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药皂苷类成分防治糖尿病的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皂苷是一类高药理活性的天然化合物,通过降血糖、调血脂、改善胰岛素水平和糖耐量等途径能够起到有效防治糖尿病的作用。近年关于中药皂苷类成分防治糖尿病的药理研究表明,进一步从天然药物中筛选皂苷类成分,研究开发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先导化合物或中药制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黄酮类化合物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了解中药黄酮类化合物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的实验研究进展。通过对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的文献分析,对其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整理。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高药理活性的天然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通过清除自由基、减轻脂质过氧化,调节糖脂代谢[降低机体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等],提高机体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相关基因蛋白表达、抑制α-淀粉酶或/和α-葡萄糖苷酶、提高机体免疫力等途径降低血糖保护机体,从而起到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因此,从中药中筛选黄酮类化合物活性成分,寻找其作为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开发的先导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黄酮类化合物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的研究概况。方法参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并进行整理、综述。结果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高药理活性的多酚类化合物,通过抗氧化、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抗病毒感染等途径起到防治糖尿病的作用,并能抵抗血小板凝集、微血管病变和蛋白质非酶糖化等糖尿病并发症。结论进一步从天然产物中筛选黄酮类化合物,寻找其作为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开发的先导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中药以其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和治疗中,且具有独特优势。近年研究表明,多种中药多糖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保护肾脏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药多糖类化合物防治糖尿病肾病药理作用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近 2 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分析 ,探讨单方、单方提取物、单体化合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中药现代化必须研究中药治疗的具体作用机理 ,中药新药开发必须有中药单方、单方提取物、单体化合物的研究基础。论述了近 2 0年来抗冠心病心绞痛 42种中药及其提取物、单体化合物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况 ,总结了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治疗原则及今后中药新药开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以血管内皮细胞为靶标的新型抗血栓天然药物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众多的生物活性因子,调节血液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血栓的发生和发展。我国中医药研究表明,大量植物来源的单体化合物具有确切的抗血栓作用,这些化合物的安全性好。因此,发展纯天然的抗血栓药物是目前研制新型抗血栓工本药物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室系列研究发现,中药单体化合物虽然安全性好,但疗效往往不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多种单体化合物在联合使用时,疗效大大增强,用药量大大降低。例如,我们研究了两个活血化瘀类中药和一个理气化瘀类中药中的3个单体化合物A、B和C。此3个化合物均可调节内皮细胞功能,但药理作用环节不同,分别为促进NO的释放、促进PGI2的释放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在联合使用时,剂量分别为0.05、1.0和1.0mg/kg即可产生显著的抗血栓作用,比任一单体化合物的有效剂量低20-100倍或以上。为发展有效、安全、适于长期使用的纯天然口服抗血栓新药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中药穿山龙具有改善心血管功能、调节免疫、抗炎镇痛、祛痰等多种药理作用,对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查阅了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近10余年以穿山龙为关键词的相关研究文献,共获得其涉及糖尿病治疗的药理及临床研究文献20余篇。通过对穿山龙防治糖尿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归纳、总结出穿山龙治疗糖尿病的药理作用有抗炎作用、降低血糖作用、降低血脂作用等,并据此提出穿山龙治疗糖尿病的药理及临床研究大部分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其具体的降糖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晰,仍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可为中药穿山龙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中药防治   总被引:11,自引:11,他引:0  
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血管并发症的中药防治研究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介绍了中药用治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中药复方(片剂、注射液、汤剂)、单味药及提取部位(大黄、薏苡仁多糖、苦碟子注射液、山茱萸环烯醚萜总苷)和单体成分(丹酚酸A、葛根素、栀子苷、柚皮苷及黄芪甲苷)在DM大血管并发症防治中的应用研究,包括其临床观察、动物在体研究和体外细胞实验,以期发掘中药在治疗中的优势,为糖尿病治疗的中药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在DM血管并发症的治疗药物中,中药因其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作用而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林勇  杨叔禹 《光明中医》2012,27(2):412-414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功能紊乱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病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成为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研究方向.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药单体在调节血管舒缩功能、恢复纤溶系统活性、调节生长因子及PKC的表达、抗炎等方面发挥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从而改善糖尿病血管病变,对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的增殖和迁移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高血压等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共同病理特征, 而VSMC表型转化是VSMC增殖和迁移的基础, 因此研究糖尿病中VSMC表型调节及机制, 对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拟介绍VSMC表型转化机制及糖尿病中VSMC表型的改变, 并综述中药复方及单体干预VSMC表型转化的研究进展, 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中医药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治疗从补虚活血、育阴潜阳、济阴助阳和运脾泄浊等方面着手。中医干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临床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肾小球硬化症,病程10 a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并发DN的比例约为50%,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安全,而及早确诊并探寻有效的防治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针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系列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而在基础上探讨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医药治疗在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其肾功能恶化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文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和现代医学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整理和相关分析,中医方面从病因病机、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等方面就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主要是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其中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特异性并发症,其典型病变是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其中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紊乱可引起心肌广泛灶性坏死,称为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心肌纤维化,心肌糖脂代谢障碍,氧化应激,细胞因子异常,胰岛素抵抗,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蛋白激酶及其家族蛋白酶信号通路,雷帕霉素靶体蛋白(m TOR)号通路,NF-E2-related factor 2-抗氧化反应元件(Nrf2-ARE)信号通路等。中医多从益气滋阴,活血通络方面考虑,所用药物主要集中在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两方面,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表明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上效果良好。发挥中医学辨证论治特色,深入挖掘中草药资源,利用其组方特色和多剂型的特点,将其应用于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中,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对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的防治研究做一回顾,为临床防治本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检索并纳入1995—2016年发表的治疗糖尿病相关文献755篇,涉及中药处方755首,单味中药367味,共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有效例数为33 330例,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用药规律。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和Clementine 12.0软件,分析与比较各病症类型的单味中药使用频次、功效和组方配伍规律。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治疗病症类型排名前4位的分别是糖尿病、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分别占总有效病例数的31.62%、29.82%、8.87%和6.47%。进一步对治疗排名前4位的病症进行分析,发现治疗糖尿病的常用单味药为黄芪、山药、地黄、天花粉和麦冬等,常用中药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治疗糖尿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常用单味药为黄芪、当归、川芎、丹参和桂枝等,常用中药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常用单味药为黄芪、山药、丹参、茯苓和山茱萸等,常用中药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利水渗湿药;治疗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常用单味药为黄芪、丹参、当归、红花和川芎等,常用中药类别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和清热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用药规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以补虚药为主,兼以活血化瘀、清热和利水渗湿药等,但具体用药侧重点不同,糖尿病和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侧重补虚药,兼以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药的使用,糖尿病肾病侧重于补虚药,兼以活血化瘀药和利水渗湿药的使用,而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侧重于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并重,兼以清热药使用。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已变防渐。"治未病"思想在心血管疾病"三级预防"中有充分体现,提倡人们通过适度锻炼、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调摄精神等方式增强正气,从而抵御病邪。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根本是预防动脉硬化,提前干预,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运用到心血管疾病的临床防治中,可明显降低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中医药以其多样化的治疗方法、辨证施治的治疗理念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独特优势,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病相关文献整理,对其常用中医药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Ethnopharmacological relevance

Long term hyperglycemia leads to development of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 Diabetic complications are now a global health problem without effective therapeutic approach. Hyperglycemia and oxidative stres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herbal medicine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s potential therapeutic agent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due to their multiple targets and less toxic side effects. This review aims to assess the current available knowledge of medicinal herbs for atten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and their underlying mechanisms.

Material and methods

Bibliographic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scrutinizing classical text books and peer reviewed papers, consulting worldwide accepted scientific databases (SCOPUS, PUBMED, SCIELO, NISCAIR, Google Scholar) to retrieve available published literature. The inclusion criteria for the selection of plants were based upon all medicinal herbs and their active compounds with attributed potentials in relieving diabetic complications. Moreover, plants which have potential effect in ameliorating oxidative stress in diabetic animals have been included.

Results

Overall, 238 articles were reviewed for plant literature and out of the reviewed literature, 127 articles were selected for the study. Various medicinal plants/plant extracts containing flavonoids, alkaloids, phenolic compounds, terpenoids, saponins and phytosterol typ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found to be effective in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This effect might be attributed to amelioration of persistent hyperglycemia, oxidative stress and modulation of various metabolic pathways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

Screening chemical candidate from herbal medicine might be a promising approach for new drug discovery to treat the diabetic complications. There is still a dire nee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various plant extracts and their toxicity profile and to determine their role in therapy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Moreover, a perfect rodent model which completely mimics human diabetic complications should be developed.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医临床治疗心血管病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史大卓 《中医杂志》2004,45(11):809-812
尽管传统中医药针对某个病理环节的作用强度不如化学合成药物,但在防治心血管系统的许多疾病方面,仍显示有一定的优势.如何利用中西医两种医学防治心血管病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是现代中医临床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从辨证与辨病、证的模糊性与证的规范化、整体观念与综合调控治疗、中药复杂成分与多途径干预及传统中药理论和现代药理研究相结合等方面,就提高中医药临床防治心血管病疗效的具体方法和途径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为记忆能力减退,学习能力下降,语言表达、理解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复杂,与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胆碱能系统损伤,神经元细胞凋亡等多种因素有关,且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二甲双胍、格列苯脲等传统降糖药也具有一定控制糖尿病认知损伤的作用,但目前尚无有针对性的有效药物上市,从而导致该疾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中医认为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阴虚燥热为主,痰浊阻窍、瘀阻脑络为其标,治疗多以补肾填精、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化痰开窍为治疗大法。近年来,有关中药防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中医学者针对该病做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中药可通过降血糖、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排出、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改善胆碱能神经功能、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等多个作用机制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延缓其发展。文章从中药有效成分及其提取物、中药方剂防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揭示中药的作用靶点和机制,以期为临床上防治该病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莫爵飞  姜山  倪青 《环球中医药》2012,(12):947-951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具有致残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的同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足有较大的优势,本文结合相关文献,从内治法和外治法两个大的方面着眼,对糖尿病足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做了简要综述。发现糖尿病足中医内治法研究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分型论治、分期论治以及专方专药治疗等不同形式;外治法研究的成果则集中体现在外科清创术和外用药物研究两个方面。总的来看,当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诊疗规范、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研究方法欠科学,基础性实验研究较薄弱等问题。本文就以上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并指出糖尿病足中医药防治应突出内外治相结合、注重整体调理的优势特色,同时应积极借鉴西医在糖尿病足防治中的经验,从而进一步提高糖尿病足的临床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