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郭献勇 《中外医疗》2010,29(25):76-76
目的观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49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结果本组术后随访6~34个月,平均26个月。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无切口及深部感染,无断钉、螺钉松动、螺钉破出椎弓根发生。全部病例术后X线正、侧位片复查结果显示骨折复位满意,椎体无塌陷,内固定位置良好,cobb's角及伤椎前、后缘高度均有显着恢复。术后神经功能除1例按Frankel标准分级A级无明显恢复外,其它均有1~2级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经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操作简单,固定牢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断钉原因分析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我院自1998年一2006年1月间收治12例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断钉患者的断钉原因及治疗措施。结果:术后本组9例获得随访,时间为8~36个月,平均随访17个月。本组随访9例患者二次手术后均得到融合,x线片检查未见到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原有神经症状基本得到恢复,其中1例患肢麻木术后6个月得到恢复。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严格规范手术操作,有效植骨融合,术后及时取出内固定物,是防止椎弓根螺钉断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132例,均采用后路Dick钉或AF椎弓根钉内固定,比较术后骨折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椎体高度完全或基本恢复占95.5%,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以上占91.9%,有断钉、松动及矫正度丢失现象。结论: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及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奉雷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6):150-151
目的 探讨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2月~2009年1月采用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2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 果 本组21例术后随访6~26个月,椎体高度恢复良好,Cobb角改善。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a1分级:术前 E级以上的有1例无变化,其余19例均有1~2级恢复,术前E级无变化。1例椎弓根钉位置不良,术后Cobb角 渐丢失。未发生切口感染、脑脊液漏、脊髓损伤加重等并发症。无断钉、松动等内固定失效。结论 AF内 固定系统具有操作简单、复位准确、固定可靠、创伤小、疗效肯定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理想方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加GSS-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对防止术后并发症的意义。方法采用GSS-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并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40例,术前、术后摄X线片测定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了解患者后期有无腰背部疼痛情况,有无椎弓根螺钉松动、折断等并发症。结果术后骨折椎体高度明显恢复,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以及椎管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经过10~18个月随访,复位后椎体高度无丢失,无后凸畸形,无内固定松动、拔出、断钉等并发症。结论采用经椎弓根植骨加GSS—Ⅱ型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地防止后期椎体高度再丢失、后凸角度加大和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4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全部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同时行椎板切除减压,小关节突、横突间植骨融合。分别测量术前术后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观察骨折恢复情况。结果 45例胸腰椎骨折病人,随访1年至3年半(平均21.4个月),术后患者的骨折椎体前缘平均高度和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除2例A级无恢复外,其余病例均有1~3级恢复。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具有复位效果好、固定牢固、创伤少等优点,有利于后凸畸形的矫正和维持,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切实可行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采取体位结合手法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32例,患者均采取体位结合手法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32例胸腰椎骨折病例均在体位结合手法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治疗下完成。其中3例术中透视伤椎中柱高度恢复不满意,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4例伤椎三柱骨折结合经伤椎椎弓根螺钉骨折。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出现神经症状,术后X线片显示椎体高度满意,腰部功能恢复良好,无肌肉僵硬现象,2例腰部有酸胀不适,通过中药熏洗、理疗和腰背肌功能锻炼后缓解。结论临床采用体位结合手法复位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AF内固定和椎弓根钉棒系统在胸腰椎骨折中的疗效,比较两者的区别。方法:将70例胸腰椎骨折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35例,分别给予AF内固定和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比较两组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疗效、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4个月-48个月。AF内固定组5例出现内固定松动、1例断钉。椎弓根钉棒系统组出现1例断钉和1例螺钉螺帽松动,AF内固定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14%,椎弓根钉棒系统为5.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椎弓根钉棒系统并发症低于AF内固定。所有患者术前平均压缩程度为59%,术后椎弓根钉棒系统恢复至10%,AF内固定恢复至13%。术前患者coob’s角平均为35°,术后椎弓根钉棒系统恢复至平均为8°,AF内固定平均为11°,其结果具有可比性。结论:对胸腰椎骨折治疗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其效果明显高于AF内固定。  相似文献   

9.
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23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3年,除2例截瘫患者神经功能无明显恢复,其余均恢复正常.结论 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高锋  王辉  赵超  刘葛城  叶章成 《四川医学》2006,27(9):949-950
目的探讨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68例,采用后路Dick钉、AF钉、GSS系统,比较术后骨折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病椎高度明显恢复,骨折愈合良好,脊柱生理曲度恢复良好,角度平均丢失5°,未见过度撑开、螺钉松动及断裂,神经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但对脊髓损伤的恢复治疗手段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法治疗,观察记录术后患者脊髓功能、脊柱Cobb角及伤椎后凸等情况。结果手术均取得成功,住院期间2例出现深静脉血栓,经保守治疗后恢复;1例出现脑脊液漏,保守治疗后恢复:1例出现足跟部压疮,换药治疗后伤口愈合。术后随访9~28个月,所有患者均未见内固定失效,ASIA(美国脊柱损伤协会)神经功能分级明显提高,脊柱矢状位Cobb角,伤椎后凸角及椎体压缩比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伤椎的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好,术后无复位丢失,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胡晓东 《吉林医学》2011,(6):1166-1167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后路内固定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进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34例,进行椎弓根钉棒后路内固定的治疗,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4例患者术后均无创口感染现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6±6.8)个月,术后经X光检测,椎体高度恢复较好,对手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进行Frankel分级,27例神经功能损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恢复级别在1~3级不等。未发现椎弓根钉松动以及脱落现象。结论:椎弓根钉后路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准确的植入部位,选择适当的骨植入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骨科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椎弓根螺钉治疗的1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8~26个月的随访,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良好,骨折椎体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无丢失,无明显胸腰痛和神经症状.结论 椎弓根螺钉是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可靠的内固定方法 .  相似文献   

14.
司军  曹涌  成红兵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7,27(3):185-186,188
目的:评价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胸腰椎骨折27例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随访2年以上,对其并发症、脊柱矫形及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植入椎弓根螺钉108钉,术中并发症4钉(3.7%),分别为置钉位置不当3钉(2.78%),椎弓根骨折1钉(0.92%)。术后矫形矢状位指数(SI)平均矫正约18.7°。随访24~38个月,平均29.3个月,SI在拆除内固定物之前有轻度丢失,之后有中等程度丢失。发生断钉、断杆2例(7.41%),发生松动5例(18.5%),不全瘫者22例至少提高Frankel一级者17例(77.3%),括约肌功能恢复2例。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对合并有椎间盘严重损伤、椎管侵占明显的患者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防止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的近、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132例,均采用后路Dick钉或AF椎弓根钉内固定,比较术后骨折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椎体高度完全或基本恢复占95.5%,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以上占91.9%,有断钉、松动及矫正度丢失现象。结论: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及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杨磊 《大家健康》2013,(1):34-35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1月~2012年9月,对3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治疗,术前、术后随访摄片观察椎体高度有无丢失,内固定物有无松动。结果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术后对比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恢复显著,未见内固定物松动和断裂现象。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具有微创、减轻痛苦、减少出血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33例胸腰椎单节段爆裂骨折患者。结果骨折椎体均愈合,时间3~6个月,术后伤椎高度较术前得到明显恢复,后凸畸形角度明显改善,生理弧度恢复。结论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是维持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复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骨折伤椎置钉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9例Magerl-Harms-Gertzbein分类为A、B1、B2型的新鲜胸腰椎骨折病例,采用后路切开手术,同时在伤椎椎弓一侧或双侧置入长度相对较短的螺钉,在复位时直接推压伤椎椎弓根钉使后移椎体向前复位,椎体周围软组织紧张,骨碎块在一定程度上复位,恢复脊柱解剖序列及压缩椎体在一定程度上高度得到恢复。结果:59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9~46个月平均18个月,椎体前缘术前平均高度为46%,术后平均高度为91%;后缘术前平均高度为84%,术后为97%;2例内固定松动,1例内固定断裂。结论:经骨折伤椎置钉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即时复位,恢复伤椎高度及脊柱序列,提供可靠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性对2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时经伤椎椎弓植入椎弓根钉,通过椎弓根钉和固定杆的推顶和撑开、压缩作用,使椎体复位,恢复胸腰椎生理弧度。结果26例均取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术后复查20个月以上X线片Cobb角、椎体高度无丢失,内固定稳固。结论伤椎置钉技术对胸腰椎骨折的复位和固定有理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施行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手术前后行X线片和计算机体层摄影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伤椎矢状面指数(SI),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90~180 min,平均(120.0±9.6)min,出血量200~2 400 mL,平均(600.0±16.5)mL。患者术后1周及3、6、12个月SI显著小于术前(P<0.05),患者术后1周及3、6、12个月时S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周及3、6、12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显著大于术前(P<0.05);患者术后1周及3、6、12个月时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时骨折均完全愈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拔钉、钉棒折断等。11例术前下肢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为C、D级患者术后康复,随访3个月,Frankel分级达到E级。结论经伤椎置入椎弓根螺钉的6钉固定方法治疗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恢复效果良好,术后伤椎高度丢失减少,内固定牢固,有利于伤椎的融合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