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鼻咽癌放疗失败的原因主要为局部、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但目前尚未见失败于腮腺淋巴结转移的文献报道。现报道3例NPC调强放疗后发生腮腺淋巴结转移病例。一、材料与方法1.2001年10月至2006年3月共收治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147例,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1~58个月)。随访过程中有3例出现腮腺淋巴结转移。3例均为初治患者,病理均为低分化鳞癌,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34、53、54岁。按照福州分期,T2N0M0、T2N2M0、T3N2M0期各1例。其中2例均有颈动脉鞘受侵及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同时合并有双侧颈部多发性淋巴结转移及同侧上颈部巨大淋巴结转移各1例,另外1例无咽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放疗均为全程IMRT。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远处转移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鼻咽癌远处转移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对135例远处转移和95例6年以上无瘤生存的鼻咽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临床分期和局部复发等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远处转移组中男性居多,以颈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就诊时转移的颈淋巴结为N3期、T3和T4期、双侧、多个、分布至颈下区、固定且直径≥4cm;局部有颅神经受损;放疗后局部复发者的比率,均明显高于未转移组,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男性、首发症状为颈淋巴结转移、N3、T3和T4期以及放疗后局部复发等鼻咽癌患者,是发生远处转移的高危人群,应对此人群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远处转移的发生率与颈淋巴结分期密切相关。为提高鼻咽癌的疗效,探索减少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可能性,我们应用FDH方案配合外照射,治疗晚期鼻咽癌患者(N2~N3),通过观察颈部淋巴结情况作出疗效分析,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1998年 10月~1999年 12月住院患者共 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8~67岁,中位年龄44.4岁。病理类型均为鼻咽部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目前有关检查未发现远处转移;Karnofsky评分60分以上。1.2治疗方法 1)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T3~T4N0~N3期鼻咽癌单纯放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不同T分期与N分期对局部晚期鼻咽癌单纯放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556例T3~T4N0~N3期(1992年福州分期)鼻咽癌初治患者临床资料。全组病例均采用面颈联合野照射技术给予单纯常规放疗。原发灶照射总剂量66~80Gy(6.5~8.0周完成),颈淋巴结转移灶照射总剂量60~70Gy(6~7周完成)。结果 全组病例5年总生存率为66.4%。T3期5年总生存率为69.1%,T4期的为59.0%(P〈0.05);两者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以及无转移生存率均无差别。N0、N1、N2、N3期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4.0%、66.0%、57.6%、29.4%(P〈0.01),N分期越高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越高。结论 单纯常规放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中。N分期是影响疗效及预后的主要因素,T分期为次要因素。对不同N分期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进行分层放化疗,对于解决治疗失败的原因——复发与远处转移也许会起到积极和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热疗综合放疗化疗治疗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鼻咽癌的治疗方法是放射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者 (N2 或N3)单纯根治性放疗后颈淋巴结残存率约 36 % ,直径 >8cm的淋巴结残存率达 88% [1 ] 。因此 ,降低颈淋巴结复发率 ,提高其完全缓解率是治疗鼻咽癌成功的关键。我科于 1995年 4月— 1999年 12月间收治的 10 3例经病理证实为鼻咽鳞癌颈淋巴结转移患者 ,采用热疗、放疗和化疗综合治疗。现回顾性分析热疗在其治疗中的作用 ,总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 研究对象 男 76例 ,女 2 7例 ,年龄 13— 75岁 ,平均年龄 5 1岁 ,均经病理证实为低分化鳞癌。按 1992年福州会议分期法…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侵犯咽旁间隙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收集1988年7月~1992年11月在本院住院做首程根治性放射治疗,并于放疗前经CT扫描的361例鼻咽癌病例,分析鼻咽癌侵犯咽旁间隙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男性247例,女性114例;年龄18~71岁。病理分类:高分化腺癌1例,高分化鳞癌6例,低分化鳞癌342例,泡状核细胞癌12例,低分化癌占98.1%。 颈部淋巴结分期按1992年分期标准(癌症,1992,11:290)。N_1组153例,N_2组112例,N_3组19例。单侧颈淋巴结转移195例,双侧转移者89例,合计284例,占78.7%。全部病例开始放疗时均未发现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Ⅳa期鼻咽癌患者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将99例Ⅳa期鼻咽癌纳入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数据,并对Ⅳa期鼻咽癌的预后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病例3年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疾病相关总生存率分别为87.3%、75.8%、69.3%及77.9%,远处转移是治疗失败主要原因。单因素分析提示N分期较晚患者(N2~3)其生存显著低于N分期较早者(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N分期较晚影响Ⅳa期病例远处转移发生,但无统计学差异(N0~1vs.N2~3,HR=0.396,95%CI:0.144~1.086,P=0.072)。N2~3的Ⅳa期患者其无远处转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率显著低于N0~1的Ⅳa期患者(P=0.023,P=0.011),局部控制率则无显著差异(P=0.432)。[结论]中国鼻咽癌2008分期中Ⅳa期病例预后具有很大的不一致性,主要由颈部淋巴结分期的早晚决定。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放疗后远处转移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我院鼻咽癌放疗后 5年随访的 177例患者中 43例远处转移的病人临床资料分析 ,希望从中找出规律 ,尽可能地降低远处转移的发生。方法 自 1988年至 1992年期间 ,我院收治的鼻咽癌有随访记录的 177例中 ,发现远处转移 43例 ,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全部病例以 6 MV直线加速器外照射 ,鼻咽部原发灶根治剂量 68~76GY ,颈部淋巴结转移灶先以X线切线野照射 40GY后 ,再垂直电子线照射 2 0G。结果 远处转移多于一年内高发 ;2~ 3年缓慢下降 ;3年后趋于稳定。T1~T2 期 ;骨、肺、肝转移排列基本一样。T3 ~T4 期 ;骨转移最多。病期越晚 ,远处转移发生的百分率越高。转移与各年龄组无明显相关性。随着N分期的增加 ,远处转移明显增高。结论 从远处转移发生的时间看三年内为高发 ,一年之内最多 ,三年后基本稳定。转移部位排列为骨、肺、肝。T1~T2 期骨、肺、肝的转移无明显差异 ;T3 ~T4 期则以骨转移最多。病期的早晚与远处转移有关 ;说明越是晚期治疗的难度越大。年龄与远处转移的关系不明显 ;颈部淋巴结的大小、多少与远处转移有关。在鼻咽癌放疗的根治措施上根据T与N的不同分期 ,制定不同的综合治疗方案应是今后值得探索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治疗后发生远处转移的影响因素,建立远处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收集鼻咽癌治疗后发生远处转移的158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远处转移的影响因素.建立远处转移危险指数方程(IE),根据IE值将全部患者分为不同的危险组,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颈淋巴结转移和颈部放疗剂量影响治疗后远处转移(x2值分别为29.63、54.83、58.42、24.86和5.91,P均相似文献   

10.
百士欣 (Ubenimex)是具有抗肿瘤与免疫调节双重作用的抗癌药物。本文重点报告百士欣对鼻咽癌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30例均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 ,均首次接受放射治疗随机分为常规放疗加百士欣胶囊 (治疗组 )和单纯放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15例 ,年龄 2 6~ 6 8岁 ,平均 4 8岁。男性 10例 ,女性 5例。病理 :鳞癌 11例 ,泡状核细胞癌 3例 ,分化癌 1例 ,临床分期 ,Ⅱ期 8例 ,Ⅲ期 7例 ,其中 11例有颈淋巴结转移。对照组 15例 ,年龄 2 7~ 6 7岁 ,平均年龄 4 9岁 ,男性 12例 ,女性 3例 ,病理 :鳞癌 12例 ,泡状核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鼻咽癌咽后淋巴结的发生率及特征,探讨其与受累部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33例经病理证实、无远处转移的初诊鼻咽癌患者MRI资料。根据2008临床分期标准进行分期。采用率的比较分析咽后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肿瘤侵犯部位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咽后淋巴结阳性率为66.3%,其中单侧41.4%,双侧24.9%;不同T、N分期(T1、T2、T3、T4;N1b、N2、N3)的咽后淋巴结转移率均不同,其中T1期均低于T2、T3以及T4期(P<0.05),N1b期均较N2、N3期低(P<0.05);(2)茎突前间隙、颈动脉鞘区、口咽、椎前肌、翼内肌等结构侵犯者的咽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未侵犯者(P<0.05);(3)全组病例颈淋巴结转移率为82.0%,其中咽后淋巴结阳性者高于阴性者(87.8% vs.70.5%,P<0.05);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者高于单侧转移者(94.0% vs. 84.1%,P<0.05);(4)咽后淋巴结最大直径≤20 mm与最大直径>20 mm患者的颈淋巴结各区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率高与茎突前间隙、颈动脉鞘区、椎前肌、翼内肌及口咽侵犯相关;(2)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影响颈淋巴结的转移;(3)咽后淋巴结的直径大小与颈淋巴结各区转移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VEGF、p21ras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 VEGF及 p2 1ras蛋白表达与鼻咽癌临床生物学特性及预后的关系 ,更好地评估预后 ,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测定 81例鼻咽低分化鳞癌 VEGF及 p2 1ras蛋白表达 ,对阳性和阴性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VEGF在不同分期、颈淋巴结转移、放疗后远处转移病例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p2 1ras蛋白高表达 ,但与不同分期、局部复发、颈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无关。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鼻咽癌生存的预后因素有临床分期 (P<0 .0 5 )和癌组织中 VEGF表达水平 (P<0 .0 5 )。 Cox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是鼻咽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鼻咽癌组织中 VEGF表达与临床 N分期、颈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显著相关 ;单因素分析 VEGF表达与鼻咽癌的预后呈正相关 ,可考虑作为预测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远处转移和预后的因素之一。 p2 1ras蛋白高表达 ,但与颈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局部复发无关 ,可作为联合检测的指标之一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 VEGF表达与 p2 1ras蛋白表达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很高,是影响临床分期、放射治疗设计及预后的重要因素。CT由于其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已成为诊断鼻咽癌、确定鼻咽癌T分期的主要手段。但目前颈淋巴结转移分期,仍沿用一贯制的触诊法,存在较明显的不足之处。临床常因N分期的偏差致颈淋巴结复发和远处转移,最终导致治疗失败。CT全颈扫描能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常规放射治疗加化疗治疗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随机将1995年至1998年住院的120例鼻咽癌(T2~3)颈淋巴结转移(N2以上)患者分为A组(单纯放疗组)和B组(放化疗组),每组各60例,观察1年、3年、5年鼻咽癌局控率、颈部淋巴结控制率、生存率及5年远处转移率。结果两组鼻咽癌局控率、生存率1年、3年、5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年、5年颈部淋巴结控制率B组高于A组(P>0.05),5年远处转移率低于A组(P<0.05)。结论放疗加化疗治疗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能提高颈部淋巴结3年、5年局控率,降低5年远处转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颈淋巴结转移与其临床特点的关系,对可能有助于判断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指标进行评价。方法:比较170例舌鳞癌患者临床分期与病理分期的符合率,分析淋巴结的数目、最大淋巴结长径、最大淋巴结所在区域及淋巴结实质的影像学表现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颈淋巴结临床N分期与病理N分期的总符合率为60%,其中N1~N3期病例的符合率仅为17.6%(12/68)。多个淋巴结肿大患者的颈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单个淋巴结肿大者;最大淋巴结长径≥2cm患者的颈淋巴结转移率高于<2cm患者;临床最大淋巴结在同侧Ⅰ区组与同侧Ⅱ、Ⅲ区组患者的颈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影像学(CT为主)上表现淋巴结实质异常,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较高。结论:临床N分期与病理N分期的总符合率比较低。若舌癌患者在术前颈部检查中发现肿大淋巴结数目≥2、最大淋巴结长径≥2cm或淋巴结实质异常时,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概率均>50%。因此,具有以上指标之一的舌鳞癌患者行颈淋巴结清除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1983年开展放疗以来曾经诊治的鼻咽癌广泛皮下转移5例。鼻咽癌患者发生广泛皮下转移的不多见,过去国内、外少有报道。本组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41岁。全部以颈结为首发症状;平均颈结大小为6.3cm;病理4例为低分化鳞癌,1例未分化癌。首程放疗时TNM分期(长沙标准),Ⅱ期1例,Ⅳ期4例。皮下转移癌灶数3-54个。放疗加化疗3例;单纯化疗2例。在对皮下转移灶开始治疗时,多项检查均未发现骨、肺、肝等内脏器官的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一个基于IMRT和RTOG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的鼻咽癌新N分期。 方法 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2011年经病理学证实、无DM并接受IMRT的初治鼻咽癌患者324例,根据鼻咽癌UICC/AJCC分期标准(第7版)进行重新分期。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 结果 324例患者中269例(83.0%)出现转移淋巴结,中位随访58个月(6~77个月),全组5年OS率为84.8%,DFS率为77.1%,RFS率为92.7%,DMFS率为80.5%。对其中颈部淋巴结阳性患者预后因素分析显示咽后淋巴结、颈部淋巴结水平、侧数是影响鼻咽癌患者预后因素(P值均<0.05)。根据风险比差异确定鼻咽癌新N分期: N0期为无淋巴结转移;N1期为Ⅶa区或/和单侧上颈(Ⅰ、Ⅱ、Ⅲ、Va区)淋巴结转移;N2期为双侧上颈(Ⅰ、Ⅱ、Ⅲ、Ⅴaa区)淋巴结转移;N3期为Ⅳ a、Ⅴb区及以下区域淋巴结转移。 结论 基于IMRT和RTOG颈部淋巴结分区标准的鼻咽癌新N分期更符合现状,并能更客观预测预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与其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免疫组化法,检测66例NPC组织中的淋巴管密度,另选取30例轻度鼻咽黏膜炎的鼻咽组织作为对照,分析LVD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鼻咽癌组织LVD高于对照组(P<0.05);鼻咽癌组织瘤周LVD明显高于瘤内LVD(P<0.01);淋巴结转移患者NPC瘤周L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瘤周LVD与鼻咽癌N分期的升高呈一致性(P<0.05);此外,瘤周LVD与鼻咽癌患者年龄、性别、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及T分期无相关性(P>0.05),年龄<49岁的NPC患者瘤内LVD高于年龄≥49岁的患者(P<0.05);瘤内LVD与患者性别、肿瘤T分期、N分期、M分期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鼻咽癌瘤周LVD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推测瘤周LVD对该肿瘤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鼻咽癌远处转移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邝国乾  王安宇  崔英  陈龙  杨荣宁 《癌症》2001,20(7):748-750
目的:探索影响鼻咽癌远处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使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对230例鼻咽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首发症状、治疗史、颈部肿块及其位置大小、T和分期等10个变量被纳入统计分析;找出与远处转移的可能有关的因素。结果:本组鼻咽癌患者中具有明显相关性的变量其远处转移危险度(OR值)依次为:颈部敷药(5.023),颈部手术(3.858),男性(3.798),T分期(2.104),N分期(1.722);在T分期中,T4的OR值为T1的9.3185倍,T3为T1的4.2546倍。N分期中,N3的OR值为N0的5.099倍,N2为N0的2.9624倍。结论:颈部肿块曾敷中草药或手术切检及男性均为鼻咽癌远处转移高危因素;原发灶局部扩散和颈转移越严重,远处转移的危险性也越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潜伏膜蛋白-1(LMP-1)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鼻咽癌远处转移的影响.方法:收集83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鼻咽部瘤体活检组织蜡块.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标本中MMP-9、LMP-1的表达.结果:MMP-9阳性表达率为65%(54/83),其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关系密切(P<0.05).LMP-1阳性表达率为57%(47/83),其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关系密切(P<0.05);且与MMP-9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s=0.327,P<0.05).鼻咽癌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是临床分期(Ⅲ、Ⅳ期)、颈淋巴结N3阳性、MMP-9阳性表达、LMP-1阳性表达(P<0.05).MMP-9、LMP-1均为阳性表达者远处转移风险更高(P<0.05).结论:MMP-9、LMP-1阳性表达与远处转移明显相关,可作为鼻咽癌远处转移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