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10例(20眼)高度近视眼患者(屈光度-8.50D-20.50D)表面麻醉后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结果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93±0.20)与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0.95±0.17)两者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角膜内皮计数(2866±135)个/mm2,眼压(1.93±0.14)kPa,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12.25±2.56)D,术后角膜内皮计数(2831±151)个/mm2,眼压(2.00±0.15)kPa,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1.07±0.52。实际校正的球径度数与预期校正球镜的度数在±1.0D者为95%,预期柱镜为±1.00D者55%。100%术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保持不变或增加≥1行,术后裸眼视力≥1.0者为60%,术后裸眼视力≥0.8者为80%。结论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高度近视眼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分析Verisyse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术后屈光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自2005年1月以来接受Verisyse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13例21眼,术前球镜(-17.73±2.1)D;柱镜(-2.65±3.78)D。统计术后3个月裸眼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和散光轴向并与术前比较,分析其影响因素。总结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7眼(33.3%)≥1.0,17眼(80.6%)≥0.5。术后21眼最佳矫正视力均达到并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近视力14眼(66.7%)较术前提高。术后3个月球镜屈光度明显降低,而柱镜屈光度也有所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前房深度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risyse虹膜夹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术后屈光效果令人满意,但还有待于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和探讨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屈光度为-7.1~-22.40 D的30例(52眼)高度近视的患者行有晶状体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眼压等,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52例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屈光度为0.25~1.50 D之间,平均值为0.531±0.394 D.92.6%患者术后屈光度在预期1.0 D以内,有3例6眼术后早期眼压升高,经过积极治疗,3~5 d恢复正常.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是高度近视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和探讨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28例56眼。术前屈光度(等效球镜)为-7.0~-22.50D,平均(-12.42±3.50)D。散光0.37~6.5D,平均(1.92±1.32)D。所有患者随访3~24个月。术后检查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眼前部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所有病例术后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等值球镜,0.25~1.50D,平均(0.534±0.408)D。散光度0.25~1.50D,平均(0.564±0.289)D。术后并发症:4例7眼术后早期眼压升高,经降眼压治疗,3~4天后眼压正常。结论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效果确切,预测性好,手术安全。高度近视,尤其是超高度近视以及角膜薄不适合准分子激光矫正的患者是理想的治疗对象。  相似文献   

5.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40例(79只眼)。随访内容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拱高、眼压、内皮细胞计数、散光型人工晶体柱镜轴位等。术后2年及以上裸眼视力平均为0.830±0.269,矫正视力平均为0.980±0.241,等效球镜度平均值为(-0.66±1.08)D;散光型人工晶体植入29眼,其中24眼晶体轴向旋转≤15o,1眼<30o,4眼≥30o;眼压平均值(1.76±0.41) kPa;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丢失率为11.18%;术后6个月及2年及以上的拱高平均值分别为(0.510±0.141)、(0.442±0.117) 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项平均值均处于拱高安全值范围之内。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比较安全,有效,并可提供长期稳定的屈光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有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 对近视度数在-10~-22 D的18眼行有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前后检查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内皮镜、透明晶体情况,并对上述检查进行对比分析.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 18眼均成功植入人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裸眼视力术前0 01~0 1,术后一天83 33%≥0 4,50 00%≥0.6,术后1年88 88%≥0 4,77.77%≥0 6.术前眼压(12 68±0 46)mmHg; 术后眼压(13 59±0 81)mmHg,无显著性差异.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前:(3 381±289)个/mm2;术后:(3 107±278)个/mm2,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有晶体眼成人屈光不正(弱视)患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28只眼)成人高度近视弱视眼患者(屈光度球镜-8.50~21.5 D,柱镜-1.00~2.50 D),表面麻醉后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结果:术前角膜内皮计数(3121±135)个/mm2,眼压(15.0±4.5)mm Hg,术后角膜内皮计数(3100±151)个/mm2,眼压(20.0±2.5)mm Hg。100%术眼的最佳矫正视力保持不变或增加≥1行,术后裸眼视力≥1.0者为7.14%(1例,2只眼),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为64.29%(18只眼),术后裸眼视力等同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为28.57%(5例,8只眼)。结论: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成人高度近视弱视眼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临床观察应用超声乳化技术摘除尚透明的晶状体后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矫正中老年高度近视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49例96眼,45岁以上晶状体尚透明的高度近视眼患者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后房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状态、角膜曲率、眼压、内皮细胞计数、立体视觉、脱镜率、病人视力习惯和满意程度。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提高,≥0.5者88眼(91.67%);最佳矫正视力均达到或好于术前;术后屈光度数预测准确性为70.2%;多焦点晶体植入患者术后脱镜率为85.7%;术中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未出现后囊膜混浊,未发现黄斑囊样水肿及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以成熟的超声乳化技术行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矫正中老年高度近视眼的方法安全、有效,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脱镜率,手术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和后房型人工晶体双襻缝线固定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方法无后囊膜无晶状体眼105例(110眼),55眼行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植入术,55眼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双襻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记录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视力(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TOP)、手术时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时虹膜固定组BCVA为(0.50±0.26),32眼VA高于术前BCVA,23眼BCVA≥0.5,裸眼视力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后房型人工晶体固定术组。结论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晶状体眼,可安全、有效地提高患者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早期并发症以及处理情况,探讨其发生原因.方法 观察在大坪医院眼科行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40例78眼,术后对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的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SE)、眼压(IOP)、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人工晶体拱高进行3个月随访,评估临床效果并记录并发症、处理方法以及处理后的情况.结果 裸眼视力在术后均有显著提高,等效球镜度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随访期的眼压、裸眼视力、等效球镜、人工晶体拱高、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并发症:激光虹膜周切后有35眼在24 h内出现高眼压,进行降眼压治疗后次日恢复正常,仅1眼高眼压状态22~ 30 mmHg持续8d.2例患者术后发生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上皮层脱离,其中1例伴有视网膜黄斑板层裂孔.术后患者的人工晶体表面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虹膜色素沉着,但无明显视力影响.术后视觉干扰主要表现为夜晚眩光.结论 ICL植入术作为眼内的屈光手术仍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临床上完善术前检查、严格掌握适应证、及时识别及处理早期并发症,能够有效地降低手术带来不良事件的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植入人工晶体度数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时的人工晶体度数计算。方法有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49例(76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1个月、3个月时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以及术后3个月屈光度数与术前预测值的差异。结果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0.5者43眼(56.58%),最佳矫正视力≥0.5者61眼(80.26%);3个月裸眼视力≥0.5者48眼(63.16%),最佳矫正视力≥0.5者66眼(86.84%)。术后3个月实际屈光度数与术前估计值相差≤±1D者49眼(64.47%),±(1~2D)者25眼(32.89%),±(2~3D)者2眼(2.63%)。SRK-T公式对各眼轴长度组计算值的预测性明显优于其他公式(P<0.05)。结论对于高度近视患者的人工晶体度数的计算,不仅要精确术前的生物测量、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还要根据患者不同的视力需求进行人工晶体度数的设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视力。方法:为30例、50眼高度近视透明晶体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24~70岁,平均58岁。平均眼轴长度31.7mm,植入人工晶体屈光度平均值为1.5D,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50眼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33眼(66%)术后视力达到0.5以上,随访6~12个月中,未见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结论:高度近视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与目前的角膜屈光手术相比,可能更适于45岁以上不愿戴镜或戴镜不能矫正的高度近视患者,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观察随访。  相似文献   

13.
洪朝阳  徐海铭 《浙江医学》2006,28(11):886-888,891
目的评价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择高度近视眼患者8例(12眼),屈光度-18.0~-27.5D;平均年龄33.2岁;植入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术后随访3~6月,观察术前与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透明度、晶状体混浊度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术后3月裸眼视力好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角膜内皮丢失率4.41%±0.18%;术后3月眼压均值均略高于术前眼压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治疗超高度近视的方法近期疗效令人满意,其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手术方法有效性、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对16例31眼高度近视眼患者采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局部麻醉,11点位透明角膜隧道切口,于虹膜与晶状体之间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ICL)。结果:31眼术前裸眼视力及最佳校正视力分别为0.04~0.1,0.2~0.4,术后分别提高至0.6~1.2,0.8~1.2。术前屈光度平均为-11.0~-20.0D,术后1月内平均为-0.75±0.25D。术前平均角膜内皮计数3105.5±336.1/mm2,术后1月3019.5±321.1/mm2,丢失率4.3%。术前眼压平均14.7±1.5mmHg,术后第1天3眼眼压增高至26mmHg,增高率23.1%,对症处理后眼压恢复正常。1眼因术中穿刺刀刺破晶状体前囊膜,未进行ICL植入,术后第3天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0.8。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视力恢复好、损伤小,保留了晶状体生理调节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屈光矫正方法,但手术的安全性还需更长时间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5.
钟凌  刘盛春  潘丽梅 《四川医学》2013,(9):1371-1373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固定式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外伤性晶体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9月~2012年7月住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固定式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的眼球挫伤晶体脱位病例17例(17只眼).观察其术前,术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指标.结果 15只眼(88.24%)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BCVA)较术前提高1行及以上;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眼压均正常;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手术前平均减少4.57%.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固定式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外伤性晶体脱位能够较大程度降低手术源性角膜内皮损伤,同时获得一个较为良好的术后视力与满意的眼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二期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治疗无晶体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无晶体眼19例(20眼),10例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虹膜固定组),9例(10眼)植入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固定组),随访3~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并发症及人工晶状体的位置。结果术后6个月时虹膜固定组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CVA)0.45(0.1~0.6)好于术前0.1(0.06~0.5)(P<0.01),50%(5眼)BCVA大于或等于术前;巩膜固定组的平均BCVA0.4(0.12~0.8)与术前0.28(0.1~1.0)差异无显著性(P>0.05),20%(2眼)BCVA大于或等于术前;虹膜固定组平均手术时间(10.7±1.80)min低于巩膜固定组平均手术时间(18.1±2.64)min(P<0.01);术后6个月时虹膜固定组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2.5%)低于巩膜固定组(4.7%)(P>0.05);两组术眼的人工晶状体位置保持良好的居中性。结论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是治疗无晶体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有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治疗超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观察有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近视度数为-12.00~28.00D的14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裸眼视力均好于术前,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均好于或等于术前。结论 有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8.
李嵘  王新民 《吉林医学》2013,34(23):4759-4760
目的:探讨中度、高度近视患者容易发生晶状体混浊,称为并发性白内障,经超声乳化联合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术后屈光矫正治疗的有效性。方法:34例(45眼)中高度近视眼在表面麻醉下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前矫正视力0.1~0.6,平均近视度数(-12.31±4.52)D,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发现术后患者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2~0.8;40眼≥0.5(89.1%),术后3眼发生晶状体后囊混浊,1眼发生轻度角膜水肿,无其他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无论人工晶体计算度数高低,在高度近视眼中均应植入人工晶体。在人工晶体的选择方面,目前倾向于植入折叠人工晶体,这种手术的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往往伴有明显的眼底改变,术前应进行细致的玻璃体、视网膜检查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V4c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60例高度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和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术后患者的视力得到很好的矫正;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术后患者的屈光度得到很好的改善(P<0.05);手术后出现4例眼高眼压,2例白内障,其它皆恢复正常,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结论:使用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V4c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不但安全、可靠,而且临床效果好,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虹膜夹持型人工晶体在后囊破裂无晶体眼中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项目拟对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后囊破裂无晶体眼的可行性与安全性进行研究,为复杂后囊破裂无晶体眼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提供一种新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运用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后囊破裂无晶状体眼26例,其中外伤性白内障吸除术后的无足够囊膜支持的无晶状体眼17例(17只眼),各种原因晶状体脱位半脱位行囊内摘出5例(5只眼),超声乳化术后囊膜破裂4例(4只眼)。均为二期行Artisan人工晶状体植入,通过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术的术后眼压变化、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术后角膜水肿、前房闪辉、晶状体位置,角膜内皮镜检查比较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总结评估。结果:显示患者术后UCVA优于术前BCVA,术前术后眼压无明显变化,术后角膜无明显水肿,晶状体位置未见明显偏移。术后3个月时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后囊破裂无晶状体眼的方法,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在虹膜组织足够支撑晶状体时可作为常规术式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