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生长棒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2月~2011年6月收治的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28例,根据患儿采用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采用单侧生长棒治疗患儿12例为对照组,采用双侧生长棒治疗患儿16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近期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冠状位Cobb角和矢状位Cobb角均明显减小,观察组冠状位Cobb角和矢状位Cobb角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冠状位矫正率、矢状位矫正率、C7~S1增高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0%)高于对照组(1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棒用于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具有显著的近期疗效,双侧生长棒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单侧生长棒,不仅冠状位与矢状位的矫正率较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作者:赵宇 邱贵兴 王以朋 仉建国 沈健雄 李书纲 姜宇 李晔 背景:关于单侧与双侧生长棒在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中的应用很少有研究报道。 方法:2002年11月至2010年5月,共有25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了生长棒治疗,其中采用单侧生长棒6例,双侧生长棒19例,分析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矫形效果、C7-S1增高值、并发症的差异。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1.9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矫形效果冠状位矫正率双棒组显著优于单棒组(p<0.01),矢状位矫正率两组无明显差异,术后G7-S1增高值双棒组明显优于单棒组(p<0.05)。 结论:生长棒是一种有效治疗和控制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方法,相比而言,双侧生长棒在矫形效果上优于单侧生长棒。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旋转与手术矫正率的关系。方法2005年1月~2006年12月,44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手术矫正治疗。术前均行全脊柱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测量以顶椎为中心9个椎体上下终板层旋转角度,计算椎体和椎间盘机械旋转,以获得脊柱的旋转顺应性;拍摄凸侧Bending位及手术前后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凸侧Bending相Cobb角及手术前后正侧位Cobb角,比较手术前后测量指标差异,计算侧凸柔韧性及矫正率。对侧凸旋转顺应性和柔韧性与手术矫正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手术前后冠状位和矢状位Cobb角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侧凸柔韧性与冠状位Cobb角呈负相关(r=-0.574,P=0.013),而与手术矫正率相关性差;旋转顺应性与冠状位Cobb角无显著相关性,与手术矫正率之间则呈显著正相关(r=0.887,P=0.000)。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侧凸旋转顺应性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去旋转矫形的手术矫正率高度相关,术前测量并计算旋转顺应性对于该类手术效果的预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Sextant内固定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8例高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Cobb角、矢状位指数、术后ODI得分、Frankel改善级别。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切口更小、术中出血量更少、下床活动时间更早(P0.05);两组术后Cobb角与矢状位指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ODI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结论 SPPSF可显著降低高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保证凸畸形矫正效果,有效缓解神经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学创新》2015,(15):70-73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本院收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经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后,一期行短关节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和脊柱植骨融合术,比较患儿手术前后及随访期内的脊柱侧弯情况及后凸Cobb’s角。结果:患儿脊柱畸形情况改善明显,冠状面半椎体节段侧弯Cobb’s角术前平均41.3°、术后平均15.3°,矫正率63.0%,末次随访平均14.8°,矫正率64.2%;冠状面全主弯Cobb’s角术前平均46.8°、术后平均18.6°,矫正率60.3%,末次随访平均17.6°,矫正率62.4%;矢状面半椎体节段术前平均后凸15.3°,术后Cobb’s角降至生理曲度正常范围,术后尾侧和头侧代偿弯也有明显改善,5项数据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疗效显著,该术式能够达到矫正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目的,在患儿骨骼成熟前治疗,可有效预防继发性脊柱病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脊柱侧凸旋转与手术矫正率的关系.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12月,44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手术矫正治疗.术前均行全脊柱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测量以顶椎为中心9个椎体上下终板层旋转角度,计算椎体和椎间盘机械旋转,以获得脊柱的旋转顺应性;拍摄凸侧Bending位及手术前后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凸侧Bending相Cobb角及手术前后正侧位Cobb角,比较手术前后测量指标差异,计算侧凸柔韧性及矫正率.对侧凸旋转顺应性和柔韧性与手术矫正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手术前后冠状位和矢状位Cobb角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侧凸柔韧性与冠状位Cobb角呈负相关(r=-0.574,P=0.013),而与手术矫正率相关性差;旋转顺应性与冠状位Cobb角无显著相关性,与手术矫正率之间则呈显著正相关(r=0.887,P=0.000).结论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侧凸旋转顺应性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去旋转矫形的手术矫正率高度相关,术前测量并计算旋转顺应性对于该类手术效果的预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手术与传统开放切开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指导临床。方法:选择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46例,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观察组23例给予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对照组23例给予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伤椎高度、Cobb氏角、矢状位指数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伤椎高度、矢状位指数、Cobb氏角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程度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采用不同术式治疗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自1998年5月至2002年11月手术治疗31例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平均年龄55.8岁(45~71岁).全部患者共分4组:A组为腰椎冠状位畸形较轻、矢状位畸形明显者13例;B组为腰椎冠状位畸形明显、矢状位畸形轻微,行椎管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者5例;C组为腰椎冠状位、矢状位均畸形严重,行后路椎管减压、冠状位原位融合、矢状位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者5例;D组为腰椎冠状位、矢状位轻微畸形伴腰椎管狭窄,行单纯减压者8例.所有病例术后至少随访5年,收录临床结果和影像学资料.术前、术后1年和5年所有患者完成Oswestry下腰痛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结果 30例患者全程随访,平均随访74个月(60~94个月).内固定组患者术后1年较术前冠状位、矢状位Cobb角显著改善(q=10.125,P<0.05),术后1年和术后5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031,P>0.05);术后5年,单纯减压组(D组)腰椎冠状位Cobb角较术前呈增大趋势(q=3.071,P>0.05),矢状位Cobb角呈减小趋势(q=0.928,P>0.05).所有患者术后1年ODI评分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显著改善(12.4±7.69比56.8±13.2,q=6.453,P<0.05);术后5年较术后1年略有反弹,但仍显著优于术前(24.9±5.3比12.4±7.69,q=8.148,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凸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 为彻底减压、重建矢状面和冠状面力学平衡.尽管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临床情况复杂多变,按照不同患者具体畸形情况、根据个体化原则,合理选择术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茹国华  李沛  杨豪 《中医学报》2019,34(1):183-186
目的:观察腰腿痛方剂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压缩性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1例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观察组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基础上联合自拟腰腿痛方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3个月、6个月以及术后1年的腰椎影像学参数,骨密度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score,ODI)。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伤椎体前柱高度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 05);但伤椎前柱高度百分比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观察组伤椎体前柱高度百分比在治疗后1年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矢状位Cobb角显著降低(P 0. 05);但矢状位Cobb角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观察组矢状位Cobb角在治疗后1年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 05);观察组骨密度在治疗后1年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ODI显著降低(P 0. 05);对照组ODI评分在治疗后半年以及1年显著高于观察组(P 0. 05)。结论:腰腿痛方剂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压缩性腰椎骨折,能有效减少伤椎高度丢失,降低Cobb角,提高骨密度及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经前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后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效果、手术前后Cobb角变化、Cobb角矫正率和治疗优良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Cobb角小于对照组,Cobb角矫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后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效果优于经前入路手术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优良率,提高Cobb角矫正率,促进早日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Initial results for the use of single and dual growing rod techniques in the treatment of early onset scoliosis (EOS) has been seldom documented.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itial efficacy of single and dual growing rods in treatment of EO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25 early onset scoliosis cases treated with growing rod technique between November 2002 and May 2010 was performed, including six cases in the single growing rod group and 19 cases in the dual growing rod group.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correction rate, changes in C7–S1 distance,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the first operation were compared for the two techniques.
Results  The average post-operative follow-up duration was 31.9 month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bserved between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nd complication incidence between the single and dual growing rod groups. In addition,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pre-operative coronal Cobb’s angle (P >0.05), or in the pre-operative sagittal Cobb’s angle between both groups (P >0.05). The correction rate of the dual growing ro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single growing rod group in the coronal plane (P <0.01), but not in the sagittal plane (P >0.05). The C7–S1 distance in the dual growing ro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single growing rod group (P <0.05).
Conclusions  The growing rod technique is an effective option for surgical treatment of EOS. The dual growing rod technique shows relative superiority in the correction outcome as compared to the single growing rod techniqu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双侧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汕尾市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5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试验组(n=37)和对照组(n=22),试验组患者行双侧开颅手术治疗,对照组使用单侧开颅手术或保守治疗,术后3月对比2组患者GCS评分以及生存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GCS评分为(10.21±0.8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78±1.64)分(P〈0.05);试验组预后良好率、死亡率分别为35.2%、21.6%,对照组为18.2%、31.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好于单侧开颅手术,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单、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分为单侧钢板内固定术组和双侧钢板内固定术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单侧组和双侧组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t=0.46,P>0.05);双侧组手术时间长于单侧组(t=2.82,P<0.05);双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单侧组(t=2.45,P<0.05;t=2.63,P<0.05);双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8%显著低于单侧组的38.2%(t=3.18,P<0.05)。双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73.5%显著高于单侧组的41.2%(t=3.24,P<0.05)。结论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优于单侧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粉尘螨滴剂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儿嗜酸性粒细胞(EOS)及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影响.方法:粉尘螨过敏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儿60例,均分成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和(常规加特异性免疫)治疗组(免疫治疗组),常规组仅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治疗组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同时加用粉尘螨滴剂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6月、12月EOS及血清ECP水平.结果:(1)两组患儿EOS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治疗组EOS低于常规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1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常规组P<0.05,免疫治疗组P<0.01,与治疗6月比较,治疗组P<0.05;(2)两组患儿ECP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免疫治疗组ECP低于常规组,P<0.05及P<0.01;组内比较,治疗1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常规组P<0.05,免疫治疗组P<0.01,与治疗6月比较,治疗组P<0.01.结论:特异性免疫治疗能降低支气管哮喘患儿EOS及血清ECP水平,且ECP下降更明显,这可能是粉尘螨滴剂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病人术后不同时期眼位,探讨其矫正效果。方法选择195例于我院手术的间歇性外斜视病人,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分别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比较两组术后0.5、1.5、3.0年的眼位正位率。结果术后0.5年,A组眼位正位率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χ2=8.83,P〈0.05);术后1.5年,两组眼位正位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3.0年,A组眼位正位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χ2=6.29,P〈0.05)。结论术后短期内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眼位矫正效果优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然而,后者术后长期眼位正位率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6.
韦丽  张进 《医学综述》2014,(15):2859-2860
目的分析骨化三醇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宝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早期DN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厄贝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分别给予单纯厄贝沙坦及骨化三醇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清肌酐、肌酐清除率、24 h蛋白尿定量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联合治疗组的疗效及肌酐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厄贝沙坦组(97.06%vs 82.35%)及[(84.21±7.49)mL/min vs(61.83±7.94)mL/min](P<0.05);血清肌酐及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少于厄贝沙坦组[(91.65±9.46)μmol/L vs(158.43±14.82)μmol/L]及[(103.27±32.14)mg/24 h vs(186.32±43.27)mg/24 h](P<0.05);炎性因子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厄贝沙坦组(P<0.05)。结论骨化三醇联合厄贝沙坦可有效提高早期DN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了血肌酐,提高了肌酐清除率,减少了24 h蛋白尿,同时降低了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行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80例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颅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 d后,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压分别是(31.66±6.83)mm Hg、(27.41±4.84)mm Hg,对照组分别是(21.41±5.19)mm Hg、(19.35±3.52)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疗效确切,有效降低了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彭湘鹤  齐中意  赵艳飞  李江 《医学综述》2014,(16):3053-3054
目的分析并评价肝素联用阿托伐他汀应用于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2月至2013年4月湘潭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3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给予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44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凝血时间指标以及血脂生化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24 h的尿蛋白定量(24 hUPQ)、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血清白蛋白(ALB)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24 hUPQ、BUN、ALB、Scr指标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TC、TG、PT以及APTT指标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45%vs 7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38,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肝素联用阿托伐他汀应用于肾病综合征具有理想的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倡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徐永金 《中外医疗》2014,(31):14-15
目的比较单、双侧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临床上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将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并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25例(单侧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B组25例(双侧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单侧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手术时间(32.34±1.43)min比双侧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32.34±1.43)min短,骨水泥的注入量(5.6±1.2)m L和X线曝光次数7次少于双侧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4.7±1.3)m L、1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之下,单侧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