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目的分析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证候要素、体质类型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对52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确定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体质类型,并对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体质类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证候要素主要为气虚(63.5%)、血瘀(51.9%)、痰湿(50%)和内火(30.8%)。体质主要为气虚质(57.7%)、痰湿质(34.6%)和血瘀质(28.8%)。体质与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气虚质与气虚、痰湿、内火显著正相关;痰湿质与痰湿、气虚显著正相关;血瘀质与血瘀、痰湿显著正相关。结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证候要素以气虚、血瘀、痰湿、内火为主;气虚质、痰湿质和血瘀质是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主要体质;中医证候要素与中医体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研究体质类型与证候分型的关系,为支气管哮喘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中医体质问卷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按照王琦分型法分析诊断体质,以进行体质和证候的相关分析.结果 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体质分布多属于偏颇体质,其中痰湿质占25.0%、气虚质占22.5%、特禀质占17.5%、湿热质占11.2%,为其主要体质类型;肺虚证、脾虚证、兼痰浊证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主要证候特点,肺虚证与痰湿质、气虚质、特禀质显著相关;脾虚证痰湿质、气虚质、特禀质显著相关;肾虚证与痰湿质、特禀质显著相关;兼痰浊证与痰湿质、气虚质显著相关;兼瘀血证与血瘀质显著性相关.结论 痰湿质、气虚质和特禀质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常见体质类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未发糖尿病肾病的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2组中医体质类型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统计研究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分析研究组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气虚质、血瘀质占比高于对照组(P0.01),平和质、阳虚质占比低于对照组(P0.01)。2组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及特禀质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P0.01),阳虚证占比低于对照组(P0.01)。2组水湿证、湿热证及湿浊证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体质患者中,气虚质患者表现为气虚证、阴虚证较多,阴虚质患者表现为气虚证和阴虚证,血瘀质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证、血瘀证,平和质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证和阳虚证,痰湿质患者多表现为水湿证,湿热质患者表现为湿热证、水湿证,气郁质患者多表现为血瘀证,阳虚质患者表现为阳虚证、气虚证。气虚质与气虚证、阴虚证强相关;阴虚质与气虚证、阴虚证强相关;痰湿质与水湿证强相关,与湿热证中等相关;湿热质与水湿证、湿热证中等相关;血瘀质与气虚证强相关,与血瘀证中等相关;气郁质与血瘀证强相关。结论:糖尿病气虚质、血瘀质患者更易发生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存在明确的相关性,不同体质可能决定糖尿病患者发病及发病后的中医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收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病例,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和中医体质判定,观察分析不同证候类型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收集263例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分型以脾虚痰湿证居多,83例,占31.6%,其次为肾虚肝郁证77例,占29.3%;痰瘀互结证70例,占26.6%、肾虚血瘀证33例,占12.5%。中医体质以气虚质(74例,28.1%)、血瘀质(53例,20.2%)、痰湿质(51例,19.4%)3种体质占主要比例。4种中医证候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脾虚痰湿证以气虚质和痰湿质为主要体质;肾虚肝郁证的体质以气虚质及气郁质为多;痰瘀互结证中以血瘀质和痰湿质占主要比例;肾虚血瘀证中血瘀质和气虚质为主要体质。[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候间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中医体质的特异性影响中医证候的类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研究体质与证素的关系。方法中医师专人定式问卷调查症状和体质,按照王琦分型法分析诊断体质,并进行体质和证素的相关分析。结果平和体质者5例,占总病例数的1.0%;病理体质者495例,占总病例数的99.0%。结论病理体质患者中,瘀血质出现频率最高,其他依次为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湿热质、阴虚质、气郁质、平和质;气虚、瘀血和痰浊等证素为冠心病患者的主要病性证素特点;瘀血质与瘀血、痰浊和阳虚证素呈显著相关;气虚质与气虚、阳虚和阴虚证素呈显著相关;痰湿质与痰浊和阳虚证素呈显著性相关;阳虚质与气虚和阳虚证素显著相关;阴虚质与气虚和阴虚证素显著相关;气郁质与气滞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分布及其相关性。方法:对20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定及中医体质辨识。结果:1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体质有别于一般人群的体质;2风痰瘀阻证是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主要证型,痰湿质、湿热质和血瘀质是其主要体质。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体质以痰湿质、湿热质和血瘀质最多,证型以风痰瘀阻最多。根据体质可调理论,可以在中风发生之前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达到中医"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江门地区缺血中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初步探讨不同中医体质的缺血中风患者发病时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和量表测定,观察缺血中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观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中风危险因素积分。结果:所收集的150例缺血中风患者在9种体质分型中均有分布,其以气虚质(21.33%)、痰湿质(20.67%)和血瘀质(13.33%)居多。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及气郁质在各年龄段均有分布,而50~59岁、60~69岁两个年龄段中痰湿质比例均较高(≥20.00%);70~79岁之间人群以气虚质最多,比例达30.77%;大于80岁以气虚质(23.33%)、痰湿质(23.33%)为最多,而血瘀质占20.00%。平和质患者积分最低,而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和气虚质患者积分较高,其中阴虚质与平和质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质类型患者之间NIHSS评分有差异,其中平和质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而阴虚质、气虚质、气郁质患者功能缺损程度相对重,其中气虚质与平和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质类型患者mRS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为缺血中风患者的常见体质,不同体质类型的缺血中风患者发病时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8.
500例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其与证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研究体质与证候的关系,为冠心病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50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中医体质问卷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按照王琦分型法分析诊断体质,以进行体质和证候的相关分析。结果患者病理体质中,瘀血质出现频率最高,其他依次为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湿热质、阴虚质、气郁质、平和质、特禀质;心血瘀阻证、痰阻心脉证和心阴亏虚证等证候为冠心病患者的主要证候特点。瘀血质与心血瘀阻证、痰阻心脉证和心阳亏虚证显著相关,气虚质与心阴亏虚证、心气亏虚证和心阳亏虚证显著相关,痰湿质与痰阻心脉证和心阳亏虚证显著相关,阳虚质与寒滞心脉证、心气亏虚证和心阳亏虚证显著相关,阴虚质与心阴亏虚证、心气亏虚证显著相关,气郁质与气滞心脉证显著相关。结论瘀血质、气虚质和痰湿质为冠心病患者的常见体质类型,冠心病患者的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风后疲劳的中医证候特点、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患者行SS-QQL精力及情绪量表评估、中医证候分型,制定中医临床证候信息采集表。结果:中风患者的中风后疲劳的发生率高达76.9%,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各年龄段均可出现疲劳现象,与病程有负相关倾向;女性发生率略高于男性,中医证候以气虚证、血瘀证和痰证占绝大多数,且证候多为兼挟,以气虚血瘀、气虚痰瘀及风痰瘀血三证最为常见。结论:中风后疲劳发病率高,证候多变,影响因素多,对中风后疲劳的探讨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孕症中医体质分布以及其与证候的相关性。方法:调查对象分为不孕症组200例和正常组212例,调查人员直接询问被调查者,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和《中医体质量表》,对2组进行体质测评。结果:不孕症体质类型主要为阳虚质、痰湿质、阴虚质,构成比分别为29.5%、20.0%和21.0%。不孕症组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所占比例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肾虚证与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证与瘀血质、阳虚质,肝郁证与痰湿质、湿热质,痰湿证与痰湿质相关程度较高;而气虚质与4种证候均相关。体质因素对不孕症证候的影响始终都是显著的,而气虚质与痰湿证、肝郁证、血瘀证、肾虚证的形成均显著相关。瘀血质仅与血瘀证密切相关,只易产生血瘀证候。结论:不孕症发病及其发病后的证候类型均与体质相关。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中药开发研究提供了战略性契机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全球医药行业越来越重视大然药物的研究,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先导化合物的来源。从天然药物中开发研究新已成为国际医药产业的热点领域。 入世在即,中药开发与研究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入世后,我国中药企业将享受贸易的优惠待遇.享受多边的、永久性的最惠国待遇,免遭贸易歧视,并可以将国际贸易争端交到世贸组织仲裁机  相似文献   

12.
从中医概念的界定谈中医的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应分为古代中医和现代中医,中医的现状是继承不力、发展缓慢,其中自圆其说的理论框架已成为束缚中医发展的瓶颈。中医药要发展,一要打破自圆其说,二要向西医学习,三要发挥整体观,辨证论治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护理人员对中医理念、中医知识、中医诊疗措施的接受度。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研究对象为一中医院校附属医院的护理工作人员。抽样方法为方便抽样。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2份。结果:中医知识部分中医基本概念得分最高,而得分最低为中医诊断基本概念。中医知识应答的平均正确率为67%。护理人员对中医持积极态度。中医态度、中医知识、中医行为之间有正相关。结论:应注重对护理人员中医知识培训,从而强化中医情感和中医行为。  相似文献   

14.
中医工程学是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工程技术融合后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以舌、脉诊仪等为代表的中医诊疗仪器的研发是中医工程学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其广泛应用于中医四诊的数据化与客观化研究,使中医诊断学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阶段,从宏观走向微观,并与宏观相结合的阶段;同时应用于中医治疗疾病的疗效评价与预测研究,为中医诊疗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中医工程学促进了中医现代化诊疗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为诊断智能系统和中医客观化诊察体系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持,推动了中医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医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其历史脉络清晰可见,中医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外延,随着时间的前移日益丰富发展,体现了中医的动态延展性;中医文化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兼容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内核,体现了中医文化的动态涵盖性;同时,中医体系自身又浑然一体,强调整体观与辨证论治,中医从对疾病的认识到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都具有动态的特征,体现了中医与中医文化的动态包容性。中医的概念溯源、文化内容与体系特点均可证明中医文化具有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这一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其特色的理论体系、独特而安全的疗效等特点赢得人类的共同喜爱。目前,中医学在海外的影响日益增强,正越来越被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中医药现已经传播到世界130个国家和地区,相关从业人员也已达到几十万人。伴随着针灸的广泛认可,中药的应用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中医教育和学术活动也发展迅速,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开设了中医针灸学校[1]。今后随着中医在国外信誉的不断提高、法律地位的确立和医疗保险等问题的解决,中医在国外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更大的发展,将能够更好地为全世界人民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人体生命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从中药成分代谢研究中探析,结合系统生物学等现代学科理念,运用先进的分析检测技术和生物转化技术,尤其是体外生物转化技术,可改善中药制剂的疗效与个体差异,提出新的中医药产业工程——中草药生物转化工程,以及相应的创新中药——生物中药。重点探讨了微生物转化与酶法转化技术在创新中药研发体系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为总结中医创新的原则和方法,本文较全面地梳理了中医发热理论的发展历史,包括《黄帝内经》中的“热病”,《难经》中的“广义伤寒有五”,《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伤寒”,刘完素的“火热论”,李东垣的“阴火论”,朱丹溪的“相火论”,温病学派的“广义温病”理论等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总结了以传承为基础、以指导临床实践为导向的中医创新原则。中医理论创新的内容主要涉及疾病分类、病因突破、病机发明、传变规律归纳、治法制定、方药创立等方面。中医创新的思维方法注重发散性的发明创造与收敛性的总结归纳的对立统一、学界哲理风气医家品性风格与中医理论的互根互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中医药报刊出了于友华“中医技术发展缓慢的反思”与“福建中医学院筹建纯中医诊疗中心”,对于中医现代化无疑是一种促进,福建省人民医院作为综合医院创建纯中医诊疗中心,更让人重视。与时俱进,在中医现代化领域出现的多种模式,我们要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心态去看待。中医学术、中医技术,发展中医技术确实已到了时不我待的关键时期,中医理论学术与医疗技术的创新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发展中允许各种理论与技术共生共存共同发展,是中医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方针;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多种创新都应得到支持,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存在与学术争鸣,是中医学术与技术发展的前提条件;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协力攻关,是中医发展的又一前提,必须解决好中医现代化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实为中医发展保驾护航。中医药制剂问题是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中药与制剂脱节,中医处方权只剩下汤剂权,而丸散膏丹等制剂权基本失去,中医重在疗效,只靠汤剂能体现疗效么?对中医来说,医药不分家,借药品安全,否定中医使用中药数千年的历史,使中医成为无源之水。传统中医制剂,“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汤、丸、散、膏、丹、酒等剂型,历代医家又有很大发展,明代《本草纲目》所载剂型已有40余种”。中医开方,药房制剂或开方制剂一人兼任,中药自制剂伴随着中医走过了五千年,这就是中医的历史,‘中医重在疗效,医药互为依存,对中医来讲:医药不分家,这就是中医药的特殊性。近百年来,随着西医的竞争,中医西化,用管理西药的一套方法去管理中药,造成中医和中药脱节,中药和制剂脱节,以前中医一个人能干的事,现在几个人干,近年来,中医只剩下汤剂权,而丸散膏丹自剂权则失去,动辄上千万元的新药研制费是中医个人所不能胜任和承担的。临床中使用的片剂及注射剂往往不能满足临床医疗需要,使中医创新受到难以承受的压力;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中药新制剂创新缓慢。一边是常用中药创新停滞,一边是尖端新药不能适应临床需要,应该说;中医制剂权是制约中医发展及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传统丸散膏丹和中药现代化是中药发展的两个方面,传统丸散膏丹是生存和现实问题,中药现代化是发展问题。处理好生存和发展是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药环境文化建设的意义、建设原则、建设内容等方面论述中医医院环境文化建设的策略与方法,以突出中医院中医药诊疗环境特色,进一步弘扬和普及中医药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