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视网膜电图(ERG)变化,评估羟氯喹(HCQ)对视网膜损害。[方法]对4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原发性干燥综合症用HCQ治疗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前瞻性研究。在服药前后分别进行视力、视野、眼底和ERG的检查并给予比较。[结果]治疗期间视力,眼底和视野的检查均无异常。但有3位患者分别在服药3个月和6个月时出现了ERG的a波和b波振幅下降。[结论]ERG能较早的观察到HCQ对视网膜的毒性,对视功能损伤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MRI和CT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疑似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和CT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I和CT的诊断价值。结果手术结果显示,80例疑似患者中,65例确诊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MRI检查的诊断灵敏度、诊断准确度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检查,漏诊率低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MRI检查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较高,漏诊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高功率微波(HPM)在不同条件下长期多次辐照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HPM安全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大鼠随机分成辐照组(G1、G2、G3组)和对照组(G0组),HPM效应模拟源以远场平面波方式在3个不同平均功率(25、50和100 W/m2)条件下每天辐照6 win,持续辐照1个月,并在照后不同时间点通过组织病理切片和视网膜电流图(ERG)的方法检测HPM对视网膜结构和视功能的生物效应.结果 病理染色显示各辐照组在HPM照后1个月视网膜损伤较重,照后6个月依辐照剂量不同可出现视网膜局部的修复或反应性增生;ERG显示各组照后的b波幅值与照前相比有所降低,但G1组在照后2个月后可恢复,而G2和G3组直至照后6个月才恢复至照前水平.结论 实验所用剂量范围内的HPM重复辐照可以对动物视网膜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生物效应,并呈现出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8月—2022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住的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52例,比较CT、MRI检查与病理检验的符合率,再观察所有患儿的CT、MRI影像特征,分析其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价值。结果 CT、MRI检查结果和病理学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90.38%、94.2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007,P=0.082)。CT检查患病病例图像上发现眼内高密度影,不均质,病灶中显示斑点、团块状钙化,CT值均>100 HU。MRI图像上发现T1WI低/中等信号,T2WI中/高等信号,T1WI、T2WI均存在片状低信号区。所有患儿经CT检查,图像上发现眼内高密度影,不均质,病灶中显示斑点、团块状钙化,CT值均>100 HU;经过增强扫描发现未钙化的病灶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所有患儿的眼环内存在软组织密度肿块,且边界清晰。41例患儿肿瘤生长位置处于眼环后位,同时伴有局部眼环增生的现象。结论 CT、MRI检查在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中符合率较...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MRI与CT影像学检查在甘肃会宁地区早期肝癌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2年4月至2017年4月在白银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200例肝脏疾病疑似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MRI及CT影像学检查,以组织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MRI及CT检查诊断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结果所有患者均经穿刺活检,结果显示200例疑似肝癌中共检出167例肝癌患者。200例疑似肝癌患者中AFP阳性患者157例,阴性43例,敏感度为71.86%(120/167),特异度87.88%(29/33),准确度78.5%(157/200)。增强CT扫描的诊断敏感度显著高于MRI(P0.05),但2种方法的准确度及特异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T和MRI比较,CT+AFP与MRI+AFP检测敏感度均明显上升(P0.05),但特异度和准确度无明显差异(P0.05)。统计两种检测方法的费用,增强CT扫描平均费用为(640.9±173.5)元,核磁共振扫描平均费用(984.4±217.5)元。增强CT扫描经济成本明显低于核磁共振扫描(t=17.46,P0.05)。结论增强CT扫描对早期肝癌效果优于MRI,且经济实惠,可在甘肃地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SPECT/CT融合图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疑似骨转移瘤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全身骨显像(WBBS)及SPECT/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在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SPECT/CT在诊断骨转移瘤诊断价值高于WBB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ECT/CT融合图像在诊断骨转移瘤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诊断符合率、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高,可尽早的对病情进行诊断,为临床早期治疗骨转移瘤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3)在新生儿眼底筛查中的临床价值,并对患儿预后情况进行随访。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RetCam3 眼底筛查的15 750例新生儿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接受筛查,检出眼底病变5 196例(32.99%),其中视网膜出血(retinal hemorrhage,RH)4 312例(27.38%)、视网膜白点症312例、视网膜色素沉着186例、足月新生儿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样改变132例、视网膜血管异常64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56例、脉络膜缺损40例、视网膜黄染27例、视神经发育异常17例、玻璃体出血14例、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ersistent hyperplastic primary vitreous,PHPV)12 例、视网膜膜前出血10例、黄斑缺损6例、白化病眼底改变4例、牵牛花综合征合并PHPV1例、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1例、色素失禁症(incontinentia pigmenti,IP)1例、杯/盘比大1例。结论 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可及时发现新生儿眼底病,为临床实时、有效的指导和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联合C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天津市泰达医院收治的132例疑似PTC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高频超声与CT检查,以细针穿刺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分析高频超声、CT单独检查及联合检查诊断PTC的价值.结果 132例疑似PTC患者,经细针...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视功能测定的方法观察MK-801对激光视网膜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用氦氖激光造成大鼠视网膜损伤模型,治疗组照后即刻肌注MK-801(2mg/kg),通过检测视网膜电流图(electroretinogram,ERG)b波幅值的变化,观察MK-801的治疗作用.结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MK-801治疗组的b波幅值要显著高于损伤对照组和生理盐水注射组(P<0.05).结论:MK-801能有效地保护激光照后大鼠视网膜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常规心电图(ECG)与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20例,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以及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术(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结果。结果:ECG检查74例阳性,检出阳性率为61.67%;CTA检查74例阳性,检出阳性率为89例,检出阳性率为74.17%,两组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具有着一定的临床意义,而采取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则可进一步提高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阳性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眼底数字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图像分析系统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用TOPCON TRC-50EX眼底荧光造影仪对74例AMD疑诊患者进行FFA检查.结果:在79例中,确诊AMD74例,136眼,其中萎缩型114眼(83.82%),渗出型AMD22眼(16.17%),5例7眼排除.结论:眼底荧光造影和图像分析系统有助于早期确诊AMD,并发现AMD患者的CNV的位置,大小,性质,有助于指导治疗和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12.
顾冬云 《现代保健》2012,(10):111-112
目的:观察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视野检查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特征,探讨其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58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视野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眼底表现以视盘苍白水肿为最常见。视野主要表现为与生理盲点相连的象限性、相对性或绝对性缺损,其中上方缺损9眼(占15.5%),下方缺损21眼(占36.2%)。大部分36眼(62.1%)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为早期视盘缺血区弱荧光,晚期荧光增强。结论:本组病例42只眼(占72.4%)仅依靠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可以确定视盘缺血的部位,16只眼(占27.6%)视盘缺血部位的确定需要结合视野检查结果。因此,视野检查结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提高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动静脉鞘膜切开术(arteriovenous sheathotomy)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视网膜动静脉鞘膜切开术、中药、西药等治疗方法,观察患者视力、眼底彩照、眼底荧光造影(FFA)、视网膜电图(ERG)等变化。结果实验组(Ⅰ组)动静脉鞘膜切开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2组,Ⅲ组,视力提高、静脉渗漏改善、静脉充盈时间缩短、黄斑水肿明显减退优于前2组。I、II组患者视网膜无灌注区无明显改善,III组患者视网膜无灌注区有4例患者部分改善,未发现手术并发症。结论动静脉鞘膜切开术安全、有效,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直接眼底镜检查、数码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4种方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和评估,探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方法。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月就诊我院眼科门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直接眼底镜检查、数码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诊断为标准,分析各种检查结果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诊断的一致性。结果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期为筛查阈值时,眼底彩色照相的敏感性、特异性均明显高于直接眼底镜检查,Kappa检验有高度一致性;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期为筛查阈值时,直接眼底镜检查与眼底彩色照相的特异性基本一致,但眼底彩色照相的敏感性明显高于直接眼底镜检查,Kappa检验有高度一致性。同正常组相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期视网膜各方位厚度并无明显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期各方位神经上皮层厚度比相应方位的正常组增加。结论数码彩色眼底照相可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期以上患者的主要筛查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增强MRI检查在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疑似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增强MRI以及CT检查,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增强MRI以及CT在早期股骨头坏死中的诊断价值。结果80例疑似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关节镜检查确诊32例为早期股骨头坏死,其中Ⅰ期13例,ⅡA期9例,ⅡB期7例,ⅡC期2例,Ⅲ期1例。增强MRI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准确性为86.25%、灵敏度为81.25%、特异度为89.58%、阳性预测值为83.87%、阴性预测值为87.75%,均显著高于CT的60.00%、53.13%、64.58%、50.00%、67.39%(P<0.05)。结论增强MRI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可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动态心电图(DCG)与超声心动图(ECHO)诊断老年冠心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疑似冠心病老年患者200例,均行DCG、 ECHO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比较DCG、 ECHO诊断老年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200例疑似冠心病老年患者中冠心病阳性144例,占72%;阴性56例,占28%。DCG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准确度分别为88.89%、 83.00%,均显著高于ECHO的77.08%、 73.50%(P <0.05);DCG诊断冠心病的特异度与ECHO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冠心病的灵敏度、准确度高于超声心动图,可有效提高冠心病的检出率,临床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造影(CCTA)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CHD)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6例2型糖尿病疑似合并CHD患者,分别进行常规心电图和CCTA检查。以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为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结果:经CAG检查和诊断分析,126例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为CHD阳性71例,阴性55例,CCTA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率均高于心电图诊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98,χ2=5.939,χ2=15.930,χ2=11.870;P<0.05);CCTA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CH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21。结论:CCTA有效地提高2型糖尿病合并CHD患者的冠状动脉清晰度,对血管狭窄位置和狭窄程度的识别准确率较高,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疑似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高分辨磁共振检查(HRMRI)诊断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符合率.结果 手术及病理证实80例疑似患者中43例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高分辨磁共振诊断40例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28例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高分辨磁共振诊断符合率(93.02%)显著高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65.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分辨磁共振可提供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病变处的管腔信息和管壁信息,具有可重复性、无创性等优势,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