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相比,经锁骨下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便于固定,且患者较舒适,已得到临床广泛应用,但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是备受关注的并发症之一.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时导管的走向与右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头臂静脉间的解剖关系有关[1].穿刺置管时患者头位改变是否会影响颈部血管位置尚不清楚,且穿刺置管时适宜的头位选择尚存争议[2-5].本研究应用超声显像技术观察头位改变对右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头臂静脉解剖关系的影响,旨在选择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时的适宜头位.  相似文献   

2.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并发心包填塞一例张孟贤患者,男,60岁,食道癌术后行右锁骨下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线扩张置管,一次成功插入内径1.2mm硅塑管,深15cm,过程顺利。10h后出现胸痛、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搏140bpm、细弱。肌注听替陡100mg,...  相似文献   

3.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胸外科肿瘤病人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我科自2001年5月~2003年9月对胸外科肿瘤病人常规术前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中术后经静脉导管行输血补液等治疗,部分病人术后出院时仍保留锁骨下静脉导管,院外短期康复后再次入院,经锁骨下静脉导管行化疗等综合治疗,临床效果良好。现将我们的工作做一总结,并就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操作中并发症的防止、如何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及静脉导管护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52岁,2010年9月在哈尔滨市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拟行血液透析治疗.当时行右锁开下静脉置管术作为临时血管通路,术后置管处渗血不止,血流量不足而未行血液透析治疗.当日转至沈阳某医院继续治疗,行左颈内静脉置管术,术后拔除右锁骨下静脉置管,充分压迫止血,并行血液透析治疗.  相似文献   

5.
锁骨下径路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误入颈内静脉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女,75岁,因呼吸困难、意识不清于2003年12月18日入院。诊断:(1)急性左心衰、肺水肿;(2)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在局麻下经右锁骨下径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舒贝康中心静脉导管,佛山特种医用导管有限公司生产)。穿刺成功后用Selldinger法置入导管,当J型导丝进入约15cm时感阻力稍大,置人中心静脉导管15cm,回血良好,测CVP为25cmH2O。术毕摄床边胸部x线平片显示中心静脉导管位于右颈内静脉内,即再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置管成功后摄胸部x线片证实左侧导管位于上腔静脉内。然后以第4肋间腋中线为“O”点,同步测量两侧静脉压,右管静脉压为23.5cmH2O,左管CVP为16cmH2O,即拔除右侧导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血液净化治疗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34例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的中心静脉置管,其中颈内静脉168例(右157例,左11例),锁骨下静脉41例(右38例,左3例),股静脉17例(右16例,左1例),永久性颈内静脉置管8例。结果:置管术中的常见并发症有:误穿动脉5例,皮下血肿8例,穿刺部位渗血4例。置管术常见远期并发症有:导管栓塞11例,导管相关感染10例,导管意外脱落4例,血流量不足(血流〈180 ml/min)20例。带管时间8~283 d。右颈内静脉置管的导管感染发生率及导管栓塞发生率较锁骨下静脉置管明显低(P〈0.01),以尿激酶封管治疗导管栓塞发生率下降明显。结论: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是建立血液净化治疗临时血管通路的一种方便快捷方法,操作技术简便,并发症低,并能提供稳定血流量,是建立血液净化治疗临时性血液通路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7.
超声观察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后血栓形成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超声在观察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后血栓形成因素中的作用。方法将200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后患者根据有无血栓形成、血栓累积范围、置管角度及置管留置时间不同进行分组,评价上述因素对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双侧锁骨下静脉血栓的累积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置管与血管壁夹角角度的增大、置管留置时间的延长,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增大。结论锁骨下静脉置管角度和留置时间是影响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与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比较,评价超声引导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效果.方法 选择消化道肿瘤切除术病人120例,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2组(n=60):体表解剖标志组(AL组)依据体表解剖标志定位,引导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超声组(US组)使用便携式彩超定位,引导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两组均于气管插管前进行穿刺置管.记录穿刺时间、穿刺成功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US组全部穿刺成功,AL组有1例穿刺失败.与AL组比较,US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穿刺部位血肿、气胸和误穿动脉的发生率低(P<0.05).结论 超声引导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定位准确,成功机率高,并发症少,其效果优于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内经胸腋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方法 201例采用经胸腋静脉置管,125例锁骨下静脉置管,182例颈内静脉置管,179例股静脉置管,对比患者导管相关感染情况.结果 腋静脉组导管感染率为3.7‰,锁骨下静脉组导管感染率为5.8‰,颈内静脉组导管感...  相似文献   

10.
不同途径经皮中心静脉置管用于6岁以下小儿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对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途径锁骨下静脉置管及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置管进行比较,评价锁骨上途径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用于6岁以下小儿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拟施各种大手术6岁以下的小儿18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Ⅰ组:经锁骨上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Ⅱ组:经锁骨下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Ⅲ组: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记录总穿刺成功率、一次试穿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穿刺成功时间、置管完成时间及并发症。Ⅰ组患儿中随机选取30例于术后X线摄胸部平片,观察中心静脉导管位置。结果 Ⅰ组穿刺总成功率为10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6.67%,均显著高于Ⅱ组(91.67%和51.67%)和Ⅲ组(93.33%和58.33%)(P<0.05或0.01);Ⅰ组患儿穿刺成功时间(18±5)s,插管完成时间为(134±39)s,均短于Ⅱ组[(65±21 s)和(257±688)]和Ⅲ组[(51±16)s和(184±53)s](P<0.05或0.01)。Ⅱ组误穿动脉2例、置管困难3例;Ⅲ组误穿动脉3例;Ⅰ组无误穿动脉、气胸、血胸及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用于6岁以下小儿具有操作容易、安全性大、穿刺置管成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等特点,是小儿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有实用价值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小儿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可行性。方法对16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的患儿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观察置管的成功率、时间以及并发症。结果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3.75%,导管放置时间20~67天,平均42.0±17.40天。一例伤口轻微感染,二例导管阻塞,溶栓后复通。结论小儿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可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减轻患儿的痛苦,保证化疗计划及静脉高营养的实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右房心电图测定中心静脉置管深度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过深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内膜损伤、甚至罕见心脏穿破等并发症。本文测量 10 0例颈内、颈外静脉置管深度 ,供临床应用时参考。资料与方法心功能Ⅰ~Ⅱ级、无房颤、无心血管及颈肩部手术史的中心静脉穿刺 10 0例 ,其中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82例 ,右颈外静脉穿刺穿刺置管 18例。常规Ⅱ导联心电图监护。患者头偏向左侧 6 0度 ,右颈内静脉穿刺点为锁骨上 3~ 4cm ,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侧缘。右颈外静脉穿刺点为锁骨上 6cm左右 ,颈外静脉暴露明显处。事先将导引钢丝置入导管并与导管头端平齐 ,在导管末端处钢丝上作一记号。常规…  相似文献   

13.
崔东辰  耿军 《护理学杂志》1995,10(3):187-188
经皮肘前深静脉穿刺置管技术在术中的应用河北医学院第四医院崔东辰,耿军经皮穿刺深静脉置管技术是保证术中静脉通路十分有效的方法,在临床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国内传统的深静脉穿刺置管方法主要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3种。上述方法在本手术室应用中及有关文...  相似文献   

14.
病人 男 ,6 6岁。右肺上叶癌术后 10年 ,发现右下肺阴影 1月余。既往有糖尿病及脑血栓病史。术前各项检查结果大致正常。于 2 0 0 1年 4月全麻双腔插管下 ,经原切口行右开胸探查术。由于病人外周血管不好 ,故于麻醉后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过程顺利。术中见肿物位于右下叶背段 ,直径约 2cm ,质硬 ,表面有皱缩胸膜。楔形切除肿物送冰冻病理 ,报告为低分化腺癌。病人年龄较大、肺功能不足以耐受右余肺切除 ,故留置胸腔引流管后关胸。术后恢复顺利 ,经左锁骨下静脉插管输液抗炎治疗 ,并同时应用抗肿瘤药物榄香烯乳 ,每日肝素盐水 (10 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时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1月~2010年10月,经锁骨下静脉置管、进行血液透析之尿毒症患者的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927例患者共行965次临时锁骨下静脉置管。一次置管成功率95.1%,换位后100%成功。导管留置共39860导管天,平均(45±12.57)d。发生急性并发症11例次,发生率1.14%。出口感染67例次,菌血症73例次,发生率各为1.68次及1.83次/1000导管天;无导管隧道感染;症状性深静脉梗阻42例次,发生率4.35%。结论:锁骨下静脉置管可替代颈内静脉作为血液透析临时通路,今后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和PI CC置管术在肿瘤治疗应用中的优缺点,从而根据临床需求选择较合适的静脉置管方法。方法:对327例肿瘤化疗病人分别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和PI CC置管术,将两种置管方法分为A、B两组,A组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共159例;B组行肘静脉置管术,共168例。比较两组穿刺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留管时间。结果:A组穿刺时间较B组短(P<0.05),一次置管成功率较B组高(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高(P<0.05),但留管时间较A组长(P<0.05)。结论:PI CC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各有优劣,需根据临床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的护理方法。方法对87例重症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术。结果通过加强对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患者的护理,从而减少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加强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患者的护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及提高导管的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8.
正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有效的血管通路是透析质量的保证。对于血管条件差,不能制作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带袖套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具有操作简单、迅速、成功率高等特点[1],故常常被应用。由于左侧颈内静脉与左锁骨下静脉汇合后形成左头臂静脉向右侧弯曲,容易受损[2,3],故临床常采用右颈内静脉置管。右颈内静脉置管误入纵膈是一个严重且罕见的并发症。我科近期对  相似文献   

19.
袁伟  杨宏丽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378-379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89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上入路组(41例)和锁骨下入路组(48例),观察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结论:锁骨上入路应作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首选路径。  相似文献   

20.
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改进的解剖依据和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为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 ,对改进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操作方法 ,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并通过临床应用加以验证。方法  2 0具成人标本 ,按改进穿刺点定位的具体操作步骤 ,解剖观察右锁骨下静脉的行程、比邻 ,测量与该静脉有关的数据 ;并用该方法共行右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 2 90 0例。结果 通过解剖观测和临床应用 ,穿刺点因矮胖与消瘦的体型有明显的差异。按改进的置管术施行的临床资料 2 90 0例 ,与原操作方法 ( 5 60例 )进行比较 ,改进后的穿刺成功率为 98.9% ( 2 868例 ) ,穿刺失败率为 1.1% ( 3 2例 ) ,其中血管畸形变异 6例 ,导管误入颈静脉 12例 ,出血倾向 7例和操作技术失误 7例 ;置管时间为 ( 3 1.2± 10 .5 )min ,发生并发症0 .79% ( 2 3例 )。原来的操作方法成功率为 73 % ,并发症发生率为 6.1% ,置管时间为 ( 5 3 .2± 10 .8)min。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改进的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 ,穿刺点因矮胖和消瘦的体型而各有其特点和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