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在CT肺动脉成像(CTP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9例诊断为疑似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高危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进行CTPA检查,A组:40例,采用增强跟踪触发扫描;B组:39例,采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在CTPA影像中,2组分别测量肺动脉主干、右上肺静脉和右下肺静脉的CT值,计算肺动脉主干分别与右上肺静脉和右下肺静脉的CT值差,对上腔静脉硬化伪影及CTPA影像评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上腔静脉硬化伪影及影像评级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709,P=0.013);B组影像质量评级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369,P=0.041);肺动脉主干CT值2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380,P>0.05);右上肺静脉CT值、右下肺静脉CT值、肺动脉主干与右上肺静脉的CT值差、肺动脉主干与右下肺静脉的CT值差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82、4.317、-2.710、-3.098,P值均<0.05)。结论在CTPA检查中,应用小剂量对比剂团注测试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扫描时机,从而获得良好的血管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万维佳  胡道予  林晨  肖明  张进华   《放射学实践》2012,27(9):960-962
目的:评价预注射双点监测法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CTPA)和肺静脉成像(CTPV)的成像技术及图片质量。方法:应用MSCT对30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行CTPA及CTPV检查。对比剂剂量为20ml(370mg I/ml),所有患者均采用预实验时间-密度曲线法,监测平面定于支气管隆突水平。CTPA及CTPV的兴趣区(ROI)分别选在肺动脉主干及相应层面肺静脉内,分别获得肺动脉及肺静脉时间-密度曲线,以对比剂注射开始到增强峰值的时间为延迟时间。采用盲法对CTPA及CTPV图像中同级别肺动静脉CT值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例患者均同时获得肺动脉及肺静脉的时间-密度曲线。肺动脉对比剂达峰值时间为(10.2±1.8)s,肺静脉对比剂达峰值时间为(14.7±2.3)s。所有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肺动静脉1~4级血管。CTPA及CTPV图像中1~4级动静脉血管CT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注射双点监测法可同时完成CTPA及CTPV肺动静脉各级分支成像,并且达到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前置双流法行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探讨行CTPA检查时合理降低对比剂使用剂量。方法选取疑似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86例,行CTPA检查,随机分成常规组(40 ml对比剂+40 ml生理盐水)和前置双流组(20 ml浓度为50%对比混合液+20 ml对比剂+40 ml生理盐水)。比较两组目标血管CT值、信噪比(SNR)、噪声比(CNR)和图像质量。结果常规组和前置双流组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肺动脉段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1.45、1.35和1.80,P>0.05);上腔静脉和降主动脉CT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和1.95,P>0.05),肺静脉主干和升主动脉CT值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和2.77,P<0.05);两组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05)。结论CTPA检查时,前置双流法在满足诊断要求前提下可降低对比剂用量,减少肺静脉及升主动脉伪影干扰,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自然呼吸状态下小剂量对比剂CT肺动脉成像(CTPA)的可行性及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价值.方法:64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行CTPA检查,按随机表分为A、B两组:A组(n=32),自然呼吸状态下扫描,管电压100kV,螺距3.2,对比剂为碘海醇(350 mg I/mL)25 mL;B组(n=32),常规扫描模式,管电压120 kV,螺距2.2,对比剂为碘帕醇(370 mg I/mL).测量各级肺动脉CT值、标准差(SD)、上腔静脉CT值;计算肺动脉主干及双下肺动脉基底支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记录对比剂用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肺动脉各级分支CT值及两下肺动脉基底支SD值、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SD值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肺动脉主干SNR、CNR及左右下肺动脉基底支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上腔静脉CT值[(469.93±196.22) HU]、对比剂用量(25.00mL)明显低于B组[(870.72±426.87)HU、(49.47±7.5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CTDIvol、DLP、ED较B组明显减低[(2.81±3.86) vs (5.65±1.14),P=0.000;(86.25±0.40) vs (163.63±39.00),P=0.000;(1.21±0.18)mSv vs (2.29±0.55)mSv,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检出肺动脉栓塞24例(A组11例,B组13例),两组间阳性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腔静脉线束硬化伪影显示率(A组9例,B组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呼吸状态下小对比剂用量CTPA检查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可减少上腔静脉线束硬化伪影,降低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管电压80 kVp条件下保证兔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图像质量的最低碘对比剂浓度.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0只,每只间隔3d各行4次CTPA检查,碘对比剂浓度分别为350、300、270、250 mg I/mL.测量肺动脉主干及其同层面空气、左右肺动脉、上肺及下肺段以下肺动脉CT值,计算噪声(N)、对比噪声比(CNR)及信噪比(SNR),均以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多重比较采用Dunnettt检验.同时将肺动脉以段级肺动脉为界分为大血管和小血管,采用多个样本比较的Krskal-Wallis H检验,编秩后行LSD-t检验进行多重比较.不同观察者间及同一观察者不同次测量(间隔1月)肺动脉CT值采用配对t检验,血管评分采用配对样本比较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 不同对比剂浓度的CTPA均可显示6级肺动脉分支.270组肺动脉CT值[主肺动脉(687.17±167.83) HU]与最高的300组无明显差异[主肺动脉(848.68±185.03) HU](t =-161.52,P=0.097).270组CNR(6.3±1.30)及SNR(10.9±2.01)最高(t=-45.99,P=0.008;t=3.73,P=0.088),而N(62.84±6.05)最低(t=-11.09,P=0.016). 270组与其他3组间对于大血管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50~250组依次为3.91±0.35,3.90±0.38,3.90±0.42,3.86±0.42,H=6.588,P=0.086).270组对小血管评分低于350组及300组,但达到诊断要求(3.34±0.51).结论 管电压80 kVp时,兔CTPA检查采用270 mg I/mL碘对比剂较合适,可有效降低碘单位注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推导CT肺动脉成像(CTPA)中精确计算对比剂用量公式,并评价其应用于小剂量对比剂预注射法CTPA影像的质量与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 搜集经CTPA检查的连续27例患者小剂量对比剂实验注射形成的TDC数据,分析从注射对比剂开始至上腔静脉下端增强峰值所用时间占注射开始至肺动脉增强峰值时间的比值,测算上腔静脉下端在扫描范围中的水平,推导出计算对比剂使用总量预计算公式( DTs/3+ STs/2).将临床怀疑但CTPA未发现为肺动脉栓塞(PE)的68例患者纳入研究,按检查奇、偶周数分为2组:A组26例,传统增强跟踪自动触发扫描组;B组42例,小剂量对比剂预注射组.在CTPA影像中,2组分别测量右肺动脉主干(RMPA)和右上肺静脉(RUPV)、右肺下叶后基底段动脉(RLPA)和伴行右下肺静脉(RLPV)、RMPA与升主动脉(AA)的CT值,计算每对血管CT值差值,对影像进行评分,并计算对比剂用量、上腔静脉内对比剂硬化伪影分级.采用f检验、x2检验与秩和U检验,分析2组间各值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 对比剂开始至注射到上腔静脉增强时间与至肺动脉增强时间比为0.65±0.09.A、B2组间RMPA、RLPA的CT值分别为(301±117)、(329±122)与(283±95)、(277±98)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60、2.056,P值均>0.05),但肺动静脉血管对之间的CT值差(中位数分别为22.5、58.0与170.5、166.5 HU),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2,P=0.001与U=325,P=0.005);影像评分为5分与4分者B组为85.7%( 36/42)优于A组(46.1%,1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75,P<0.01);上腔静脉内对比剂伪影分级(1~3级)B组(分别为34、7、1例)明显好于A组(分别为11、10、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14,P=0.002);对比剂实际注射总量A组为(87.6±7.3)ml,B组为(40.0±5.4)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2,P<0.01).结论 采用小剂量对比剂预注射法与传统方法比较,CTPA影像质量与强化程度一致,但可明显降低肺静脉内对比剂的浓度,对肺动脉的辨识更容易,而且可明显减少上腔静脉内对比剂的硬化伪影对右肺动脉观察的干扰,降低对比剂的用量,有利于减轻患者对比剂肾病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对比剂智能跟踪与预试验肺动脉MSCT成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新  刘剑  王霄英  唐光健 《放射学实践》2008,23(12):1380-1382
目的:探讨对比剂智能跟踪技术(BT)和预实验时间-密度曲线(PTDC)技术在CT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疑诊为肺动脉栓塞而行CT肺动脉成像(CTPA)的患者中,筛选出CTPA结果阴性的患者38例,其中采用BT法者20例、PTDC法者18例。BT法的兴趣区选在取主动脉弓上1cm水平的头臂静脉内,阈值设为100HU,触发后延迟3.2s开始增强扫描;PTDC法的兴趣区选在支气管隆突水平肺动脉主干内。采用双盲法对两种技术所得CTPA影像质量进行评分,并测量双上肺动脉与肺静脉、下肺动脉与肺静脉的密度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T组图像质量评分优于PTDC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右上肺前叶和右肺下叶的肺动、静脉密度差在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左上肺前叶和左下肺下叶肺动、静脉密度差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8和0.019)。结论:选择头臂静脉BT法CTPA检查较PTDC扫描减少了对比剂剂量和患者受照剂量,而且图像质量好于PTDC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触发点对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P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7例行CTPA检查的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1例,B组36例。其中A组触发点感兴趣区(ROI)位于肺动脉干,阈值为60 HU,B组ROI位于主肺动脉窗层面的上腔静脉,阈值为80 HU。两组对比剂量均为50ml,扫描技术参数相同。在工作站测量两组同层面的肺动脉干、右下肺静脉CT值,并记录两组检查上腔静脉伪影分数。结果 B组有3例肺动脉强化差,不能判断是否存在血栓,其余病例及A组所有病例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A组肺动脉CT值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右下肺静脉CT值及上腔静脉伪影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检查方法中,选择肺动脉主干作为触发点,可以得到更好的肺动脉强化,有利于血栓显示,还能保证检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 CT 肺动脉成像(CTPA)与应用低管电压结合高管电流技术在 CTPA 中碘对比剂用量、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对比性的研究。方法随机将本院60例临床怀疑肺栓塞要求行 CTPA 分为3组:Ⅰ组20例,采用120 kV、180 mA,对比剂量为70 mL;Ⅱ组20例,采用100 kV、280 mA,对比剂量为50 mL;Ⅲ组20例,采用80 kV、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300~500 mA,对比剂量为30 mL。分别测量每组肺动脉3处中心区及1处段支的 CT 值和图像噪声;对2组图像的客观指标、主观图像质量评价、CT 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进行比较,以评价低 kV 结合高 mA、低对比剂量应用在MSCTPA 扫描中的可行性。使用方差分析及 t 检验对3组数据进行两两比较分析。结果与标准法的 CTPA 相比较,两低剂量组CTPA 在所有肺动脉干中均具有较好的显示,3组在5分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3组 CT 值、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Ⅱ组、Ⅲ组 CT 辐射剂量 CTDIvol、DLP 均低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在80 kV 扫描条件下采用小剂量对比剂预注射法与传统方法比较,降低对比剂量同时可明显减少上腔静脉内对比剂的硬化伪影对右肺动脉观察的干扰,有利于减轻患对比剂肾病的危险且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肥胖患者高、低管电压迭代重建(IR)算法与滤波反投影(FBP)算法的CT肺动脉造影(CTP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探讨低管电压IR算法在肥胖患者CTPA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临床疑似肺栓塞需行CTPA检查的肥胖患者随机分为80 kV或120 kV组,均采用IR及FBP方式对图像进行后处理.测量肺动脉主干、右肺上叶动脉及右肺下叶后基底段动脉的CT值,计算肺动脉平均CT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 高、低管电压组IR亚组的肺动脉CT值与FBP亚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 kV组的肺动脉CT值、噪声、SNR、CNR均明显高于120 kV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辐射剂量均明显低于120 kV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与120 kV联合FBP算法相比,80 kV联合IR算法的CTPA图像质量明显提高,且患者所受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可用于肥胖患者的CTPA.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源 CT 大螺距肺动脉成像在低对比剂量优化时的可行性。方法对80例疑似肺栓塞的患者行 CT 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 A、B 2组:A 组,常规组40例,对比剂50 mL,自动跟踪触发扫描;B 组,小剂量测试组40例,对比剂量=体质量×0.3 mL/kg。测量2组肺动脉 CT 值、动静脉 CT 差值、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辐射剂量,进行两独立样本 t 检验。评价图像质量、肺栓塞诊断阳性率,进行卡方检验。结果2组肺栓塞诊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55)。主观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74)。B 组与 A 组的肺动脉干 CT 值与左肺 SⅢ动静脉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B 组与 A 组的肺动脉干 SNR、CNR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50、0.203)。B 组有效辐射剂量明显低于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双源 CT 大螺距肺动脉成像低对比剂量优化时,在满足临床诊断肺栓塞的需要下,较大程度地减少了对比剂的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00kVp条件下使用碘克沙醇(270mgI/mL)行肺动脉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54例连续患者行肺动脉CTA检查,分为两组:100kVp组共27例,使用对比剂碘克沙醇(270mgI/mL);120kVp组27例,使用对比剂为碘帕醇(370mgI/mL)。两组使用对比剂的总量均为35mL。记录2组的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和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ssDE)值。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测量每例患者肺动脉各段的CT值,对主观评分和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85、0.416和0.311)。100kVp组使用对比剂的总碘量为9.45g,120kVP组为12.95g。100kVP组CTDI-vol、DLP、ED和ssDE值均低于120k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均符合诊断要求,主观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动脉各段C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100kVp管电压、碘克沙醇(270mgI/mL)行肺动脉CTA检查,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同时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深吸气后屏气"肺动脉CTA(CTPA)扫描发生短暂性对比剂中断(TIC)后,"平静呼吸轻屏气"在改善肺动脉强化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774例"深吸气后屏气"状态下完成CTPA检查的患者,筛选因发生TIC导致肺动脉强化不佳并立即行"平静呼吸轻屏气"CTPA重复扫描者.对两次扫描的肺动脉段级及以上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80 kV 条件下碘克沙醇(270 mg I/mL)应用于 CT 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将90例拟行 CTPA 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 A 组和 B 组。A 组45例:应用270 mg I/mL 碘对比剂同时使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管电压为80 kV,自动 mA;B 组45例:应用370 mg I/mL 碘对比剂同时使用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管电压为120 kV,自动 mA。2组使用对比剂的总量均为40 mL。记录2组的容积 CT 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对2组图像质量进行双盲法评分;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平均 CT 值、图像噪声、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评分等,并对2组患者的阳性率以及碘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CTPA 共检查出肺动脉栓塞(PE)53例(A 组24例,B 组29例),A组显示 PE 的阳性率(53.33%)与 B 组(64.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可以显示4~6级肺动脉分支,图像质量均符合诊断要求,主观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 组的肺动脉平均 CT 值和噪声分别高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A 组的 SNR 和 CNR 低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在80 kV 条件下应用碘克沙醇(270 mg I/mL)行 CTPA 检查,获得的图像可满足临床需求,降低了辐射剂量并减少了对比剂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双源 CT 后处理软件在外周型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50例可疑肺栓塞患者进行扫描,20例患者符合标准。扫描数据采用肺栓塞分析软件(PED)、双能量肺灌注成像(DEPI)及肺动脉成像(CTPA)对图像重建,分别由2名高年资血管专业诊断医师对 PED 图、DEPI 图及 CTPA 图进行分析,根据诊断标准,分别记录由 PED 图、CTPA 图诊断的肺段及亚段动脉肺栓子位置、数目,计算显示率并评价其统计学差异;同时评价 PED 图与 DEPI 图对肺段动脉肺栓塞诊断一致性。结果 CTPA图共发现30处段动脉及40处亚段动脉内存在血栓,其检出率为7.50%及5.00%,PED 图共发现48处段动脉及62处亚段动脉内存在血栓,其检出率为12.00%及7.75%,CTPA 图与 PED 图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χ2=4.60、5.06,P <0.05)。以 PED 图诊断结果为参考标准,Kappa 系数=0.94,一致性极好。在 PED 图发现48处段动脉肺栓塞中,13处完全性栓塞,DEPI 图显示10例出现灌注缺损,3例出现灌注稀疏;35处不完全性肺栓塞,2例灌注缺损,29例出现灌注稀疏,4例无明显灌注改变。结论双源 CT肺栓塞探测软件联合能量灌注成像能够明显提高外周型肺栓塞的诊断率,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及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含钆的MR对比剂进行双源双能量CT肺动脉成像(CTPA)用于诊断肺栓塞的可行性.方法 (1)用不同稀释浓度的碘对比剂和钆对比剂进行体外双源双能量CT成像,测量不同管电压条件下各样本的CT值.(2)10只新西兰大白兔以3和5 ml/kg分2组注射含钆对比剂进行双能量CT扫描,测量不同管电压下肺动脉的强化值.6只家兔在次日经股静脉注射明胶海绵栓子制作急性肺栓塞模型,2h后行双能量CT扫描.分别于2次扫描前经耳缘静脉或股静脉抽血2~3 ml行肾功能检查.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分析不同组别肺动脉强化值的差别.结果 (1)同含碘对比剂相似,80 kV管电压条件下含钆对比剂的CT值高于140 kV和平均加权120 kV.(2)在管电压分别为140、80、平均加权120 kV时,双能量CT定量测量显示5 ml/kg组家兔主肺动脉[CT值分别为(463.1±118.0)、(664.2±188.0)、(522.9 ±137.7) HU]和肺动脉1级分支[CT值分别为(445.1 ±82.3)、(606.7 ±207.2)、(493.4±117.3)HU] CT值均高于3 ml/kg组[主肺动脉CT值分别为(258.1±55.1)、(384.0±92.3)、(295.4±73.6) HU,肺动脉1级分支CT值分别为(245.0±73.2)、(309.1 ±94.2)、(263.8 ±78.5) HU;P值均<0.05].80 kV图像肺动脉主干和1级分支的CT值明显高于140 kV和平均加权120 kV(肺动脉主干:F =6.004,P=0.005;1级分支:F=4.374,P =0.018).6只栓塞组家兔CTPA显示两下肺动脉强化突然截断,对应的钆图显示钆含量降低,表现为蓝色伪彩色,正常非栓塞肺组织表现为红黄色伪彩色.3和5 ml/kg组肌酐增加率分别为6.7%和20.6%.结论 含钆MR对比剂具有与含碘对比剂相似的X线衰减特征,可用于对比增强的双能量CT肺成像中,同时提取出的CTPA以及显示肺灌注信息的钆图能够用于肺栓塞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对肺栓塞影像表现及与其严重性关系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肺栓塞影像表现及与其严重性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临床诊断肺栓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测量心血管参数:主肺动脉直径、右心室短轴最大径(RVMSA)、左心室短轴最大径(LVMSA)及RVMSA/LVMSA比值,计算CT肺动脉成像(CTPA)阻塞指数,评价CTPA上栓子的形态和与双能量CT(DECT)上灌注缺损的关系及CTPA阻塞指数与心血管测量参数的关系.结果 104例中,32例因图像丢失(n=10)、CTPA图像欠佳,不满足测量要求(n=9)或未行CTPA检查(n=13),故只对7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完全闭塞型肺栓塞DECT表现为整个肺叶灌注降低或某个肺段灌注缺损,部分闭塞型DECT表现为灌注降低或正常.CT阻塞指数与心血管测量参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以CT阻塞指数与RVMSA/LVMSA比值相关性最高(r=0.519,P<0.001).结论 肺灌注异常与否取决于肺动脉栓塞的程度;CT肺动脉阻塞指数可用于评价肺栓塞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