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影响马尾综合征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量:马尾神经综合征(CES)手术减压后可最大限度的减少神经症状的残留,但仍有很多因素影响其疗效。目的:探讨影响马尾综合征疗效的重要因素,提高该病的治愈率。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本研究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骨二科完成,对象为1990/2000收治的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24例,男14例,女10例。方法:对24例马尾综合征患者进行为期2年随访,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病因、发病部位、病情轻重、起病急缓、手术时机等5项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指标:6例残留症状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分析。结果:效果良好无残留症状者18例,留有不同程度的括约肌功能障碍和拇背伸力减弱6例。残留症状影响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入选回归模型的因素仅有原发病史和CES史2项。结论:减压手术时间和发病急缓是影响该病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数根以上的马尾神经根受损可导致腰骶髓段所支配的感觉与运动功能造成损害,临床上称为马尾综合征(cauda equina syndrom,CES).其具体的病理机制及诸如鞍区麻痹、下腰痛、膀胱功能障碍、下肢肌无力、麻痹或瘫痪等症状的产生原因仍未完全明了.减压手术,特别是逾期的减压手术的疗效也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马尾神经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探讨其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回顾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24例患者的情况,对其发病原因、手术方法和随访结果进行了全面分析。所有病例均采用全椎板切除+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结果24例经手术治疗后随访结果按完全恢复、部分恢复、不恢复3种方式进行分类,其中运动功能恢复较好,括约肌功能障碍次之,鞍区感觉恢复最慢,性功能恢复最差。结论马尾神经综合征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严重并发症,早期手术是治疗的关键,恢复程度与马尾神经的原始损伤程度、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方式的运用和手术中的操作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李宏宇  安洪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1):1670-1671
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马尾神经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探讨其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 通过回顾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层神经损伤24例患的情况,对其发病原因、手术方法和随访结果进行了全面分析。所有病例均采用全推板切除 椎间盘髓核除术。结果 24例经手术治疗后随访结果按完全恢复、部分恢复、不恢复3种方式进行分类,其中运动功能恢复较好,括约肌功能障碍次之,鞍区感觉恢复最慢,性功能恢复最差。结论 马尾神经综合征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严重并发症,早期手术是治疗的关键,恢复程度与马尾神经的原始损伤程度、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方式的运用和手术中的操作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马尾神经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在医院2015年9月到2016年4月期间诊治的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中抽取54例作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手术治疗,评估本组患者术后腰椎功能康复优良率以及手术前后生活质量水平。结果:(1)本组患者腰椎功能康复优良率是94.4%;(2)本组患者手术前的生活质量评分是(51.1±6.3)分,低于手术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是(90.6±2.5)分(P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马尾神经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效果肯定,可有效恢复患者腰椎功能,解除马尾神经综合征,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可借鉴。  相似文献   

6.
王建清  盖延廷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0):1850-1852
[目的]探讨分析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采用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22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资料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恢复良好(GOS 5分)62例,中残(GOS 4分)53例,重残(GOS 3分)32例,植物生存(GOS 2分)12例,死亡(GOS 1分)64例.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GCS评分、年龄、脑疝与否及手术减压时间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独立因素.伤后1.5 h内完成手术减压者预后明显优于其他患者.31例(13.9%)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其中硬膜外血肿占74.2%(23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死残率高,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效果确切,手术减压时间是唯一可控制的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发病后1.5 h内手术减压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7.
马尾神经受压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的的严重并发症,目前认为手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然而手术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1995至2004年本科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653例,其中伴有马尾神经受压58例,现将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马尾神经综合征的实验模型,进一步探讨马尾神经综合征形成的机制。方法:将纯种健康雄性封闭群清洁级新西兰兔8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1加压组、模型2加压组,应用改良的EirenToh马尾神经实验压迫模型,进入椎管矢状径的1/9,2/9,1/2,造成马尾神经压迫产生神经症状,对症状、骶神经功能检测,并进行定量分析、马尾神经、神经根、骶髓做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并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模型2较模型1同等条件下,易导致马尾神经损害;各实验组马尾神经综合征发病1/2d,其马尾神经组织均出现广泛的炎性反应,骶髓前角细胞出现凋亡;骶神经功能综合测定,A1,A2,A3(1.8±0.9,2.0±1.6,6.3±2.1),B1,B2,B3(4.3±1.9,6.4±3.0,9.6±2.7)同对照组和其他时间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意义(P<0.05)。结论:压迫马尾神经导致马尾神经损害,双节段压迫比单节段压迫更易出现广泛马尾神经损害;马尾神经压迫点的病理改变向头、尾两端扩散,形成广泛病理损害;骶髓前角细胞出现凋亡,且骶神经损伤症状出现1/2d时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马尾神经综合征发病机制的临床研究和临床治疗现状,观察外科干预术式改善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的下肢功能,缓解腰腿痛的效果。方法对长征医院31例(男22例,女9例)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常规术式效果:优(A)7例,良(B)4例,好转(C)3例,差(D)6例;改良术式效果:优(A)3例,良(B)2例,好转(C)4例,差(D)5例。结论马尾神经综合征的改良术式能有效地改善患者下肢功能,缓解腰腿痛。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马尾受压综合征(21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综合征的病理、诊断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采部保留两侧关节突的全反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21例。结果:平均随访4.7年,腰腿前、间歇性破行完全消失12例,部分缓解9例岂力完全恢复6例,部分缓8例、未恢复7例,马尾神经功能恢复完全7例,部分恢复10例、未恢复4例。结论:本病预后与突出物大小、突出速度、病程长短、马尾神经损程度及手术是否彻底,减压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影响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神经根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1月105例有完整随访记录的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表现为单侧神经根症状,行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神经根减压治疗,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手术疗效。对可能影响手术疗效的9个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选取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跛行距离、病变节段分布、狭窄区域、椎间孔面积与手术疗效无明显相关(P0.05);而病程、术前ODI评分及侧隐窝矢状径与手术疗效相关(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和术前ODI评分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病程、术前ODI评分及侧隐窝矢状径是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其中病程和术前ODI评分为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根治性放射治疗过程中肿瘤退缩速度对局部控制的影响意义。方法:1997年3月~2001年3月期间392例初治的食管癌患者在我院接受后程加速超分割照射,处方剂量65~70Gy。放射治疗过程中第5周(处方剂量45-50Gy)以及治疗结束(处方剂量65~70Gy)时全面评估肿瘤的退缩情况,在50Gy之前完全退缩的定义为快速退缩,50-70Gy之间完全退缩定义为缓慢退缩,其余定义为残留。结果:77例(20%)快速退缩,151例(38.5%)缓慢退缩,164例(41.5%)有残留。快速退缩组、缓慢退缩组、残留组3年局部区域控制率为64.9%、68.8%、46.3%。肿瘤退缩速度显著影响食管癌患者的3年无局部区域失败生存率。分层分析发现肿瘤退缩速度、CT-T分期影响局部控制。结论:根治性放疗过程中肿瘤退缩速度影响食管癌患者的局部区域控制率,肿瘤残留提示局部区域控制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6年5月该院行改良腰椎间孔镜技术治疗LDH并获得完全随访的患者178例。比较术前及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观察其疗效并对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腰椎功能JOA评分3个指标均明显改善(P0.01);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57例、良85例、可20例、差16例,优良率79.8%,有效率91.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同节段手术史、症状和突出物钙化等5项因素疗效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有同节段手术史、麻木症状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04、3.03、5.55)。结论 (1)改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LDH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2)年龄、病程、同节段手术史、症状和突出物钙化等因素可影响患者疗效,且年龄≥45岁、有同节段手术史、麻木症状为改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LDH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宋慧  胡载颖  吴沪生  杨明灿  古洁若 《新医学》2011,42(3):147-149,153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南北方AS患者临床特点的并同,探讨各种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方法:收集AS病例共807例,以籍贯为分组依据,秦岭-淮河为界区分南北方组,总结南北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起病年龄、病程、家族史、首发部位、累及关节、伴随症状、用药情况及个人生活习惯等。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起病年龄、病程、家族史、累及各关节部位的比例、眼炎史均无明显差异(P〉0.05);南方组以中轴关节起病和有饮酒习惯的患者比例高于北方组(P〈0.05);北方组以外周关节起病、腊样指(趾)症状和有吸烟习惯的患者比例高于南方组(P〈0.05);南北方组患者的用药习惯有差异,北方组使用柳氮磺吡啶、中药的比例显著高于南方组(P〈0.05),两组使用NSAID及生物制剂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北方AS患者的初步临床特点分析具有差异,值得进一步扩大调查和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伴缺血性脑卒中史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伴缺血性脑卒中史的ACS患者78例,均接受PCI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根据随访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疗效良好组和疗效不佳组,分析影响患者PCI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门诊随访1年,78例伴缺血性脑卒中史ACS患者中,19例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4.36%。两组的年龄、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吸烟史、高血压病史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不佳组的hs-CRP、Fbg、TG、HbA1c水平高于疗效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高血压病史、hs-CRP、Fbg、HbA1c水平为伴缺血性脑卒中史ACS患者PCI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及hs-CRP、Fbg、HbA1c水平为伴缺血性脑卒中史ACS患者PCI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临床应尽早明确上述影响因素,以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确保患者PCI术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刘红  许翠娥 《现代护理》2007,13(2):322-323
目的 研究微量生物电脑导入刺激(CES)治疗儿童焦虑症的效果及其心理护理。方法 对33例焦虑症患儿应用AS100微安脑电治疗仪进行CES治疗和心理护理干预,治疗前后评估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量表、儿童抑郁情绪量表、体温、脉搏和血压等,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治疗后焦虑总分、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学校恐怖和抑郁总分比治疗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比治疗前体温升高,脉搏、血压降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ES是一种适宜于治疗儿童焦虑症的新方法,配合心理护理干预,起效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微量生物电脑导入刺激(CES)治疗儿童焦虑症的效果及其心理护理。方法对33例焦虑症患儿应用AS100微安脑电治疗仪进行CES治疗和心理护理干预,治疗前后评估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量表、儿童抑郁情绪量表、体温、脉搏和血压等,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后焦虑总分、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学校恐怖和抑郁总分比治疗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比治疗前体温升高,脉搏、血压降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ES是一种适宜于治疗儿童焦虑症的新方法,配合心理护理干预,起效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Cauda equina syndrome (CES) may be a devastating disease with the potential for significant patient morbidity. It is essential for emergency clinicians to be aware of how to effectively diagnose and manage this condition.ObjectiveThis article provides a narrative review of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ES for the emergency clinician.DiscussionCauda equina syndrome is a rare but emergent condition associated with back pain. It can result in severe morbidity and can be due to a variety of causes, most commonly 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Diagnosis is often delayed, which may result in a poor prognosis. Red flags and findings consistent with CES include bilateral neurogenic sciatica, reduced perineal sensation, altered bladder function leading to painless urinary retention, loss of anal tone, and loss of sexual function. In isolation, history and examination findings demonstrate poor sensitivity. Symptoms may occur either suddenly or gradually, and most patients do not present with all of these symptoms. Postvoid bladder volume assessments can assist in the evaluation, but the diagnosis typically involve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or computed tomography myelography if MRI is not available. Treatment relies upon surgical consultation and operative intervention for decompression.ConclusionCauda equina syndrome can be a difficult diagnosis. However, knowledge of the history and examination findings, imaging, and treatment can assist the emergency clinician in optimizing management of this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胸椎退行性病变减压术后脑脊液漏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评估专科护理措施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2016年10月因胸椎退行性病变于我院行减压手术的162例次患者。收集其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情况,同时记录其相应的术前诊断、并发症、手术方式、术中情况、术后低颅压头痛、切口愈合不良、椎间隙深部感染等并发症的相关资料。分别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脑脊液漏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36例患者出现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为22.2%。不同的手术减压方式其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不同,其中,前方环形减压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最高。尽管很多临床因素均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相关,但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大于52岁、减压节段大于3个、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是其主要危险因素。8例出现低颅压综合征症状,无硬脊膜假性囊肿、切口部位感染及深部感染出现。结论退行性胸椎疾病减压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较高,有效的临床及专科护理干预,是取得较好效果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