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支持的疗效、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4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早期肠内营养组(EEN)和对照组(常规禁食、补液),每组20例.EEN组为术后6 h应用肠内营养.观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指标:肛门排气与排便时间;监测术前及术后第8天营养指标:体重、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TLC).结果 EEN组术后排气与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P<0.05).EEN组PAB及TLC明显升高(P<0.05);术后体重减轻较对照组少.结论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有效.精心的护理是确保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非胃肠道手术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择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且于2013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入院的患者60例,对这60例患者按奇数、偶数诊疗的先后顺序分组,一组给予早期静脉营养支持(参照组30例),而另一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研究组30例).对两组非胃肠道手术严重多发伤患者经不同营养支持后的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以及肛门排气时间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治疗后参照组与研究组的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差异显著(P<0.05).参照组与研究组之间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非胃肠道手术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的营养状况恢复以及肠道功能恢复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吴枫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2):180-181,18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改进策略在胃癌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5例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肠内营养组术前营养风险筛查结合肠内营养支持、术后早期少量肠内营养支持加后期全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术后由中心静脉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化验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第1、3及7天的白清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A(SIgA);记录患者肛门排气时间;记录住院期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发生率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术前白蛋白水平无明显区别,术后第1、3及7天均高于对照组(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肠内营养组术后Ig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05)。肠内营养组术后平均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均<0.05)。两组均无重大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营养风险筛查结合预防性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术后早期的营养状况与胃肠道免疫功能,术后早期少量肠内营养患者耐受性好,并发症少,并有助于改善患者胃肠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经验。方法:选取胃癌根治术患者11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58例,术后给予肠外营养治疗。结果: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观察组1例发生吻合口瘘,经暂停肠内营养,情况稳定后再继续管饲,1个月后痊愈出院。1例发生严重腹泻,经用肠道解痉药及收敛药及更换营养液后,13 d出院。结论:胃癌根治术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的,具有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同时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6例食管癌贲门癌分为肠内营养(EN)和静脉营养(PN)两组,每组48例。于营养支持前后测定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EN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在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有显著作用,可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史和平  刘韬 《医学综述》2014,(24):4568-4569
目的分析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机体恢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于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行胃癌根治术(D2)的41例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20例)行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机体恢复及免疫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及2436 h的肛门排气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经营养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CD3+、CD4+、CD8+和CD4+/CD8+比值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机体恢复促进作用较大,可显著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促进患者胃肠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对大肠癌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大肠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患者实施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肠内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和炎症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转铁蛋白(TFN),白蛋白(Alb)及前白蛋白(P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CD_4~+、CD_4~+/CD_8~+比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D_8~+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CD_8~+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术后实施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能够显著改善术后患者营养状态与免疫功能,减少炎症反应和术后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底贲门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支持及护理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将40例胃底贲门癌全胃切除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EN组术后24 h开始应用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常规禁食、补液、胃肠减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饮食时间及不良反应;监测术前及术后第9天患者的体重、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TLC)。结果所有患者在观察期无死亡,无严重不良反应,EN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恢复饮食时间提前(P<0.05)。EN组PAB及外周血TLC、体重都明显升高(P<0.01);血清ALB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后改良式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既能改善营养状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又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积极主动的护理是确保改良式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肝胆外科手术患者肠道功能恢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科收治84例需实施肠内营养的肝胆外科术后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行常规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并作统计性分析。结果:实施肠内营养后,观察组患者的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预后营养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够促进肝胆外科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加快肝胆外科患者康复的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胃癌和食管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328例胃癌和食管癌手术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EN)226例和静脉营养对照组102例。两组患者术前1d、术后第7d分别测定生化指标、免疫指标和体重,观察其肛门排气时间,术后1d称体重,并结算营养支持费用。结果:术后7d,两组比较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IgA、IgG、IgM、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营养组高于对照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生化指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或排便时间比对照组提前(P<0.05),住院时间短(P<0.01),住院费用低(P<0.05)。结论:在胃癌和食管癌患者术后使用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可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早期恢复,所需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间歇性肿瘤减灭术在晚期卵巢上皮性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间歇性肿瘤减灭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辅助化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临床特征及术后生存状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3年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间歇性肿瘤细胞减灭术提高卵巢上皮性癌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胃癌病人术后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接受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3)。对照组为单纯早期肠内营养治疗(EEN组),观察组为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PEEN组)。比较2组病人术前、肠内营养液输注后1 d、肠内营养液输注后5 d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炎症指标。结果观察组病人肠内营养胃肠道并发症(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病人首次通气时间、恢复经口饮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1);2组病人术前外周血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5 d外周血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结论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促进胃癌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降低肠内营养胃肠道不耐受发生率,降低术后应激反应程度,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相似文献   

13.
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胃肠手术后病人分成肠内营养组(EN组 ,18例 )、肠外营养组 (PN组 ,16例 )和对照组 (2 0例 ) ,EN组接受能全力肠内营养液 ,共 7天。术后第 3和第 7天测定血浆蛋白、肝肾功能、血糖、淋巴细胞计数、IgG、IgA、IgM和体重 ,临床观察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不良反应和营养支持费用。结果 :肠内营养组血白蛋白、前白蛋白术后 7天明显升高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明显提前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术后体重均有下降 ,研究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其他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改善营养状态 ,并且安全可行 ,营养支持费用仅为肠外营养的 1 3。  相似文献   

14.
王杉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407-3408
目的探讨肠内和肠外营养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58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肠内营养组(EN)和全肠外营养组(TPN),EN组术后进行常规处理,TPN组术后应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等作为营养素来源。术后第11天对2组患者进行实验指标测量并比较。结果①术后EN组胃肠道排气功能恢复时间和排便功能恢复时间均快于TPN组,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术后2组患者的体重均减轻,但TPN组手术前后的体重差大于EN组手术前后的体重差,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进行肠内营养可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和营养状况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应用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对营养及免疫的影响.方法67例胃肠道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组(GLN组,n=35)和常规肠内营养组(EN组,n=32).GLN组术后18 h内经鼻空肠管输注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液,对照组术后48~72 h后输注普通肠内营养液,两组热卡、氮量相同.比较术前1 d、术后7 d体重、总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IgG、IgM、IgA、CD4、CD8、CD4/CD8的变化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和费用.结果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病例,GLN组体重,前清蛋白水平,IgA、CD4、CD4/CD8水平明显升高(P<0.05),术后肛门排气和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降低(P<0.05).结论胃肠肿瘤术后早期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对改善患者机体的营养及免疫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 5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N组(肠内营养支持)和PN组(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的术后恢复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PN组(P<0.05)。而PN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较EN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出现并发症共16例次,EN组的并发症明显少于PN组(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腹部术后患者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腹部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1例,实验组留置鼻肠管,于术后12h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照组留置鼻胃管,以肠外营养为主,等肠蠕动恢复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生活指标、生化指标、胃肠道恢复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及营养代谢障碍,营养支持后7d血清蛋白呈上升趋势,但两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糖均较营养支持前下降,两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肠蠕动恢复及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结论:腹部术后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能够较好的满足患者代谢需要,改善肠道功能,纠正代谢紊乱,减轻患者胃肠不耐受症状,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刘博 《安徽医学》2014,(2):209-21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手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组)与对照组(TPN组)各24例。所有患者在术后综合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直到经口进食;治疗组留置液囊空肠营养管,术后先行静脉营养支持,第3天开始经空肠营养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7天的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变化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及日均住院费用。结果治疗组肠功能恢复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手术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与手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7天时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均升高,以治疗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第7天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均较手术前降低,以治疗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及日均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有利于肝脏功能恢复、降低医疗费用以及缩短住院时间,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手术后的首选营养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鼻饲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近期营养状态及机体组成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手术胃窦癌患者31例,手术方式均为远端根治性胃大部分切除(毕Ⅱ式吻合,无远处转移及种植),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于术后24h后开始经鼻饲空肠营养(百普力),第1天输注500ml,第2天开始加至1000ml,第3天1500ml,连续使用至术后第10天。对照组术后3d完全周围静脉营养(热量25kcal·kg-2·d-1,糖脂比6:4,氮热比1:120)。术后第4天予以半量静脉营养,不足部分依靠患者自主进食,术后第7天,停用营养支持,完全依赖自主进食。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0天检测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体质量及机体组成[脂肪群(FM)、非脂肪群(FFM)]。结果 2组术后前白蛋白、白蛋白均较术前明显下降,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体质量、FM、FFM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体质量、FFM下降较治疗组更加明显(P<0.05),而FM下降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食欲、饮食量、餐后饱胀评分较对照组更佳(P<0.05),而灼心感、呕吐、腹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并发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被动的经鼻肠管持续滴注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及机体组成。  相似文献   

20.
张小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1254-1255
目的:研究早期胃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57例,采用早期肠内营养;B组57例,早期肠外营养。比较两组入院第1、7、14天的血清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同时观察两组胃肠道功能紊乱、院内感染发生率及GCS恢复情况。结果:A组在以上3个时间点的各项蛋白、免疫功能及GCS等指标明显优于B组,且A组胃肠道功能紊乱及院内感染发生率较B组明显减少。结论:早期适量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有一定疗效,并且可以降低胃肠道功能紊乱及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