹脊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