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骨折伤椎置钉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9例Magerl-Harms-Gertzbein分类为A、B1、B2型的新鲜胸腰椎骨折病例,采用后路切开手术,同时在伤椎椎弓一侧或双侧置入长度相对较短的螺钉,在复位时直接推压伤椎椎弓根钉使后移椎体向前复位,椎体周围软组织紧张,骨碎块在一定程度上复位,恢复脊柱解剖序列及压缩椎体在一定程度上高度得到恢复。结果:59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9~46个月平均18个月,椎体前缘术前平均高度为46%,术后平均高度为91%;后缘术前平均高度为84%,术后为97%;2例内固定松动,1例内固定断裂。结论:经骨折伤椎置钉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即时复位,恢复伤椎高度及脊柱序列,提供可靠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下腰椎脊神经根分出部位与盘黄间隙的解剖关系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67 例经后路手术治疗存在盘黄间隙狭窄的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MRI显视和术中所见,将下腰椎脊神经根分出部位与盘黄间隙的解剖关系分为三种类型,Ⅰ型:分出部位在盘黄间隙上缘或以上;Ⅱ型:分出部位在盘黄间隙中部区域;Ⅲ型:分出部位在盘黄间隙下缘或以下;盘黄间隙狭窄分为轻度(2~5 mm)和重度(小于2 mm).对不同类型及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Ⅰ型(88节段):L3~40节段、L4~521节段、L5S167节段;Ⅱ型(69节段):L3~44节段、L4~554节段、L5S111节段;Ⅲ型(33节段):L3~416节段、L4~517节段、L5S10节段;各型节段间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所占轻、重度盘黄间隙狭窄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腰椎脊神经根发出部位在盘黄间隙从L3~4到L5S1有上移的趋势;Ⅰ型和Ⅱ型患者轻度下腰椎盘黄间隙狭窄易出现神经根性症状,Ⅲ型患者常表现为重度盘黄间隙狭窄.明确脊神经根发出的部位与盘黄间隙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明确相关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部位诊断和减压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型臂X线偏位联合斜向透视法在合并脊柱畸形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PKP)术中的应用。方法纳入自2012-05—2015-12诊治合并脊柱畸形的单节段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46例,均行单侧穿刺入路PKP,其中21例采用偏位透视法辅助椎体穿刺(对照组),25例采用偏位联合斜向透视法辅助椎体穿刺(观察组)。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个月随访。观察组术后3 d的VAS评分及ODI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12个月VAS评分及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穿刺时间、X线辐射剂量明显更少,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更高,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骨水泥渗漏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位联合斜向透视法PKP治疗合并脊柱畸形的椎体压缩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显著提高,并可有效减少X线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韦国平 《微创医学》2001,20(3):338-339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我院1994~1998年手术治疗74例,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74例中,男47例,女27例,年龄19~76岁,平均43岁,病程13天至14年,平均7.6个月。有明确腰部外伤史39例,有腰腿痛病史56例,骤起腰痛继而下肢放射痛29例,慢性腰痛渐伴下肢放射痛45例,单纯腰部压痛68例,伴下肢放射痛74例(其中左侧35例,右侧28例,双侧11例),直腿抬高<30°23例,<70°42例,阴性9例,膝踝反射减弱25例,FEE5背伸肌力减退57例,小腿及足部麻木25例,痛触觉减退54例。CT或MRI检查示L3、4及L4、5椎间盘突出11例,L4、5椎间盘突出28例,L4、5及L5S1椎间盘突出21例,L5S1椎盘突出14例,髓核脱入椎管腔12例,脱出间盘钙化、骨化11例,椎体后缘骨赘19例,椎管狭窄7例,侧隐窝狭窄49例。  相似文献   
5.
<正>胸腰椎爆裂骨折即Denis B型骨折[1],以青壮年发病为主,在脊柱骨折中发生的概率较高;由于胸腰椎段的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常涉及前、中柱甚至后柱复合体,稳定性多受影响,且多合并脊髓、神经功能损伤。临床上常采用手术减压、复位、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而脊柱损伤后的稳定性包括早期稳定和长期稳定两个阶段,内固定系统在早期稳定性中起主导作用,而长期稳定性则取决于椎体自身的高度和强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单个球囊单侧穿刺多次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多椎体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2010年9月采用单侧穿刺入路单个球囊多次扩张椎体后突复位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33例共97个椎体,术后观察疼痛缓解及骨折复位情况,比较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和后凸角(Cobb角)的变化.[结果]患者疼痛视觉模拟数字评分由术前的7.5±1.0降至术后的2.8±0.6,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X线片测量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26.8°±3.4°矫正至术后的11.3°±4.6°,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单个球囊单侧穿刺可多次扩张完成PKP,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治疗费用低、疗效满意等优点.可选用于治疗多发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解剖要点及手术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来宾市人民医院的40例正常成人腰椎磁共振成像(MRI)图片(男女各20例),并测定与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相关的解剖学参数;结合所测得数据在经甲醛浸泡的6具成人尸体上模拟经皮后外侧微创入路行椎间融合术(试验组),术后沿入路经椎间隙进行横断面解剖,观察入路的解剖毗邻关系,测定椎间盘面积及所融合的面积,在另6具成人尸体上常规行后路椎间融合术(对照组),同样测定椎间盘面积及所融合的面积。结果 1经测定,男、女两组L3~4、L4~5测得的各项数据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经皮后外侧微创入路行椎间融合的面积与对照组行常规后路椎间融合术间融合的面积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融合面积均达30%以上;3沿克氏针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至腰大肌的过程中未见重要的血管、神经等结构,在侧方经皮外侧入路的手术操作区域,存在着一个由腰节段血管、腰神经、交感干组成的大小约为29mm×30 mm的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区域,为侧方经皮外侧入路手术操作的"安全范围"。结论经皮后外侧入路行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是相对安全的,并椎间融合面积达到临床要求。术前在MRI图片上测定的个体化数据,对该术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路显微内窥镜经椎板间隙入路行椎间盘摘除术及神经根管扩大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技术特点和效果分析.方法 对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应用后路显微内窥镜系统行髓核摘除及神经根管减压手术治疗.结果 60例随访3~48个月,按Nakai标准评定:优43例,良1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3....  相似文献   
9.
韦国平 《医学文选》2001,20(3):338-339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我院 1994~ 1998年手术治疗 74例 ,效果较好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74例中 ,男 47例 ,女 2 7例 ,年龄 19~ 76岁 ,平均 43岁 ,病程 13天至 14年 ,平均 7.6个月。有明确腰部外伤史 39例 ,有腰腿痛病史 5 6例 ,骤起腰痛继而下肢放射痛 2 9例 ,慢性腰痛渐伴下肢放射痛 45例 ,单纯腰部压痛 6 8例 ,伴下肢放射痛 74例 (其中左侧 35例 ,右侧 2 8例 ,双侧 11例 ) ,直腿抬高 <30°2 3例 ,<70°42例 ,阴性 9例 ,膝踝反射减弱 2 5例 , 背伸肌力减退 5 7例 ,小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后路伤椎置入椎弓根螺钉在治疗无症状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中的作用效果.方法 对94例无症状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并行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利用从后路顶压伤椎和在伤椎与上位椎体间撑开复位并固定,记录术前、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横截面骨量的改变.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94例患者术后伤椎均获得有效复位,伤椎前缘的高度均即时恢复至正常高度的98%,伤椎横截面骨量骨密度明显增加.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无症状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用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术能即时有效恢复伤椎椎体的高度、生理曲度和椎管容积,提供脊柱远期足够的稳定性和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