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8月采用经伤椎单节段(A组)与跨伤椎短节段(B组)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并获12个月以上随访的6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3 d和随访末期时测量伤椎以及其上下相邻正常椎体的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观察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Cobb角改善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矫正度(包括伤椎高度矫正度和Cobb角矫正度)丢失情况,同时比较2种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结果有65例患者影像学资料完整且获得了12个月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6个月(12~46个月)。术后2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均获得显著恢复,但末次随访时A组对椎体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的保持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术和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都能较好的恢复椎体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但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术对术后矫正度的保持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经伤椎和跨伤椎内固定治疗不同程度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10例胸腰椎骨折病例,其中采用跨伤椎内固定55例(A组),经伤椎内固定55例(B组)。根据胸腰椎骨折伤椎形态量表将骨折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分别于术前、术后5 d、取出内固定后7 d测量患者的Cobb角、伤椎压缩率及伤椎相邻上下位椎间隙高度,并计算矫形丢失率,骨折程度相同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术后1年采用SF-36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4(18.29±0.22)个月。轻度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及内固定取出后2组间Cobb角、伤椎压缩率、伤椎相邻上下位椎间隙高度及矫形丢失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中度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取出后B组Cobb角和伤椎压缩率均优于A组,矫形丢失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取出后相邻上位椎间隙高度低于术后;内固定取出后B组Cobb角、伤椎压缩率及相邻上位椎间隙高度均优于A组,矫形丢失率也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术后1年SF-36评分总体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轻度胸腰椎骨折患者,无需行伤椎内固定;对于中度或重度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经伤椎内固定能有效降低矫形丢失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52例,其中男34例,女18例;跨伤椎组(A组)34例,经伤椎组(B组)18例。损伤节段:T114例,T1212例,L131例,L25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摄X线片及CT,比较2组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通过手术复位,伤椎上下终板成角(Cobb角)、椎体高度丢失率的比值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测量以上结果与术后相比,A组中有11例发生椎体前缘高度降低,4例发生内固定失败;B组有3例椎体前缘高度降低。结论与跨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比较,经伤椎置钉固定能更好的矫正后凸、减少伤椎高度的丢失以及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伤椎置钉与跨伤椎置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伤椎置钉内固定(A组,42例)和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40例)治疗。观察两组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内固定失败率等项临床指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2年。A组在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内固定失败率方面均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置钉内固定技术对治疗胸腰椎骨折均有效,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术的疗效更好、更持久。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后路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03-2010-03后路手术治疗的82例胸腰椎骨折临床资料,分为2组,其中A组(40例)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B组(42例)跨伤椎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A组和B组后凸Cobb角矫正率、术后椎管面积改善率、远期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率。结果 A组在术后矫正率、术后椎管面积改善率、远期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率方面优于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腰椎骨折应用伤椎置钉可以增加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并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6.
张瑞岭  郑建英  高峰  徐伟  张伟 《骨科》2016,7(6):403-407
目的 对比分析跨伤椎固定术与经伤椎固定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跨伤椎固定术治疗45例(跨伤椎组),经伤椎固定术治疗41例(经伤椎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值、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标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经伤椎组手术时间较跨伤椎组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1,P=0.000).两组术后即刻、6个月及12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伤椎组术后椎体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VAS评分显著高于跨伤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伤椎组的ASIA神经功能分级改善率高于跨伤椎组.结论 经伤椎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在椎体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恢复,降轻疼痛,提高神经功能方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后路经伤椎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手术方式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8-02-2012-02,27例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了经伤椎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A组),随机取同期仅行伤椎及相邻上下椎固定治疗的27例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患者(B组),进行对照观察。观察术前、术后及拆除内固定后伤椎前缘压缩率和后凸角(Cobb’s角)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A组与B组比较,内固定拆除后椎体高度恢复率及后凸角组间差异皆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内固定拆除后与术后当时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内固定拆除后与术后当时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伤椎固定椎体内植骨组27例患者及对照组27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损伤均有一级以上神经功能恢复,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术治疗不稳定性胸腰椎骨折能获得较好的中远期椎体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2):2106-2108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组49例,跨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组45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及内固定失败率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及内固定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及Cobb角无明显差异;术后随访18个月,末次随访伤椎置钉组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均优于跨椎置钉组(P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例67例,其中男36例,女31例,年龄17~52岁,平均37.8±7.5岁。所有患者为T11~L2单椎体骨折(AO分型为A型),且无严重的神经脊髓症状(ASIA分级为D、E级)。均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式,按固定方式不同分为经伤椎固定组(A组,n=37)、跨伤椎固定组(B组,n=30)。在PACS图像系统上测量X线侧位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Ha)、椎体中央高度(Hm)、椎体后缘高度(Hp)及后凸Cobb角,计算Ha压缩率、Hm压缩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Ha压缩率、Hm压缩率及Cobb角,观察术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8~4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5±8.9个月。无论经伤椎固定还是跨伤椎固定,术后Ha压缩率、Hm压缩率及Cobb角均较术前有显著减少(P0.05),其中A组患者Hm压缩率术前为(44.8±10.3)%,术后1周时为(31.6±7.1)%,末次随访时为(31.3±6.8)%。B组患者Hm压缩率术前为(38.6±8.3)%,术后1周时为(32.0±8.4)%,末次随访时为(31.7±8.6)%。A、B两组患者术后椎体中央高度均有约30%的压缩残留。结论 :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可促进骨折椎体前缘及中央高度的恢复,改善节段后凸角度,但术后伤椎椎体中央高度有明显压缩残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伤椎双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对63例经伤椎双节段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并获得3年以上随访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测量术前、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伤椎及其上下相邻正常椎体的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两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末次随访矫正度丢失情况。结果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经伤椎双节段固定组(P0.05)。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7~77(52.8±11.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满意率:经伤椎双节段固定组为90.3%、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患者为84.4%(P0.05)。术后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恢复(P0.05)。末次随访时,经伤椎双节段固定组对椎体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的保持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P0.05)。结论经伤椎双节段固定术及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都能较好地恢复胸腰椎骨折的椎体高度和Cobb角。经伤椎双节段固定术对术后矫正度的保持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但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出血量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1.
王亮  王璨  杨海松  卢旭华 《脊柱外科杂志》2023,21(3):151-154,161
目的 探讨不同复位策略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3月—2021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老年单节段胸腰椎OVCF患者84例,其中54例采取手法复位结合PVP治疗(手法复位组),30例采用单纯PVP治疗(传统组)。记录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及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测量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计算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 12个月。手法复位组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明显大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2组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手法复位组改善情况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手法复位结合PVP治疗老年单节段胸腰椎OVCF临床效果良好,可更有效地恢复椎体高度,维持脊柱序列稳定性,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1月,共收治胸腰椎单节段爆裂性骨折患者73例,其中前期35例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A组),后期38例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B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以及腰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末次随访时,B组伤椎前缘高度显著高于A组,Cobb角显著小于A组,远期椎体高度及Cobb角丢失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B组患者术后ASIA分级情况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术后腰痛整体情况优于A组,其中无痛例数显著多于A组,中度疼痛例数显著少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恢复伤椎椎体高度,改善伤椎稳定性,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腰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有后凸畸形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并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比较其对后凸畸形的矫正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0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采用PVP治疗的100例OVCF患者及采用PKP治疗的90例OVCF患者临床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成形与椎弓根固定联合伤椎固定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5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成形术27例(A组),男17例,女10例;年龄54~68(61.01±5.41)岁;新版AO分型,A3型16例,A4型11例。采用短节段椎弓根固定联合伤椎固定25例(B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55~66(59.28±6.12)岁;新版AO分型,A3型18例,A4型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等。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5(12.4±2.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分别为5.2±0.5、1.2±0.2、0.8±0.1,B组分别为5.0±0.6、2.5±0.4、1.3±0.2;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A组分别为(49.4±6.8)%、(94.5±1.2)%、(94.1±3.7)%,B组分别为(48.2±7.0)%、(94.3±4.1)%、(90.0±2.3)%;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A组分别为(20.4±5.2)°、(2.5±1.8)°、(4.4±1.7)°,B组分别为(19.8±6.8)°、(2.4±1.7)°、(7.0±1.2)°。两组术前与末次随访上述3项评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A组的VAS评分均较B组低(P0.05);A组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在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出现1例内固定失败,B组出现4例内固定失败。结论: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比短节段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固定更有利于减少术后疼痛,维持术后伤椎高度和矢状位排列,减少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后路经皮内固定术与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62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病例,其中采用后路经皮内固定术治疗30例(A组),采用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术治疗32例(B组)。记录并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以及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及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2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ODI、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及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A组相比,B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大,术中透视次数少,术后1 d、1周的VAS评分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2种术式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在手术时间、术中辐射暴露、术后早期疼痛缓解以及预防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等方面,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术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采用新型Vessel-X骨材料填充器(Vessel-PVP)与传统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6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老年OVCF患者119例,前期67例采用传统PVP治疗(对照组),后期52例采用Vessel-PVP治疗(观察组).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高度恢复率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2~19(15.31±2.71)个月.2组术后7 d、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及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椎体高度恢复率及骨水泥渗漏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ssel-PVP治疗老年OVCF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满意,但较PVP并未显现出明显优势,且操作更为耗时,仍应将PVP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后正中入路Quadrant通道下椎管减压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单节段AO分型A3型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单节段AO分型A3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7例,其中采用后正中入路Quadrant通道下椎管减压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32例(Quadrant组),采用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35例(Wiltse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1 d、术后7 d检验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测量2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缘高度比、局部后凸Cobb角及椎管内骨折块占位比.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疼痛程度及功能状态;术前及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神经功能,采用Goutallier分级评估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8.60±6.13)个月.Quadrant组手术时间较Wiltse组长,术后住院时间较Wiltse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Quadrant组血清CK水平低于Wilts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缘高度比、局部后凸Cobb角、椎管内骨折块占位比、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Quadrant组改善优于Wilts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2组神经功能ASIA分级和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Goutallier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正中入路Quadrant通道下椎管减压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单节段AO分型A3型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与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板切除减压术相当,且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骨折椎体高度及椎管内有效容积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与切开短节段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相比较,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 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5年8月前瞻性将34例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两组(n=17),分别采用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经伤椎固定(经皮组)和切开短节段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切开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的恢复情况、平均复位丢失率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13~21个月,平均18个月.经皮组手术时间平均(130±11)min,与切开组[(129±9)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1,P=0.870).经皮组术中出血量平均(120±37)mL,与切开组[(287±31)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41,P<0.05).经皮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平均从术前52.1%±5.8%恢复至术后95.5%±2.2%,后凸Cobb角平均从术前16.2°±1.7°恢复至术后5.7°±0.8°,平均复位丢失率为11.2%±1.2%,与切开组(13.1%±0.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医源性神经根损伤及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论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经伤椎固定是治疗不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的较好方法,其与传统切开短节段固定手术相比,疗效好,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成形与跨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成形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70例,其中35例采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A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5~74 (64.03±7.82)岁;AO分型A3型26例,A4型9例。其余35例采用短节段跨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B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54~72(62.78±6.40)岁;A3型28例,A4型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术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与伤椎前缘高度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分别为(5.5±2.5)、(1.8±0.8)、(0.9±0.4)分,B组分别为(5.4±2.3)、(1.7±0.6)、(1.2±1.8)分;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例:A组分别为(40.4±8.8)%、(92.0±4.9)%、(87.1±3.8)%,B组分别为(41.2±6.6)%、(93.2±4.6)%、(80.0±4.3)%;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A组分别为(18.4±6.9)°、(2.8±2.2)°、(4.2±2.6)°,B组分别为(16.8±7.2)°、(2.7±2.5)°、(6.0±2.4)°。所有患者术前与末次随访3项评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比例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例与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出现2例内固定失败,B组出现4例内固定失败。两组均无神经并发症。结论: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伤椎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与单纯结合伤椎成形均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但伤椎固定结合成形术更有利于维持术后伤椎高度和矢状位排列,减少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值得研究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