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氧化应激及血液黏滞度的变化情况。方法:将2011年10月~2013年1月于本院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干预的5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同一时期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干预的5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患者术前2d与术后3、7d的氧化应激指标及血液黏滞度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2d与术后3、7d的氧化应激指标及血液黏滞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术后3d与7侨d观察组的氧化应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血液黏滞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前2d至术后3、7d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氧化应激及血液黏滞度均显著优于开腹手术,且其术前至术后的波动也相对较佳。  相似文献   

2.
张波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1611-1613
目的:观察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的免疫状态和血流变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2年6月于本院采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进行治疗的31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采用开胸手术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d、7d的红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及血流变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3d及7d的RBC-C3b及RFER均高于对照组,RBC-IC及RFIR均低于对照组,CD3+、CD4+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沉方程K值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的免疫状态改善优于开胸手术,而血流变指标也更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肾穿刺钬激光碎石术对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围术期机体综合反应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月于本院采用经皮肾穿刺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的58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采用开放式手术进行治疗的5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d及术后1、3、7d的血清氧化应激、应激激素及血液黏度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1、3、7d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优于对照组,而应激激素及血液黏度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皮肾穿刺钬激光碎石术对榆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围术期机体综合反应状态的影响较小,对患者的不良影响也相对较小,患者的术后恢复也更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微循环指标及疼痛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34例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时期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的34例患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1d及术后1、3、5d的血液黏度指标及血清疼痛递质、抑制相关指标.结果:术后1、3、5d观察组的血液黏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血清前列腺素(PGI2)高于对照组,其他血清疼痛递质及抑制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微循环指标及疼痛相关指标的波动相对较小,更有助于患者围术期的疼痛控制及微循环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显微手术结合颞肌肌瓣植入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显微手术结合颞肌肌瓣植入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方法。方法 对 12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施行显微手术全切或部分切除 ,然后将囊腔与蛛网膜下腔、脑池等打通 ,再将带蒂颞肌肌瓣植入囊腔内 ,缝合关闭硬脑膜。结果 显微手术囊肿全切 3例 ,大部分切除 7例 ,小部分切除 2例。除 1例鞍上池蛛网膜囊肿外 ,其余 11例均行带蒂颞肌瓣植入囊腔治疗。术后 1~ 3个月复查头颅CT ,3例囊腔变小 ,8例消失 ,1例无变化。结论 结合显微手术切除囊肿 ,并将囊腔与蛛网膜下腔、脑池等打通 ,并行带蒂颞肌肌瓣植入囊腔内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 ,手术损伤小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法洛四联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与术后出血关系。方法:选取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6月-2014年12月接收的62例法洛四联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引流量分成观察组6例即术后出血≥3 m L/(kg·h)和对照组56例即术后未出血≤3 m L/(kg·h),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 d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和血浆纤维蛋白原。结果:两组术后的红细胞比容、全血黏度均明显低于术前,而纤维蛋白原高于术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全血黏滞度、红细胞比容、血浆黏滞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法洛四联症患者血液异常,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可作为术后出血的诊断依据之一,术后对血液流变学变化明显患者补充冷沉淀或各种凝血因子是减少术后出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本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41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41例健康同龄者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术前、术后1、3、7、10 d及14d的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指标进行分别检测及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前、术后1、3、7d的血流变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术前、术后1、3、7、10 d及14d的甲襞微循环指标均差于对照组,术后1d及3d的检测水平均差于其他时间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指标的变化较大,尤其应重视其术后短时间内的血流变及甲襞微循环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无症状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术后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5月住院的小儿无症状颅内蛛网膜囊肿病例15例,均在全麻神经内镜下行蛛网膜囊肿部分切除及蛛网膜下腔造瘘手术治疗,男9例,女6例,年龄2~17岁,平均(5.6±4.2)岁,分析术前、术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随访6个月~5年,平均(22±1)个月,所有小儿无症状蛛网膜囊肿术后均缩小,脑组织复张,囊肿术前体积为(125.43±89.34)mL,术后为(15.59±9.22)mL,术后囊肿体积小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除1例患儿术后第4个月出现硬膜下积血积液,第5个月自行吸收外,其余14例患儿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小儿无症状颅内蛛网膜囊肿术后囊肿均明显缩小,受压脑组织发育复位,无明显并发症,因此无症状较大者可建议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刘源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1):77-79,82
目的:分析盆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血小板相关指标及炎性指标的变化.方法:收集来本院就诊的盆骨骨折患者90例,作为盆骨骨折组,纳入同时期健康志愿者9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对照组和盆骨骨折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7天凝血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检测,比较组间差异及组内围手术期变化.结果:盆骨骨折组术前及术后第7天各项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盆骨骨折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短于对照组和术前,血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术前,IL-6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这些指标开始恢复正常.结论:盆骨骨折患者术后血小板聚集活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另外机体应激性刺激分泌大量的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适应症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显微切除并脑池交通术27例,囊肿-腹腔分流术7例,内镜下切除并造瘘术2例,后正中、旁正中入路显微切除共2例.结果 囊肿消失共22例,颅内高压症状消失,局部临床症状缓解;8例抽搐部分缓解;5例消失,抗癫痫药物减量;3例显微开颅术囊肿无变化、临床症状无缓解,改行分流术.术后并发症:皮下积液3例,高热2例.结论 采用显微开颅切除并脑池交通术为首选,重视个体差异,加强术后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及最佳治疗方案。方法:50便均根据头颅CT和MR 诊蛛网膜囊肿后,行显微手术切除。结果:50便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结论:充分建立囊腔与周围池之间的 显向手术切除蛛网膜囊肿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优越性、疗效及术中处理要点。方法: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32例,均行囊肿大部切除加脑池交通术。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a,3例无效,其余患者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CT随访23例,10例囊腔明显缩小,9例稍有缩小,4例无变化。结论:显微镜下切除加脑池交通术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颅内蛛网膜囊肿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方法:对伴有颅内压增高和(或)神经系统症状者手术显微镜下行囊肿壁切除,对全切有困难的应行囊肿与脑室或脑池之间的交通或囊肿-脑池及腹腔分流术。结果;术后随访5年32例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其中囊肿消失14例,明显缩小12例,6例部分缩小。结论:对小儿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囊壁全切除或充分打通与外界的交通。  相似文献   

14.
沈华  王汉东  乔梁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12):1257-1259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AC)有效的手术方式及手术指征。方法:30例IAC患者中,18例显微镜下行囊肿壁切除,并与脑池、蛛网膜下腔沟通,8例行囊肿.腹腔分流术,4例行单纯囊肿切除术。结果:术后复查头颅CT示囊肿基本消失或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囊肿.腹腔分流术一般作为术后复发、高龄患者或婴幼儿的治疗手段;显微手术是大多数蛛网膜囊肿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切除囊肿并充分建立囊腔与脑池之间的交通是手术成功和防止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内疾病的作用。方法 :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48例颅内疾病。结果 :经随访 3~ 36个月。 1 2例脑积水 ,其中 8例行第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术 ,术后 7例有效 ,有效率 87.5 % ,4例行脉络丛凝固术 ,术后 3例有效 ,有效率为 75 %。6例透明隔囊肿行囊肿 -脑室造瘘术 ,术后均有效。9例蛛网膜囊肿 ,其中 6例行囊肿 -脑池造瘘及部分囊壁切除术 ,术后均有效 ,另 3例未完成内镜手术。 1 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 ,其中 6例行内镜下残留血肿清除及部分内包膜切除术 ,术后均有效 ,另 1 2例未完成内镜手术。 3例脑内囊性肿瘤 ,1例行内镜瘤结节切除 ,另 2例未完成内镜手术。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是治疗颅内囊性疾病的一种微创新技术 ,在侧脑室内囊性病变的治疗中有独特的优势 ,在脑浅表囊性病变中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在脑内囊性肿瘤的治疗中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方式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手术治疗的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内镜下囊壁部分切除+囊肿-脑室或脑池造瘘术16例,显微镜下囊肿切除术4例,显微镜下囊壁部分切除+囊肿-脑池造瘘术32例,囊肿-腹腔分流术20例。随访6个月~6 a(平均2.2a)。结果:67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改善,有效率93.1%,随访CT或MRI显示83.3%(60/72)幕上蛛网膜囊肿体积显著减小,幕下蛛网膜囊肿体积无明显变化但症状显著改善。结论:有症状的蛛网膜囊肿患者均应积极治疗。针对不同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预后有重要意义。神经内镜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应继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Th1、Th2及Th17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41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为观察组,同期41例开腹胃癌根治术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d和术后1、3、7d的血清Th1、Th2及Th17相关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1、3d血清白介素-2(IL-2)及白介素-12(IL-1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血清Th1、Th2及Th17相关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纽(P〈0.05),而术前1d和术后7d两纽患者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Th1、Th2及Th17的变化优于开腹手术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脑脊液循环通路上囊肿导致梗阻性脑积水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由脑脊液循环通路上囊肿所致的梗阻性脑积水的内镜手术方法和技术要点.方法 对30例脑脊液循环通路上囊肿所致的梗阻性脑积水患者术前术后均行磁共振脑脊液电影成像检查,并行内镜手术治疗.其中包括脑室内囊肿11例(侧脑室囊肿7例,第四脑室囊肿4例),鞍上池囊肿4例,四叠体池囊肿1例,Dandy-Walker畸形6例,后颅窝蛛网膜囊肿8例.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脑脊液循环动力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善,行三脑室底造瘘术的患者造瘘口均有脑脊液通过.有9例脑室内囊肿,4例鞍上池囊肿,1例四叠体池囊肿,4例后颅窝囊肿术后缩小.无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随访期间无囊肿扩大及造瘘口堵塞病例.结论 脑脊液循环通路上囊肿所致的梗阻性脑积水是神经内镜手术的最佳适应证.除了部分切除囊肿,还需行三脑窜底造瘘重建脑脊液循环,提高脑组织顺应性.术前应根据Cine MRI和同位素脑池显像结果综合分析其脑脊液循环动力学变化及脑脊液的吸收情况,确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蛛网膜囊肿(IAC)患者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4月间收治的72例IAC患者均行颅脑CT检查,其中46例行CT蛛网膜下腔脑池造影(CTC)检查,观察其临床症状及分析影像学检查,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并进行随访。结果 72例患者均经颅脑CT检查确诊为IAC,其中45例手术治疗,27例非手术治疗;46例行CTC检查显示:交通性蛛网膜囊肿(CIAC)13例,非交通性蛛网膜囊肿(NCIAC)33例。45例术后临床症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无明显并发症,头痛症状及癫痫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囊肿大小较术前明显缩小(P<0.01)。结论 颅脑CT平扫及CTC对于IAC的诊断及手术适应证选择有重要意义。IAC的绝对手术适应证为有明确临床症状的NCIAC,IAC的相对手术适应证为临床症状加重或复查CT囊肿增大的CIAC。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应激程度及血清MIR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4年1月于本院进行肺癌根治术治疗的8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开胸根治术组,40例)和观察组(胸腔镜根治术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3、7d的血清应激相关指标及MIR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1、3、7d血清应激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血清MIR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指标检测水平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对患者围术期应激程度及血清MIR指标影响优于传统开胸手术,手术性创伤更小且患者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