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肝衰竭病死率高,其治疗始终是棘手的问题.近年来,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方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且体外易于扩增,因此是细胞治疗较为理想的选择.MSC的许多生物特性为临床治疗肝衰竭提供了新策略.此文就MSC表面标志及移植尝试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肝衰竭病死率高,其治疗始终是棘手的问题.近年来,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方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且体外易于扩增,因此是细胞治疗较为理想的选择.MSC的许多生物特性为临床治疗肝衰竭提供了新策略.此文就MSC表面标志及移植尝试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述近年来在慢加急性肝衰竭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成果。方法:查询与分析近年来有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疾病治疗方面对应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期刊文献资料。结果:慢加急性肝衰竭是一种特殊的肝衰竭病症,病情危重,临床病死率高。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与直接损伤、免疫介导损伤相关。针对临床确诊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例,可通过人工肝支持系统、肝干细胞移植、肝移植、以及亚低温治疗等方法进行干预,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目前临床中针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内科治疗尚缺乏具有特效性的药物与治疗手段。为挽救患者生命,改善肝脏功能,需实现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在稳定生命体征的前提下早期行肝移植、人工肝支持系统、或肝干细胞移植治疗,并用亚低温治疗手段预防各类并发症,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4.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是细胞移植治疗的研究热点。既往认为,MSC主要通过细胞替代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近年多项研究结果表明,MSC在调控免疫应答、抑制炎症反应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对HIE采取MSC移植治疗,可减轻缺血缺氧引起的炎症损伤,加速神经修复。然而,MSC的免疫调控作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与局部炎症微环境密切相关,在不同水平炎症因子的刺激下,MSC可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免疫作用。深入探讨MSC的免疫调控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对其临床应用进行研究。笔者拟就炎症微环境刺激下,MSC的免疫调控作用及其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肝功能衰竭(简称肝衰竭)时的细胞治疗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其中包括独立的肝细胞移植、体外基因治疗和生物型人工肝技术。在肝脏再生领域和造血干细胞作为“再生药物”应用等方面的进展,说明另一种细胞资源正处于研究中。在实验和临床应用中,异基因原始细胞、肿瘤源性干细胞、永生性肝细胞和干细胞的优、缺点已经有所体现。人工肝的机械组件、肝脏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的交替发展进步,以病原学和肝病发展阶段为基础来选择治疗方案,将使肝衰竭的治疗更有希望。  相似文献   

6.
郭庆  李冠琳  李丹  刘慧  魏炜  于洋 《医疗装备》2023,(6):161-164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水平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替代治疗和胰腺移植等,然而这些疗法均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探索治疗糖尿病、维持治疗效果的替代方法迫在眉睫。近年来,干细胞移植被认为是治疗糖尿病的潜在方法,间充质干细胞(MSC)因来源广泛、成瘤性低、伦理学争议少等优势广受学者青睐。本研究就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肝脏疾病高发的国家,其发病率、死亡率约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尽管目前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许多新的进展,但是总体疗效仍不满意。干细胞是人体及其各种组织细胞的最初来源,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干细胞研究正在向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各个领域交叉渗透,干细胞技术也从一种实验室概念逐渐转变成能够看得见的现实。干细胞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中的热点,肝干细胞移植为各种急性肝衰竭和慢性终末期肝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肝功能衰竭(简称肝衰竭)时的细胞治疗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其中包括独立的肝细胞移植、体外基因治疗和生物型人工肝技术。在肝脏再生领域和造血干细胞作为“再生药物”应用等方面的进展,说明另一种细胞资源正处于研究中。在实验和临床应用中,异基因原始细胞、肿瘤源性干细胞、永生性肝细胞和干细胞的优、缺点已经有所体现。人工肝的机械组件、肝脏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的交替发展进步,以病原学和肝病发展阶段为基础来选择治疗方案,将使肝衰竭的治疗更有希望。  相似文献   

9.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通过大剂量放化疗预处理,清除受者体内的肿瘤或异常细胞,再将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者,使受者重建正常造血及免疫系统的一种治疗方法.按照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来源不同分为:骨髓移植、脐血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等.造血干细胞迄今仍然是一种高风险、高费用、高难度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用于恶性血液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现对我科三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联合移植治疗白血病的安全性、疗效,以及对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移植物抗白血病(GVL)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扩增供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联合组织相容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PBSC共同移植治疗2例白血病。结果联合移植无明显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ANC)≥0.5×109/L的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5d、17d,血小板(Pt)≥20×109/L的时间分别为移植后21d、25d。移植后30d经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STR-PCR)显示完全供者型植入。1例发生Ⅱ度急性GVHD(aGVHD)。2例患者移植后均获完全缓解(CR),目前持续CR。结论MSC联合HLA全相合PBSC移植治疗白血病安全、有效、可行性大,MSC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造血重建有促进作用,对GVHD及GVL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肝衰竭和HCC等肝病的治疗仍是我国临床实践中面临的难题,目前尚没有确切、可靠、安全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系列肝脏问题,但肝于细胞移植的出现为临床肝病的治疗带来了一道曙光.此文就肝干细胞的来源、分类及其在临床肝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2.
刘波  林楠  胡鲲鹏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9):1191-1194
目的比较肝卵圆细胞(HO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小鼠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以含浓度为0.1%的3,5-二乙酯基.1,4二氢三甲基吡啶(DDC)喂养C57BL/6小鼠,建立小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而后利用胶原酶原位灌注及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肝脏非实质细胞,再用免疫磁珠分离纯化出Sca-1阳性的肝卵圆细胞。利用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诱导小鼠肝纤维化模型。最后经脾分别输入卵圆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生理盐水(NS)。4周后观察肝功能各项指标、羟脯氨酸及肝脏的病理改变,比较各组间的差别。结果在继续注射CCl4的情况下,HOC移植与MSC移植治疗均能改善肝纤维化小鼠的肝功能,降低肝脏羟脯氨酸含量,缓解肝纤维化,但HOC移植组更加明显(P〈0.05);在停用CCl4后,各组肝纤维化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肝卵圆细胞经脾注射移植后,能改善肝硬化小鼠的肝功能,减轻其肝纤维化的程度。且效果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刘波  林楠  胡鲲鹏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7):1191-1194
目的 比较肝卵圆细胞(Hot)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小鼠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 以含浓度为0.1%的3,5-二乙酯基-1,4二氢三甲基吡啶(DDC)喂养C57BL/6小鼠,建立小鼠肝卵圆细胞增殖模型,而后利用胶原酶原位灌注及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肝脏非实质细胞,再用免疫磁珠分离纯化出Sca-1阳性的肝卵圆细胞.利用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诱导小鼠肝纤维化模型.最后经脾分别输入卵圆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生理盐水(NS).4周后观察肝功能各项指标、羟脯氨酸及肝脏的病理改变,比较各组间的差别.结果 在继续注射CCl4的情况下,HOC移植与MSC移植治疗均能改善肝纤维化小鼠的肝功能,降低肝脏羟脯氨酸含量,缓解肝纤维化,但HOC移植组更加明显(P<0.05);在停用CCl4后,各组肝纤维化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肝卵圆细胞经脾注射移植后,能改善肝硬化小鼠的肝功能,减轻其肝纤维化的程度,且效果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小鼠肠道损伤的治疗作用,为人急性肠型放射病的治疗寻找可靠的供体来源。方法 体外诱导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多向分化能力。对肠道放射损伤模型鼠移植CM-D iI荧光标记后的人间充质干细胞,组化染色观察肠道粘膜的病理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供体细胞在模型鼠肠道粘膜的定位。结果 移植MSC5周后模型鼠的一般状况和肠道病理学表现明显改善,荧光示踪发现移植细胞分布于肠粘膜淋巴组织内和腺上皮细胞间,提示MSC可能参与了肠道粘膜的修复过程。结论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明显改善模型鼠的肠道病变,有望用于人急性肠型放射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考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Tourette综合征(TS)大鼠纹状体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MSC移植治疗TS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向大鼠纹状体内微量灌注抗基底神经节抗体(ABGA),制备自身免疫TS动物模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在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大鼠MSC,经流式细胞仪鉴定后将MSC标记并移植到TS大鼠纹状体内。通过ELISA及RT-PCR技术检测大鼠脑内BDNF水平。结果 将MSC移植到TS大鼠纹状体内,自移植后7 d开始观察到TS大鼠的刻板行为减少。TS大鼠纹状体内BDNF水平升高(P<0.05);MSC移植后TS大鼠纹状体内BDNF含量下降。结论 MSC移植能减少TS大鼠的刻板行为、降低TS大鼠体内的BDNF含量。  相似文献   

16.
衰老和疾病发生发展大多伴随氧化应激水平升高,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储备减少和卵巢早衰等生殖内分泌疾病。干细胞治疗已应用于多种疾病或其临床研究,而间充质干细胞(MSC)相对于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应用于子宫内膜粘连、多囊卵巢综合征和卵巢早衰临床治疗的研究。MSC分泌的众多细胞因子对组织细胞内氧化应激具有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6(IL-6)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能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通路降低氧化应激水平。综述MSC分泌因子的抗氧化应激作用,阐述其可能的细胞内作用机制,为探讨MSC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成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过薄的子宫内膜会降低子宫内膜容受性,导致胚胎着床失败,结局不良。目前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手段多集中于增加雌激素水平、改善子宫内膜血流以及子宫内膜微创刺激等方面,但疗效并不理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是最好的成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可用于治疗多种损伤性疾病。近期研究表明其可向子宫内膜迁移,使子宫内膜厚度增加,并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为治疗薄型子宫内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Cardioprotection and cardiac regeneration by mesenchymal stem cell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 are promising candidates in the emerging field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 MSC have been applied in numerous experimental and preclinical studies evaluating their therapeutical potential in various models of diseases. For cardiac applications, especially myocardial ischemia, MSC have been shown to provide an interesting therapeutical potential. However, to date the mechanisms of their beneficial effects on the cardiac tissue are only faintly elucidated. On the one hand we do not completely understand the biology of the MSC, on the other h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he complex in vivo situation e. g.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the following remodeling processes are difficult to study. Initially, with respect to their in vitro differentiation capacity, it has been assumed that transplanted MSC may, promoted by the local microenvironment, differentiate in vivo into cells of cardiomyogenic phenotype or even cardiomyocytes, integrate themselves into the myocardium and help to regenerate the damaged tissue. The finding that after transplantation only a minor percentage of the MSC showed long term survival and persistent lack of evidence for in vivo differentiation make the original mechanistic concept of in vivo cardio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questionable. More rec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transplanted MSC may interact with the local tissue releasing paracrine factors and may hereby support the regenerative process. In this article, referring to experimental and preclinical studies, characteristics, sources, differentiation and paracrine activity of MSC contributing to cardioprotection and cardiac regeneration will b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