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复发性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临床、X线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 2 1例复发性角化囊肿与其初发性角化囊肿的临床、X线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 1例中 17例仅复发一次 ,5年内复发者 14例 ,复发时年龄在 10~ 2 9岁间的患者有 13例。 4例二次复发 ,3年内复发者 3例。复发性囊肿以单房影像为主 ,5例呈多房影像的初发囊肿复发时仍为多房病损。复发性囊肿组织病理学表现以典型不全角化型为主。结论 角化囊肿多在术后 5年内复发 ,低年龄组中初发囊肿体积较大、呈多房表现者复发率较高。应首选刮切术及全部拔除病变涉及的患牙。角化囊肿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后面神经功能及复发情况。方法84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分为原发组和复发组,回顾分析2组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术后面神经功能及复发情况。结果随访2~20年,原发组40例无1例复发,复发组44例有3例分别在术后6、9、13年再次复发。原发组中有2例在半年内表现为暂时性轻度面神经分支功能障碍,复发组有5例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神经功能障碍,先后于0.5年内恢复正常;5例术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面神经功能障碍,1年内面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1例表现为患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等轻微的面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患者术后复发及面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7例复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复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及预后,分析复发原因和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 7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35岁,5例特发性面瘫(贝尔麻痹),1例梅罗综合征,1例疱疹病毒感染患者.首次发病恢...  相似文献   

4.
腮腺多形性腺瘤行浅叶切除术后,复发率为1~3%。肿瘤复发后在有面神经的疤痕术区再行手术往往有一定困难。对累及面神经的复发肿瘤的手术治疗,目前意见尚未统一。有些学者主张切除全部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包括受累的面神经分支;另一些学者则建议作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全部切除术,术后追加放疗。以防止邻近面神经鞘的残余肿瘤复发。作者复习21例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次全切除术后复发的多形性腺瘤病例,全部病例均采用保留面神经的肿瘤次全切除,术后追加放疗(50~67Gy,平均50.5Gy)。21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17~53岁(平均33.7岁)。随访2~11年(平均随访期5.9年)。4例患者在手术结束时面神经周围仍有可见肿瘤,治疗后有3例复发;17例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腮腺区广泛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的面神经处理及术后放疗的相关经验。方法: 对收集的10例腮腺区广泛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重点分析术中面神经处理方法及术后放疗的作用。结果: 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23~51岁,平均38岁(中位年龄37岁)。10例患者均具有多次术后复发特点,其中6例首次术式为局麻下肿瘤结节摘除术。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式为腮腺全叶切除术结合术中具体情况处理面神经(完整保留5例、端-端吻合2例、耳大神经桥接2例、咬肌神经转位修复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后放疗,放疗剂量为55~62 Gy/25~30 Fx,随访至今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腮腺区广泛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有多次复发、侵袭性强等特点,手术应注意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护面神经。无法保留完整性时,则切除受累段、同期修复重建,辅助放疗可能对提高局部控制率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复发性口腔阿弗它的治疗,到目前为止仍较困难,多数药对此病无满意疗效,最重要的是不能防止复发。作者用酞胺哌啶酮治疗口腔阿弗它40例,取得良好效果,今分析如下。接受酞胺哌啶酮(thalidomide)治疗的40例中,19例患严重的口腔阿弗它,17例为轻型,3例患有口、生殖器阿弗它,1例有萨顿和萨顿氏复发性坏死性粘膜腺周围炎。患者年龄从7岁到80岁,女性21人,男性19人。病程2月至40年。初诊时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治疗时亦记录副作用,根据临床表现与相应的组织学检查来确定诊断。严重的阿弗它患者,最初剂量为300mg/日,在1~3个月内逐减为100mg/日,中等程度的患者开始给100mg/日,以后在1~3月内减为50mg/日,21位口腔阿弗它患者服安慰剂。  相似文献   

7.
腮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二次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腮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Recurrent pleomorphie adenoma,RPA)术后的二次复发率及影响二次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腮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应用寿命表法计算术后的二次复发率.应用Kaplan—Meier方法对影响二次复发的各因素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二次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6例腮腺RPA患者,男20例(43.48%),女26例(56.52%),年龄15~74岁,中位年龄37.5岁。46例中,13例行局部切除术(7例复发,占53.85%),21例行选择性腮腺浅叶切除术(9例复发,占42盘6%),12例行腮腺全叶切除术(2例复发,占16.67%)。术后二次复发率5年时为(28.38±7.71)%,10年时为(65.57±11.02)%,15年时为(74.18±11.13)%。多结节的腮腺RPA患者术后的二次复发率均显著高于单结节患者。结论:腮腺RPA患者术后二次复发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年增加,因此,对术后患者应进行长期随访。为降低再次复发率和防止面瘫的发生,进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全叶扩大切除术是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19例复发性鳃裂囊肿和瘘的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总结 19例复发性鳃裂囊肿和瘘的手术治疗经验 ,以期提高鳃裂囊肿和瘘的治愈率。方法 :选择适当的瘘管示踪方式 ,第一鳃裂来源病例中 ,4例切除部分外耳道软骨 ,2例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和瘘管切除术。第二、三、四鳃裂来源病例中 ,按常规颈清扫术式解剖分离病理组织。对 4例多次复发者采用功能性颈清扫术。结果 :19例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 ,最长随访 8年 ,除 1例术后半年复发外 ,其余病例均治愈。再次复发病例经行根治性颈清扫术后痊愈。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合理的手术方案是复发性鳃裂囊肿和瘘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要点,最大程度保留面神经连续性。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05~2011年收治的21例腮腺内面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 21例患者中术前行影像学检查共18例,确诊为神经鞘瘤者仅1例。21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并经病理明确诊断,其中18例患者瘤体完整切除,3例患者瘤体部分切除。共19例患者术后随访,随访期为1~5年,所有随访病例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 腮腺内面神经鞘瘤早期诊断较困难,影像学检查虽有辅助价值,但确诊仍有赖于病理诊断,该病以手术治疗为主,术中应尽量保护面神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手术联合术中液氮冷冻和术后放疗治疗面神经与肿瘤紧贴的腮腺癌能否达到既局部控制肿瘤、又保留面神经功能的效果。方法分析9例采用手术联合术中液氮冷冻、术后放疗治疗腮腺癌保留面神经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患者进行2~19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9年,观察局部有无肿瘤复发。8例患者行House-Brackmann系统(HB系统)面神经功能评价,7例患者行神经电图(ENoG)检测,评估面神经功能恢复效果。结果在随访期间,9例患者中1例肿瘤复发伴颈淋巴结转移,行再次手术治疗,在首次治疗后6年无瘤生存。其余8例患者原发灶均无复发。6例患者分别在首次术后7年(2例)、10年、11年、15年、19年无瘤生存。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2年和2.5年死于肺心病和肺转移。8例患者面神经功能均得到恢复,4例达HBⅠ级,2例为HBⅡ级,2例为HBⅢ级。ENoG检查的7例患者的面神经各分支均能引出电生理反应。结论对于面神经与癌瘤紧贴,但可在完整切除癌瘤的前提下分离保留面神经的腮腺癌患者,当缺乏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或192Ir后装组织内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条件时,手术联合术中液氮冷冻和术后放射治疗是可行的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复发性口疮是口腔科常见病之一,其病因至今尚不明确,尚无满意疗法。我科采用中药及耳针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现将168例之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治疗方法 复发性口疮的疗效在于能否达到长期控制复发或防止其复发。本文统计之病例皆为复发频繁,每月至少复发一次以上,甚至不  相似文献   

12.
原发于腮腺内面神经鞘瘤3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萍  孟箭 《口腔医学》2010,30(5):266-267
目的 探讨原发于腮腺内的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3例术前均被误诊,均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来源于面神经的末梢分支,1例源于面神经的主干,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明确诊断为神经鞘瘤。结果 3例随访,均无复发,1例术后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加重,2例治愈。结论 神经鞘瘤诊断须依靠病理学分析,影像学检查亦有辅助诊断的价值。应手术完整摘除,努力保存面神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复发性口疮是口腔科常见的粘膜病之一,周期性反复发作,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作者采用转移因子联合板兰根治疗15例女性复发性口疮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本组15例均选择女性复发性口疮患者,每月复发1次,持续时间约10 d,其中20~40岁4例,40~50岁9例,60岁以上2例。 采用转移因子注射剂3U,48 h肌注1次,口服板兰根冲剂10 g,每日3次,10 d为1疗程。口疮史在5年以上者追 作者单位:652300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医院口腔科 加2个疗程。 本组15例中8例停药后2年未复发,疗效评定为治愈;6例停药后半年未复发,评定为显效;1例停药后3月未复发,且复发时溃疡面减小,深度变浅,症状减轻,评定为有效。 讨论 用转移因子能促进机体淋巴细胞分化增殖,获得特异性细胞免疫能力,板兰根能控制口腔中一些病毒的感染,从而增加机体的综合抵抗力。用转移因子联合板兰根治疗女性周期性复发性口疮,复发率低,复发间隙期延长,解除或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4.
作者分析了4例颌骨中心性颗粒细胞肿瘤,其中1例作了电子显微镜检查。4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为55岁;3例发生在下颌;1例发生在上颌。X线检查发现为透射的病变。术后追踪观察6个月至7年,均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5.
复发性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复发性涎腺多形性腺瘤(recurrent pleomorphic adenoma,RPA)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 1962~2002年间在我院因涎腺RPA住院手术治疗的患者121例,对其中随诊10年以上的38例患者进行临床与病理分析.结果 腮腺、颌下腺及腭腺最多,复发次数分别为6、12、4次.单发14例,多发24例.腮腺及腭腺复发肿瘤除原手术野、手术切口瘢痕处外,6例多次复发后向腮腺深叶、咽旁及颅底扩展.34例中,病理类型以粘液成分为主型4例,细胞密集型13例,混合型17例.结论 结合病理研究,肿瘤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残留瘤芽及术中肿瘤包膜破裂种植.复发肿瘤位置表浅、单发者可手术局部摘除,多发、位置深在者需行解剖面神经的肿瘤摘除术.避免涎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关键是第一次手术的术式,防止肿瘤包膜破裂并严格遵守无瘤手术原则.  相似文献   

16.
王月娥 《口腔医学》2011,31(2):89-89
<正>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门诊符合诊断标准的复发性口疮患者200例,男78例,女122例;年龄19~64岁,口疮1个月复发1次57例,2个月复发1次44例,1周复发1次32例,无间歇期67  相似文献   

17.
甲状舌管囊肿或瘘按经典的Sistrunk′s术式切除,一般能达到治愈的目的。但由于术中处理不妥,有可能导致复发,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复发性甲状舌管瘘再次手术的难度和复发的机会比首次手术可能要多得多。我们对收治的9例复发性甲状舌管瘘的复发原因和再次手术的要点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儿童复发性腮腺炎,是从婴幼儿期患病后,多数到青春期就能自然治愈的一种原因不明的良性疾病。另外Sjogren综合征是一种胶原病,它能引起干燥症、多发性关节炎、复发性慢性腮腺肿大,也常合并有其他胶原病。根据儿童Sjogren综合征的统计报告,以腮腺肿大为初发症状者约60%,约80%的病例在病程中出现腮腺肿大。本文概要介绍二者间的关系。18例反复发作5次以上的腮腺炎男孩中,有2例(11%)抗核抗体阳性,29例女孩中有12例(41%)抗核抗体阳性,还发现有自身抗体。①自身抗体阴性组33例  相似文献   

19.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腮腺复发癌初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应用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腮腺复发癌的疗效.方法 33例腮腺复发癌应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其中3例为单纯植入,4例为复发癌部分切除联合放射性粒子植入,26例为腮腺复发癌完整切除联合植入.结果 3例单纯粒子植入治疗患者随访10~41个月,经临床和CT检查,肿瘤完全缓解,未复发;另30例患者随访12~72个月,24例无复发.本组33例患者肿瘤局部控制率88%.15例术前无面神经麻痹症状的患者中,13例保留面神经,术后面神经功能良好.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放疗皮肤不良反应.结论 治疗腮腺复发恶性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与单纯植入放射性粒子比较,前者对肿瘤的局部控制率高,疗效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门诊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的发病特点与治疗。方法 对门诊治疗的18例慢性复发性腮腺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临床表现为腮腺区反复肿胀不适,挤压腺体时,6例导管口有淡黄色稀薄的脓性分泌物溢出,10例有无色胶冻状液体溢出,2例有无色粘稠液溢出。间隔数周或数月发作1次不等。治疗方法包括腮腺导管灌洗、理疗和全身抗感染治疗。结果 7例(38.9%)随访期内(均在1年以上)未复发,另11例(61.1%)间隙期较原先延长。结论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自愈倾向不明显,腮腺导管灌洗、理疗和全身抗感染三联综合治疗慢性复发性腮腺炎可获得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