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研制一种无创性生理信号检测系统。方法 :利数数字式光电传感器检测光通过指端毛细血管后散射光强度的变化 ,把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再经过放大。结果 :得到了清晰稳定的指端脉搏波信号。结论 :我们研究的无创光电生理信号检测系统可用于临床监测 ,尤其是老年保健性监护  相似文献   

2.
Pc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是我校2000年以来使用的一种微机化教学科研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和科研中,为医学院校实验教学、实验研究提供了易操作、处理功能强大的实验工具,尤其是深受从事生理、药理、病理生理方面的教研人员及学生的欢迎。血压换能器是一种将非电生物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一种装置。为了准确地反映血压观  相似文献   

3.
我们根据生理教学的经验和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在已有硬件的条件下自编软件开发了一套WINDOWS环境下的生理实验微机系统。主要用于生理信号的采集、加工处理等方面,可替代示波器、记录仪、叠加仪等仪器。硬件配置:由LNL1型数控前置放大器将生理的电信号或经换能器转换的非电信号放大调理至A/D转换板所需范围(-10V-+10V),由A/D板将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12位、0-4096),显示、存储、数据的处理等由586主机完成,结果由佳能BJC-210S彩色打印机打印输出。软件功能:软件采用独立的模块式…  相似文献   

4.
刘国华  王鲁  李岩  李万龙 《中外医疗》2009,28(34):186-186
医学信号分析是研究各种信号与信息的产生、获取、传输、变换、加工处理.分类识别,存贮及利用等内容的一门科学。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领域,测量到的生理信号往往是若干独立成分的线性加权迭加。例如,在采集脑电信号(EEG)时,安放在头皮表面的电极拾取的信号除了脑内神经元的电活动,各种干扰信号如工频干扰,眨眼,眼球运动、心电干扰和肌电噪声等也被叠加在脑电信号上记录下来。在医学脑电信号分析研究中,如何在脑电记录过程中自动识别和剔除干扰对系统的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从记录脑电信号的过程中分离提取具有真实生理意义的成分,剔除不同来源的伪迹和干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利用插入式微电极对家兔脊髓电生理信号进行长时间稳定记录、采集的技术方法,初步分析描述电信号的特征。方法:以家兔作为实验对象,在其脊髓内插入多电极,利用神经信号处理系统采集记录中枢神经电信号,利用相关软件初步分析所记录的神经电信号。结果:可长时间采集记录到脊髓内复合型中枢神经电信号。结论:插入式电极在家兔脊髓能稳定记录到中枢神经电信号,为植入式微电极阵列在中枢系统特别是脊髓内的长期植入记录建立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QT间期测量的小波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准确获取人体心电信号(ECG)中的QT间期值。方法:利用小波变换多尺度多分辨的特点,将心电信号进行多尺度分解,把不同频带的信号显现在小波分解各个尺度上。特征尺度上准确喧位QRS波及T波的起始点,从而获得QT间期的精确值。结果:(1)在2mV的心电信号上引入峰峰值为1mV的误差信号,利用二进小波进行分解和重构得到相对精确的忙电波形,测得QRS波、P波、T波的宽度最大误差分别为5.75%,5.2%,3.8%。(2)用小波分析方法对MIT/BIH数据库中的ECG信号进行处理后,测量得到各间期的平均值及标准偏差,可以反映出QT间期及相应各间期的稳定性。结论:人体心电信号随着检测状态及时间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非平稳性及包含许多干扰的特点。利用小波变换将心电信号进行处理能够获得QT间期的精确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小波变换和独立分量分析去除脑电信号中的噪声和干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去除脑电信号中的噪声和心电干扰。方法:首先采用小波软门限法去除脑电中的噪声,然后使用扩展独立分量分析算法去除脑电信手中的心电干扰。该算法的优点在于不需要计算信号的高阶统计量,收敛速度快,同时适用于超高斯和亚高斯混合信号的分离。在提取独立分量之前,对观测信号进行白化处理,去除各信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消除了脑电信号中的噪声和心电干扰。结论:小波门限去噪结合独立分量分析可有效地去除脑电信手中的噪声和心电干扰。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神经刺激阈值的研究,以了解神经电生理学的信号传递及离子通道等神经生理基础的特性。方法:通过神经阈值刺激仪向动物神经纤维束输出刺激电信号,将数字式肌电图仪的电极置放在动物神经支配的肌肉上,检测该肌肉的肌电信号,并反馈至神经阈值检测系统,记录输出刺激电信号的相关参数。结果:通过肌电图仪记录肌肉活动的微小电位差,以了解神经或肌肉的功能状态。电刺激的改变通过精密神经阈值刺激仪作用于相应的神经上,作出波形、频率、占空比及振幅的改变,以获得实验的结果——神经阈值;同时在实验中,我们还使用泰克四踪存储示波器监测从靶向肌肉反馈信号的电流和电压值。结论:阈值大小与占空比无关,但与神经粗细有关;双向波比单向波阈值低,这与去极化导致神经疲劳有关。  相似文献   

9.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便携式脉搏波信号检测系统.该系统以S3C44BOX处理器为核心,利用光电传感器从指端拾取容积脉搏波,通过对该波形的分析,提取各种参数,同时可以实现对每位受检测对象的脉搏波波形以及参数进行实时地显示.最终将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移植到S3C44BOX处理器上,使得该系统体积小、无创、检测方便、操作简单,不仅可以应用于临床,更适合社区以及家庭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一种以模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慢性间歇低氧大鼠模型为基础、探讨在体舌下神经电信号活动的实验平台。方法:慢性间歇低氧大鼠模型由气源(氮气及空气)、电磁阀控制系统、间歇低氧动物仓、以及实验动物(大鼠)组成,按照实验要求对大鼠交替给予氮气和空气,每天8h,连续处理7周后,分离舌下神经,应用多通道生物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对舌下神经电信号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预实验结果显示,慢性间歇低氧大鼠模型能够模拟人体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病理生理特征,所记录的电信号稳定、可靠。结论:慢性间歇低氧大鼠模型简单、易行、实用、重复性好,记录的舌下神经电信号稳定、可靠,达到实验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宝俊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7):738-739,742
目的:观察应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8例指端(指腹)缺损的患者实行带指神经背侧支的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结果:28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6个月,手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操作简便,术后效果好,是修复指端(指腹)皮瓣软组织缺损的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同时检测儿童指尖血与血清5种微量元素铜、锌、钙、镁、铁(Cu,Zn,Ca,Mg,Fe)进行比较,以了解二者的差异。方法:原子吸收光谱法,40例O—14岁儿童同时采集指尖血和静脉血分离血清,用BH530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5种微量元素(Cu,Zn,Ca,Mg,Fe)。结果:指尖血铜与血清铜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尖血与血清锌、钙、镁、铁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儿童指尖血与血清五种微量元素,其锌、钙、镁、铁(Zn,Ca,Mg,Fe)相关性较差,测定全血及血清五种微量元素临床意义各有不同。实验室应该测定大样本正常人群以确立本地区指尖血与血清五种微量元素各自的正常参范围。指导临床医生有针对性地治疗儿童微量元素缺乏症。  相似文献   

13.
手部微小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附6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张雨生 《新乡医学院学报》2003,20(6):406-407,410
目的 为中医甲诊提供血管形态学依据。方法 制作血管铸型标本、手术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测等方法研究指端背动脉的血供。结果 指端的血供主要来自指掌侧固有动脉的尺侧支和桡侧支共同发出的指端背动脉弓分支、指腹动脉弓分支及甲皱支。指端背内纵行小动脉在甲床的上、中 1/ 3及中、下 1/ 3交界处相互吻合 ,分别形成指端背第 2、3级动脉弓。结论 指端的血供丰富 ,由于血流变化而引起的甲床色泽的改变 ,是中医判断疾病病情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带真皮下血管网游离植皮修复指端缺损的手术方法.手术适应征及临床疗效。方法上臂内侧取与创面大小相符的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指端缺损创面经过清创,如有指骨及肌腱外露,经过软组织转移覆盖或咬去部份骨皮质后可一期植皮修复创面。 1997年至 1998年临床应用25例,创面最大面积为 3.0 cm~(2),最小为 1.0 cm~(2)。结果 皮片全部成活,残端外形满意。经随访4个月至 1年,皮片的质量,质地感觉和伤指的使用情况均满意。结论该手术方式适应征广,尤其适用于缺损面积较大的指端缺损。手术方法简单,残端功能评价优良。  相似文献   

16.
陈金华  张伟国  陈蓉  王毅  严景恩 《医学争鸣》2003,24(11):1049-1051
目的 :探讨数字激光胶片指纹影污染与硫化银伪影的变化规律 ,以提高胶片的存储质量 .方法 :随机抽取 9a内的MRI胶片 72 0张 ,以 0 .5a时间段分为 1 8组 .采用反射光线和透射光线观察胶片的指纹影和硫化银伪影 ,并根据其污染程度分为 :无、轻度、中度和重度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指纹影污染在不同时间段分布相差非常显著 (P <0 .0 0 1 ) ,指纹影污染最初多表现为重度 (占98% ) ,在 2~ 3a内逐渐减轻 ,之后随时间延长又出现上升的趋势 ,并渐渐出现有反光的金属伪影 (硫化银伪影 ) .硫化银伪影在不同时间段的分布相差也非常显著 (P <0 .0 0 1 ) ,硫化银伪影与指纹影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0 1 ) .保存 7a以上的胶片可见重度硫化银伪影 ,在白色的伪影区能观察到黄色色斑 .结论 :数字激光胶片上的指纹影随时间的延长 ,将逐渐转变成硫化银伪影 ,影响影像存储质量 ,工作中应尽量减少指纹影污染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 of diaphyseal fracture of shaft of femur in an adult by Kuntscher nail is the most common operative method of treatment in Nepal where operative facilities for the same exist. Since the complete range of K-nail sizes and length are not available in most operation theatres in Nepal, most orthopaedic surgeons assess the size and length of the K-nail pre-operatively by various methods and keep one size above and below the assessed length for the planned surgery.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following measurements were taken in five hundred people involved in the study: Measurement No. 1: Tip of the greater trochanter to lateral knee joint line minus 2cms. Measurement No. 2: Tip of the olecranon process to the tip of little finger, and Measurement No. 3: Tip of the greater trochanter to the upper pole of patella. An average of all three lengths were analysed to see if there were any differences in their mean lengths. Results: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ean lengths measured by the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The average length of measurement no: 2 was 3 cm longer than the average length of measurement no: 1, which is the reference pre-operative length of K.nail. Conclusion: However, in practice since measurement no:2 is more convenient to perform and can also be used when the patient has sustained bilateral fractures of femur, an accurate pre-operative K-nail length assessment can be done by subtracting 3 cm from measurement no:2, i.e. the tip of the olecranon process to the tip of the little finger.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输液依靠人工控制和监视的问题,开发了一种医用输液自动报警控制系统。系统以MCS-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采用红外光电式传感器对液位和点滴速度进行检测,通过步进电机控制松紧机构自动调整点滴速度,实时显示输液信息并进行声光报警。经临床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检测准确,响应速度快,安全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A 42-year-old male labourer working in a harbor injured both his hands in a steel rolling device. In the left non-dominant hand the index finger, middle finger and ring finger had crush injury. The right dominant hand had a crush amputation of the tip of the middle finger. In the left hand the ring finger was severely crushed and was not amenable to salvage. The index finger and middle finger was also crushed and had comminuted fractures up to the middle phalanx which was diagnosed by a plain X-ray. The little finger sustained minor soft tissue loss in the fingerti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