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化脓灸对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化脓灸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日本代田文志《简易灸法》一书已有报道。本文观察21例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化脓灸治疗前后淋巴细胞转化率(下称淋转)的变化,发现治疗后有明显的提高。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21例恶性肿瘤患者中,男性12人,女性9人,年龄最小23岁,最大67岁,平均年龄为43岁。鼻咽癌10例,乳腺癌、恶性淋巴瘤各4例,纵膈肿瘤、甲状腺癌、直肠癌各1例,其中12例已有明显转移。4例乳腺癌均经根治手术后转移,10例鼻咽癌中有7例已转移。全部患者均进行化疗、放疗或联合治疗。方法和材料材料:艾绒、麝香、抗癌、、(自制)。取穴:常用穴位有天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天灸配合穴位割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过敏性鼻炎患者10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对照组52例。治疗组采用天灸配合穴位割治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和治疗效果指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灸配合穴位割治治疗过敏性鼻炎确实是一种疗效确切、简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梳理古医籍中关于灸感、灸温、灸量及灸效的记载,探讨其相关关系,提出艾灸的温通作用与灸感、灸温、灸量、灸效等密切相关,灸感、灸量和灸温相互影响,艾灸临床要严格操作,控制好灸量、灸温、灸感,才能取得最佳灸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钟罩灸对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T-PA、PAI、vWF)的影响。方法:40例高凝状态恶性肿瘤患者根据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血海、肾俞、足三里穴钟罩灸组+口服消栓通络胶囊)20例和空白组(口服消栓通络胶囊)20例。结果:1周后观察组T-PA、PAI、vWF与空白组无显著性差异,2周后观察组t-PA、PAI、 vWF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钟罩灸(血海、肾俞、双足三里穴)能有效改善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5.
摘要:本研究探讨近10年艾灸研究中隔物灸与灸量对灸温的相关研究概况,为艾灸防治的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本研究从隔物灸、灸量及灸量对灸温的影响三方面进行总结显示出不同隔物类型及不同灸量对灸温均存在差异性影响。此外,艾灸治疗中对灸温的效应研究在对隔物灸作用原因以及灸量选择等实验设计及观察内容方面尚存在不足,今后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浅淡温和灸的灸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灸疗应用十分广泛,种类繁多。临床上我们大都应用温和灸。温和灸具有独特的优点:①可以对同一穴位和部位多次重复使用,无论是灸或针,其作用均是逐步积累,即应用次数越多,其效果亦逐步增强,但是如果对同一穴位反复进行针刺,针孔的疼痛逐步增加而感染的机会也逐步增多,疗效也会下降,每为患者所拒受。而温和灸对同一穴位与部位,虽连续使用百次以上,即或发生轻微的烫伤,也可在原处施灸而有益无害;②艾灸作用是体内导热与导电,艾灸的产热是自身的本能;③温和灸能使艾火位置稳定,作用集中,时间灵活,灸治时间可以根据需要而延长。周楣声教授对灸感三相与许多灸秘密的揭示,均是采用持续温和灸所获得的,而针刺则办不到;④很安全,不会出现针刺所导致的事故和副作用,如出血、感染、气胸等;⑤全身各处均无禁灸之处,即使眼球也可采用特制灸具或用纱布覆盖应用温和灸。  相似文献   

7.
《陕西中医》2016,(5):617-618
目的:探讨药灸神阙穴疗法对恶性肿瘤化疗后血象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20例化疗的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药灸组(63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患者用鲜姜片外敷神阙穴配合艾灸治疗,药灸组患者用自拟药方研磨,取适量敷脐,上覆姜片,外用艾条灸治。结果:药灸组、对照组治疗后比较,RBC、WBC、HB、PLT各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1;药灸组各项指标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药灸组治疗后在RF、PF、EF、SF方面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两组治疗后CF方面比较,P0.05。结论:药灸神阙穴疗法能明显改善恶性肿瘤化疗后的外周血象,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是一种较安全的辅助化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伟 《时珍国医国药》2014,(5):1148-1150
目的比较不同的灸时及灸感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的疗效差异。方法纳入195例合格受试者,将其分为普通悬灸1组(温和灸30min)63例、普通悬灸2组(温和灸60min)63例及热敏灸组(热敏灸疗法)69例。结果普通悬灸1组、普通悬灸2组与热敏灸组之间比较,在症状积分、近期疗效、即时疗效及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MPQ)方面比较三组之间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灸时与灸效有高度相关性,60min灸时疗效明显优于30min灸时;灸感与灸效亦有高度相关性,在灸时相同的情况下,产生热敏灸感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悬灸。  相似文献   

9.
整理相关文献中对温和灸"灸量"的定义,认为具有2个共同点:突出热刺激的温度特异性和重视热刺激量的累积效应。本文进一步明确界定了温和灸"灸量"相关的6个参数,包括灸能、灸-热刺激、灸面、灸时、灸强、灸频。基于上述6个参数的明确界定,认为温和灸的"灸量"实质上具有3个内涵,包括灸时、单灸量和总灸量等。准确把握、合理使用温和灸"灸量"这一基本术语,不仅有利于临床施灸操作时对灸量的把握,也符合基础研究中对干预措施量化控制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麦粒灸治疗癌因性疲乏及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麦粒灸组和对照组。麦粒灸组接受麦粒灸及常规治疗,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癌因性疲乏程度(KPS评分量表、EORTC QLQ-C30评分量表、Piper疲乏量表)、白细胞、血红蛋白、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差异。同时分析癌因性疲乏与观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麦粒灸组在缓解癌因性疲乏程度、提高血红蛋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麦粒灸通过改善恶性肿瘤患者贫血状况、缓解临床症状等方面有效缓解癌因性疲乏,并且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艾炷隔姜重灸脐及脐四边穴治疗腹泻的疗效。方法:大艾炷隔姜重灸脐及脐四边穴30min治疗腹泻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治愈22例,有效5例。结论:大艾炷隔姜重灸脐及脐四边穴治疗腹泻疗效满意,适合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麦粒灸任督脉腧穴配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平分为A、B、C、D组,A组健侧针刺,B组健侧针刺加麦粒灸任督二脉,C组患侧针刺,D组患侧针刺加麦粒灸任督二脉,比较各组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四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B组最为明显(P〈0.01)。结论:麦粒灸配合巨刺法治疗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麦粒灸在施灸部位所造成的短暂灼痛以及持续性炎症化脓现象,比较麦粒灸与针刺、艾条温和灸的区别,指出麦粒灸更适宜用于病理复杂、病位广泛、免疫功能失调的顽症痼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子艾灸仪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电子艾灸仪治疗胃脘痛,作为治疗组,并与温和灸组比较,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结果:电子艾灸仪组与传统温和灸组疗效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子艾灸仪可替代传统艾灸用于治疗胃脘痛,还有能恒温、安全、使用方便、不污染空气、同时可灸多个穴位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中脏"宜施灸治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卓廉士 《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1):766-767
本文综合古代文献,指出灸治是中风"中脏"的抢救措施之一.古人认为艾火之性温而不燥,能化痰消积、活血化瘀,急救时又能开窍启闭、回阳固脱.采用艾灸治疗中风,非但治标,而且补阴和阳,兼以治本;艾灸治疗闭证的方法是自上而下取穴,依次而灸,以平上逆之阳气;脱证选穴宜少,以固下元之厥脱.本文亦对中风的预防及后遗症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麦粒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麦粒灸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0例,采用麦粒灸进行治疗。结果 60例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6%。治疗后患者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疼痛数、双手握力等症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麦粒灸是一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观察麦粒灸三因素三水平不同灸量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穴区温度和Cx43表达的影响。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抽取8只作为正常组,余82只大鼠采用免疫学方法加局部刺激制备UC模型,在确认模型成功的基础上分为模型组与麦粒灸干预组,麦粒灸干预组又随机分为9个不同灸量干预亚组,以三因素(频次、疗程、壮数)三水平组成的灸量于UC大鼠双侧天枢穴施麦粒灸。结果与结论麦粒灸三因素三水平组合的不同灸量对UC大鼠灸后即刻、灸后5min穴区皮肤温度以及Cx43阳性表达具有不同的影响,对灸后10min穴区皮肤温度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艾灸壮数是影响灸后即刻穴区皮肤温度的主效应因素,2次/d、3壮/次、5d的灸量组合作用最显著;频次是影响灸后5min穴区皮肤温度的主效应因素;疗程是影响灸后穴区Cx43阳性表达的主效应因素,1次/2d、3壮/次、10d的灸量组合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以艾炷灸为主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83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针刺加电针的方法:治疗组43例,在针刺及电针的基础上加用艾炷灸。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结论以艾炷灸为主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寒哮为风寒束表,痰阻肺窍,肺失宣降所致之急性发作性疾病,应用辛温浸沐之外治法治之,可使药物通过皮肤、孔窍、腧穴直接吸收输布全身,并且通过药物的温热刺激改善全身血液和淋巴循环,以急则治其标,而使肺气通,血脉畅,喘促平息,咳痰爽利。  相似文献   

20.
古今灸材及灸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文献资料就古今灸材及灸法作一比较,以期推动灸法的应用与发展。古今灸疗临床施灸材料中艾占主要地位,其他材料辅之。在现代临床中,灸法出现频率居前3位的是艾条灸、艾炷间接灸、温针灸,这3项的累积频率达64.98%,而化脓灸仅占1.1%,居第17位。由此可以看出,在灸疗临床上化脓灸的使用减少,其他灸法应用增多。古代文献中间接灸法所应用的间隔材料种类繁多,其中以蒜、盐、豆豉饼、附子、姜占主要地位。现代临床文献中艾炷间接灸法所应用的间隔材料减少,以姜、药、蒜、盐占主要地位。古今文献对比,可以看出现代间接灸间隔材料的种类减少;隔蒜灸的应用明显减少,而隔姜灸和隔药灸的应用明显增多。古今对灸量都相当重视,古代医家多根据患者年龄、体质,施灸部位,病情、病性,艾炷大小,灸感,施灸次数,天时、地理,发灸疮与否及灸疮的颜色来定施灸的灸量;而现代人所掌握的灸量,多是在古代灸量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适用于现代临床的方法,是以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艾条的大小,施灸时间的长短,施灸的频率,施灸的疗程以及灸感等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