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姜程帆  彭君伟  陈江 《河南中医》2020,40(8):1159-1162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肝(胆)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郁日久,化火生热,胃热上泛食管,发展为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治当平肝扶胃,采用抑木扶土法,以"苦辛泄降,少佐酸味"为遣药原则,采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化裁治疗。脾不升清,胃(浊)气挟热上逆,发为胃食管反流病。故调和阴阳,祛其寒热偏盛,使脾升胃降,气机调畅,应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思路之一。吴门医家对脾胃升降失常的治疗各具特色,薛己治脾,以升为主,遵循李东垣"大升阳气"之法,以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之虚,升下陷之清阳;叶天士调胃,以降为先,遵循张仲景"急下存阴"法,创立"胃阴学说"。胃食管反流病与肺脏有一定关联,肺主肃降,助胃使浊阴下降,肺胃不和,胃气上逆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之一。当降肺降胃,用药以"轻剂清降,以及苦辛寒开肺"为原则。吴门医家着眼于全身气机升降平衡,论证了脾升胃降和肝升肺降对维持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升降治法中既疏肝肃肺,又善补胃阴,调和脾阳胃阴。  相似文献   

2.
胃降脾自升     
脾胃通降学说是脾胃理论重要组成部分,通降是胃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胃失通降是脾胃病最基本病理特征,通降胃气是治疗脾胃病最基本法则,"胃降脾自升"是脾胃生理特征,"胃不降脾不升"是病理表现。掌握胃降脾自升,对诊疗脾胃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多娜 《天津中医药》2011,28(6):445-446
1 胃失和降为发病基础王长洪主任认为食管为胃之系,为胃气所主,通过其蠕动功能将食物推进胃中,传化物而不藏,与胃同属六腑的范畴.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食管乃胃之门户,胃土受病,食管亦受影响.反流的形成,首先责之于胃的通降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反顺为逆,胃气上逆,《临证指南医案》中述:"胃宜降则和……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脾胃同居中焦,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升降失调,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清浊相干,形成反流.《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吐酸》中说:"酸者,肝木之味也……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若平素性情急躁或抑郁,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机不畅,横逆犯胃,胃浊上逆,亦成反流.肝升肺降可促进脾运胃纳,使胃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肝气不升,肺失肃降,也会影响脾升胃降功能,致痰气阻隔,上逆于咽,发为本病.  相似文献   

4.
我市已故名老中医秦启波,行医五十余载,擅治内科杂证,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有独到之处。秦老认为,脾升胃降,胃降是关键,胃气不降则受纳不得,胃气不降则水谷不化,胃气不降则脾无所升,胃气不降则三焦不利。脾胃病无论实证虚证,气机升降均受到障碍,胃气实则壅滞,胃气弱则无力和降。临床多以食欲不振、胃脘胀满或疼痛为主症,以脐上一寸处按之不适或痛为特征,  相似文献   

5.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食管反流病经西药常用方法治疗后其反酸、烧心等症状不能有效缓解的疾病。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特点是胃酸多而胃气不降、瘀血内结成痼疾、脾升胃降功能难复,因此,治疗要除胃酸过多之害,活血化瘀以截病深成痼之势,健脾和胃以复脾升胃降之功。  相似文献   

6.
"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这一当今普遍认同的观念并不能尽然地概括出胃的生理功能,通过分析《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与《脾胃论》中对胃的生理病理描述,可以看出胃气不仅有降,其生发作用也很重要,要判断胃气是升或降首先需要明确胃气的概念。胃降主要是对水谷的消化和糟粕的排泄,胃升主要体现在胃中清气的升举,故胃气的升降相司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胃气的升降失常在人体的不同部位有相应不同的病理表现,本文按胃升降失常在人体上中下三焦三个部位列举出相应的病理表现和参考临床用药,以期完善胃气升降理论。  相似文献   

7.
曾祺  陈琦辉 《新中医》2015,47(3):287-289
《内经》有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为本";胃气,是脾胃对饮食、水谷转输和消化吸收的功能,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升胃降"的生理活动的具体反映。《素问·厥论》曰:"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是人生存之根本;顾盼脾胃元气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医学术体系。张仲景发《内经》之微,所著《伤寒论》为治疗外感热病方书之祖,处处注意顾盼脾胃元气,并将  相似文献   

8.
脾主运化以升清为顺,胃主受纳以降浊为和,呕吐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的病症。现就中药辨证治疗呕吐用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用胃气主降、胃以降为和来概括胃的生理特点。言及胃气之升,多认为是病理性的胃气上逆。治疗胃病往往只虑降之不及,较少言升。笔者认为,对于胃气只言其降尚不全面,胃气降中实亦寓升,只有其升降协调方能称之为和,升降协调之和降才是胃的生理特点。治疗胃病不应只重降之一端,而应注意恢复其升降协调之和。一、在生理上,降中有升、升降协调  相似文献   

10.
气机升降平衡理论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如何应用升降理论,调理脾胃的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总结出调理脾胃升降的四种治疗大法。针对寒热错杂、中气阻滞成痞之脾胃升降不及,则宜辛开苦降,使脾升胃降。脾胃虚寒、升降无权之脾胃升降失调,则宜升清降浊,以调脾胃升降。中气虚下陷之脾升不及、升之反作,则益气升阳举陷。中气虚、胃气上逆之降之反作,则降逆和胃,以降胃气。  相似文献   

11.
肩周炎误诊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保华 《光明中医》2001,16(1):46-47
肩周炎是骨科常见病,表现为肩痛及运动功能障碍的症候群,它并非是单一病因的疾患。广义的肩周炎包括了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腱炎、肩轴破裂、肱二头肌长头腱及其腱鞘炎、喙突炎、冻结肩、肩锁失节病变等多种疾患。而误诊为肩周炎的病例比较常见,本文结合误诊病例,试从临床思维方面探讨误诊原因。1 缺乏独立性思维例1:刘某,男,58岁,因“左肩部酸痛活动受限4月余”入院,先在某医院诊为“肩周炎”治疗两月不完好转,左肩部疼痛持续,夜间加重。反又至几家医院均诊为“肩周炎”,多次X线摄片检查无明显异常,转来本院。查见左肩部及上臂肌肉萎缩,…  相似文献   

12.
廖利平 《世界中医药》2010,5(3):225-226
笔者从中医哲学观点影响世界,中医人文思想影响世界,中医精湛医术影响世界,中医药教育科研影响世界,中医“治未病”理念引领新方向,以及如何扩大中医药影响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引经据典来论证中医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第五大发明,其成果为人类的健康、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在世界造成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红细胞免疫缺陷动物模型。方法:大鼠采用低硒饲料喂养13周,观察红细胞免疫功能以及氧化抗氧化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第8周时,模型组动物红细胞免疫功能发生紊乱,以E-C3bR和E-ACCR低下为主。至第13周时更为明显,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明显下降,E-IC含量明显增高。与此同时,红细胞氧化和抗氧化功能也发生明显变化,SOD、GSH-PX活性下降,MDA含量上升。结论:13周时,该模型表现为明显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水气"有不同的含义。水有形,气无形;水随气走,气附于水。《金匮要略》中水气即为水肿病,《伤寒论》中的水气为可流于身体各部的"水邪"、"湿邪",是有形的变动不居的实邪,类似于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古典医籍中多有提及水气,意义亦有不同。近现代医家认为既有水饮,也有寒气。水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气包含单纯的水饮和水饮与寒、热气的结合;狭义的水气即为阴寒之水气。成因有素体虚弱、外感邪气、太阳病误治、少阴寒化、久病伤阳和病后体虚六个方面。水气致病繁多,特征为"循津液而流也","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以及温药和之、三焦分治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水气"有不同的含义。水有形,气无形;水随气走,气附于水。《金匮要略》中水气即为水肿病,《伤寒论》中的水气为可流于身体各部的"水邪"、"湿邪",是有形的变动不居的实邪,类似于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古典医籍中多有提及水气,意义亦有不同。近现代医家认为既有水饮,也有寒气。水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气包含单纯的水饮和水饮与寒、热气的结合;狭义的水气即为阴寒之水气。成因有素体虚弱、外感邪气、太阳病误治、少阴寒化、久病伤阳和病后体虚六个方面。水气致病繁多,特征为"循津液而流也","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以及温药和之、三焦分治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从患者角度评价医院服务价值。方法应用层次分析和BP神经网络法,结果建立评价医院服务价值模型。结论所建立的模型能够客观和全面地评价医院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与西医学相比较,中医舌诊显示出鲜明的特殊性。从甲骨文中对舌的最早记载,到秦汉时期舌诊的萌芽,从元代第一部舌诊专著的诞生,到明清时期对舌诊的极大发挥,中医舌诊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过程,而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就是中医舌诊特殊性形成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疗心力衰竭能够减轻症状,减少复发,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明显改善病人的远期预后,提高生存质量。本文论述了中医阴阳理论中滋阴法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4):142-146
目的:运用虚拟筛选技术从热毒宁注射液中筛选出抗鼻病毒3C蛋白酶的有效中药小分子抑制剂。方法:以热毒宁注射液中460种化合物为筛选目标,选取2个目前与鼻病毒治疗密切相关的靶点蛋白为受体,采用SYBYL分子对接的方法,以Total Score结合打分为标准筛选出得分最高的分子并观察其结合模式图,借助DiscoveryS tudio2016软件对其进行相互作用的分析,预测其结合模式及亲和力。结果:通过分子对接方法,筛选出5个符合条件(以打分函数Total-Score 6分以上为阈值,以Total-Score 9分以上为较好活性)且与靶点蛋白结合最好的中药小分子。其中,有2个小分子Total-Score打分最高,即与5FX5、5FX6蛋白活性位点的匹配度最高,并均超过其与自身配体结合打分,分别为似梨木双黄酮、绿原酸。结论:热毒宁注射液化学成分与鼻病毒3C蛋白酶相关靶点具有一定的结合和抑制效应。该结果可促进从传统中药中提取、设计以及实验合成新的抗鼻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