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消化性溃疡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崔桂娟  刘立华  李会英 《河北中医》2010,32(5):686-686,706
消化性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壶腹的慢性溃疡,其形成与胃酸或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是常见的慢性病,世界性分布,约10%的人一生中患过此病^[1]。本病属中医学胃脘痛、心痛等范畴,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有多种,西医以抗幽门螺杆菌、质子泵阻滞剂和保护胃黏膜三联疗法,显效快,但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2.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金花 《光明中医》2008,23(12):2082-2084
消化性溃疡(PU)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总结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绝大多数的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和胃,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脘痛”、“胃痛”、“心痛”、“吞酸”、“嘈杂”、“呃逆”、“呕吐”等范畴。具有病程长,反复难愈等特点。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医对该病的治疗和认识有了突破性进展,并取得一定疗效。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概况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3.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是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后复发率比较高.本病属中医学的"胃脘痛""肝胃气病""心痛"等范畴. 本病的病因以情志因素、饮食因素和劳倦因素为主.从而导致脾不健运、胃失和降,或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气滞血瘀,瘀血久积,致局部气血失于濡养,日久导致腐肉损肌,从而形成溃疡病灶.  相似文献   

4.
高颖  王秀娟 《天津中医药》2013,30(8):451-452
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胃脘痛”、“胃痞”、“胃疡”、“呕吐”、“吐酸”、“便血”等范畴.近年来,随着质子泵抑制剂等制酸药的出现及不断更新,消化性溃疡的治愈率明显提高,但西药治疗不良反应较多,且复发率较高.本院高金亮教授从医50余载构建了极具中医特色的脾胃病证诊疗体系,对消化性溃疡的诊治和抗复发治疗均有显著疗效,笔者有幸随高教授临床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用药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5.
“溃疡病”以上腹痛为主症,中医学称之为“胃脘痛”,清代以前医籍多将本病概括在“心痛门”中论述,《内经》中提到的“胃心痛”,可以认为是包括本病的:“心痛”九种辨证中的气痛、血痛、饮痛、冷痛,热痛等均与本病有关。在本病发展到出血的情况下,则又往往概括于“血症门”中  相似文献   

6.
中医辨治消化性溃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消化性溃疡是胃肠道黏膜缺损穿透黏膜肌层以下的病变,可发于任何年龄,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该病属中医“胃脘痛”、“胃气痛”、“心下痛”等范畴。中医药对消化性溃疡诊治和抗复发治疗均有显著疗效。笔者试就对该病的病因病理,分型论治和辨治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与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以胃酸,胃蛋白酶对黏膜的自身消化为主要发病机制。中医认识本病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有关。近年来,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这方面经验和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7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慧卿 《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0):593-594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指胃和十二指肠的圆形或卵圆形组织缺损。它的形成和发展与胃液的消化作用有关,故名为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之一。本病以上腹痛、吐酸、嘈杂、呕吐为主症,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笔者自2006年至2008年采用针灸配合中药方法治疗73例,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黄建平 《河北中医》2008,30(7):719-719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心痛范畴。以往多从脾胃论治,疗效不够理想,且易复发。究其原因,心理情志异常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消化性溃疡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情志异常表现,因而现代医学将消化性溃疡归于心身疾病之列。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调和气血,若  相似文献   

10.
正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病位主要在胃和十二指肠,也可发生在食管下段、小肠、胃肠吻合口及其附近的肠袢,以及异位的胃黏膜等部位,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性因素有密切关系,故称为消化性溃疡。中医并无"消化性溃疡"病名,该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呕吐"等范畴。临床医家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从不同角度多有研究,辨证论治亦有一定疗效。笔者主张从"内痈"论治消化性溃疡,采  相似文献   

11.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胃脘痛、胃痞等病症范畴,以辨证治疗为主,已取得显著疗效。通过对近年来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证候与相关性因素研究进行统计分析,以指导,临床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吴承惠梁艳丽(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滁州239001)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疗法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心痛范畴。近2a来我们采用四逆散加味合用庆大霉素、泰胃美治疗72例,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查蓓蓓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3):401+441-401,441
单兆伟教授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尤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现将单师论治消化性溃疡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消化性溃疡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其病位在胃腑,与脾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自拟疏肝消溃散治疗消化性溃疡5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幼立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6):1025-1026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每年春季多发,与情志、饮食关系密切,病程常迁延,且复发率高。笔者多年来运用中医学“天人相应”的观点,拟疏肝消溃汤从肝论治消化性溃疡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本病不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且可诱发胃和十二指肠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外科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健康.本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脘痞"、"嘈杂"等范畴.近年来研究显示中药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具有复发率低、副作用小等优势,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的慢性溃疡,可发于任何年龄,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伴反酸、嗳气、呕吐等症状.中医学将本病归于"胃脘痛"、"反酸"等范畴.在治疗上,西医学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以抗菌、抑酸和保护胃黏膜为主.不断更新的质子泵抑制剂和有效根除H.pylori的基础三联疗法,使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愈率大大提高.但消化性溃疡复发率较高,且西药治疗不良反应较多,难以被年老体弱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7.
浅谈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病理实质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晋梅 《新中医》1997,29(2):57-57,52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临床上以胃脘部周期性发作,并有节律性的疼痛为主要特点。笔者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讨论该病的中医病理实质和治疗方法。1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病理实质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于肝气犯胃或肝胃郁热、脾胃虚弱、瘀血阻滞而形成。许多医学工作者结合现代科学方法研究本病的中医病理实质,较为一致地形成以下观点:肝气犯胃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密切联系〔1、2〕,由此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促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障碍,导致胆汁反流,胆汁中所含胆盐与胃酸、胃蛋白酶破…  相似文献   

18.
消化性溃疡病机探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消化性溃疡以上腹反复疼痛、消化道黏膜、肌层和 /或浆膜层受到损害为特征 ,传统医学属“胃痛”、“胃脘痛”范畴。随着中医现代化的发展 ,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但对其病机的认识仍停留在“胃气郁滞 ,胃失和降 ,胃之气血瘀滞不通 ,不通则痛[1] ”上。为深入研究消化性溃疡 (胃体溃疡 )病的治疗 ,笔者从消化性溃疡的病机着手 ,作一简要探讨。1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消化性溃疡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溃疡好发于胃体小弯、胃窦部及十二指肠球部 (胃底、胃大弯少见 )。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不适 ,慢性周期性发作 ;常见于空腹…  相似文献   

19.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理及治疗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化性溃疡是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亦可发生于食道下端、胃一空肠吻合口附近,本病绝大多数(95%以上)位于胃和十二指肠,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本病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心痛”、“胃痛”等范畴。笔者通过中西医结合(即西医的胃镜检查、中医的辨证施治)对本病的病因、病理及治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浅谈从虚、瘀论治消化性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笔者根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以及“久病必瘀”的理论,试就消化性溃疡从虚、瘀论治作一探讨。1理论依据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认为:“凡壮则气行,胃脘弱则着而为病,其充和之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