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分析国内外乳腺癌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的相关文献,描述应用程序的一般情况及可用性评价,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7年1—12月期间发表的乳腺癌移动医疗应用程序中、英文文献。检索的英文数据库包括Web of Science、Medline、CINAHL、Science Direct、Wiley Online Library、Springer Link、PubMed等,中文数据库为中国知网、万方、重庆维普数据库。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乳腺癌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的功能以监测和管理症状、饮食运动及心理方面的健康教育为主。应用程序的可用性评价大多采用混合研究,量性研究以问卷评估为主,质性研究多采用小样本的访谈。评价对象大多针对目标患者用户,评价场所多是远程评价,极少数在可用性实验室进行,评价工具多为针对有效性的问卷调查及使用感受,不同研究之间评价要素没有统一。结论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可用性评价的规范实施应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需构建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可用性评价的规范指南,以进一步指导并规范今后相关领域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国内外乳腺癌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的研究,并重点关注其应用程序的可用性评价,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建议及参考。方法 检索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发表的文献。英文数据库为Web of Science,Medline,CINAHL,Science Direct,Wiley Online Library,Springer Link,PubMed等;关键词为“mobile health application”、“smartphone application”、“mobile phone application”、“breast cancer”,中文数据库为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关键词为“移动医疗”、“智能手机应用”、“手机应用”、“软件”、“APP”、“乳腺癌”、“癌症”等。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乳腺癌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的功能以监测和管理症状,饮食运动及心理方面的健康教育为主。程序可用性评价大多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量性研究以问卷评估为主,质性研究多采用小样本的访谈。评价对象大多针对目标患者用户,评价场所多是远程评价,极少数在可用性实验室进行,评价工具多针对有效性进行的问卷及使用感受的文字转录,不同研究之间评价要素没有统一且差别很大。结论 移动医疗产品可用性评价的规范实施理应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下一步亟需构建可用性评价指南规范流程,严谨研究设计、个性化设置评价要素,扩大评价对象的范围,规范场所与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国际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时下研究热点,以期为国内开展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2009—2019年收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的英文文献,文献类型为Article,利用CiteSpace(V.5.6.R2版本)软件对国际移动医疗应用程序领域的研究机构、来源期刊、被引文献、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4705篇文献,国际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研究呈持续性增加趋势;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和期刊分别是华盛顿大学和《JMIR Mhealth and Uhealth》;通过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共现聚类得出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可行性研究、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干预性研究、疾病管理和自我保健、移动医疗应用程序评价4个研究热点。结论为推动我国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研究的发展,建议未来研究人员应及时关注国际权威机构、期刊的研究成果,借鉴国际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研究知识基础,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应用程序研发之路。同时应规范设计研究方案,开展高质量干预性研究,并尽快构建我国移动医疗应用程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国、内外慢性病照护领域有关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研究,并重点关注其构建和检验方法,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六大数据库,主要包括英文数据库(CINAHL、Springer、Elsevier、Proquest及Pub-Med)和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搜索时间为2004-2014年,英文关键词为"smartphone app"、"smartphone application"、"mobile phone application",中文关键词为"智能手机应用"、"手机应用"等。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纳入研究所构建的应用程序多以症状记录及健康教育功能为主,辅以与医护人员在必要时的远程交流,大部分通过专家咨询法以及针对目标人群的访谈法构建。检验方面则以小样本的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相结合为主,通过访谈法及问卷法了解患者有关应用程序的用户体验,以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结论在对移动医疗需求如此迫切的时代背景下,下一步急需总结针对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不同目标人群等的理论和方法学指导,为后续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而为日益增多的慢性病患者带来切实的帮助和利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分析与整合心力衰竭患者应用移动医疗应用程序(App)进行自我管理的心理体验。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PsycINFO、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心力衰竭患者应用移动医疗App自我管理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2年12月30日。按照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2016)评价文献质量, 并采用汇集性整合方法整合结果。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 提炼出32个明确的研究结果, 归纳形成7个新类别, 最终综合得出3个整合结果(心力衰竭患者应用移动医疗App的积极体验、心力衰竭患者应用移动医疗App的风险挑战、心力衰竭患者对移动医疗App的偏好和期望)。结论移动医疗App为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效果得到多数心力衰竭患者的肯定, 患者感知到明显益处。未来研究应根据患者及家属个性化需求丰富App的功能内容及参与形式, 探索居家远程健康管理干预模式, 促进移动医疗App...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电子游戏在恶性肿瘤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文章进行范围审查,为其临床推广应用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JBI范围综述指南为指导,使用检索词在8个中英文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1月1日,对纳入文献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均为英文文献,发表时间为2006年—2020年;纳入研究的8个不同的电子游戏主要基于移动应用程序和网页,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内容。电子游戏的效果评价主要包括电子游戏内容的可接受性、患者满意度和患者结局指标。结论 :电子游戏在恶性肿瘤患者健康教育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但目前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健康教育为目的的电子游戏是未来临床健康教育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国内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自我管理研究的热点。方法检索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COPD患者自我管理的相关文献, 检索时限为2013年1月1日—2023年6月30日。采用CiteSpace 5.8软件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检索共获得中文文献641篇, 英文文献1 192篇。国内COPD患者自我管理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健康教育、延续护理、康复护理等;国外COPD患者自我管理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移动健康、远程医疗等。结论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有关COPD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热点, 为未来COPD患者自我管理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在提高慢性病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应用程序的研发、应用及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检索相关文献,分析总结用于提高慢性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的设计特点及应用情况。结果 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应用程序的需求调查、应用程序的构建及应用等方面。结论 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在提高慢性病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改善其临床结局方面有突出优势。在相关应用程序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个性化功能定制、交互功能、不良药物治疗依从性行为预警、信息支持、激励机制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和整合癌症患者使用移动医疗工具体验的质性研究,为改善移动医疗工具技术提供依据。方法 在Web of Scienc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Scopus、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关于癌症患者使用移动医疗工具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2月。结果 共纳入13篇研究,提炼出33个明确的研究结果,将相似的研究结果归纳形成10个新类别,最终综合得出4个整合结果:癌症患者使用移动医疗工具的益处;癌症患者使用移动医疗工具的挑战;癌症患者使用移动医疗工具的影响因素;癌症患者使用移动医疗工具的期望和偏好。结论 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应该关注和了解癌症患者使用移动工具的体验,根据其意愿及反馈提升技术,丰富功能,进一步指导和规范其对移动医疗工具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索胫腓骨骨折患者疼痛管理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为患者的疼痛管理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文献数据库,中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英文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起至2020年3月,检索文献包括随机对照实验、系统评价、证据总结等,文献质量评价和证据分级均使用JBI卫生保健系统的标准。结果最后纳入17篇文献,包括9篇随机对照试验,4篇meta分析,4篇指南。从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疼痛管理,包括健康教育、超前镇痛、术后多模式镇痛等多方面,得出最佳证据16条。结论疼痛是引起骨折患者术后不舒适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为围手术期患者疼痛管理相关计划提供了循证证据支持,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评价癌症领域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构建方法,进一步规范癌症领域手机应用程序的构建。方法 计算机检索多个数据库,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19年12月。纳入癌症领域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构建研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13个研究,癌症领域智能手机APP构建的总体步骤是以科研人员为核心,以癌症患者需求为导向,明确APP功能定位后,研究人员与医护专业人员、专家和技术开发人员紧密配合设计研发并进行检验的过程。结论 癌症领域智能手机APP构建方法的严谨性直接影响干预效果及研究结论的真实与准确性,研究者需重视APP的构建过程,组织多学科团队,采用严谨的构建方法,形成高质量的APP,以期更好地满足癌症患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Mobile health care technology (mHealth) has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and clinic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disasters. This study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health care and computing published in the past five years to determine the types and efficacy of mobile applications available to disaster medicine, along with lessons learned. Five types of applications are identified: (1) disaster scene management; (2) remote monitoring of casualties; (3) medical image transmission (teleradiology); (4) decision support applications; and (5) field hosp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systems. Most projects have not yet reached the deployment stage, but evaluation exercises show that mHealth should allow faster processing and transport of patients, improved accuracy of triage and better monitoring of unattended patients at a disaster scene. Deployments of teleradiology and field hospital IT systems to disaster zones suggest that mHealth can improv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patient care. The key problems include suitability of equipment for use in disaster zones and providing sufficient training to ensure staff familiarity with complex equipment.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providing unbiased observations of the use of mHealth in disaster medicine. Case T , Morrison C , Vuylsteke A .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obile technology to disaster medicine. Prehosp Disaster Med. 2012;27(5):1-9.  相似文献   

13.
文章总结了乳腺癌特异性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在化疗期症状管理中的应用,从症状评估、照护信息支持、应用程序的可用性分析及症状相关信息化干预方案的效果评价四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旨在为促进该群体的信息化症状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应用的模式与机制、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VIP、CNKI、CBM和WangFang Data数据库,纳入有关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应用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3年1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交叉核对,并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定性方法系统归纳总结。结果最终共纳入73个研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提供或开展适宜卫生技术的基层医务人员或推广组织人员、医疗机构及其相关负责人和接受适宜卫生技术治疗或服务的患者。主要涉及中医、西医、计划生育、妇幼卫生及社区卫生服务5个方面的适宜卫生技术的推广。研究结果显示,除政府主导型模式应用较广泛外,还有政府引导型、政府推动型、市场主导型及第三部门主导型4种模式。项目经费、组织管理、技术持有者、技术服务供需双方及技术等因素都会影响适宜卫生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推广应用的评价研究中,需求评价研究较少,单个过程评价研究内容较为局限,效果评价主要为横断面研究。结论本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可持续发展的适宜卫生技术推广模式需在充分考虑市场和人群客观需求的基础上,采用政府主导或引入第三部门主导模式,同时针对影响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应用的不同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在今后的评估研究中,仍需开展设计严谨的高质量研究,并采用综合的评价方法,全面评价适宜卫生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网络干预在痴呆老年人居家照护中应用的研究进行范围审查,以识别网络干预的要素及应用现状,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指导。方法 以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范围综述指南为方法学框架,检索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PsycINFO、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3月31日。对纳入文献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 纳入31篇文献,网络干预的要素涵盖提供信息和照护技能指导、同伴支持、与专业人员联系、决策支持、心理支持和自我照护指导。结局类型主要为对居家照护者和痴呆老年人的干预效果及可行性指标。结论 网络干预对痴呆照护者起到了积极影响,且多要素结合的个性化网络干预更受居家照护者欢迎。未来研究需结合分级诊疗模式和人工智能决策技术,探究在“互联网+护理服务”背景下实现个性化支持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WHO-FICs)理论,分析心肺运动试验(CPET)在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检索2013年1月至2021年4月,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关于CPET在肺癌患者中应用的研究。采用Scoping综述方法分析CPET应用于肺癌患者时的适应证与禁忌证、运动功能障碍、肺康复干预措施、评价方法和指标以及环境因素等。结果 基于WHO-FICs框架,本文主要从5个方面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主要疾病为不同病理类型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2C25),肺癌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CA22);肺癌患者进行CPET的障碍主要包括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和参与障碍;基于CPET的肺康复运动训练方法被划分为治疗类、预防类和健康促进类;评价工具及指标采用摄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氧脉搏、心率、血压、心电图、Borg量表、6分钟步行测试、健康调查简表(SF-36)等,并提供环境因素的分类和描述。结论 CPET在肺癌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术前评估及预后预测、运动处方制定及运动效果评估、抗癌治疗影响评估三个方面。基于WHO-FICs理论体系,CPET应用对象主要为NSCLC,肺癌最常见的并发症是COPD;肺癌肺康复是以功能障碍和需求为导向,基于CPET评估结果进行个体化治疗类、预防类和健康促进类的肺康复运动训练,旨在提高患者整体功能,优化肺癌患者健康结局。  相似文献   

17.
赵青  余洁  汤婷  颜涵  李现文 《护理学报》2019,26(9):32-36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了解我国移动护理应用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方法 通过万方、知网数据库检索2014—2018年我国移动护理相关文章,对纳入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并使用bicomb软件和gCLUTO 1.0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和双向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786篇期刊文献,获得高频关键词29个,聚类效果最集中的是辅助护理教学、延续性护理、社区人群健康教育及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结论 移动护理在辅助护理教学、延续性护理、人群健康教育及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是我国移动护理应用研究的研究热点;提高研究外部效度、整合计算机语言与护理专业语言、发展移动模式下护理实践理论是今后移动护理领域亟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In recent years, the use of mobile health applications (mHealth apps) to deliver care for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has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This study aimed to summarize the available evidence on developing mHealth apps to care for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nd identify the need for systematic efforts.MethodsA scoping review was performed according to Arksey and O’Malley’s framework, aiming to identify eligible research studies in PubMed, CINAHL, and Web of Science between January 2010 and December 2020. All identified studies were screened, extracted, and analyzed independently by two reviewers.ResultsA total of 676 studies were retrieved, and eight eligible studies were finally included. Four themes emerged: the involvement of patients and health professionals in the phases of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atients’ preferen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and the motivators to use mHealth apps. The results indicated promising prospects for using mHealth apps to care for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nd identified the need for systematic efforts to develop and validate relevant apps.ConclusionsThe attributes of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needs, and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data are vital components for developing mHealth apps for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dditionally, collaborative efforts, including patients, nurses, and other significant health professionals, should develop mHealth apps for breast cancer care. Additional research focusing on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mHealth apps for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is warrant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运用循证的方法 整合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非药物干预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医护人员对淋巴水肿开展规范化评估和管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各指南网站及中英文数据库有关乳腺癌患者淋巴水肿预防和管理的相关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等证据,检索时限为2016年1月—2022年1月。结果 共纳入25篇文献,包括6篇指南、4篇专家共识、15篇系统评价,围绕预防性干预、治疗性干预2个方面总结33条最佳证据。结论 该研究总结的证据可用于防治乳腺癌淋巴水肿,医护人员需结合文化背景、临床情境、患者意见,为淋巴水肿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