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脘痛亦称胃痛,古称"心痛"、"真心痛",是脾胃病证中最为常见症状之一,虽病在胃,主症为痛,但多本于肝而形于胃。胃脘痛虽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但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加大,情志因素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据临床观察,胃脘痛的诱发或加重,多与情志不遂所致肝  相似文献   

2.
胃脘痛从肝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胃脘痛亦称胃痛,古称"心痛"、"真心痛",是脾胃病证中最为常见症状之一,虽病在胃,主症为痛,但多本于肝而形于胃。胃脘痛虽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但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加大,情志因素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据临床观察,胃脘痛的诱发或加重,多与情志不遂所致肝  相似文献   

3.
马明弦  鱼涛 《陕西中医》2007,28(6):768-768,f0003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古代文献中虽无此病名,但包括在"心下痛"、"心痛"、"胃痞"、"嘈杂"等范畴中.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  相似文献   

4.
胃脘痛包括现代医学中胃的疾病及肠、胰腺等的部分病症 ,为临床常见病 ,多发病。该病常因饮食失节 ,情志失调或感受寒凉而诱发。近年来 ,情志刺激因素所致的胃脘痛越来越多。因而 ,笔者在临床中以舒肝理气法为主治疗胃脘痛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其归纳为以下 4类。1 舒肝理气和胃法该法主要适用于肝胃不和证。临床常有两种表现 ,一为肝郁化火横逆犯胃 ,症见胃脘疼痛 ,泛酸嘈杂 ,嗳气 ,两胁胀痛 ,烦躁易怒 ,舌红 ,苔薄黄 ,脉弦或弦数。常用的药物如柴胡、郁金、白芍、香附、川楝子、焦栀子、黄连、苏梗、佛手、麦芽、枳壳等。代表方如四…  相似文献   

5.
韦晓梅  王光铭 《河北中医》2012,34(6):847-848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形成侵及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的慢性疾病.本病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现多称之为“胃疡”,亦有人以“胃痈”论治.中医学对胃脘痛的论述往往以心痛概括,如《丹溪心法》指出“心痛即胃脘痛”,《张氏医通》亦指出“凡言心痛,都属胃脘”.本病发病率较高,且精神因素为其发病的重要诱因,我们对消化性溃疡从肝郁论治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胃脘痛是脾胃病证中最常见的病症。随着社会竞争压力日趋增大,情志因素越来越多导致了本病的发生,肝气郁结成为本病的诱发及加重因素。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为临床最常见的胃脘痛证型。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看,胃脘痛的基本病机为胃气郁滞。肝失疏泄是胃脘痛"气滞"基本病机的根本,胃脘痛病位虽在脾胃,但与肝气密切相关。李冀教授采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胃、通络止痛的方法来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杨西强  郭海涛 《光明中医》2013,(12):2556-2557
临床上慢性胃脘痛多由于饮食不调,情志内伤,肝郁脾虚,脏腑功能紊乱所致.慢性胃脘痛的病因病机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工作劳累,饥饱、寒暖失调,损伤脾胃,内生食滞,胃中气机阻滞,或者经久的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乘辱脾阳,脾胃之受纳腐熟功能失常,导致胃失和降,引发疼痛,且时痛时止,或与饮食有关,或与情志相关.  相似文献   

8.
胃脘痛又称胃痛,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书亦称"心痛"、"食心痛"、"心下满痛"、"心腹满痛"等,后至金元时代,才将胃脘痛与心痛明确分别开,而使"胃脘痛"沿用至今.此病多因内伤饮食、情志不和、脏腑功能失调、外感邪气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心尖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其痛常因寒暖失宜、饮食失调,情志不舒等诱因而发作或加重,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症状.  相似文献   

9.
胃脘痛历代病名有:胃脘痛、脘痛、胃心痛、心痛、心中痛、心腹痛、心下痛、心脾痛、胃痛、脾心痛等;唐宋以前,"胃脘痛"多与心痛相混,金元以后才逐渐将胃脘痛与心痛区分开来,并逐渐发展完善;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禀赋不足,中焦无权,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情志不遂,气机失和,血络瘀滞,不通而痛,外感六淫,阻遏胃气,虫聚于内,痛引胃腑;对胃脘痛的治疗,有中药治疗:滋补脾胃法、养阴柔肝法、理气和胃法、攘外安内法、温中散寒法、温化水饮法、消食导滞法、祛痰清热法、化瘀攻下法、安蛔止痛法等,还有针灸疗法、养生食疗法。以上历代医家的认识,不仅确定中医药防治胃脘痛的理论基础,至今仍影响我们对该病的治疗理念,对临床实践起着重要启迪与昭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胃脘痛辨治     
胃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古代文献称之为“心下痛”、“胃心痛”、“胸腹痛”等等。多由情志不舒、饮食失调、寒邪外侵等因素而致,病理关键在脾胃升降失常、气血瘀滞不畅,不通则痛。治疗上则以“通”为法,理气和胃而止痛。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疾病。病因病机胃居于中焦,通过经脉与脾相连,合称“后  相似文献   

11.
罗伟生教授认为胃脘痛,病位虽在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临床发病以脾虚为根本病因,以气滞、血瘀、寒邪、湿热等为标,根据不同的病因,可分为肝气犯胃、瘀血停胃、寒邪客胃、湿热中阻、饮食伤胃、脾胃虚寒等证型。临床上多见肝气犯胃型,肝气犯胃又可分为肝郁气滞与肝郁脾虚两类,故治疗胃脘痛,罗教授主要以调理肝脾为主。肝郁气滞当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肝郁脾虚当以益气健脾,疏肝和胃。并在治疗上独创七方胃痛散,辨证治疗各类顽固性胃脘痛。罗教授强调治疗胃痛一定要分清虚实寒热,在治疗上要因人而异,调和气血阴阳,最终才能达到脾胃气机升降有序,胃和自安。  相似文献   

12.
许纪全 《河北中医》2003,25(10):749-751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一般是指上腹部发生的疼痛 ,通常也称为“心口痛”。如《医学正传》指出 :“古方九种心痛 ,详其所由 ,皆在胃脘 ,而不在心。”引起胃脘痛的原因很多 ,临床上归纳起来有外邪犯胃、肝气郁结、饮食失调、脾胃虚弱等许多方面。导致胃脘痛的原因虽多 ,但其病机一致 ,均为胃络阻滞 ,不通则痛 ,或胃络不得濡养而发生疼痛。笔者应用已故浙江省名老中医许永茂主任中医师的验方归芍附桂姜术汤治疗脾胃虚寒、实寒所致的胃脘痛 ,特别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所致的疼痛 ,屡用显效。现介绍如下。1 归芍附桂姜术汤药物组成及…  相似文献   

13.
胃脘痛是典型情志病证之一,情志伤肝,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而致胃脘痛,是情志与胃脘痛发病的已有认识。其发病与情志刺激密切相关,因此可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情志病因的相关研究。胃脘痛的情志病因研究,以期揭示情志与胃脘痛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丰富胃脘痛的病因研究和情志病因学说的内容,进一步探求情志致病规律,丰富情志学说,最终为情志病证的临床防治、心理干预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自《内经》而下很长一段时间,前人一直根据病因病位不同,而立"九种心痛"之说,后经虞抟《医学正传·胃脘痛》阐述"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再心",从而区分了与"真心痛"、"厥心痛"等胸痹心痛之别.本人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把胃脘痛按中医辨证论治,分为五型六证治疗,不但诊断准确简单,而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正>胃脘痛是脾胃病中的常见多发病症,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常伴随腹胀,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症状,其发作时常常严重干扰病人的起居、饮食和工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胃脘痛的发病因素较多,但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压力日趋增大,工作及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越来越多的受情志因素的影响出现气机失调、肝气犯胃致胃脘痛,病因中情志不畅所占的比重大大增加~[1]。肝气犯胃型胃脘痛也成为临床最常见的胃脘痛证型之一。导师叶  相似文献   

16.
颜正华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经验高云艳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系(北京100029)颜正华教授业医50余载,学验俱丰。兹将颜师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简述如下。1肝郁犯胃状疏调勿忘化痰降胃气胃脘胀痛连胁,暖气频作,每因情志不遂而发作。大便不畅,脉弦。此乃肝郁犯胃之候。其...  相似文献   

17.
消化性溃疡归属中医"胃脘痛"、"胃痛"、"心下痞"、"呕吐"、"心痛"、"吞酸"、"吐血"、"便血"、"胃痈"等范畴[1],但以"胃脘痛"为多.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导致脾胃受损、运纳失常、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进而产生痰湿瘀热等病理因素,最终胃肠功能紊乱、脉络受损、腐肌噬脏而形成溃疡[2].胃脘痛主要由肝、脾、胃此病及彼,彼病及此,相互影响,使三者功能失常所致[3].中医学对溃疡病的认识, 呈现出在脏腑定位上以脾、胃、肝为中心,病机病性以虚为重点[4],治疗在辨证施治基础上,以疏肝健脾和胃、理气活血为主[5].  相似文献   

18.
陆克勤 《河北中医》2001,23(2):118-119
胃脘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证。《医学正传·胃脘痛》曰 :“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 ,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由此可知古代文献所说的心痛 ,系指胃脘痛而言。《内经》曰 :“真心痛 ,手足青至节 ,心痛甚 ,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更明确阐述了真心痛与胃脘痛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医学胃脘痛包括现代医学急慢性胃炎、胃窦炎、胃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现将笔者临床 2 0年中治疗胃脘痛 6法介绍如下。1 消食和中法脾胃为仓廪之官 ,因饥饱不定 ,或过食生冷、油腻难化之物 ,致使脾胃受伤 ,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 ,气机不…  相似文献   

19.
肝胃百合汤是湖南中医学院夏度衡教授的经验方[1]。夏老认为胃脘痛病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情志因素 ,二是饮食因素。但其基本病机就是肝胃气机失调。笔者多年临床亦体会到 ,消化性溃疡多由忧思、恼怒引起肝胃不和或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而致土虚木乘 ,终致胃络损伤而成。近五  相似文献   

20.
<正>董湘玉是贵阳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三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和心身疾病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师从董教授,受益颇深,现将董师治疗胃脘痛经验介绍如下。1理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胃主通降,以降为和,不宜郁滞,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而发生胃脘疼痛,正所谓"不通则痛"。五行关系中,肝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倘若情志不舒,气郁伤肝,肝木失于疏泄,横逆克脾犯胃,致使脾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发生胃痛。临床上常因肝郁失疏导致胃脘痛者尤为多见[1]。引起胃痛的原因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