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肾血管显像(MRA)在亲属活体肾移植供体术前综合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供体术前MRA资料,并与术中肾血管解剖发现作对比,以后者作为诊断的金标准.结果:60例供体术中证实单支肾动脉54例,6例存在副肾动脉.其中2例术前MRA曾诊断供肾单支动脉.MRA供肾血管有效阳性预测值为96.6%,假阴性率为33%,多支血管敏感性为66%.无一例供体在MRA检查中发生副反应而放弃检查.结论:亲属活体肾移植供体术前应常规进行MRA作血管三维成像检查.MRA术前能够充分了解供肾体积、引流系统及实质有无畸形,帮助供体选择.确保取肾术绝对安全,提高取肾质量.  相似文献   

2.
背景 针灸应用于包括疼痛在内的多种疾病历史悠久,近年来,针刺应用于围术期得到广泛重视,而针刺应用于围术期的关键是合理选穴. 目的 对近年来针刺在围术期应用中穴位选择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回顾和总结,为针刺在围术期应用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内容 对针刺在围术期应用中穴位选择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趋向 目前,针刺在围术期应用的穴位选择存在局限性,随着其应用方法的不断完善,针刺在围术期的临床应用效果必将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眶隔重置在睑袋修复术中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睑袋的形成是眶周衰老的表现,临床上以皮肤肌肉眶隔松弛型为多见。睑袋修复术是美容外科中最常见的手术之一,它对面中1/3的年轻化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眶隔松弛薄弱是导致睑袋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正确处理眶隔组织能有效提高睑袋修复术的临床效果。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传统的睑袋修复术中简单的眶隔脂肪剪除改为眶隔剪开、眶脂释放,眶隔缩紧连带眶脂缝合固定于眶缘以填充眶下缘前方的凹陷区,使眶隔得以重置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新式剖宫产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介绍新式剖宫产术并报告其临床效果. 方法我院自1999年3月至10月,采用Stark新式剖宫产术(实验组)100例,与传统方法行剖宫产的94例(对照组)比较其临床效果. 结果比较两组手术总时间、从切皮到胎儿娩出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显著(P<0.01). 结论新式剖宫产术与传统剖宫产术相比,具有显著优点,并适用于所有有剖宫产指征的产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临床快捷护理路径在痔术后大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将24例痔术后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按照制定好的临床快捷护理路径和常规临床急救护理路径分别救治2组患者.结果 2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相同,但接诊至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满意度,实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按照临床快捷护理路径救治痔术后大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6.
在MRI与MRA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位居颈椎病第2位.由于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及发病机制尚存在分歧,目前该病仍是临床较难诊断的疾病之一.MRI作为一种新型无创性检查技术,主要显示颈椎的组织、结构等异常改变,而MRA可以显示椎动脉的全貌,以椎动脉为主要观察对象,两者联合应用是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准确率的关键.本研究在常规MRI基础上进行了MRA检查,重点探讨MRA与MRI联合应用在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限度.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病人自控镇痛(PCA),现广泛用于临床术后疼痛的治疗.本院在骨科术后病人应用中采用了布拉诺、曲吗多、芬太尼静脉复合,本文就药物配伍及临床效果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型颈椎病CT、MRI、MRA检查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CT、MRI、MR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手术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本组32例患均行CT、MRI、MRA检查。据不同病因及椎动脉受累的影像学特点选用了7种手术方式治疗,其中横突孔切开减压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减压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横突孔切开术3例,椎间植骨融合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椎间孔扩大术8例,前路减压及钩椎关节切除、植骨融合术12例,横突孔切开、钩椎关节切除、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3例。结果:CT、MRI、MRA从不同角度直接、间接反映椎动脉受累情况。全部手术经过顺利,疗效满意,总优良率为93.8%。结论:全面分析CT、MRI、MRA影像学特点可为该病的诊断、手术方法的最佳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导向扩张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颈、腹部等基底无硬组织支撑的皮肤扩张效率,减轻扩张囊下组织受压及由此产生的并发症,1996年以来,我们采用了导向扩张技术,效果较好。1 手术方法确定了扩张器置入区域和选择好扩张器后,依据扩张器的大小形状,预制2mm厚的有机玻璃减压垫板,与置入区的纵横向弧度、凹凸等相一致,力求能紧密贴合。术中完成皮下分离后,先置入减压垫板,再于减压垫板和皮肤之间置入扩张器。术后常规注水扩张。2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17~46岁。置入16个扩张器,颈部14个,腹部2个。13个扩张器获得成功,3个扩张器在扩张晚期出现垫、囊外…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随着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手术的推广,对直肠周围血管以及经肛入路的解剖标志进行不同角度的辨别与再认识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旨在从经肛门视角对直肠中动脉(MRA)的发生和解剖位置进行分析,为taTME手术经肛操作部分进行理论指导。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1年6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术前MDT讨论后行ta TME手术的临床病例资料,对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MRA的发现率以及术中MRA出血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将86例行taTME的患者纳入分析,taTME术中共发现MRA61例(70.9%),其中双侧MRA49例(57.0%),均行走于直肠侧韧带中。在对直肠侧韧带解剖分离过程中,在61例存在MRA的病例中共发生出血10例(16.4%),其中8例为双侧病例,2例为单侧病例。10例出血病例中,使用电钩操作8例,超声刀2例;9例通过电钩电凝或超声刀止血,仅1例选用Hemoloc止血。结论:MRA走行于直肠侧韧带中,经肛门视角对MRA发现更为精准。这一解剖学定位既可保证更好地根治肿瘤,也可对周围正常组织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挂线术联合复方镇痛剂治疗肛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肛裂患者采用挂线术联合复方镇痛剂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20例患者均一次性治愈,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一例出现术后大出血、肛门失禁等并发症.结论 挂线术联合复方镇痛剂治疗肛裂,操作简单、安全、痛苦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完全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1年6月~2010年4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397例,术前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确诊并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内动脉闭塞患者28例,术中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复查颈部MRA,并对术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术后即时通畅率为92.8%,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22例颈内动脉通畅,通畅率为78.5%,无脑缺血事件发生;6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中,2例在术后4个月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及腔隙性梗死;3例术后仍偶有头晕,其中2例单侧肢体麻木;1例记忆力减退.结论 对于有症状的颈内动脉闭塞患者,CEA加取栓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功能神经导航及高场强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在脑语言区胶质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48例语言区胶质瘤患者接受了功能神经导航及iMRI辅助下的手术.使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BOLD-fMRI)显示语言区皮层,同时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重建弓形束,将上述语言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腔静脉内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方法回顾性研究近年来收治的6例腔静脉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首发症状、主要临床表现、手术治疗过程和预后,对比研究B超、CTA、MRA等诊断方法.结果 6例患者术前均行B超检查;2例经CTA、4例经MRA确诊;累及心脏3例.均采取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生长范围,3例采取胸腹联合切口,于心包外阻断下腔静脉;3例体外循环下腹部正中切口和正中开胸切口,打开右心房;所有病例的肿瘤均完整切除且发现双瘤体1例.病理报告平滑肌瘤4例,平滑肌肉瘤2例.1例平滑肌肉瘤患者因术后肝功能衰竭死亡,其余术后均恢复良好.平均随访51个月未发现复发. 结论 B超、CTA、MRA对腔静脉内肿瘤均有诊断价值,MRA能提供多方位更清晰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手术方法的选择.外科手术是腔静脉内肿瘤主要治疗方法,术中应探查腔静脉及髂总静脉的主要属支,盆腔来源肿瘤可以结扎髂内静脉,以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5.
磨削术自1905年Kromayer首创并应用于临床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近20年来,国内在临床治疗皮肤浅表性损伤中磨削术已有应用,但仍不普遍,主要原因是对皮肤磨削术的效果不甚了解,担心术后的色素变化,我院自1989年始行各类皮肤磨削术共计11360例,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输尿管结石双频激光碎石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规范该类患者手术前后的医疗护理.方法:将202例输尿管结石双频激光碎石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1例.试验组应用临床路径管理,对照组按常规工作模式管理,比较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能显著缩短输尿管结石双频激光碎石术患者平均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MRA-MRI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与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动脉磁共振造影(MRA)与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应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2009年11月103例CSA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MRA和MRI检测,对CSA进行诊断分型,并依据分型选择手术治疗方式或非手术治疗。根据Nagashima疗效评价标准随访临床疗效及MRA及MRI检查。结果:MRA-MRI可将CSA分为局部狭窄型、迂曲型、全程变细(闭塞)型和正常型。MRA局部狭窄型、迂曲型中MRI显示椎动脉狭窄部位存在外在压迫因素者行钩椎关节切除、横突孔切开,术后疗效优良率达86.7%;MRA-MRI判定颈椎不稳导致CSA者行椎体间融合,术后优良率达84.6%;MRA全程变细(闭塞)型和正常型采取非手术治疗,术后优良率77.0%。结论:MRA-MRI分型对CSA治疗方案选择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观察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6例成人腹股沟疝,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接受LIH治疗,对照组接受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OTH)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及疝复发、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但术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加深对外科术后院内感染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特点的了解,强化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术后院内感染的意识.方法 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外科系统手术后发生的84例院内感染临床病例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 我院外科系统院内感染高发科室依次为普外科,泌尿外科及脑外科;院内感染高发部位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出现例次比前三位的依次为侵入性操作,术中使用全麻,住院总时间大于1个月;病原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49.58%,而革兰阳性球菌占35.77%,真菌占14.63%.结论 医务人员应提高预防与控制术后院内感染的意识,采取综合性的防范措施,降低外科术后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皮管扩张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皮肤组织移植是整形外科常用的手术方法。自1990年9月起,我们在需用较大面积皮肤组织修复创面或再造器官时,为解决供区不足的困难或为缩小供区所遗留的痕迹,创用了皮管扩张术,已临床应用10例。实践证明,本法有其独到之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