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胆道梗阻及再通术后感染与肠道细菌易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道梗阻及再通后感染与肠道细菌易位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51例胆道梗阻患者及37例胆囊结石患者采用偶氮显色法测定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含量,同时行胆汁细菌培养及肠道菌群测定。结果 胆道梗阻组肠道菌量及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含量较胆囊结石组明显升高(P<0.05);此外,胆汁细菌培养51例胆道梗阻患者中有40例有菌生长(78.4%),与胆囊结石组(32.4%)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 梗阻后胆道外引流及术后肠功能抑制均可诱发肠道细菌易位。胆道梗阻再通术后选用敏感抗生素行胆道冲洗,适当的胆道限流及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维持胆道微生态环境的稳定,阻止肠源性内毒素入血,对防止肠道细菌易位,廓清术后胆道感染,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肾功能的变化及前列腺素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比较32例下腔静脉阻断时间的不同(A组,下腔静脉阻断时间≤90分钟,B组:下腔静脉阻断时间>90分钟,<120分钟)对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肾功能变化的影响以及分析前列腺素E1对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肾功能的作用。结果①术后第1天,A组和B组患者的BUN、Cr较术前均有显著上升;术后第8天和第15天,两组患者的BUN和Cr与术后第1天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1、8、15天,A组和B组患者的BUN、Cr相互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前列腺素E1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术后第1天的BUN与Cr的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8天与术后第15天,前列腺素E1治疗组BUN与Cr的下降均更加显著(P<0.05)。结论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肾功能可以逐渐缓慢恢复且下腔静脉阻断在120分钟以内,阻断时间的长短对术后的肾功能影响不大。背驮式肝移植术后早期使用前列腺素E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变化.方法 将雄性Brown-Norway(BN)大鼠40只随机分成肝移植组(BN→BN,n=16,共8对)、模拟移植组(n=8)、假手术组(n=8)和对照组(n=8),24 h后处死,分析肠道菌群构成、回肠末端超微结构变化、血浆内毒素水平以及细菌易位至肝、脾、肾和肠系膜淋巴结的比例.结果 肝移植术后24 h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紊乱,表现为肠杆菌科细菌和肠球菌数量增加(P<0.05),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下降(P<0.05),移植组与模拟移植组存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微绒毛的损伤;肝移植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P<0.01),细菌易位至肝脏、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的阳性率增加(P值均<0.05);与模拟移植组比较,肝移植组细菌易位至肝脏的阳性率增加(P<0.05).结论 肝移植术后存在一定程度的肠道微生态紊乱和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可能与肝移植手术过程中所经历的缺血再灌注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使用添加谷氨酰胺(Gln)强化的早期肠内营养(EEN)对原位肝移植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 取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肝移植组和EEN组.对照组仅手术分离肝十二指肠韧带;肝移植组和EEN组按两袖套法进行肝移植,供者为同批Wistar大鼠.术前3、2、1d及术后3h开始,给予EEN组受鼠添加了Gln(0.3 g·kg-1 ·d-1)的肠内营养混悬液(125 ml·kg-1 ·d-1)灌胃,肝移植组受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对照组无特别处理.术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浆内毒素、D-乳酸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含量,测定肠黏膜TNF-αmRNA的表达,并对回肠肠壁组织进行超微结构观察.观察和记录各组小鼠的存活时间.结果 肝移植组和EEN组术后12、24和72 h的血浆内毒素、D-乳酸及血清TNF-α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EEN组术后24和72 h时较上述指标肝移植组均明显下降(P<0.01).电镜下,对照组回肠黏膜上皮间隙正常,微绒毛排列整齐;术后12、24和72 h时,肝移植组小肠黏膜上皮间隙扩大,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微绒毛肿胀、空泡化,而EEN组超微结构的改变较肝移植组明显减轻.肝移植组和EEN组术后TNF-α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而EEN组较同时点肝移植组的TNF-α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存活时间明显长于肝移植组和EEN组(P<0.05),而EEN组存活时间较肝移植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 肝移植后可导致肠黏膜屏障损害,添加Gln强化的EEN对肝移植大鼠肠黏膜屏障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明显延长肝移植后大鼠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原鼠L-精氨酸预处理对第一肝门阻断时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肠道细菌易位有无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在高原环境饲养14天后分为假手术组(5只)及实验组(持续阻断30分钟及60分钟组,L-精氨酸预处理加持续阻断30分钟及60分钟,每组5只)。无菌条件下用无损伤血管夹阻断大鼠第一肝门建立肝脏缺血再灌注(I/R)模型,再灌注24小时后在无菌条件下分别取门静脉血、回肠系膜淋巴结进行肠道细菌培养。观察外源性L-精氨酸预处理对第一肝门阻断时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肠道细菌易位有无保护作用。结果假手术组未培养出细菌;持续阻断30分钟组2例、持续阻断60分钟组5例、外源性断60分钟组5例血液及淋巴结均培养出大肠埃希氏菌。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持续阻断60分钟组亦明显高于持续阻断30分钟组,便各预处理组与相同阻断时间组之间无差异。结论高原第一肝门阻断的时间及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肠道细菌易位有显著的影响,但外源性L-精氨酸预处理对高原第一肝门阻断时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肠道细菌易位无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肝移植的临床特点,总结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36例年龄≥60岁者接受肝移植治疗(老年组),术前其Child-Pugh评分为(7.86±2.06)分,其中34例采用非转流原位经典肝移植,2例为背驮式肝移植.术后采用他克莫司与糖皮质激素联用预防排斥反应,并辅以达利珠单抗诱导治疗.以同期施行肝移植、年龄小于60岁的214例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老年组女性比例以及术前合并丙型肝炎、糖尿病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1),而合并乙型肝炎的患者比例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手术方式、供肝缺血时间以及术中情况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老年患者术后气管插管时间为(9.0±12.1)h,明显长于对照组的(5.8±6.8)h(P<0.05),36.1%的患者术后插管超过12 h,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8%(P<0.05).老年组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和细菌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3.9%和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P<0.01)和59.3%(P<0.05),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6%(P<0.05).老年组患者术后1、2及3年存活率分别为77.8%、71.8 %和61.6 %,对照组分别为85.5 %、72.2 %和65.5 %,两组间各存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中超出米兰标准者肝移植后的1、2及3年存活率分别为56.3%、56.3%和36.5%,对照组分别为78.0%、62.8%和62.8%,两组比较,各存活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的死亡原因,肺部感染占第一位(4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9%(P<0.05).结论 老年患者肝移植术后易并发感染和心血管疾病,肺部感染是老年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超出米兰标准的老年肝癌患者行肝移植需慎重.  相似文献   

7.
肝移植治疗终末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手术时机和不同术式原位肝移植[标准原位肝移植(SOLT)、背驮式原位肝移植(POLT)和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MPOLT)]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接受6次肝移植手术(每种术式各2次,包括1例再次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和1例肝肾联合移植)的病例资料.结果:5例中3例已分别存活19个月、5个月和5个月.1例因门静脉血栓复发再次行背驮式肝移植,于再次术后第7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于术后第67天死于严重的肺部感染.术中各术式出血量分别为3500 ml(SOLT)、4250 ml(POLT)和1000 ml(MPOLT).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终末期患者是肝移植适应证.相对于SOLT和POLT,MPOLT术式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碳酸氢钠液漱口联合制霉菌素甘油及碘甘油进行口腔护理预防肝移植术后口腔并发症及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将166例肝移植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9例)和观察组(87例),对照组按常规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观察组采用3%碳酸氢钠液漱口联合制霉菌素甘油和碘甘油进行口腔护理,观察并记录术后肺部感染和口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口腔并发症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3%碳酸氢钠液漱口联合制霉菌素甘油和碘甘油进行口腔护理对降低肝移植术后口腔并发症及肺部感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术前合并门静脉血栓(PVT)对原位肝移植(OLT)受者手术和术后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07年2月武警总医院836例成人OLT病人中71例术前合并门静脉血栓(PVT组)和765例无门静脉血栓(对照组)病人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输血量等手术参数以及ICU时间、住院时间、PVT复发、移植物功能、门静脉血流量、围手术期病死率和1、3、5年生存率等术后参数.结果 PVT组手术时间(min)和无肝期时间(min)明显长于对照组(分别为792.47±162.29和516.18±186.30,P<0.01;77.53±24.76和48.55±31.20;P<0.05).两组间术中输血量、平均ICU时间、住院时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PVT组术后再栓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86%和1.44%,P<0.01).除90 d时PVT组门静脉血流(PVF,cm/s)较高(41.43±17.19和19.85±11.39,P<0.05)外,两组间各随访时段移植物功能和PVF没有显著性差异.PVT组围手术期病死率略高于对照组而1、3、5年生存率稍低于对照组,但是差异均没有显著性.结论 术前PVT可能会增加肝移植手术复杂程度,但并不影响肝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病人术中血糖和乳酸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病人术中血糖和乳酸的变化。方法 静吸复合全麻下行非转流经典原位肝移植病人80例,男66例,女14例,年龄12~67岁,体重40~130kg,于麻醉前、无肝前期、无肝期30和60min、门静脉开放后5和30min以及手术结束时采集动脉血,测定血糖及乳酸浓度。其中70例采集门静脉开放后的肝静脉血测定。结果 术中无一例出现低血糖,门静脉阻断前血糖轻度上升,无肝期血糖有所回降,但仍高于术前。静脉开放5min时,血糖由开放前6.34mmol/L升高到12.14mmol/L(P<0.01)。术中血乳酸呈进行性上升,术前1.87mmol/L,静脉开放5min时达5.23mmol/L(P<0.01),随后继续维持在高水平。开放门静脉后的肝静脉血血糖达16.0~90.5mmol/L,乳酸9.6~80mmol/L。结论 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中常出现高血糖和高乳酸血症,尤其是移植肝开放循环后,需随时监测并纠正。  相似文献   

11.
谷氨酰胺对短肠综合征大鼠残留小肠代偿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对短肠综合征大鼠残留小肠代偿作用的影响.方法23只雄性SD大鼠切除80%小肠,随机分三组饮食组(n=8)术后自由进食;全胃肠外营养(TPN)组(n=8)输TPN标准液;谷氨酰胺(Gln)组(n=7)输TPN+Gln;正常大鼠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后第7天,称体重,取回盲部淋巴结和门静脉血作细菌培养,取残留空肠和回肠进行组织学检查(包括光镜和电镜).结果饮食组和Gln组术后体重有明显差异饮食组、TPN组和Gln组回盲部淋巴结和门静脉血细菌培养阳性率无明显差别,但TPN组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Gln组;饮食组空肠粘膜绒毛高度(VH)和粘膜厚度(MT)、回肠粘膜VH均明显大于正常组;正常组空肠粘膜VH、MT明显大于TPN组,正常组回肠粘膜隐窝深度(CD)、MT明显大于TPN组;Gln组空肠和回肠粘膜VH、CD和MT明显大于TPN组.结论80%小肠切除后,残留小肠发生代偿性改变,食物刺激是残留小肠代偿的重要因素;但这种代偿不完全,补充TPN可维持机体生理平衡,TPN引起残留小肠粘膜萎缩;Gln可阻止TPN引起残留小肠粘膜萎缩,促进残留小肠代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联合肠外营养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和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 选择58例接受门静脉高压症手术的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添加谷氨酰胺和重组人生长激素,n=30)和标准营养组(对照组,n=28),两组术后第3天开始进行等氮等热量(每天125kJ/kg体重)营养支持,持续7d.术前、术后第3和第10天清晨分别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并对手术前、后的尿乳果糖/甘露醇排泄率比值(L/M)、十二指肠黏膜绒毛高度、陷窝深度及肠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指数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在术后第10天血清前白蛋白:(199.81±8.77)mg/L、转铁蛋白:(2.28±0.19)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M值升高小于对照组(P<0.05),肠黏膜绒毛高度(375.15±23.64)μm和陷窝深度(128.53±16.42)μm均大于对照组(P<0.05)及术前(P<0.05),肠黏膜上皮PCNA指数(24.27±4.25)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联合肠外营养能够改善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后营养状态,降低小肠黏膜通透性,并维护肠黏膜形态学完整性,作用优于标准胃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鼠门静脉高压症(porta; ju[ertemsopm,PH)及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oe,OJ)时,细菌移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BT)与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黄嘌呤脱氢酶(xanthine dehydrogenase,XD)之间的关系。方法将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胆总管结扎组(B组)和门静脉缩窄组(C组),每组20只。术后第3周取肠系膜淋巴结、脾、肝组织及门静脉、腔静脉血细菌培养,测定门静脉压力(free portal pressure,FPP),及肠XO,XD活性水平。结果B组及C组细菌移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为12%,B组和C组分别为28%和54%;B组和C组空肠XO水平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B组和C组门静脉压力也较对照组升高。细菌移位率与XO活性成正相关(r=0.603)。XD活性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门静脉高压症及梗阻性黄疸时可发生细菌移位,可能与肠黏膜屏障被破坏通透性增强有关,肠壁XO水平活性增强引起肠黏膜屏障通透性增高有助于细菌移位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对移植小肠通透性及细菌易位的作用。方法以Wistar大鼠20只为受体,SD大鼠20只为供体行异位全小肠移植,并以环孢素A(6mg/kg.d)肌注抑制排斥反应。HGF组(n=10)用微量输液泵持续均匀输入HGF(150μg/kg.d),对照组(n=10)输入等量生理盐水,随机选取同批正常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基准(n=10)。第7天两组实验动物均分别以乳果糖/甘露醇液2ml(含乳果糖100mg、甘露醇50mg)行移植小肠灌注,采集24h尿液检测乳果糖、甘露醇含量及乳果糖/甘露醇比值;第8天采集移植小肠肠系膜淋巴结及门静脉血行细菌培养,小肠组织学观察。结果对照组尿液中乳果糖含量为0.0931%±0.0085%,乳果糖/甘露醇比值为0.132±0.021,与正常基准0.0150%±0.0020%和0.020±0.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GF组乳果糖含量为0.0396%±0.0090%,乳果糖/甘露醇比值为0.056±0.013,与正常基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HGF组移植小肠肠系膜淋巴结细菌阳性率为10%,对照组为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GF组门静脉血细菌阳性率为10%,对照组为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移植小肠组织学观察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HGF能够降低同种移植小肠的通透性及细菌易位率,改善小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手术方式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后血浆中细胞粘附因子-1(ICAM-1以下同)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收集外伤性脾破裂和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3、7、14天、6月血浆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 ISA)测定血浆中ICAM-1及检测同期肝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后血浆中ICAM-1水平升高,至术后14天达到高峰,门静脉高压症组手术后,早期增高更明显(P<0.05);14天后下降,与同时期肝功能变化呈正相关;6月后联合手术组患者血浆中ICAM-1明显低于其它手术组。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后早期血浆中ICAM-1水平升高,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近端脾肾静脉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的临床疗效及对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近8年采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245例,于术前一周和术后2周应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流速和流量,并于术中动态测量门静脉压力。结果联合手术组术后较术前门静脉血流量下降,肠系膜上静脉流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直径和自由门静脉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手术组与断流组相比,门静脉血流量的减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自由门静脉压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手术组术后再出血率明显低于断流组,而肝功能和脑病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手术可结合断流和分流手术的优点,既明显降低出血率又不增加脑病发生,应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出血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7.
脾腔分流联合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脾腔分流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为防治提供线索.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脾腔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术治疗的110例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及接受断流术的92例病人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诊治以及继发消化道再出血情况,并比较两种术式对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 联合手术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10.O%,再出血率3.6%,低于断流组的22.8%(P<0.05)和10.8%(P<0.05).结论 脾腔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术是减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理想术式,术后早期抗凝治疗对预防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药枳术汤加味对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70只雄性大白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造模组(20只)术前连续7d饮水灌胃0.35ml/次,每天2次,治疗组(20只)术前连续7d中药灌胃0.35ml/次,每天2次,大剂量治疗组(20只)术前连续7d中药灌胃0.7ml/次,每天2次.大鼠按2.5ml/kg体重的剂量给予腹腔内注射5%水合氯醛进行麻醉.进腹后血管钳夹闭肠系膜上动脉,持续30min后恢复血供,使肠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别在再灌注1、24h后进行以下检测:肠道细菌移位发生率;回肠黏膜病理变化;外周血浆D-乳酸浓度、二胺氧化酶浓度;回肠黏膜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缺血-再灌注1、24h后细菌移位阳性率、细菌培养阳性率和血浆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浓度,造模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低于造模组(P<0.05);大剂量治疗组和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回肠膜黏重量、绒毛高度及宽度,造模组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大于造模组(P<0.05);大剂量治疗组和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造模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低于造模组(P<0.05);大剂量治疗组和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枳术汤加味能减少肠道细菌移位,降低肠黏膜的通透性,可以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9.
保存液中添加谷氨酰胺对移植小肠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谷氨酰胺在小肠保存中的作用。方法 12只杂种猪随机分成2组,供肠分别采用含有22g/L甘氨酸(对照组,n=6)或20g/L谷氨酰胺(实验组,n=6)的Euro-Collins液保存24h,然后行自体节段小肠移植,测定保存后及再灌注30min时肠粘膜损伤Parks评分,肠粘膜谷氨酰胺含量,双糖酶活性,门静脉血中内毒素浓度和移植小肠的通透性。结果 保存24h,肠粘膜谷氨酰胺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再灌注后30min。实验组肠粘膜的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双糖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门静脉血中内毒素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个组移植术后24h肠粘膜通透性均明显增加,但对照组较实验组增加更明显。结论 保存液中添加谷氨酰胺能有效地改善移植小肠的功能,降低肠粘膜的通透性,减轻肠粘膜的组织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