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东才  闫长祥 《山东医药》2008,48(39):50-51
对37例垂体微腺瘤患者行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微腺瘤切除术。对肿瘤的诊断、手术入路、肿瘤切除程度、术后症状和内分泌变化及术后并发症进行了探讨。结果37例均能经MRI检查得到初步诊断。肿瘤均全部切除。术后各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26例激素水平恢复到正常(93%)。9例术后发生轻微脑脊液鼻漏,12例术后发生尿崩,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大出血和感染病例。认为垂体微腺瘤应首选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术前准确的诊断和熟练的显微外科操作是提高肿瘤切除率和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神经导航系统引导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32例垂体瘤患者,术前行MRI或CT薄层扫描,将图像资料输入Brain LAB Vector Vision神经导航系统中进行三维重建,据此设计最佳手术入路,并对肿瘤及重要结构作标记;术中在神经导航系统的引导下寻找蝶窦前壁、鞍底、颈内动脉、海绵窦和斜坡等结构,切除肿瘤。结果32例均在神经导航引导下经鼻蝶入路顺利到达肿瘤部位,注册误差0.3~2.5mm;肿瘤全切除24例,次全切除6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26例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6例无变化,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神经导航引导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定位准确、肿瘤全切除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对142例垂体瘤患者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行垂体瘤切除术,结果全部切除115例,次全切除21例,大部切除6例,无手术死亡者,随访37.6个月临床症状均改善.认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行垂体瘤切除术具有微创、安全、高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垂体瘤手术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一侧半"经鼻-蝶窦入路切除术治疗高龄垂体瘤的效果,观察其对患者恢复情况、视觉功能和血清皮质醇(COR)、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的影响,同时对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前瞻性试验研究方法,选取62例高龄垂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行经口鼻下鼻中隔垂体瘤切除术治疗(n=31),观察组行神经内镜下"一侧半"经鼻-蝶窦入路切除术治疗(n=31)。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治疗效果、复发情况及治疗前后应激水平、视觉功能、垂体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根据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血管紧张素(Ang)Ⅱ、血管紧张素原酶(R)、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01)。(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74.19%,P<0.05),观察组肿瘤残留率、术后1年复发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肿瘤体积缩小率和激素水平降低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3)两组患者术后第2天COR较术前明显升高,ACTH明显降低,对照组术后第30天COR明显高于术前,ACTH明显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COR明显低于对照组,ACTH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30 d的VFI、MD均高于术前,而PSD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30 d的VFI、MD均高于对照组,PSD低于对照组(均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手术全切、肿瘤侵袭性、术后并发症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神经内镜下"一侧半"经鼻-蝶窦入路切除术治疗老年垂体瘤,对病灶的掌控能力更好,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有助于降低应激反应,改善视觉功能和垂体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效果。方法 46例垂体腺瘤患者均采用单鼻孔经鼻蝶窦入路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结果肿瘤全切39例,次全切或大部分切除6例,未能切除1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3例,尿崩症19例,视力下降2例。结论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是治疗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术式。术前准确评估病情、熟悉解剖和精湛的手术操作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自2014年1月~2019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行结直肠癌NOSES IV式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共纳入172例患者,分析患者一般资料、病理资料、术者经验、术中情况等临床资料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应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意义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172例患者中,共21例(12.2%)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常见并发症依次为腹盆腔感染(4.7%)、吻合口漏(3.5%)、腹腔出血(1.7%)、肺部感染(1.7%)、吻合口狭窄(1.2%)、直肠阴道瘘(1.2%)、肺栓塞(1.2%)、切口感染(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χ2=5.144,P=0.023)、术者经验(χ2=4.412,P=0.042)、手术时间(χ2=4.713,P=0.030)是影响NOSES IV式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OR=3.317,95%CI:1.024~10.747;P=0.046)是NOSES IV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手术时间≥135 min是结直肠癌腹腔镜NOSES IV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把握NOSES适应证、熟练灵活使用腔镜器械是降低NOSES术后并发症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技巧以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51例垂体腺瘤患者。对比手术前后视力视野变化、垂体内分泌变化,并分析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除垂体腺瘤46例、次全切5例,视力症状改善(改善率82.1%),内分泌功能改善,术后出现尿崩症12例(2周后均恢复),术中脑脊液漏9例(经同期手术修补后痊愈)。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具有安全、简便、微创等优点,是大部分垂体腺瘤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单侧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对垂体瘤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疾病复发情况、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及手术切除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我院60例垂体瘤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0例。研究组采用神经内镜下经单侧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下经单侧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术后第1天对比两组手术情况、肿瘤切除效果、入院时及术后第1天血清IGF-1水平变化情况、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疾病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肿瘤完全切除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清IGF-1水平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经单侧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效果显著,创伤小,可改善血清IGF-1水平,提高肿瘤切除效果,且安全性较好,疾病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治疗鞍区病变的疗效。方法鞍区病变患者54例,均采用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其中垂体腺瘤47例,行肿瘤全切术39例、次全切除术6例、部分切除术2例;Rathke囊肿3例,均行全切除术;颅咽管瘤3例,行全切除术1例、次全切除术2例;垂体脓肿1例行病灶清除术。10例次全切除+部分切除者,术后均行放疗。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发生暂时性尿崩症12例、脑脊液鼻漏4例、鼻腔出血2例、颅内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均恢复。术后随访6~24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激素水平降至正常26例,较术前降低50.0%以上10例。术后随访无复发或瘤体增大。结论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治疗鞍区病变创伤小、安全、肿瘤全切率高、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10.
老年喉癌手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喉癌病人手术并发症产生的相关性问题与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1997年10月~2003年10月收治住院的老年(≥60岁)组喉癌病人127例及非老年(<60岁)组喉癌病人60例的围手术处理资料.结果 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术后分别有23和6人次发生并发症,均为男性.老年组并发症以感染发生率最高,依次为咽瘘、肺内感染、气管造瘘口感染;其次是应激性胃炎、症状性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发生并发心肺衰竭、下消化道出血者较少;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不显著(χ2=2.288,P>0.05).术后并发症个体发生情况老龄组有单发也有多发,非老年组以单发为主,二组比较差异(χ2=170,P>0.01).术后并发症与手术方式的关系,实施半喉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显著(χ2=4.10,P<0.05),实施全喉切除术发生并发症二组差异不显著(χ2=2.928,P>0.05).而老年组本身实施半喉切除术与全喉切除术发生并发症的差异不显著(χ2=0.89,P>0.05).术后并发症与全身并存病的关系,无并存病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显著(χ2=11.79,P<0.01);有并存病患者二组差异不显著(χ2=0.039,P>0.05).而老年组本身无并存病患者与有并存病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差异不显著(χ2=1.77,P>0.05).结论 老年人机体功能差、并存疾病多,手术后易出现并发症.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加强围手术特殊问题的防范与处理,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经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手术(TVT-O)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老年女性SUI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疾病、既往手术史、检查结果、留置导尿管时间、对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老年女性TVT-O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82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3.22±4.14)个月。20例出现并发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留置导尿管时间(χ~2=1.230,P=0.003)、术前最大尿流率<15 ml/s(χ~2=0.823,P=0.018)、合并糖尿病(χ~2=1.115,P=0.008)、营养状况(χ~2=0.997,P=0.026)是老年女性SUI患者TVT-O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明确老年患者TVT-O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可能的高危人群术前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积极的干预,缩短术后留置尿管的时间以减少或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6年12月168例行肝切除术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31例(18.5%)患者术后出现感染性并发症,无再手术病例,均治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Alb水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手术距急性胆管炎控制的时间间隔(ISAC)、肝切除术范围和胆肠吻合术是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χ~2值分别为5.407、4.263、11.633、6.023、5.000、5.815,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胆汁性肝硬化[比值比(OR)=3.028,95%可信区间(95%CI):1.791~5.121,P=0.002]、ISAC4周(OR=1.539,95%CI:1.010~2.345,P=0.046)、胆肠吻合术(OR=2.389,95%CI:1.261~4.527,P=0.028)是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切除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切除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合并胆汁肝硬化、ISAC4周、胆肠吻合术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并改善这些因素有利于早期预防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直肠内脱垂(IRP)是引起排便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当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症状逐渐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需要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但目前IRP手术方式繁多,疗效报道不一。本文将探讨经腹与经会阴不同手术方式对IRP手术的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诊断为IRP并符合ODS的便秘手术患者,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所有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所有患者被分为经腹手术组(n=69)和经会阴手术组(n=101),其中经腹手术组又分为经腹直肠固定术组(n=28)和经腹直肠固定+乙状结肠切除术组(n=41)。评价指标: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患者住院天数、患者住院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等)和功能性指标(便秘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结局和疗效。 结果经腹手术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方面要高于经会阴手术组(t=3.124,1.497,0.524,1.765;P<0.001)。两组患者在术后早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1,P>0.05),而在术后晚期并发症比较,经腹手术组要高于经会阴手术组(χ2=6.844,P=0.009)。经会阴手术组术后复发率高于经腹手术组(χ2=4.777,P=0.029)。两组患者手术后Wexner便秘评分均显著降低(t=22.126,31.324;P<0.001)。经腹直肠固定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方面要低于经腹直肠固定+乙状结肠切除术组(t=1.782,0.926,0.421,3.41;P<0.05)。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及晚期并发症、复发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9,0.333,0.885;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Wexner便秘评分、主观有效性及满意度评价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6,χ2=0.430;P>0.05)。 结论经腹与经会阴手术治疗IRP患者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术后疗效。经腹手术入路有更好的便秘缓解率及更低的复发率,而经会阴手术对特定人群仍然具有较低并发症率、更好的卫生经济学优势等优点。额外增加乙状结肠切除术并不能增加经腹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列线图模型。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相关手术信息资料。共纳入204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35例,女性患者69例;病理TNM分期0期11例,Ⅰ期42例,Ⅱ期62例,Ⅲ期89例。根据2009版改良Clavien-Dindo手术并发症分级标准对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级,将Ⅱ级以上的并发症定义为临床有意义并发症。分析患者一般基线特征、病理特征及手术相关信息特征与临床有意义并发症发生之间的关系,对临床变量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运用R软件(R4.0.3)绘制列线图临床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及C-index验证和评价列线图模型。 结果204例患者中,共有39例(19.11%)患者出现临床有意义并发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依次为吻合口漏(14例,9.03%;行Dixon术式和结肠肛管吻合术共155例)、肠梗阻(14例,6.86%)、肺部感染(13例,6.37%)、肠造口相关并发症(5例,5.95%;包括Miles术式、Hartmann术式预防性造口共84例)、术后出血(9例,4.41%)、腹腔感染/盆腔感染(6例,2.94%)、排尿困难/尿潴留/尿路感染(5例,2.45%)、切口感染(3例,1.47%)、静脉血栓(1例,0.49%)。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疾病(χ2=6.677,P=0.010)、既往腹部手术史(χ2=5.260,P=0.022)、术前白蛋白<40 g/L(χ2=9.495,P=0.002)、术前CEA增高(χ2=4.976,P=0.026)、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7 cm(χ2=6.683,P=0.010)、术中出血量>100 mL(χ2=10.694,P=0.001)是直肠癌术后出现临床有意义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合并基础疾病(OR=2.770,95% CI:1.175~6.531,P=0.020)、既往腹部手术史(OR=2.538,95% CI:1.023~6.295,P=0.044)、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7 cm(OR=2.376,95% CI:1.077~5.239,P=0.032)、术中出血量>100 mL(OR=3.154,95% CI:1.339~7.427,P=0.009)、术前白蛋白<40 g/L(OR=3.403,95% CI:1.514~7.653,P=0.003)是直肠癌根治术后出现临床有意义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构建直肠癌术后有临床意义并发症列线图临床预测模型,合并基础疾病78分、既往腹部手术史72分、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7 cm为74分、术前白蛋白<40 g/L为100分、术中出血量>100 mL为80分,各因素积分总和即为总分,总分对应的概率即为该模型预测直肠癌根治术后有临床意义并发症发生率。区分度测试结果显示该模型AUC值为0.775(95% CI:0.694~0.855),重复抽样内部验证校正后C-index指数为0.747,校正曲线显示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具备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合并基础疾病、既往腹部手术史、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7 cm、术中出血量>100 mL、术前白蛋白<40 g/L是直肠癌根治术后出现临床有意义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充分的术前评估、营养支持和术中精细操作、减少出血量是降低直肠癌患者术后出现临床有意义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直肠癌根治术后出现临床有意义并发症的概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术前血清尿酸与三尖瓣外科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体外循环下三尖瓣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前血清尿酸水平的四分位数进行分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术前尿酸水平与术后AKI的相关性及剂量反应曲线关系。结果:研究共纳入230例患者,有43例(18.7%)患者发生术后AKI。在校正多种因素的影响后,RCS分析提示术前血清尿酸水平与术后AKI发生呈现线性关系(非线性检验P=0.07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尿酸每增加10μmol/L,术后发生AKI的风险增加5%(OR=1.05,P=0.186)。发生术后AKI的风险,以Q1组患者为参照,Q2组患者是4.6倍(OR=4.62,P=0.0952);Q3组是8.0倍(OR=8.01,P=0.0147);Q4组是7.9倍(OR=7.92,P=0.0165)。尿酸浓度分组越大,术后发生AKI的风险越高(趋势性检验P=0.0114)。结论:AKI是三尖瓣外科术后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科Apgar评分和结直肠-生理和手术危险度评分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8年9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接受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资料。全组177例。回顾计算每例患者的外科Apgar评分(SAS)和结直肠-生理和手术危险度评分(CR-POSSUM)。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无并发症组和有并发症组。根据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为严重并发症组和无或轻微并发症组。严重并发症定义为Clavien-Dindo分级III级以上的并发症。 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术中SAS评分和CR-POSSUM评分均不能预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单因素分析还发现:仅术中SAS评分可预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χ2=6.127,P=0.013),而CR-POSSUM评分不能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发现术中SAS评分预测患者结直肠癌术后发生并发症的AUROC为0.605±0.043[(95%可信区间:0.521~0.689),P=0.017]。取截尾值为9时,术中SAS评分预测患者结直肠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敏感性58.8%和特异性60.0%。 结论术中SAS评分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相关,但是预测能力中等,需要配合其他工具共同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012年11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用单变量分析法和多变量分析法分析所研究因素与术后主要并发症的相关性,确定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4.31%,病死率为3.45%;发生率较高的是胰瘘、胃排空障碍和感染。BMI、术前血总胆红素(TBIL)水平、术前胆道感染和术者经验等因素是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因素(P均〈0.05)。经多变量分析,BMI、术前血TBIL水平和术者经验是术后近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BMI、术前血TBIL水平和术者经验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12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lavien-Dindo分级系统统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法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4.10%(20/83),依据Clavien-Dindo分级系统,Ⅰ、Ⅱ、Ⅲ、Ⅳ、Ⅴ级并发症分别有5、3、10、2、0例。行全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行手助式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59%vs 15.00%,χ2=3.966,P=0.046)。单因素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是否使用手助器、是否行食管胃底静脉结扎术及ASA分级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 B级和ASAⅢ级均是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0.328,95%可信区间(95%CI):0.129~0.834,P=0.023;OR=0.294,95%CI:0.150~0.573,P0.001)。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Child-Pugh分级和ASA分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2008年6月至2015年2月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及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福建省立医院南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430例消化道早癌(449处病灶),按术后出血情况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内镜治疗情况及术后病理结果等因素与ESD术后出血的关系。结果 430例消化道早癌(449处病灶)行ESD治疗,16例(3.7%)发生术后出血。按是否发生术后出血分成出血组(n=16)和未出血组(n=433)后,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患者年龄(t=0.465,P=0.642)、性别构成(χ2=0.035,P=0.642)、是否有糖尿病(χ2=0.647,P=0.421)、是否有冠心病(P=1.000)、病灶大小(t=1.598,P=0.111)、是否≥2个病灶(P=1.000)、病变部位(χ2=6.183,P=0.289)、操作时间(t=1.335,P=0.201)、病理分级(χ2=0.687,P=0.709)、病变浸润深度(χ2=0.134,P=0.714)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是否有高血压病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3,P=0.02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高血压病是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58,95%CI:1.227~9.186,P=0.018)。结论 高血压与消化道早癌ESD术后出血密切相关,伴有高血压者ESD术后出血风险大。  相似文献   

20.
马英花 《山东医药》2011,51(43):33-33
垂体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可引起多种内分泌症状及多脏器、器官损害。2010年5月-2011年4月,我们共对39例垂体腺瘤患者行单鼻孔经蝶入路手术,其中19例术后出现不同类型并发症。现分析并发症发生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