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炎病毒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本地区原发性肝癌与肝炎病毒感染状态的关系。方法 :对原发性肝癌患者 430例进行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指标研究 ,对乙肝病毒 e抗体以及肝硬化与肝癌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430例肝癌患者中 HBV感染率 78.6% ,HCV感染率 1 .2 % ,HBV、HCV混合感染率 1 .6% ;伴肝硬化的肝癌患者占 65 .8% ;HBV感染者中 60 %为抗 - HBe阳性。结论 :本地区原发性肝癌与 HBV感染以及肝硬化密切相关 ,HBV相关肝癌患者中抗 -HBe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探讨常用肝功能生化酶类指标包括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联合甲胎蛋白(AFP)对原发性肝癌(PH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肝癌组,51例肝硬化患者为肝硬化组,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时进行肝功能生化指标及甲胎蛋白检测。以甲胎蛋白为主体联合其他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AFP、ALP、ALT、AST、GGT对PHC的检出率分别为67.9%、83%、92.5%、84.9%、81.1%,五项指标联合检测总阳性率高达98.1%。肝癌组各项指标与肝硬化组及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结论 AFP联合ALP、ALT、AST、GGT检测可提高临床上PHC的检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广西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及HCV基因型别,评价HCV感染在上述肝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第2代酶免疫试剂盒检测患者的抗-HCV抗体,阳性者再用型特异PCR方法检测HCV基因型.结果:186例原发性肝癌、38例慢性迁延性肝炎、3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50例肝硬化及48例健康成人抗-HCV检出率依次为2.15%,5.26%,6.67%,2.0%和0,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9例抗-HCV阳性病例进行HCV基因分型,结果全部为Ⅱ型,其中2例同时伴有Ⅳ型感染.结论:广西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中HCV感染比例较低,主要为Ⅱ型感染.HCV在广西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发病中所起作用可能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
选择612例受血者检测ALT、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等五项指标.结果 HBsAg(+)、抗-HCV(+)和两者均阳性的百分率分别为9.97%、2.45%和0.65%;15例抗-HCV阳性患者中14例有输血史;梅毒试验阳性6例(占0.98%),均有不洁性生活史;ALT>40 U/L者75例,除伴有HBsAg(+)和抗-HCV(+)外,单独ALT升高者57例;未检测到抗-HIV.结论 受血前五项指标的常规检测是控制血源性传染病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及输血史患者血清进行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测定及慢性肝病免疫指标观察分析,146例慢性肝病及输血史患者抗-HCV阳性率为52.7%(77/146),HBsAg和抗-HCV双阳性率为18.5%(27/146)。3种肝病患者抗-HCV及HBsAg阳性结果分析表明,HBsAg阳性率无明显差异,而抗-HCV阳性率肝硬化和肝癌明显高于慢性肝炎。HCV引起的慢性肝病IgG、IgA明显增高。预防输血后肝炎,减少HCV对血液的污染是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α-L-岩藻糖苷酶(AFU)、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变化水平及三者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意义.方法 选取5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35例肝炎患者、29例肝硬化患者和2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比较各组AFU、AFP、GGT的变化情况.结果 AFU、AFP、GGT在对照组和肝炎组、肝硬化组及原发性肝癌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原发性肝癌组血清AFU、AFP、GGT阳性率分别为84.6%,80.8%,73.1%,三项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6.2%,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肝炎组、肝硬化组(P<0.01).结论 AFU、AFP、GGT三项指标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有利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 32例原发性肝癌尸检病例的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现 :原发性肝癌有明确肝病史者占 75 % ,肝病史平均( 6 3± 6 6 )年。在病理上 ,93 8%的原发性肝癌有肝硬化的基础 ,绝大部分为肝细胞癌。AFP升高者占 5 9 4% ,AFP≥2 0 0 μg/L者占 5 3 1% ,其中AFP在 2 0 0~ 40 0 μg/L者 2 1 9% ,AFP >40 0 μg/L者 31 3 %。 93 8%的患者HBsAg阳性 ,抗-HBe阳性 46 9% ,抗HBc阳性率 90 6 %。 2 5例行B超或CT检查均发现肝内占位。因此认为 ,原发性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及肝硬化关系密切。晚期病例AFP阳性率较低。当有肝内占位存在时 ,ALT正常 ,建议将AFP≥ 2 0 0 μg/L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8.
应用火箭电泳法检测 2 2 7例HBsAg阳性肝病患者的血清甲胎球蛋白 (AFP)水平 ,并与血清谷丙酸转氨酶 (ALT) ,天门冬氨酸转移酶 (AST)和碱性磷酸酶 (AL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AFP异常率 ,慢性肝炎 (慢迁肝 ) <急性肝炎 <慢性活动性肝炎 (慢活肝 ) <肝硬化 <重症肝炎 <原发性肝癌 ,AFP异常值 ;慢迁肝 <急性肝炎 <重症肝炎 <慢活肝 <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AFP升高多>40 0 μg/μL ,其AST多异常且增高比ALT明显 ,慢活肝肝硬化AFP增高在 1 5 0 μg/μL~ 30 0 μg/μL ,ALT、AST异常较原发性肝癌明显 ;ALP增高在原发性肝癌为 71 % ,且幅度较大 ,其余呈不同程度、不同比例增高 ,慢迁肝则均正常。提示原发性肝癌与AFP升高幅度呈正相关 ,急性肝炎和重症肝炎AFP为一过性升高 ,慢活肝和肝硬化为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9.
ADA与ALT、AST、GGT联合检测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清腺苷脱氨酶(ADA)与ALT、AST、GGT联合检测在各类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对160例肝病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ADA、ALT、AST和GGT进行联合检测。结果各种肝病患者ADA、ALT、AST和GGT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ADA的阳性检出率在肝癌,肝硬化,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分别为76.7%,94.7%,83.3%和55.0%。ALT和GGT在各种肝病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均〈0.01)。AST在肝癌有明显升高(P〈0.05),在肝硬化,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中有显著升高(P均〈0.01),其阳性检出率均在80%以上。急性肝炎时,ALT和AST阳性检出率达到100%。结论血清ADA与ALT、AST、GGT联合检测是协助诊断肝脏疾病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FP动态监测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敏  刘涛  孙波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8):3858-3859
目的:动态监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变化及肝功能指标,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各模式与AFP定量变化及肝功能改变的关系,高度警惕肝癌的发生。方法:对18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同时用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五项血清学标志物、用RIA法进行AFP检测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胺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水平检测。AFP升高者分别作B超、CT检查,排除肝癌后每2个月复查1次AFP、肝功、B超,连续进行2a~5a追踪随访。结果:189例中146例AFP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升高。随访中HBsAg、抗-HBe及抗-HBc3项阳性(即"小三阳")中发现AFP稳定上升型的11例(15.5%)均发展为肝癌;HBsAg、HBeAg及抗-HBc3项阳性即"大三阳"中发现AFP稳定上升型的3例(4.8%)发展为肝癌;HBsAg、抗-HBc2项阳性组中1例AFP稳定上升型发展为肝癌。一过性升高和一直未升高型均未出现肝癌。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小三阳感染模式动态监测AFP变化,对早期发现肝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 年4月-2012年6月我科收治的24例早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4例患者中7例无任何临床症状,有症状的17例患者中只有2例到感染专科就诊,其他患者因他科疾病就诊而发现肝功能异常,主要就诊于风湿免疫科、皮肤科、内分泌科及肿瘤科.肝脏生化指标中γ-谷氨酰转肽酶(γ- GGT)、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超过参考值上限10倍患者的例数分别为11例、1例、1例、0例,5~倍者分别为8例、5例、6例、5例,2~倍者分别为4例、16例、11例、12例,<2倍者分别为1例、2例、6例、7例.相关免疫学指标中血清IgM水平升高19例,IgG升高5例,而血清IgA水平均正常;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均阳性.结论 早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因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而就诊,γ- GGT、IgM水平升高,AMA、AMA-M2阳性是其主要表现和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抗—HCV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ELISA方法,对48例肝硬化患者、4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12例慢性肝炎患者及8例急性黄疽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抗-HCV检测。结果麦明:原发性肝癌组其血清抗-HCV阳性与输血无密切关系,而肝硬化组血清抗-HCV阳性与输血关系密切。两组间抗-HCV阳性率无明显差异,但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受血者在输血前接受输血相关传染病检查的意义。方法:对1 302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谷丙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试验(TP-PA)检测。结果:HBsAg阳性、抗-HCV阳性和两者均阳性的百分率分别为14.6%、2.6%和0.5%,其中52例HBsAg阳性者没有输血史,在输血前检查中首次检出阳性;34例抗-HCV阳性者均有输血史,在肾透析患者中,抗-HCV阳性率达10%。ALT>40 U/L者367例,除并发HBsAg和(或)抗-HCV阳性外,单独ALT升高者137例。抗-HIV阳性者1例,未检出TP-PA阳性者。结论:对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输血相关5项传染指标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甲乙丙三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国产试剂盒 ,采用EIA法对 515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同时测定了甲乙丙三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结果 在抗 -HAVIgM阳性和阴性者之间 ,HBsAg、HBeAg阳性率无显著差异 ;HBsAg阳性者的抗 -HAVIgM阳性率和抗 -HCV阳性率显著低于HBsAg阴性者 (分别为 4 .0 %对 2 3.5%和 3.4 %对 2 4 .2 % ,P <0 .0 0 0 1) ;HBeAg阳性者的抗 -HCV阳性率明显低于阴性者 ( 1.3%对 14.0 % ,P <0 .0 0 0 1) ;抗 -HCV阳性者的HBeAg阳性率明显低于抗 -HCV阴性者 ( 9.6%对 32 .8% ,P <0 .0 1)。结论 HBV复制与HCV感染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交互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住院患者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进行检测,分析4项感染性指标在输血前检测的重要意义.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7285例住院输血的患者进行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1/2、抗-TP4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阳性标本采用胶体金复查;抗-HIV1/2筛查为阳性的标本送省疾控中心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证;抗-TP阳性标本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确证.结果 7285例患者输血前HBsAg、抗-HCV、抗-HIV1/2、抗-TP检测总阳性率为15.31%,HBsAg阳性率为11.01%,抗-HCV阳性率为2.72%,抗-HIV1/2阳性率为0.03%,抗-TP阳性率为1.19%.HBsAg和抗-HCV合并阳性率为0.32%,HBsAg和抗-TP合并阳性率为0.04%.结论 输血前检测感染性指标,有利于患者传染病的早期诊治、医院感染及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预防及输血所致医疗纠纷的防范.  相似文献   

16.
对169例HBsAg阳性原发性肝癌病人的血清做抗-HD检测(ELISA法),结果抗-HD阳性者33例(19.5%),91例HBsAg阴性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清均无抗-HD阳性,98例HBsAg阳性的非肝癌肝病患者的血清抗-HD阳性9例(9.1%),故HDV感染在HBsAg阳性肝癌病人比HBsAg阳性的非肝癌病人要高,(X~2=5.006 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以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肝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3:1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肝癌相关性危险因素.观察组为我科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330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的乙肝肝硬化病程≥10年的患者110例.结果 通过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有5个因素进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包括长期吸烟史,糖尿病,未抗病毒治疗,HBV DNA阳性,HBsAg、抗-HBe、抗-HBc伴HBV DNA同时阳性,OR值及95% CI分别为2.495(1.293~4.816)、18.167(2.261~145.950)、0.185(0.100~0.343)、1.184(1.072~1.308)、2.916(2.041~4.165).结论 乙肝肝硬化患者如伴随HBV DNA阳性,尤HBsAg、抗-HBe、抗-HBc伴HBV DNA同时阳性,长期吸烟史,糖尿病者是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抗病毒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此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HBV感染常见血清学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英  马珍  李科 《重庆医学》2007,36(1):69-7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感染常见血清学模式出现的概率及与肝脏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一步法对4 516例肝脏疾病患者进行检查.结果 HBV感染标志物检出率为73.2%,5项血清学指标中抗-HBc的检出率最高,模式以HBsAg、HBeAb和抗-HBc 3项同时阳性(小三阳)为多见,占51.4%;HBsAg和抗-HBc同时阳性次之,占31.7%;HBsAg、HBeAg和HBcAb三者同时阳性(大三阳)占21.5%.在小三阳中又以肝癌的检出率为最高(占45.7%),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脓肿的检出率分别为26.3%、23.8%、22.9%和13.4%.此外HBsAg和抗-HBc同时阳性在肝癌患者中多见(占18.6%),在肝硬化中也较多见(占10.6%),大三阳以急性肝炎为最多见(占16.2%);约25.1%的患者5项血清学指标均为阴性.结论 乙型肝炎感染常见血清学模式中抗-HBc的检出率最高,模式以HBsAg、HBeAb和抗-HBc 3项同时阳性(小三阳)为多见,HBsAg和抗-HBc同时阳性次之,HBsAg、HBeAg和HBcAb三者同时阳性(大三阳)再次之,这3种模式与肝癌、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状况与血清甲胎蛋白(AFP)结果的关系.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106例PHC患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及AFP水平.结果 106例PHC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模式分析中,HBV感染95例,其中感染模式HBsAg、抗HBe、抗HBc 3项阳性(小三阳)为54例,HBsAg、HBeAg、抗HBc 3项阳性(大三阳)25例,单纯HBsAg阳性8例.106例PHC患者中,HBVM阳性者AFP升高比例明显高于HBVM阴性者(P<0.01).结论 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重要病因,在PHC患者中AFP升高与H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临床急性感染性疾病所致肝功能损害的特点及其恢复时间.方法对135例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入院肝功能指标进行分析,观察治疗第2周及第4周时患者异常肝功能指标恢复情况.结果除6例死亡外,其余患者异常肝功能指标升高多在正常值上限3倍以内,治疗第4 周异常肝功能指标治愈率分别为ALT92.4%、AST91.6%、GGT75.6%、ALP91.3%、SB100%、 SB'100%和TBA85.7%,HBsAg(+)携带者与HBsAg(-)者治疗第4周上述指标治愈率无显著差异 .第4周时GGT仍升高者恢复缓慢或不易恢复正常.结论急性感染性疾病致肝功能损害多呈轻度及一过性升高;HBsAg(+)携带者肝脏应急储备及修复功能较正常人无明显下降;GGT恢复缓慢或不易恢复正常者可能留有持久性的肝内毛细胆管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