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陈湖海  张卫东  苏娟  陈玉琪  沈云亨 《中草药》2009,40(7):1033-1035
目的 研究藏东瑞香Daphnebholua的酚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藏东瑞香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8个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瑞香素(daphnetin,Ⅰ)、7-甲氧基-8-羟基香豆素(7-methoxy-8-hydroxycoumarin,Ⅱ)、瑞香苷(daphnin,Ⅲ)、结香苷C(edge-woroside C,Ⅳ)、瑞香新素(daphneticin,Ⅴ)、5"-去甲氧基瑞香新素(5"-demethoxydaphneticin,Ⅵ)、瑞香醇酮(daph-neolone,Ⅶ)、瑞香烯酮(daphnenone,Ⅷ).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藏药绿萝花中12种单体化合物[水杨酸、去甲基丁香色原酮、银锻苷、十五烷酸、伞形酮、西瑞香素、结香酸、结香苷C、(3S)-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gardenrd A、西瑞香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西瑞香素-5-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苷]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PPARs)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胰岛素诱导建立3T3-L1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以降低细胞中PPARs水平,并给予12种绿萝花单体化合物低、高剂量(40、80μmol·L-1)进行干预;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模型细胞PPAR-α/β/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3T3-L1胰岛素抵抗细胞中的PPAR-α/β/γ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1)。与模型组比较,西瑞香素、结香苷C、gardenrd A、西瑞香素-5-O-β-D-吡喃葡萄糖、西瑞香素-5-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苷高剂量组的PPAR-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0.05,P 0.01);去甲丁香色原酮低剂量组、西瑞香素高剂量组及西瑞香素-5-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苷高、低剂量组的PPAR-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 0.05,P 0.01);十五烷酸高剂量组、gardenrd A高剂量组、西瑞香素-5-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苷高剂量组及西瑞香素高、低剂量组的PPAR-γ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 0.05,P 0.01)。结论藏药绿萝花中的单体化合物西瑞香素、西瑞香素-5-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苷、gardenrd A能够三重/双重激活3T3-L1胰岛素抵抗细胞内的PPARs蛋白表达水平,为潜在的PPARs激动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HPLC同时测定了哥王中伞形花内酯、西瑞香素-7-O-β-D-葡萄糖苷、triumbelletin、西瑞香素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依利特Hypersil-ODS色谱柱(4.6 mm×200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45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0℃,进样量20 μL。比较9个产地了哥王中4种香豆素含量的差异。结果: 伞形花内酯、西瑞香素-7-O-β-D-葡萄糖苷、triumbelletin、西瑞香素线性范围分别为0.070~0.770(r=0.999 9),0.190~2.09(r=0.999 9),0.765~8.42(r=0.999 8),4.08~44.9 mg·L-1(r=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0%(RSD 1.9%),96.6%(RSD 1.2%),96.5%(RSD 1.7%),101.3%(RSD 1.1%)。不同产地了哥王中triumbelletin和西瑞香素含量明显高于伞型花内酯和西瑞香素-7-O-β-D-葡萄糖苷,伞形花内酯和西瑞香素含量差异较小,西瑞香素-7-O-β-D-葡萄糖苷和triumbelletin含量差异较大,其中云南产地2的西瑞香素-7-O-β-D-葡萄糖苷含量最高,四川产地的含量最低;江西产地的triumbelletin含量最高,云南产地1、广西产地3和贵州产地均未测到triumbelletin。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了哥王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瑞香狼毒根中的酚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法提取及各种色谱分离法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2种酚类化学成分,分别鉴定为瑞香酚(stelleranol,1)和伞形花内酯-7-氧葡萄糖苷(umbelliferone-7-O-glucoside,2)。结论:瑞香酚(1)为新双黄酮类化合物,伞形花内酯-7-氧葡萄糖苷(2)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得的成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云南沉香Aquilaria yunnanensis果壳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云南沉香果壳的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rans-linalool-3,6-oxide-7-O-β-D-(6′-O-acetyl)-glucoside(1)、苯乙基-8-O-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2)、芒果苷(3)、鸢尾酚酮-3,5-C-β-D-二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6)、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β-D-(6″-对-香豆酰基)-葡萄糖苷(8)、香叶醇-1-O-β-D-葡萄糖苷(9)、3-[2-甲酰基-5-(羟甲基)-1H-吡咯-1-基]戊二酸(10)、大麻酰胺D(11)、淫羊藿次苷D_2(12)、松柏苷(13)。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单萜苷类化合物,命名为云南沉香苷C,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7、9~13为首次从沉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芫花药材物质基础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研究生芫花的物质基础,为进一步研究芫花及醋芫花提供对照物质。 方法: 采用溶剂法得到芫花的80%乙醇提取物,以大孔树脂HP-20、硅胶、羟丙基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NMR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 结果: 从芫花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芫花素(1)、芹菜素(2)、木犀草素(3)、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4)、槲皮素(5)、双白瑞香素-7-O-β-D-葡萄糖苷(6)、椴苷(7)、洋芹素-4',7-二甲醚(8)、双白瑞香素(9)、β-谷甾醇(10)、胡萝卜苷(11)。 结论: 其中化合物4,5,6为首次从芫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地稔95%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以及NMR和MS等光谱数据鉴定了结构,它们分别是槲皮素(1)、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6"-O-反式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3)、山柰酚(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2",6"-O-双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木犀草素(7)、木犀草素-7-0-(6"-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8)、芹菜素(9)、芹菜紊-7-O-β-D-(6"-O-7酰基)-葡萄糖苷(10)、柚皮素(11)、异牡荆素(12)、表儿茶素-[8,7-e]-4β-(4-羟基苯)-3,4-二羟基-2(3H)-吡喃酮(13)。化合物3,5,6,8~11和13等8个化合物为首次从地稔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白桑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明  陈城城  杨森桥  张树军 《中成药》2012,34(6):1126-1131
目的研究白桑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白桑叶中分离得到17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茄尼醇(2)、(6S,9R)-6-羟基-3-氧代-α-紫罗兰醇-9-O-β-D-葡萄糖苷(3)、5α,6α-环氧-β-紫罗兰酮-3-O-β-D-葡萄糖苷(4)、5,5’-二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4-O-β-D-葡萄糖苷(5)、腺苷(6)、3β-羟基-5α,6α-环氧-β-紫罗兰醇-2α-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β-槐糖苷(8)、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9)、东莨菪苷(10)、icariside B(1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东莨菪内酯(1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5)、马栗树皮素-7-O-β-D-葡萄糖苷(16)、左旋丁香树脂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17)。结论化合物2、4、5、6、7、8、9、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蒿状大戟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正反相硅胶、MCI树脂、Sephadex LH-20和Rp-HPLC等色谱手段进行蒿状大戟Euphorbia dracunculoides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从蒿状大戟地上部分的70%丙酮提取物中得到16个化合物。利用MS、1H NMR和13C NMR等现代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结构为西瑞香素(daphnoretin,1),异秦皮素(isofraxidin,2),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3),山柰酚(kaempferol,4),槲皮素(quercetin,5),番石榴苷(guaijaverin,6),紫云英苷(astragalin,7),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8),柚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narin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9),5-甲氧基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O-methyl-api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10),没食子酸甲酯(methyl gallate,11),prionitiside A(12),(2S)-2,3-dihydroxypropyl-1,6,8-trihydroxy-3-methyl-9,10-dioxoanthracene-2-carboxylate(13),3,3’-O-二甲基鞣花酸(3,3’-di-O-methyl ellagic acid,14),3’-O-methyl-3,4-O,O-metheneellagic acid-4’-O-β-D-glucopyranoside(15)和3,4-methylenedioxy-3’-O-methylellagic acid(16)。其中,化合物1~3,6~9,11和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12,13,15和16首次从大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凹叶瑞香(Daphne retus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和RP18反相柱色谱的方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通过光谱方法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凹叶瑞香氯仿部位分离得到8个香豆素类成分,分别为7-羟基香豆素(1),7-甲氧基-8-羟基香豆素(2),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3),双白瑞香素-7-O-β-D-葡萄糖苷(4),伞形花内酯-7-O-β-D-葡萄糖苷(5),结香苷A和C(6和7),【8,8’-bi-2H-1-benzopyran]-2,2’dione,7’-(α—D—glu—copyranosyloxy)-7-hydroxy-3-[(2-OXO-2H-1-benzopyran-7-y1)oxy](8)。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1.
通脉方化学成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通脉方(葛根、丹参、川芎)的化学成分,为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提供示范。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通脉方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丹参酮I(1)、隐丹参酮(2)、二氢丹参酮I(3)、芒柄花素(4)、原儿茶醛(5)、大豆苷元(6)、反式-阿魏酸(7)、芒柄花苷(8)、5-羟基芒柄花苷(9)、洋川芎内酯H(10)、葛根苷D(11)、染料木苷(12)、大豆苷(13)、3’-甲氧基葛根素(14)、芒柄花素-8-C-β-D-呋喃芹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15)、芒柄花素-7-O-β-D-呋喃芹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16)、澳白檀苷(17)、5,7-二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O-β-D-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8)、鹰嘴豆芽素A-8-C-β-D-呋喃芹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19)、葛根素(20)、蔗糖(21)、腺嘌呤核苷(22)、葛根素芹菜糖苷(23)、3’-羟基葛根素(24)、3’-甲氧基大豆苷元-7,4’-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25)、大豆苷元-7,4’-O-葡萄糖苷(26)、3’-甲氧基大豆苷(27)、芒柄花素-8-C-β-D-吡喃木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28)、染料木素-7-O-β-D-呋喃芹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29)、染料木素-8-C-呋喃芹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30)、大豆苷元-7-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葡萄糖苷(31)、大豆苷元-7-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葡萄糖苷(32)、3’-羟基葛根素芹菜糖苷(33)、6″-O-D-木糖基葛根素(34)。结论:综合以上及葛根、丹参、川芎单味药材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判断通脉方主要化学成分为异黄酮类,来源于组方中的葛根;3个丹参酮类化合物来源于组方中的丹参;洋川芎内酯H来源于组方中的川芎。虽然单味药材的化学成分在复方中皆有体现,但主要是君药葛根的化学成分。16,17,29为首次从葛根及葛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香鳞毛蕨中木脂素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香鳞毛蕨中木脂素类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 利用 AB-8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HPLC技术进行提取分离及纯化,根据1H-NMR、13C-NMR等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比色法测定木脂素类单体化合物对脂性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进行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筛选.结果 分离得到5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为(7R,8S)-二氢脱氢二松柏基醇-9'-O-a-L-鼠李糖苷[(7R,8S)-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9'-O-a-L-rhamnoside](Ⅰ)、(7S,8R)-二氢脱氢二松柏基醇-9-O-β-D-葡萄糖苷[(7S,8R)-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9-O-β-D-glucoside](Ⅱ)、( )松脂酚-O-β-D-葡萄吡喃糖苷[( )-pinoresinol-O-β-D-glu-copyranoside](Ⅲ)、(7S,8R)-二氢脱氢二松柏基醇-9'-O-β-D-葡萄糖苷[(7s,8R)-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9'-O-β-D-glucoside](Ⅳ)、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9'-O-p-D-葡萄吡喃糖苷[4,7,9,9,-tetra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9'-O-β-D-glucopyranoside](V).结论 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鳞毛蕨属植物中得到.抗氧化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Ⅱ、Ⅳ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3.
李敏  杨静  朱继孝  钟国跃 《中草药》2020,51(16):4109-4112
目的研究结香属藏药绿萝花(滇结香Edgeworthia gardneri干燥花蕾)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AB-8大孔树脂、sephadex LH-20、pre-HPLC等色谱方法对绿萝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测定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绿萝花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绿萝花苷C(1)、西瑞香素-5-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3S)-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3)、二氢山柰酚(4)。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藏药脉花党参的化学成分(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藏药脉花党参 Codonopsis nervosa ( Chipp.) Nannf.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 D101 大孔树脂柱、硅胶柱、ODS 柱、凝胶柱等色谱手段进行化学分离和纯化, 并利用各种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 15 个化合物, 分别为柯伊利素(1), 苜蓿素(2), 芹菜素(3), 琥珀酸(4), β-胡萝卜苷(5), 木犀草素(6), 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7),ethylsyringin (8), 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9), 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基-(1→6)-[(6’’’-O-咖啡酸)-β-D-葡萄糖苷](10), 木犀草素-7-O-β-D-龙胆二糖苷(11), 丁香苷(12), 绿原酸(13), 新绿原酸(14), 对羟基苯甲酸葡萄糖苷(15)。结论:化合物 1 5, 8, 9, 12, 14,15 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小秦艽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张秀艳  王晓琴  温爱平 《中草药》2017,48(2):241-246
目的研究龙胆科龙胆属小秦艽Gentiana dahurica干燥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反相ODS等色谱材料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小秦艽花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包括8个三萜类成分:栎瘿酸(1)、3β-乙酰氧基-28-羟基-12-烯-齐墩果烷(2)、28-羟基-α-香树脂醇(3)、28-羟基-β-香树脂醇(4)、α-香树脂醇(5)、β-香树脂醇(6)、熊果酸(7)、齐墩果酸(8);12个黄酮类成分:1-羟基-3,7,8-三甲氧基酮(9)、山柰酚(10)、柚皮素(11)、芹菜素(12)、木犀草素(13)、(2S)-5,4′-二羟基-7-O-β-D-葡萄糖-2,3-二氢黄酮(14)、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5)、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6)、木犀草素-6-C-β-D-吡喃葡萄糖苷(17)、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苷(18)、芹菜素-6-C-β-D-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19)、木犀草素-6-C-β-D-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20)。结论化合物1~11、13~16、19、20均为首次从小秦艽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9~11、13~16、19、2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中药材》2017,(6)
目的:研究缬草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测定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鉴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缬草4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8-甲基-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2)、6-甲基-芹菜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3)、金合欢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金合欢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5)、5-甲氧基-金合欢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6)、5-甲氧基-金合欢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7)、4'-甲基-5-甲氧基-黄酮-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8)、香叶木素-7-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9)、8-羟基-香蜂草苷(1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张成刚  卢叶  王峥涛  侴桂新  徐红 《中草药》2014,45(22):3224-3229
目的研究阔刺兔唇花Lagochilus platyacanthus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各种光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阔刺兔唇花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21个化合物,包括15个黄酮类化合物:芹菜素-7,4′-二甲醚(1)、刺槐素(2)、芹菜素(3)、木犀草素-7,3′,4′-三甲醚(4)、木犀草素-7,4′-二甲醚(5)、香叶木素(6)、金圣草素(7)、槲皮素-3-O-芸香糖-7-O-葡萄糖苷(8)、芦丁(9)、horridin(10)、芹菜素-6,8-二-C-葡萄糖苷(11)、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12)、异鼠李素-3-O-刺槐二糖苷(13)、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14)、异鼠李素-3-O-芸香糖-4′-O-葡萄糖苷(15);3个木脂素类化合物: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1,2,3-trihydroxypropyl)-2-methoxy]-phenoxy-1,3-propandiol(16)、(+)-异落叶松脂醇3-α-O-β-D-葡萄糖苷(17)、(-)-异落叶松脂醇3-α-O-β-D-葡萄糖苷(18);2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8-O-乙酰哈巴苷(19)、京尼平苷酸(20)及1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lavandulifolioside(21)。结论 2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阔刺兔唇花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1、3、9、19及20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兔唇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欧洲凤尾蕨Pteris cretica中蕨素类化学成分。方法结合蕨素UV特征吸收及MSn裂解规律,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C18半制备柱等多种柱色谱进行蕨素类成分目标分离纯化,并应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欧洲凤尾蕨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9个C14蕨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3S)-蕨素T(1)、(2S,3S)-蕨素C 3-O-β-D-葡萄糖苷(2)、(2R,3S)-蕨素C 3-O-β-D-葡萄糖苷(3)、(2S)-蕨素B 14-O-β-葡萄糖苷(4)、6-(1,2-二羟乙基)-2,5,7-三甲基-1-茚-1(5)、(2R,3S)-蕨素C(6)、(2S,3S)-蕨素C(7)、(2S)-蕨素P(8)、(2R,3S)-蕨素S(9)、(2S,3S)-蕨素S(10)、(2R,3S)-蕨素Q(11)、(2S,3S)-蕨素Q(12)、(2S,3S)-蕨素C 14-O-β-D-葡萄糖苷(13)、(2R,3S)-蕨素C 14-O-β-D-葡萄糖苷(14)、(2S,3S)-蕨素S 14-O-β-D-葡萄糖苷(15)、脱氢蕨素B(16)、(2R,3S)-蕨素Q 3-O-β-D-葡萄糖苷(17)、(2S,3S)-蕨素Q3-O-β-D-葡萄糖苷(18)、(2S,3S)-蕨素T14-O-β-D-葡萄糖苷(19)。结论化合物2~5、10、11、14~19为首次从欧洲凤尾蕨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尖瓣瑞香茎中双黄烷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圣卓  马青云  刘玉清  周俊  赵友兴 《中草药》2013,44(14):1887-1892
目的 研究尖瓣瑞香Daphne acutiloba茎中双黄烷酮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与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尖瓣瑞香茎95%乙醇回流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4个双黄烷酮,分别鉴定为毛瑞香素A(1)、毛瑞香素C(2)、毛瑞香素C'(3)、毛瑞香素F(4)、毛瑞香素E(5)、荛花醇(6)、毛瑞香素K(7)、异狼毒素(8)、狼毒素(9)、毛瑞香素D1 (10)、毛瑞香素H(11)、3-甲氧基-毛瑞香素H(12)、毛瑞香素K ’(13)和毛瑞香素B (14).结论 除化合物14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杨树芽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加拿大杨树芽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方法分离加拿大杨树芽的乙酸乙酯提取物。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并与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球松素(pinostrobin,1)、白杨素(chrysin,2)、山柰素(kaempferol,3)、芹菜素(apigenin,4)、异鼠李素(isorham-netin,5)、异阿魏酸(isoferulicacid,6)、槲皮素(quercetin,7)、3-O-甲基槲皮素(3-O-methylquercetin,8)、咖啡酸((caffeicacid,9)、高良姜素-7-O-β-D-葡萄糖苷(galangin-7-glucoside,10)、白杨素-7-O-β- D-葡萄糖苷(chrysin-7-glucoside,11)。结论:化合物3、5、8和10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