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推针治疗老年慢性失眠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失眠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达40%~70%[1],研究[2]表明,失眠不仅是睡眠的生理紊乱,也是心理紊乱,88.06%的失眠患者处于焦虑状态,因此,失眠是亟待解决的老年健康问题。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以镇静催眠药为主,但不良反应明显,易造成药物依赖。笔者运用黄廷翼推针疗法[3]治疗老年慢性失眠及其焦虑状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确的慢性精神障碍疾病,涉及情感和行为、感知觉、思维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不断加重或恶化,最终出现精神残疾,社会功能严重下降,是目前全球经济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病因、发病机制至今未明,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目前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应用可提高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然而30%~60%患者的治疗效果仍不尽人意[1]。临床中,常以多种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但联合使用不恰当时,会降低药效,也易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2]。近年越来越多临床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疗法且应用日渐普遍[3-5]。中医将精神分裂症归属“癫证”“狂证”范畴,认为心脾两虚、神失所养为该病的重要病机和证候[6],治疗以健脾、养心、安神为原则。自拟健脾养心安神汤是基于《正体类要》之归脾汤化裁而成,针对心脾两虚证而设。本文笔者在西药阿立哌唑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健脾养心安神汤治疗本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特发性耳鸣是指原因不明、非器质性疾病所导致的主观性耳鸣,美国听力学会对耳鸣的定义为“非外部声音产生的听觉感知,常被形容为嘶嘶声,嗡嗡声或尖叫铃声”[1],可伴或不伴有听力下降、睡眠障碍、烦恼、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2]。随着现代生存压力增大、饮食及生活作息失调、基础疾病增多,耳鸣发病率逐步升高。西医药物治疗主要以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及糖皮质激素等为主[3],但是效果不理想,中医治疗耳鸣已有数千年历史,而针灸治疗耳鸣因其有良好的疗效且安全、副作用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正>更年期综合征(MPS)多是由于女性绝经前后机体激素水平降低、卵巢功能衰退所致,属临床常见精神障碍病症,临床以潮热、出汗、耳鸣、失眠、外阴瘙痒、头痛等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目前临床多通过采用西药治疗,虽能缓解病情,但难以从根本上消除病因,整体疗效欠佳[2]。中医认为,MPS属“疲劳”“郁症”等范畴,主要由肾气渐衰、天癸渐绝、肝郁失养、情绪不舒起病,故主张以疏肝益气、补肾滋阴、益气生精之法治疗[3]。地贞颗粒属中成药制剂,其主要由女贞子、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属于中医“中风”范畴,病因病机复杂,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病死率高等特点[1]。患者卒中后由于脑血管损害及精神心理压力,常常出现头痛[2]、失眠[3]、抑郁[4]等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章从痰瘀理论入手,通过分析痰瘀致病源流、中医对卒中后头痛的认识与发展、痰瘀与卒中后头痛,认为痰瘀互结、痹阻脑络是卒中后头痛反复发作的关键,提出痰瘀同治、健脾化痰、活血通络为主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膝骨关节炎(KOA),是一种退行性关节疾病,通常是关节磨损和关节软骨逐渐丧失的结果[1]。流行病学显示[2]我国症状性KOA(诊断明确,存在膝关节疼痛等症状且需要就诊)的患病率为8.1%,女性高于男性。KOA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膝关节疼痛,僵硬和肿胀,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恶化,最终可能导致残疾。KOA的治疗包括保守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虽然药物可以帮助减缓KOA关节的退行性病变的进展,但目前[3]并没有有确切疗效用于治疗KOA的药物。KOA属中医“痹证”、“骨痹”、“筋痹”、“骨痿”、“筋痿”等范畴,  相似文献   

7.
<正>詹强,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名中医,提出“平秘论”“三部三层”“经痹点”“探穴针法”等众多观点及疗法[1-5]。詹师的“平秘论”体系强调无论何种治疗,都是令机体重建平衡或建立疾病状态下的新平衡,重归阴平阳秘,而非单纯消灭疾病[1-4]。探穴针法为该体系下的特色疗法之一,不仅松结解痉止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正>IgA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无症状性血尿与进行性肾功能不全[1]。中医学对IgA肾病并无特定阐述,根据其临床表现常归属于“血尿”“尿浊”等范畴,若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癃闭”“关格”等[2]。中医药治疗IgA肾病优势独特,疗效显著,但不同医家对IgA肾病的病情认识不同,因此缺乏系统的中医治疗方案[2]。  相似文献   

9.
<正>急性泪小管炎是眼科少见泪窍疾病,在泪器疾病中的临床发病率仅为2%[1],主要症状为按压时泪小点有脓样物质流出。但因其发病隐匿,容易误诊为结膜炎、泪囊炎、睑腺炎等[2],误诊率高达88%[3]。尽早明确诊断,并予以有效的治疗可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泪小管功能[4]。西医主要治疗手段为冲洗、切开、置管等方式[5],但存在破坏泪小点、泪小管反应增生等弊端[6]。该病属中医“漏睛疮”范畴,也称“眦漏症”。本例患者根据中医“内眦属心”理论辨治,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臀肌挛缩症(GMC)是注射、手术或先天因素引起臀肌和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导致髋关节处于外展外旋位,髋关节前屈、内收受限,表现出特有步态和体征。中医将GMC归于“筋伤”或“痹症”范畴,损伤引起气血痹阻不通、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肢体失于濡养见酸痛不适,活动困难[1]。针刀是结合中医针刺和现代手术的微创技术,有效松解瘢痕,改善微循环,降低疼痛,对GMC患者疗效较好[2]。术后康复疗法亦十分重要,推拿作为康复疗法之一,舒筋解挛,活血通络理气[3]。  相似文献   

11.
<正>乳痛症(mastalgia)泛指以一侧或双侧乳腺组织疼痛为表现,其发病机理不同,治疗效果各异的一组疾病[1]。临床中约70%育龄期妇女罹患此病[2]。中重度乳痛症甚至可引发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4]。目前,针对该病的确切病因尚无一致定论,现代医学主要以心理安慰、生活饮食调控、激素以及非甾体抗炎药等对症治疗为主,但因月经不规则、子宫内膜增厚等副作用而临床使用受限[5-7]。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乳痛症优势明显,是目前国内主要的治疗手段。中医内治法包括辨脏腑论治、分型论治、中医周期疗法等;中医外治法包括针灸、穴位贴敷、湿热外敷等[8-9]。中医学认为,肝为女子之先天,若肝经气血失调,易发生经带胎产及乳痛诸疾,认为肝郁气滞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亦是临床最常见的证型[10]。导师王宽宇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乳康汤从肝论治周期性乳痛症,临床每取良效。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面神经炎与茎乳孔内非特异性炎症有关,导致水肿、神经缺血和受压,治疗以抗病毒、营养神经等药物缓解症状为主[1]。本病属中医"口僻"范畴,正气亏虚、卫外不固、风热或风寒侵袭面部经络,面部气血痹阻,经筋失养而发病,治疗应以祛风通络、舒筋活血为主。针灸治疗面神经炎是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认定的64种针灸适应证之一[2]。现将近5年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耳鸣指在没有外部声刺激的情况下有意识地感觉到耳内或颅内有声响感觉[1]。当前耳鸣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成年人发病率约为10%~15%[2],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西医认为神经性耳鸣的发生可由听觉中枢、耳蜗病变和神经传导路径病变引起[3]。西医现没有用于预防、治疗或恢复听力的专用理想药物,多采用营养神经、抗氧化、改善内耳微循环等药物及松弛训练、掩蔽疗法、心理调适等方法治疗。而中医对耳鸣的治疗方式多样,包括中药、针灸、耳穴刺激如压豆等,临床疗效确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失眠是指无法进入睡眠或睡眠维持障碍,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从而精神和体力未能得到良好的恢复的症状[1]。镇静催眠类药物在失眠症的治疗初中期效果明显,能有效改进睡眠,但易产生药物依赖现象需长期服用。大量的文献研究发现中医疗法在失眠的治疗中效果明显[2-5],尤其针灸疗法以其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等的优势在失眠症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各医家在利用针灸治疗失眠时具体方法各异,龚丽康等[6]查阅近5年针灸治疗失眠类相关文献总结出,针灸治疗失眠有单纯针刺、针刺结合艾灸、针刺结合放血、电针疗法、激光针灸疗法等,经过临床试验,这些方法治疗失眠都具有明显疗效,但各方法之间疗效差异尚无比较研究。如何更好地提高针灸疗法治疗失眠的疗效仍是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笔者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结合脐腹灸疗法,从调理阴阳论治,以任督二脉为基本,调理一身之阴阳,使阴阳调和以治失眠之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及周围组织发生退行性病变后,纤维环破裂,髓核单独或者连同纤维环向外突出,压迫刺激神经根或窦椎神经而引起的以腰痛或腿痛腿麻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综合征[1]。腰间盘突出症在传统医学中没有专门的论述,根据该病的病位、病因、及临床表现等,此病应属于《黄帝内经》中“腰痛”“痹病”及“肾虚”等范畴[2]。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首选中医药保守康复疗法[3]。赵文海教授40余年来致力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白癜风是一种以皮肤或黏膜出现白斑为特征的疾病,是皮肤科临床的常见疾病,中医又称为“白癜风”或“白驳风”。主要表现皮肤黑素细胞脱失,导致白色斑点,发病人数占世界人口0.5%~1%,不同种族、肤色、男女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1]。其发病主要机制是氧化应激、黑素细胞自毁、自身免疫、遗传因素等,目前治疗白癜风手段主要分为类固醇治疗、光疗、植皮疗法等,以及新兴的分子靶点[2]。  相似文献   

17.
<正>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心血管病中致残和致死的最主要原因。Framingham研究显示,心力衰竭患者的年平均死亡率为21%[1]。心衰住院患者出院2~3月内死亡率和再入院率高,这一出院后早期阶段被定义为“易损期”,属于不良预后高危阶段[2-4],此阶段的有效干预对心衰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中医在心衰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芪苈强心胶囊即为此经验凝聚创新药物,2014及2018中国心力衰竭指南中肯定了其治疗心衰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肩周炎为临床常见病,好发于长期伏案工作或从事体力劳动的50岁左右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1]。该病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肩部疼痛和肩关节功能受损,导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治疗该病以非手术疗法为主,西医以口服非甾体类药物、痛点封闭、红外线照射等为主要治疗手段,但疗效不甚理想;中医治疗包括中药内服、穴位揿针、推拿拔罐等,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和副作用小等优势[2-4]。  相似文献   

19.
<正>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rUTI)是指尿路感染6个月内发作≥2次,或1年内发作≥3次[1],属中医学“劳淋”范畴,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绝经女性尤为严重[2]。目前,抗菌药物在急性发作期治疗作用显著,而在发作间期的预防功效存在长期使用耐药菌增加且复发率高等问题[3]。中医药对rUTI病因及发病机制多有论述[4,5],部分医家提出分期论治,主张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予以益气养阴、补肾扶正等[6,7]。本文立足rUTI临证以女性为主且以老年为主体的现状[8],结合老年女性生理特点,总结长期临床实践《医学衷中参西录》和《张氏医通·淋》的心得体会,探讨从脾肾论治老年女性rUTI,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该病开拓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正>喉接触性肉芽肿(laryngeal contact granuloma,LCG),亦称为非特异性肉芽肿、声带接触性肉芽肿、声带突肉芽肿,是一种肉芽增生性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性病变[1-2],多以声嘶、发声疲劳、咽异物感为主要症状。研究[3]发现单纯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术后复发率超过90%。口服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的保守治疗有用药周期长、患者依从性低、药物不良反应多等问题[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