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脂肪肝与某些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及控制状况。方法 统一组织2619例40-91岁人群进行健康体检。结果 2619例叶犋 群中脂肪肝的患病率为26.1%(684/2619),脂肪肝人群与非脂肪肝人群年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氨酸转氨酶(ALT)和空腹血糖(FSG)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01),脂肪肝人群BMI,FSG,SBP,DBP,TG和TC控制达标率低。结论 中老年人群脂肪肝与BMI,SBP,DBP,TC,TG和FSG密切相关,脂肪肝人群BMI,血糖,血压,血脂控制状况不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血糖、血脂、血压、尿酸、体重指数的关系,并进行优势比评估。方法:非脂肪肝组521例(正常体重367例),脂肪肝组279例(其中正常体重54例),检测身高(H)、体重(W)、血压(Bp)、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尿酸(UA)以及肝脏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Stata 7.0软件进行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脂肪肝组FPG、TG、TC、UA、SBP、DBP、BMI显著增高(P<0.01),TG、TC、FPG、BMI的优势比(OR)分别为2.099、1.485、1.537、1.619。正常体重脂肪肝组FPG、TG、TC、UA、SBP、DBP、BMI显著增高(P<0.05),TG、TC、FPG、BMI的OR分别为1.499、1.483、1.410、1.956。结论: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正常体重的脂肪肝已出现了代谢综合征的表现。需警惕脂肪肝作为代谢紊乱危险因素聚集的可能性,积极重视脂肪肝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钢铁企业职工脂肪肝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钢铁企业职工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 ,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抽取马钢公司四个工厂共 1992名职工进行脂肪肝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脂肪肝的患病率为 14 .96 % ,男性为 15 .96 % ,女性为 11.83% ,男女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不同年龄及不同工种之间的脂肪肝患病率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脂肪肝组的WHR、BMI、SBP、DBP、TC、TG、FSG均高于非脂肪肝组 (P <0 .0 5 ) ;两组之间的喜吃肥肉、零食、饮酒、体育锻炼、乘车、骑自行车、脑力劳动、高血压病史的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钢铁企业职工脂肪肝患病率较高 ,应当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 ,以降低脂肪肝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天津市市区50岁以上男性人群血脂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状况,为制订合理的血脂异常防治计划提供依据.方法:对638名50岁以上男性中老年人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并用标准方法测定血清总胆同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胆固醇(LDL-C).结果:(1)各血脂指标平均水平(mmol/L)分别为:TC4.82±0.82,TG1.60±1.13,HDL-C1.32±0.36,LDL-C3.24±0.98.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岁)(50~59,60~69,70~79,80及以上)分为4组.4个年龄组TC,TG,LDL-C水平差异无显著性.70~79岁组HDL-C比50~59岁高(P<0.05).(2)高TC血症、高LDL-C血症、低HDL-C血症和高TG血症患病率分别为30.09%,44.83%,20.22%,30.88%.(3)TC与空腹血糖(FBG)呈负相关(P<0.05).LDL-C与FB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指数(BMI)均不相关.HDL-C与SBP、BMI呈负相关(P<0.05,P<0.01).TG与SBP、DBP、BMI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1)天津城市中老年男性血脂异常比较常见(2)血脂水平与血糖、血压和BMI有密切的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5.
代谢综合征患者瘦素抵抗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研究代谢综合征 (MS)患者瘦素抵抗的状况。 方法 :选取 5 0例MS患者 (MS组 )和 30例正常人 (正常对照组 ) ,分别测定体重指数 (BMI)、腰臀比 (WHR)、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血清瘦素水平 (leptin)、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 (FIns)、血清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以及脂蛋白 (a)〔LP(a)〕 ,并计算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 IR)。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MS组血清瘦素水平显著上升 [(2 3.82± 1 5 .6 3) μg/Lvs(1 1 .2 0± 4 .70 ) μg/L ,P <0 .0 1 ],BMI、WHR、SBP、DBP、HOMA IR、TC、TG、LDL C、HDL C亦明显升高 ,而两组间LP(a)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MS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显著升高 ,可能由于该患者群存在一定程度的瘦素抵抗 ,使正常的脂肪 胰岛素轴反馈机制受到破坏、瘦素抑制胰岛素分泌的能力下降 ,从而导致MS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脂肪肝患者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及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 ,2型糖尿病伴有脂肪肝 (DF)组 6 7例 ,2型糖尿病不伴脂肪肝 (NDF)组 33例 ,脂肪肝 (F)组 2 1例 ,正常对照 (C)组 18例。检测 4组患者的体脂参数、血脂、血糖 (空腹和餐后 2h)、胰岛素 (空腹和餐后 2h)及游离脂肪酸 (FFA) ,采用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 IR)评价胰岛素抵抗。结果 DF组与NDF组、F组与C组比较 ,体重指数 (BMI)、腰围 (W 1)、腰臀比 (WHR)、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HOMA IR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5 )。F组的空腹血糖 (FBG)、餐后 2h血糖 (2hBG)、空腹胰岛素 (FINS)和餐后 2h胰岛素 (2hINS)水平高于C组 (P <0 .0 5 )。DF组中游离脂肪酸 (FFA)水平高于C组 (P <0 .0 5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FBG、TG、BMI和脂肪肝是脂肪肝患者胰岛素抵抗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脂肪肝患者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 ,FBG、TG、BMI和脂肪肝是影响脂肪肝患者胰岛素抵抗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集簇现象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影响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集簇现象的因素。方法 分析了 6 4 1例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和 5 9例健康体检者体重参数、血压、血脂、血糖、外周白细胞计数 (WBC)水平 ,采用稳态模式 (HOMA)评价胰岛素抵抗 ,并根据HOMA IR中位数 (3.2 2 98)和WBC中位数 (5 .9× 10 9/L) ,将 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升高组和正常组。根据心血管危险因素数量、性别、危险因素成分 ,进行分析。结果 合并 1种危险因素组 (M 1)、2种危险因素组 (M2 )、3种危险因素组 (M3)和 3种以上危险因素组 (M 4 )的体重指数 (BMI)、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空腹血糖 (FBG)、甘油三酯 (TG)和HOMA IR水平高于无危险因素组 (M0 ) (P <0 .0 5 )。随着危险因素数量增多 ,BMI、SBP、DBP、TG、HOMA IR和胆固醇 (TC)呈升高趋势 ,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HDL C)呈降低趋势 ,各种大血管病变的患病率明显上升。合并高血压或WBC升高的 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5 )。累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SBP、BMI、FBG、HDL C、TC、TG、空腹胰岛素 (FINS)、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LDL C)、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和HOMA IR是影响男性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集簇主要的危险因素 ,SBP、BMI、TG、HDL C和UAER是影响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长沙市自然体检人群中肥胖及相关并发症的分析,旨在了解肥胖并发症的患病率。方法通过调查2 0 0 2年5月至1 2月在湘雅医学院门诊部体检的自然人群(n=1 740人) ,按肥胖程度(非肥胖人群:体重指数(BMI) <2 5 ;肥胖人群:体重指数≥2 5 )分组,比较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空腹血糖过高、脑卒中、脂肪肝、胆结石的患病率及家族肥胖史、家族患病史情况,并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转氨酶(ALT)、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值。并比较内脏型肥胖组与肥胖症组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空腹血糖过高(IFG)、脑卒中、脂肪肝、胆结石的患病率及家族肥胖史、家族患病史情况。结果肥胖人群的FBG、TC、ALT、SBP、DBP显著高于非肥胖人群。且该人群高血压、高脂血症、脑卒中、脂肪肝、发患病率也高于非肥胖人群,肥胖者中有家族肥胖史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肥胖人群。内脏型肥胖组比单纯肥胖人群患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患病率增高。结论肥胖者易出现血糖、血脂的代谢紊乱,伴发高血压、高脂血症、脑卒中、脂肪肝的风险增加;腰臀比(WHR)比BMI更能反映患高脂血症、高血压等肥胖的并发症的风险;肥胖具有一定家族倾向性。肥胖者直系亲属中患高脂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尿酸(UA)对肥胖人群动脉硬化预测价值。 方法选取体检者12 259例,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肥胖组1 875例和非肥胖组10 384例,根据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分为动脉硬化组和无动脉硬化组。记录所有受检者一般资料以及血压、血尿酸、血糖、血脂和baPWV。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肥胖人群baPWV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 相关性分析血尿酸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ROC 曲线分析血尿酸、BMI对肥胖人群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 结果12 259例体检者中肥胖者1 875例(15.29%),肥胖人群动脉硬化检出905例(7.38%)。动脉硬化组血UA水平明显高于无动脉硬化组(P<0.05);肥胖组与非肥胖组、动脉硬化组与无动脉硬化组的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UA与baPWV、SBP、DBP、BMI、FBG、TG呈正相关,而与HDLC呈负相关;SBP、DBP、BMI、TC、LDLC、FBG、UA均是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血UA>350.05 μmol/L联合BMI>24.45 kg/m2对肥胖人群发生动脉硬化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结论肥胖人群伴血UA高于350.05 μmol/L者更易发生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 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 (MAU)的危险因素。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3 2 8例 2型糖尿病病人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同时测定血压、血糖、血脂等。结果 两组病人在空腹血糖 (FBG)、餐后 2h血糖 (2hBG)、甘油三酯 (TG)、舒张压 (DBP)、糖化血红蛋白 (HbAlc)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而收缩压 (SBP)、总胆固醇(TC)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血压控制不良将导致 2型糖尿病病人MAU。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我地区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分析多种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与高尿酸血症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我市部分社区中大于60岁的老年人1281例进行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老年人血糖、血压、血脂、体重指数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情况。结果①本市部分社区老年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18.5%。②高尿酸血症组的吸烟、饮酒率、高血压、冠心病患病率较血尿酸水平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糖尿病患病率虽高于血尿酸水平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高尿酸血症组TG、TC、SBP、DBP、LDL—C水平明显高于血尿酸水平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水平明显低于血尿酸水平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FPG水平虽高于血尿酸水平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以尿酸水平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BP、DBP、TC、TG、LDL—C、HDL—C为血尿酸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等有密切关系,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但与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病人血清趋化素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T2DM病人117例,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分组,分为CIMT正常组55例和CIMT增厚组62例;根据内脏脂肪面积(VFA)分组,分为腹型肥胖组49例和非腹型肥胖组68例。所有研究对象记录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检测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反应蛋白(CRP)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趋化素浓度,采用生物电阻抗测试法测量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FA)和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FA)。比较2组之间观察指标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趋化素水平与各观察指标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VFA、CIMT增厚的相关因素。结果与CIMT正常组比较,CIMT增厚组TC、TG、FINS、HOMA-IR、DBP、SBP、VFA、趋化素、SFA均升高(P < 0.01);与非腹型肥胖组比较,腹型肥胖组TC、TG、HOMA-IR、DBP、SBP、SFA、趋化素、CIMT均升高(P < 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2DM病人血清趋化素与SBP、DBP、TC、TG、BMI、FINS、HOMA-IR、VFA、SFA、CIMT均呈正相关关系(r=0.277、0.303、0.295、0.299、0.567、0.317、0.380、0.795、0.903、0.565,P < 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FA、趋化素、FINS、SFA是CIMT的影响因素(P < 0.05~P < 0.01);趋化素、SFA、HOMA-IR、CIMT是VFA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结论趋化素能够促进T2DM病人CIMT增厚,是一种危险因素,参与T2DM病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肥胖、血脂、血压和血糖代谢紊乱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测定延吉市健康体检者1819名血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血糖(GLU)测定,分析血尿酸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高尿酸组 BMI、DBP、TC、TG 和 GLU 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血尿酸与 BMI、SBP、DBP、TC、TG 和 GLU 呈正相关(P <0.05),并且随着心血管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多而血尿酸水平增高。结论:血尿酸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上应对高尿酸血症早期干预,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国北方汉族人群非酒精性血清ALT水平升高与各代谢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将5351名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体检的受试者根据ALT升高与否(940U/L)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各代谢组分的差异。结果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血糖(FBG)水平在ALT升高组与对照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ALT升高与舒张压有关,而女性与收缩压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LT升高与男性、BMI、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FBG水平升高、LDL—C水平降低和年龄较低有关。结论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谢紊乱与非酒精性ALT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探讨心血管病的社区人群综合性防治对农村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1991~1999年对北京郊区农村12万自然人群,按整群抽样的方法分为干预区和对照区,在干预区采取以健康教育和高血压防治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于1991、1995和1999年分别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析干预区和对照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变化,评价干预效果。研究的危险因素包括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吸烟、饮酒、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果1991~1999年,干预区人群收缩压、舒张压、吸烟率和饮酒率出现下降趋势,其中男性收缩压下降1.6mmHg(P>0.05),舒张压下降1.1mmHg(P>0.05),吸烟率下降14.5%(P<0.01),饮酒率下降3.7%(P>0.05);女性收缩压下降4.8mmHg(P<0.01),舒张压下降3.2mmHg(P<0.01);对照区人群收缩压、舒张压和吸烟率也有小幅度下降。干预和对照社区人群体重指数、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都有所上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所下降。1991~1999年,干预区人群多数危险因素有净下降。结论以健康教育为主的一级预防以及人群高血压筛查、管理、指导治疗等干预措施对降低群体血压水平和吸烟、饮酒率有一定效果,但体重指数和血脂的改变尚未达到预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病人甲状腺激素与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且甲状腺功能正常病人3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体质量指数(BMI)不同分为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及肥胖组3组。检测所有病人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肌酐(Scr)、尿酸(UA)、BMI等代谢指标并探讨甲状腺激素与代谢综合征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TSH、TG、LDL-C、Scr、UA、SBP、DBP 7个指标水平均按照正常、超重与肥胖体型逐级上升(P < 0.05~P < 0.01),HDL-C、FT3、FT43个指标水平则逐级下降(P < 0.05~P < 0.01),HbA1c与TC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SH与BMI、LDL-C、TG、TC、Scr、UA呈正相关(P < 0.01),与HDL-C呈负相关(P < 0.01),与SBP、DBP、HbA1c无明显相关(P>0.05);FT3与SBP、DBP、Scr、UA、BMI呈正相关(P < 0.01),与LDL-C、HDL-C、TG、TC、HbA1c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FT4与Scr、UA呈正相关(P < 0.01),与TC呈负相关(P < 0.01),与BMI、LDL-C、TG、LDL-C、HDL-C、SBP、DBP、HbA1c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BMI、TG、UA与TSH水平显著相关(P < 0.01);与高血压无明显相关(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病人应密切注意病人甲状腺激素水平与代谢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抵抗素水平与新疆维吾尔族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选择脂肪肝患者287例(脂肪肝组)和健康对照206例(正常对照组),其中维吾尔族378例,汉族115人,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脂、胰岛素、血糖及抵抗素水平,计算BMI、HOMA-IR,分析抵抗素与NAFL及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维吾尔族研究对象的脂肪肝构成比、血清抵抗素水平显著高于汉族研究对象。在维吾尔族研究对象中,校正影响因素后,与正常组相比,脂肪肝组血清抵抗素、HOMA-IR水平升高;而脂肪肝患病率、BMI、SBP、TC、LDL-c、HOMA-IR水平随着血清抵抗素的增高呈现上升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校正性别、年龄、BMI、SBP、DBP、HOMA-IR、TC、HDL-c、LDL-c、TG等影响因素后,以血清抵抗素三分位最低层为对照,在第二、三分位层时患脂肪肝的OR值分别为7.048、8.085;胰岛素抵抗的OR值分别为2.892、3.699;偏相关分析提示:校正了年龄、性别、SBP、DBP、TG、TC、HDL-c、LDL-c后,HOMA-IR与抵抗素水平正相关。结论:抵抗素水平升高是维吾尔族NAFL的独立危险因素,NAFL患者血抵抗素增高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健康体检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与尿酸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中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9):1142-1143,1148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MS)与尿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老年人群健康体检病例573例。计算体质指数(BMI),测量血压,检测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尿酸,分析老年人群代谢危险因素和尿酸的相关性。结果:MS组与非MS组相比,MS组BMI、SBP、DBP、FBG、TG、TC、LDL-C和尿酸偏高(t=14.014、9.766、9.111、7.214、2.305、2.541、2.765、3.489,均P<0.05),HDL-C偏低(t=-3.125,P<0.01)。随着MS组份个数的增加,尿酸水平增加。BMI与年龄、收缩压和舒张压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是尿酸的独立危险因素(OR=4.508,P<0.01)。结论: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与尿酸有关,肥胖是尿酸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老年人血糖异常检出及与体质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6830名老年人根据空腹血糖值分为空腹血糖正常(NGT)组、空腹血糖受损(IFG)组和糖尿病(DM)组,分别记录性别、年龄,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腰围(WC)、臀围、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检测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行组间各指标的比较及空腹血糖受损情况与其它因素相关性分析,为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检提供依据.结果 NGT 3200例(46.85%),IFG 2575例(37.70%),DM 1055例(15.45%);随着BMI的增加,血糖异常的发生率逐渐升高,IFG与DM组中超重与肥胖人群所占比例最高;按NGT、IFG、DM顺序,BMI、WHR、WC、TG、HLD-C与SPD平均水平依次升高,HLD-C平均水平依次降低,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FG组与NGT组LDL-C、DBP和T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G与DM组的LDL-C和D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受损与BMI、WHR、WC、SBP、LDL-C、TG成正相关,与HDL-C负相关;空腹血糖受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WHR、WC、SBP、LDL-C、TC和年龄对空腹血糖受损有较大影响.结论 老年人血糖异常率随着BMI的增加发生率逐渐升高.BMI、WHR、WC及多种代谢指标与空腹血糖受损成线性相关,对空腹血糖受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