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内超早期溶栓治疗的方法。方法对49例用尿激酶进行超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观察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49例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33例,成功再通率为67.4%。术后平均NIHSS评分改善程度椎基底动脉系统明显优于预内动脉系统(P0.05)。结论超早期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是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曾兰 《中国医学创新》2009,6(25):108-109
目的 探讨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方法 对25例脑梗死的患者进行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并给予相应护理.结果 17例血管闭塞的患者中溶栓后有10例完全再通,4例部分再通,3例未再通.结论 早期动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护理是保证溶栓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局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通过对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局部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闭塞9例,大脑前动脉闭塞4例。从发现症状到溶栓治疗时间均为6 h以内,全组均经CT证实无脑出血。结果:18例颈内动脉系闭塞患者中16例血管完全或部分再通,2例未通。结论:超选择性局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6 h以内急性脑梗死,能使闭塞血管尽快开通,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前后的脑功能,以评价其疗效。方法 选择2005年10月至2007年5月于本院进行超选择性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的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其治疗前后的脑功能,并选择同期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9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功能的评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正>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特别是在高原地区和东北地区等高寒地区较为多发,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特别是大面积脑梗死,对于超早期脑梗死治疗中,溶栓治疗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1],笔者近年来采用尿激酶动脉注射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18例,现行期疗效回顾性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次对超急性期进行动脉溶栓的患者均来自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进行诊治的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以偏瘫及偏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于医院就诊的166例脑梗死超早期患者随机分为动脉溶栓组与静脉溶栓组(动脉69例,静脉97例),分别使用相应的方案治疗,对比观察溶栓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结果 发病至溶栓时间3~6h,动脉溶栓的效果优于静脉溶栓(P<0.05);大血管病变动脉溶栓的效果优于静脉溶栓(P<0.05).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患者,动、静脉溶栓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马荣耀  翟焕阁 《吉林医学》2011,32(23):4816-4817
目的:评价动脉内超选择应用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7例,62例纳入动脉溶栓组,行全脑血管造影找到闭塞的责任血管,经临床评估后动脉内超选择应用UK药物溶栓治疗;65例纳入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结果:对于NIHSS评分≥10分的中度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内应用尿激酶溶栓明显有效,且相对安全。对于NIHSS评分<10分的轻度急性脑梗死患者,无论溶栓与否,大多数的患者临床疗效均较好。结论:急性脑梗死(NIHSS评分≥10分)的超早期动脉内超选择溶栓是安全有效的,UK是相对安全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通过静脉动脉联合溶栓,并结合球囊扩级和支架置入(动脉成形术),使早期血管再通。方法:在2005年10月~2008年1月期间对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用尿激酶进行超早期动静脉溶栓+动脉成形术镑疗进行分析,其中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成形术组(简称治疗组)18例,静脉溶栓组46例,动脉溶栓组37例。结论: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成形术是治疗脑梗死的安全、有效方法,可在疾病的超早期使闭塞血管再通并保持血管通畅,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并减少患者的复发率,明显改善患者的早期和远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62例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涛  张猛  王琳  许志强  周华东 《重庆医学》2008,37(8):855-85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动脉内超早期溶栓治疗疗效。方法对2001年10月~2007年10月用尿激酶进行超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62例急性脑梗死病例进行分析,观察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62例患者血栓位置分别为:大脑中动脉主干7例,大脑中动脉分支49例,椎-基底动脉6例。溶栓后血管再通41例,成功再通率为66.13%。54例临床表现改善,治疗前欧洲脑卒中评分量表(ESS)评分47.30±12.78;治疗后ESS评分83.5±2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早期的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特别是在高原地区和东北地区等高寒地区较为多发,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特别是大面积脑梗死,对于超早期脑梗死治疗中,溶栓治疗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1],笔者近年来采用尿激酶动脉注射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18例,现行期疗效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CT灌注指导下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行性,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方法:对4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头颅CT平扫及CT灌注成像检查,并计算各灌注参数值。对存在缺血半暗带患者给予动脉溶栓治疗,并分别于溶栓前、溶栓后即刻、溶栓后3周和3个月进行NIHSS评分,以评估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入组患者经动脉内溶栓治疗取得较好疗效,随访3个月患者恢复良好,NIHSS评分有明显改善。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快速、准确反映缺血部位及范围,为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动脉内溶栓治疗以及疗效和愈后的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陈晨 《医学综述》2014,(8):1496-1498
目的观察脑梗死超早期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物剂(rt-PA)进行不同溶栓方式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太原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80例,依据不同溶栓方式分为静脉溶栓组(30例)、动脉溶栓组(20例)与对照组(30例)。记录各组治疗前、治疗后24 h、7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各组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及死亡情况,评估各组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静脉溶栓组和动脉溶栓组在溶栓前的NIHSS评分由(12.4±8.9)分和(13.7±8.9)分,分别降至治疗后24 h的(10.3±7.3)分和(11.1±6.3)分,并且7 d时的NIHSS评分低于溶栓治疗前(P<0.05)。静脉溶栓组的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动脉溶栓组(P>0.05)和对照组(P<0.05)。各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动脉溶栓的临床安全性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13.
胡锦全  李贞艳  张跃亮 《海南医学》2013,24(22):3308-331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溶栓治疗的远期转归和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采用动脉溶栓治疗的8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90d时以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神经功能,将评分0~2分的患者作为转归良好者,将评分3~6分的患者作为转归不良者.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实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级标准评定血管再通程度,观察治疗后7d内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利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动脉溶栓远期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 接受动脉溶栓治疗的80例患者中,75例完成最终研究,转归良好者36例(48.0%),转归不良者39例(52.0%);血管再通良好者48例(64.0%),23例(30.7%)7 d内出现颅内出血.单变量分析:基线血糖值(P=0.001),NIHSS评分(P=0.847),血管再通情况(P=0.002),有症状颅内出血均可影响远期转归(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基线血糖水平较低(P=0.033)和血管再通良好(P=0.006)是远期转归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进行动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基线血糖值和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是影响其远期转归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后再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梗死的疗效.方法 8例后循环梗死患者发病4~32 h内先行静脉溶栓,因效果欠佳,临床症状加重再行动脉溶栓.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结果 8例患者中有5例动脉溶栓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2例溶栓后临床症状稍改善,1例患者溶栓后有出血转变.动脉溶栓前、溶栓后24 h、溶栓后7 d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31.75±3.20)分、(22.25±9.22)分和(16.5±9.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循环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如果效果差,病情重,再行动脉溶栓治疗效果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根据预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在Medline及万方数据率、CNKI数据库中进行相关检索,由2名评价员独立提取资料。应用RevMan5.1软件包对各研究结果进行数据合并分析。结果纳入1999—2011年国内外文献7篇,共352例患者,其中177例动静脉联合溶栓,175例单一静脉/动脉溶栓或基础治疗。(1)动静脉联合溶栓组神经功能缺损的总改善率为67.23%,对照组为4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P<0.05),联合组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OR=2.67,95%CI 1.68~4.26,P=0.01)。(2)联合组溶栓后24 h E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加权平均差=15.65,95%CI 9.30~21.99,P<0.01)。(3)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合并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为9.04%,对照组为9.7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静脉联合溶栓疗效优于单一静脉/动脉溶栓或基础治疗,而继发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相当。  相似文献   

16.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介入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评价急性下肢动脉血栓行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介入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患者42例,发病时间5 h~10 d,29例术后带管接微量泵继续溶栓3~7 d。结果 26例(61.9%)血管完全再通,动脉搏动恢复。10例(23.8%)虽主要动脉闭塞,但侧支循环建立,临床症状消失。6例(14.3%)主要动脉闭塞,侧支循环建立欠佳,但临床症状改善,下肢病变平面下降。总有效率为100%。结论介入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具有溶栓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早期冰棒刺激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6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康复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分别于第1周、第2周、第3周采用洼田俊夫饮水测试评定法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3周后两组患者得分比较,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提示超早期冰棒刺激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