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咸宁市某县发生的4例流行性出血热(HFRS)病例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4例病例的发现、诊断和调查处理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评价。结果咸宁市某县发生的4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死亡1例,3例临床均出现发热,伴呕吐和腹泻症状。疫源地宿主动物调查以民工居住区鼠密度最高,达到27%,远远超出3%的流行性出血热疫区鼠密度的控制标准。结论咸宁市某县此次的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发生在居民区,有必要建立常规的监测点,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西平县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以便开展相应的预防控制工作。方法对西平县2006-2015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情况进行监测,每个月在全县范围内采用笼日法布点捕鼠,调查鼠类种群构成、鼠密度。鼠肺标本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出血热病毒抗原;同时利用ELISA法检测鼠血出血热病毒抗体,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6-2015年西平县发生流行性出血热23例,发病率为2.7/10万,病例表现以轻型为主,无死亡病例;多发于农民、商业服务性行业,且青壮年占据较大的发病比例,大部分病例为本地感染;捕鼠总数为213只,其中野栖鼠占74.65%,家栖鼠占25.35%,经鉴定为1目1科5种,其中褐家鼠所占比例最高,为西平县的优势鼠种。结论鼠密度高低可作为西平县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发生情况的参考,应对重点人群采取预防接种措施,实时监测并制定科学的防控方案,主导措施仍是要做好防鼠、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灭鼠试点工作方法在流行性出血热防控中的作用,为制定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策略及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洮南市、临江市、抚松县和汪清县4个灭鼠试点县(市),统一时间对当地近3年来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户及周围环境进行灭鼠处理,并对灭鼠前后的鼠密度进行监测。结果洮南市、临江市、抚松县和汪清县的平均鼠密度下降率分别为76.53%、88.21%、68.77%和52.83%,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下降率分别为80.92%、18.30%、36.90%和42.69%。结论灭鼠试点工作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果,灭鼠试点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明显下降,疫区鼠密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1例被误诊为“药疹”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例进行分析,提高临床医生诊疗敏感性,提升应对能力。方法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同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综合病人发病及诊疗过程,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双份血清IgM和IgG抗体均阳性)及鼠密度监测(21.9%),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结论 病例为发生在沿海城区,症状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应加强对临床医生,尤其基层乡村医生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早期识别能力;加强医防沟通,使临床医生及时了解疫情变化趋势,提高诊疗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嘉鱼县某镇一起流行性出血热疫情的调查处置情况,为今后开展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提供经验。方法收集查阅病例临床资料,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开展重点人群监测及鼠密度、带毒率监测。结果病例临床表现为乏力、头痛、腰痛,并伴呕吐、腹泻症状。病例住所卫生状况差、有鼠迹,食物经常敞开存放。鼠密度调查为5%,捕获褐家鼠1只、黑线姬鼠2只,未检出汉坦病毒。结论病例食用被鼠污染的食品或接触被鼠污染的物品所致感染的可能性较大。普及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建立监测点,加强防鼠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1997年8月~2003年5月六安市21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探讨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规律,为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流行性出血热病人个案调查表中的发病季节、年龄、性别、传播途径和职业特点等进行分析。结果本地区流行性出血热在春夏间和秋冬间均有发病,分别占发病人数的61.9%和38.1%。年龄以30~49岁所占比例最大,为85.7%。涉及的人群主要是男性青壮年农民,也有极少数为经商和机关工作人员。结论家鼠型和野鼠型出血热在本地区均有病例发生,病例以青壮年男性为主,接触传播为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7.
绍兴县1984-2000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绍兴县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趋势,以掌握我县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动态,并对防制对策提出建议。[方法]对疫情资料按监测方法进行人间及鼠间疫情监测。[结果]1984-2000年我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病257例,死亡3例,年均发病率为1.64/10万,病死率为1.17%;发病有明显的季节高峰,以春夏季高峰为主并伴随冬季小高峰,病例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为3.6%,仍以男性青壮年为主,野外鼠密度为6.9%,室内鼠密度为5.7%。[结论]我县存在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流行性出血热低发疫区,加强监测力度,开展重点人群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8.
笔者所在市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在2006-2007年曾出现过流行高峰,并有死亡病例。为做好笔者所在市的流行性出血热防控工作,笔者所在市及时对易感人群进行了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并扩大灭鼠范围,有效地降低了鼠密度,开展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工作,增强了人群的防病意识,使笔者所在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对北京首都机场地区监测发现,鼠间流行性出血热抗体阳性,其感染的鼠种为黑线姬鼠,阳性率3.19%。从而提示应在首都机场建立长期监测点,对所有鼠种开展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监测,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加强野外灭鼠工作,为防止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和扩散找出最佳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掌握赤壁市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综合防制措施,降低发病率.方法1999年开展了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对鼠种和人群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HV)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流行性出血热,以长江流域的镇和丘陵地区发病外,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主,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以青壮年农民为主.啮齿动物室内以黄胸鼠、小家鼠为优势种,室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除褐家鼠未检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外,其余鼠种均检出,阳性率为6.12%.4种鼠均检出抗体,阳性率为8.16%,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达9.86%.结论应加强流行性出血热的防制,加大疫情监测和健康教育,并应广泛开展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市2009年流行性出血热病例的流行特征及实验室检测结果,为预防和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年1~12月发现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009年1~12月共发现流行性出血热患者137例,有实验室诊断结果的94例。病例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上,占发病总数的87.94%;职业以农民最多,占总病例数的78.10%。[结论]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仍在我市流行,今后应继续加强知识宣传、重视环境和食品卫生、特别要加强对鼠的监测,开展重点人群预防接种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越秀区1984~1992年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报告李穗蓉1984年3月我区出现首例经血清学证实的流行性出血热后,历年间有病例发生。为了解我区人间与鼠间EHF流行情况,分析EHF的易感程度及发生原因,我们于1984~1992年对本区鼠种、带毒率、人群...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哈尔滨市阿城区HFRS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6年哈尔滨市阿城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6年阿城区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个案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年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病例46例,发病率6.77/10万;发病高峰时点为5月5日,高峰时区为3月5日~7月12日;病例分布于15个乡镇及3个社区;患者主要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占78.26%(36/46).[结论]2006年阿城区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呈高发趋势,应采取以灭鼠、防鼠和出血热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是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地铁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是否存在发生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的危险和对人群健康构成威胁的程度,确保地铁建设项目的安全实施,避免流行性出血热发生流行。方法搜集地铁建设区域内的气候、环境、地理、人群健康及传染病发病等相关资料,进行基本情况评价;深入地铁建设地区进行实地考查,选择监测点,进行鼠间带毒状况监测。结果地铁建设工程项目沿线均为已开发地区,流行性出血热处于较低发病水平;现场监测总鼠密度为6.67%。结论地铁建设工程引起市区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5.
2005-2010年宁波市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年来宁波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概况及流行规律,为加强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宁波市2005-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数据及宁海县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0年宁波市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951例,年均发病率为2.45/10万。存在两个发病高峰,发病主要以成人为主,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比为3.40∶1,职业主要以农民和民工为主。宁波市中南部地区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地区,鄞州区、象山县、奉化市、宁海县各年度发病数和发病率均位居宁波市前4位。宁海县监测点鼠密度为1.66%,室内高于室外,褐家鼠、黄胸鼠为优势鼠种。结论:近年来宁波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中南部4个高发地区,应进一步加强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三峡库区万州段鼠类及鼠传疾病的监测,分析当地鼠类活动及鼠传疾病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鼠夹法监测鼠种及密度,对捕获的鼠进行病毒检测,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搜集鼠传疾病病例,并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7-2009年未监测到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仅2006年发生钩端螺旋体病2例。耕作区鼠形动物密度高于居民区,蓄水后农区室内鼠密度高于蓄水前,鼠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检出阳性率为9.07%。结论钩体病的出现与局部区域鼠密度升高有关,应做好鼠及鼠传疾病的监测与防治工作,保护当地人群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掌握长江三峡库区蓄水运行后,自然生态发生变化,流行性出血热对库区人群健康的影响,并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在库区设立监测点,对生态及人群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01-2011年对库区调查发现,库区平均鼠密度为1.40%,鼠平均带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率为3.10%,人群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为0.82%;监测点流行性出血热平均发病率0.09/10万,高于非监测区发病率(0.04/10万)。结论库区生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由于落实了灭鼠等防制措施,流行性出血热仍处于非流行期,该病对库区人群健康未产生较大影响,但仍需继续对库区生态与流行性出血热进行监测,落实各项干预措施,确保库区人群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和掌握流行性出血热暴发疫情规律,为疫情处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统一设计的个案调查表收集暴发疫情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结果此次暴发疫情首例病例发病日期2017年10月9日,末例病例2018年1月31日,发病高峰11月中下旬。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66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32例、实验室确诊病例34例;男性44例、女性22例;年龄中位数52.35岁(20~75岁);45~64岁占全部病例总数的74.24%;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病例总数的93.94%。共捕鼠76只,鼠密度为4.61%,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总数的81.58%,未检测出汉坦病毒。结论出血热病例主要集中在农村中老年劳动力人群,流行季节来临前加强鼠密度监测,科学指导灭鼠工作,加强健康教育,减少人群接触传染源机会,可有效降低暴发风险。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出血热 秋季是传染病多发季节,喜欢登山和野游的人要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农村发病率高,但近年来喜欢高尔夫球运动的人和登山游客也时有发生。据研究结果表明,栖息山间田野的黑背鼠、家鼠以及实验用鼠均可携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此病现已蔓延至山间田野接壤地区。 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大多是被山林田野中的黑背鼠排泄物中的病毒感染所致。据称,即使不直接接触黑背鼠的排泄物,病毒通过空气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完成后对坝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因素影响,为制定坝区指定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种类调查,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鼠类流行性出血热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坝区居民血清EHFV-IgG抗体.结果 室内外平均鼠密度为5.80%,室内鼠密度显著高于室外.大坝下游鼠密度高于大坝上游.鼠类汉坦病毒(HV)感染率为7.41%.坝区居民血清流行性出血热抗体阳性率为0.25%.结论 库区蓄水后坝区鼠密度有所回升,鼠类由室外向室内转移现象,坝区健康人群隐性感染处于较低水平.大坝蓄水3年后,未发现对坝区出血热流行情况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