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三种溶液对术中脱落胃癌细胞的灭活作用,为手术器械携带肿瘤细胞的灭活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经济的方法。方法对44例胃癌患者手术开始后30min内留取新鲜离体肿瘤组织标本各1份,每份标本均用20#无菌手术刀片均匀切割肿瘤组织标本,将沾有肿瘤细胞的刀片在生理盐水溶液中漂洗后,平均分装入9个15mL离心管中,分为三组各3个离心管。A组加入无水乙醇,B组加入高温蒸馏水,C组加入生理盐水,每组每份标本各作用10s、20s、30s后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5mL,经过离心、染色和漂洗,用高内涵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的灭活情况。结果生理盐水、高温蒸馏水[温度(85.95±1.65)℃]和无水乙醇分别作用10s、20s时肿瘤细胞的灭活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作用30s时高温蒸馏水对脱落肿瘤细胞的灭活程度高于无水乙醇和生理盐水(均P0.01)。结论将胃癌患者术中器械用高温蒸馏水浸泡30s有助于灭活器械携带的胃癌细胞,降低胃癌细胞医源性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适用于术中快捷、彻底的器械无瘤处理方法,以提高恶性肿瘤术中器械肿瘤细胞无瘤处理效果。方法选择T1~3N0M0分级原发性肝癌行肿瘤切除患者60例,将手术切除肿瘤时所使用的器械随机分为肝素盐水组、无水乙醇组、肝素盐水联合无水乙醇组(联合组)以及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四组,分别置于肝素盐水、无水乙醇、生理盐水中以5~6次/s频率震荡涮洗10s,其中联合组顺序为肝素盐水5s、无水乙醇5s。各组获得60份样本。检测四组手术器械涮洗液及四种方法处理后器械残留的肿瘤细胞数。结果四组器械残留及携带肿瘤细胞数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联合组细胞数和阳性率均为0。结论肝素盐水涮洗器械能快速祛除肿瘤细胞,无水乙醇涮洗器械能快速灭活肿瘤细胞;肝素盐水联合无水乙醇涮洗,使手术器械无瘤效果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术中手术用物携带脱落癌细胞的情况.方法 78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术中用物分四组:A.手术器械;B.术者手套;C.器械护士手套及擦器械、回收残线的纱条;D.清洁术野的纱条、纱垫.术中用物生理盐水浸泡、低速离心后,沉淀物瑞氏染色观察,携带癌细胞者为阳性用物.结果 手术用物癌细胞阳性检出率与TNM分期、肿瘤位置、肿瘤大小以及手术方式显著相关.TNM分期Ⅲ期肝癌手术用物癌细胞阳性检出率较Ⅰ、Ⅱ期用物高(56.3%比21.7%,P=0.002);肿瘤位置、大小与手术用物癌细胞阳性检出率显著相关(P=0.003,P=0.001);不规则性肝切除癌细胞检出率显著高于规则性切除(53.8%比26.9%,P=0.019).而且不同的手术用物间癌细胞阳性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08),C组用物癌细胞检出率最高.结论 术中用物癌细胞污染程度与肝细胞癌分期进展、肿瘤位置、大小以及手术方式明显相关,且随用物使用频率、接触范围增加而增加,与用物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1989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有1 22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于我院行肝切除术,挑选其中年龄≥60岁、有完整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的11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抽取同期年龄<60岁的135例患者作对照.结果 老年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9%(1...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主要指肝细胞癌,是居我国第二位的肿瘤死亡原因.目前认为肝切除术仍是肝癌治疗中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回顾多年来肝癌切除术后的疗效,仍不令人满意,术后5年复发率达60%~70%,严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的生存状况及临床病理因素对生存的影响,为疾病的预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8年1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67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病理类型将患者分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混合型肝癌.分析3种病理类型的肝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生存曲线,生存情况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 567例患者中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者占92.9%(527/567),胆管细胞癌者占4.6% (26/567),混合型肝癌者占2.5%(14/567).肝细胞癌患者中位累积生存时间为48个月,明显长于胆管细胞癌患者的19个月和混合型肝癌患者的14个月,肝细胞癌患者累积生存情况明显优于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患者(Log-rank值为4.354,8.847,P<0.05);肝细胞癌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26个月,明显长于胆管细胞癌患者的9个月和混合型肝癌患者的9个月,肝细胞癌患者无瘤生存情况明显优于胆管癌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患者(Log-rank值为6.479,7.708,P<0.05).肝细胞癌患者的1年肿瘤复发率为28.8%(152/527),显著低于胆管细胞癌患者的57.7%(15/26)和混合型肝癌患者的9/14(F=17.046,P<0.05).胆管细胞癌患者未发现血管癌栓,但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为19.2%(5/26),显著高于肝细胞癌患者的2.8% (15/52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082,P<0.05).AFP、TNM分期、肿瘤直径、病灶数目、肿瘤侵犯肝被膜、卫星灶、区域淋巴结转移等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总体生存的因素(x2 =8.648,118.786,59.548,7.639,13.200,43.842,15.540,P<0.05);血管癌栓和Child-Pugh分级是影响肝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患者总体生存的因素(x2=70.446,6.230,P<0.05).肝癌患者TNM分期、肿瘤直径、卫星灶、血管癌栓是影响3种病理类型肝癌肝切除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1.420,1.050,1.513,1.899,P<0.05);TNM分期、肿瘤直径和血管癌栓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1.432,1.888,1.052,P<0.05);TNM分期和肿瘤直径是影响胆管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1.473,1.503,P<0.05).结论 虽然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两种病理类型仅占原发性肝癌的少数,但与肝细胞癌患者比较,肝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率高,患者生存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肝外转移与外周血肝癌细胞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5年10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及手术结束时的外周血标本.并收集10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磁珠的方法,富集、分离肝癌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中的癌细胞;随访观察术后患者肝外转移与外周血肝癌细胞的关系.结果 免疫磁珠技术可以富集分离到肝癌患者外周血中游离癌细胞,经甲胎蛋白免疫组化证实为肝细胞癌细胞.30例肝癌患者术前和术后外周血肝癌细胞阳性率分别是53.3%和8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外周血肝癌细胞阳性与肝外转移发生密切相关;外周血癌肝细胞浓度低于1×10~3个/L者未发现肝外转移.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肝外转移与术前外周血肝癌细胞阳性率及肝癌细胞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以本院2009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6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100例无肝功能不全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等相关资料收集比较,并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患者中表现出高胆红素血症占58.33%,腹水明显、PT延长占35.00%,肝性脑病占6.67%;轻度肝功能不全占76.67%;研究组患者肝硬化比例、肝门阻断时间≥15min、肝切除量≥3叶比例、年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而AL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肝门阻断时间(≥15min)、肝切除量(≥3叶),而ALB水平为其保护因子。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以高胆红素血症表现为主,其发生与ALB水平、肝门阻断时间、肝切除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膀胱小细胞癌3例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认识原发性膀胱小细胞癌的发病和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3例原发性膀胱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该病的病理学及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讨论。结果本组原发性膀胱小细胞癌3例,其中2例经手术、1便经膀胱镜下活检病理证实为膀胱小细胞癌。1例T_4M_1经化疗三月后死亡,1例T_(3a)M_0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予以化疗,一年后死于心梗,1例T_4M_0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术后予以放疗,仍在随访中,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原发性膀胱小细胞癌系高度恶性肿瘤,其治疗方式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辅以术后放疗,化疗疗效尚不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正常成体小鼠肝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分化潜能,分离成体小鼠肝脏内可能存在的干细胞或祖细胞,建立细胞培养模型.方法 应用改良的Seglen二步法灌注和离心分离肝脏细胞,用含血清的改良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持续观察超过60 d.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对肝细胞及其形成的克隆进行Albumin、AFP和CKl9染色.结果 部分肝脏细胞培养第2~3天后活化,迅速增殖并形成细胞克隆,培养30 d后克隆内出现类似成熟的肝细胞,细胞克隆持续扩增超过60d.该类细胞培养第1天强阳性表达肝细胞标记物Albumin,培养第5天细胞克隆开始表达肝脏干细胞标记物AFP,第55天表达胆管细胞标记物CKl9.结论 在成体小鼠未损伤肝脏内存在一种成体肝脏祖细胞(adult hepatic progenitor cells,AHPCs),该细胞体外培养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可分化为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并成功建立了AHPCs的体外培养模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鼻整形术对受术者体像的影响,研究体像障碍检出者鼻整形手术前后的体像变化。方法:采用体像障碍自评量表,对108名受术者于鼻整形手术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结果:受术者鼻整形手术前体貌关注度、情绪受损度和社会交往度三组指标的平均分值位于前列。体像障碍在鼻整形术受术者中的检出率为16.7%。全部受术者手术前的量表评分为19.23±11.69,手术后下降为15.89±10.26(P〈0.01);体像障碍检出者的术前量表评分为45.36±5.27,手术后下降为31.08±9.14(P〈0.05),术后评分降低的指标集中反映在躯体缺陷感、情绪受损度和社会交往度三个方面。结论:鼻整形术受术者手术前对自身体像极为关注,情绪受损严重,鼻整形术能够明显改善受术者的体像状态。体像障碍在鼻整形术受术者中的检出率较高,鼻整形术有助于体像障碍受术者消除消极体像。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在微流控芯片上模拟生理状态下的精子与宫颈粘液相互作用过程,寻找一种自然的接近生理状态的精子优选方法。方法:按功能构建微流控芯片,基于精子与宫颈粘液相互作用在芯片通道中模拟生理状态下的精子自然优选过程,进而实现对精子的优选,同时在芯片上集成实时精子检测池,通过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CASA)实时对精子的各项参数进行测定。本研究用微流控芯片法和常规上游法同时分析30例标本,并与分选前比较。结果:分选前a+b级精子百分率为(29.78±11.24)%、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为(8.00±5.19)%、直线速度(VSL)为(18.89±4.90)μm/s、平均路径速度(VAP)为(26.84±5.13)μm/s、前向性(STR)为(70.15±7.61)%。常规上游法分选后各项参数相应为(71.65±11.18)%、(14.95±6.79)%、(24.14±5.95)μm/s、(32.61±6.36)μm/s、(73.87±9.34)%。微流控芯片分选后各项参数相应为(92.37±6.33)%、(23.33±7.67)%、(34.03±16.78)μm/s、(38.73±16.40)μm/s、(84.91±12.56)%。芯片法与分选前比较,各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上游法比较,各参数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本研究在微流控芯片上模拟生理状态下精子与宫颈粘液的相互作用过程,实现了对精子的自然优选和实时检测。优选出的精子质量较分选前及上游法都有明显提高,为芯片上实现模拟生理状态下的受精过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生精胶囊治疗男性不育症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生精胶囊治疗男性不育症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在上海仁济医院男科门诊就诊的100名男性不育患者分为治疗组(70名)和对照组(30名),治疗组给予生精胶囊口服每次4片t.i.d、vitE 100mg/d、ATP 40mgb.i.d口服;对照组给予vitE 100mg/d、ATP 40mgb.i.d口服,疗程为3月。结果治疗组精子密度、活力[(a b)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随访期间3例怀孕,对照组无怀孕病例。治疗组中除2例胃部不适外,无其他副作用。结论生精胶囊治疗男性不育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18.
19.
长时间手术病人受压部位损伤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长时间手术病人受压部位损伤的相关因素及受压局部的变化.方法监测37例长时间手术病人受压部位所受压力和温度,记录手术时间及术毕受压部位损伤情况,评价受压部位损伤发生率与局部压力和温度及体位间的关系.结果受压部位损伤的发生率为59.46%;损伤发生率与局部压力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r=0.51、0.92,均P<0.01);平卧位与坐位手术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1.00).受压部位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未受压部位(P<0.05).结论手术病人受压部位损伤发生率与手术时间及局部所受压力有关,损伤局部存在不同程度的温度变化和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0.
宋辉  李浩鹏  臧全金  贺西京 《中国骨伤》2016,29(10):878-88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寰枢椎脱位患者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探讨一种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分型方法及其治疗策略。方法:分析2005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89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40例;年龄13~67岁,平均48.1岁。根据术前颈椎动力位片及术中全麻下大重量颅骨牵引复位情况,将脱位分为3型:易复型(easy reduction type)、难复型(hard reduction type)、不可复型(irreducible type)。易复型寰枢椎脱位经适当复位后采用颈后路固定融合术;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经全麻下大重量牵引复位后采用颈后路固定融合术;不可复型寰枢椎脱位选择前路经口松解或减压、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并根据脊髓功能评定标准(JOA)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89例患者中易复型寰枢椎脱位30例(33.7%),难复性型55例(61.8%),不可复型4例(4.5%)。JOA评分术前8.2±3.1,末次随访14.2±2.4,改善率40.1%~82.5%,平均62.5%。8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37个月,平均17.3个月。82例(92.1%)获得解剖复位,85例(95.5%)获得骨性融合。术后出现低钠血症1例,合并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伤口延迟愈合4例,1例因呼吸衰竭于术后2年死亡,前路经口手术未见感染病例。结论:根据术前颈椎动力位片及术中全麻下大重量颅骨牵引复位情况对寰枢椎脱位进行临床分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