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13篇
  5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丙型肝炎呈世界分布,全球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为0.1%~10%,平均3%,约1.7亿~2亿人感染HCV[1].我国一般人群HCV感染率为3.2%,约3 800万人感染HCV[2].目前,我国丙型肝炎患者多应用普通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取得一定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不能取得良好应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表现。方法随机选择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02例,其中SBP组48例,非SBP组54例。结果并发SBP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和肝功能Child-Puph分级均比未并发SBP的患者差(P〈0.05)。SBP组临床治愈27例(56.25%),好转13例(27.08%),死亡8例(16.67%);非SBP组临床治愈35例(64.81%),好转16例(29.03%),死亡3例(5.56%)。结论SBP患者肝功能状态差,但治疗后近期疗效尚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择重型肝炎患者84例,分存活组和死亡组。统计年龄、性别、并发症、肝脏生化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年龄、消化道、并发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总胆红素(TB)、总胆固醇(TC)、血清钠(Na)、PTA、TB、TC、Na、BS、AFP是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指标。结论明确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早诊断,早期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皖贝精”镇咳、祛痰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对安徽贝母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我所植化研究室又进一步分离提取了安徽贝母的有效成份——皖贝精(简称WB—1001)。新近,我们对该药进行了镇咳、祛痰等药理实验研究。兹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镇咳实验 1.方法:取16只健康猫,体重2~3Kg,雌雄兼有,随机分为两组:一组9只,给药剂量为5mg/kg;另一组7只,剂量为10mg/kg。用苯巴比妥钠75mg/kg和戎巴比妥钠15mg/kg,混合腹腔麻醉,使猫保持在较浅的麻醉状态下,按Domenjoz等氏方法,分离喉上神  相似文献   
5.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GRP78和GADD153的表达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GRP78和GADD153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内质网应激机制.方法 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及再通模型,应用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通过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相缺血周围区GRP78和GADD153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GRP78和GADD153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分别于再灌注12h和24h达高峰,GADD153表达与神经细胞凋亡时间趋势一致.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启动内质网应激反应,前期以GRP78表达上调为主;后期GADD153大量表达,二者表达平衡可能对于神经细胞最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无菌性脑炎与肠道病毒感染关系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无菌性脑炎发病与肠道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对1994年苍山县和1996年栖霞市发生的两起无菌性暴发病例和1996年7月-1997年3月济南市两所医院无菌性脑炎住院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的调查,并采集部分病例粪便或脑脊液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分离或/和PCR检测。结果:无菌性脑炎的高发季节为春夏季或夏秋季,主要发病年龄为 婴幼儿和小学生;临床以发热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而少见腹泻与皮疹等前驱症状,多数病例的病程较短(10-19天)且预后较好,个别病例发生死亡。两起无菌性脑炎暴发病例的粪便标本病毒分离分别以CoxB3和CoxB5病毒为优势毒株,初步判定为CoxB病毒引致的病毒性脑炎;对住院的无菌性脑炎病例脑脊液标本进行PCR检测,其中8例CoxB病毒为阳性,且3例分离到CoxB3病毒,故这8例病例确诊为CoxB2病毒引致的病毒性脑炎。结论:CoxB病毒是导致我省局部地区病毒性脑炎流行的主要病原,今后应加强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炎的监测和防治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周围神经病是IgM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神经病的常见合并症,在意义未定的IgM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神经病或沃尔登斯特伦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macroglobulinemia,WM)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5%-30%。据估计,其在5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0/10万。几种形式的神经病和IgM单克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出血热合并肝脏损害7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 ic hemorrhagic fever,EHF)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合并肝脏损害在临床也日益多见,据报道发生率为56·5%~81·4%,而经肝活检示肝细胞变性或坏死者高达97·6%[1],普遍存在出血热肝炎,故有人提出,EHF的三大主症应为发热、出血、肾和(或)肝损害,可见EHF合并肝脏损害的重要性。我院1998年4月~2004年10月收治141例EHF,合并肝脏损害73例,占51·8%。现对此进行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EHF合并肝脏损害73例,男46例,女27例;年龄16~72岁,平均(28·9±16·3)岁。1·2诊断依据本组均按照1988年EHF防治方案[2]为EH…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牛源抗人轮状病毒免疫球蛋白的研究,并经胃肠道给药观察其对人丁感染仔猪腹泻的治疗效果。方法以人轮状病毒(HRV“Wa”株)为抗原免疫接种健康育肥黄牛,制备成牛血丙球蛋白口服液。结果丙球蛋白含量达52mg/ml,纯度达80%,中和抗体效达1:16384,初步研究表明对人工感染HRV“Wa”毒株发生腹泻的仔猪治疗有效率达92.3%..结论牛源抗人轮状病毒免疫球蛋白可能成为新型治疗轮状病毒引起腹泻的有效新药。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263例高血压脑出血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血肿在低磁场磁共振成像中的信号特征,在T1加权像表现为高信号,T2加权像为混杂信号,与中、高磁场MRI图像有所不同。低磁场MRI对显示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出血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