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讨农村留守中学生自尊、欺凌、羞耻倾向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中学生欺凌行为问卷、中学生羞耻感量表和青少年自伤行为调查问卷对辽宁省4所学校760名初一至高三农村留守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46名农村留守中学生有自伤行为,检出率为19.21%;自尊、欺凌、羞耻倾向分别与自伤行为均存在显著负相关(r=-0.472~-0.131,P 0.01);欺凌与羞耻倾向在自尊与自伤行为之间具有多重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9.54%;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在"自尊→欺凌→自伤行为"路径中,欺凌的中介效应值为-0.029 (95%CI:-0.042~-0.141),表明欺凌在自尊与自伤行为间起部分中介效应;在"自尊→羞耻倾向→欺凌→自伤行为"路径中,羞耻倾向和欺凌的中介效应值为-0.014 (95%CI:-0.031~-0.109),表明欺凌与羞耻倾向在自尊与自伤行为关系间起着链式中介效应。结论通过增强自尊心,减少欺凌事件和降低羞耻倾向水平可有效防范农村留守中学生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初中生受传统欺凌和受网络欺凌经历与抑郁的关系,以及注意控制在欺凌经历与抑郁之间的作用。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郑州市某初中1 712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采用Olweus受欺负问卷(OBVQ)、网络欺凌问卷(CBCVE)、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和注意控制量表(ACS)。结果 初中生遭受传统欺凌检出率为25.6%,遭受网络欺凌检出率为10.6%,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7.4%,遭受传统欺凌、网络欺凌均与抑郁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0.33,P<0.01;r=0.34,P<0.01);遭受传统欺凌及网络欺凌均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的注意集中(β=-0.12,P<0.001;β=-0.11,P<0.001);网络欺凌与注意集中在遭遇传统欺凌和抑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0.24,95%CI 0.17~0.3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38%。结论 遭受传统欺凌不仅直接影响初中生的抑郁,而且与网络欺凌共同削弱了初中生的注意集中能力,进而间接加重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小学生抑郁症状和年龄在网络受欺凌与自杀意念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  方法  采用自编《中小学生欺凌状况调查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11 199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中小学生网络受欺凌与抑郁症状(r=0.22, P < 0.001)和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0.40, P < 0.001),抑郁症状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0.38, P < 0.001)。抑郁症状在网络受欺凌与自杀意念间起中介作用(β=0.33, P < 0.001)。年龄调节中介效应后半段路径(β=-0.01, P < 0.001),且抑郁症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结论  抑郁症状在中小学生网络受欺凌影响自杀意念中起中介作用,年龄调节抑郁症状与自杀意念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生命历程理论下探讨童年健康对中老年期健康状况的影响路径,为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理念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本文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4年和2018年截面数据,构建可调节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童年期健康状况对中老年期健康影响的中介路径。结果 描述性分析显示,童年自评健康得分在3.35以上,童年期健康水平得分整体上略高于中老年期自评健康水平(3.03);不同户籍的中老年期自评健康(t=6.614)、童年自评健康(t=2.514)、个体受教育水平(t=35.312)、童年期家庭护理支持(t=9.732)和成年期卫生服务利用(t=26.268)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性别、年龄和户籍性质的情况下,童年自评健康对中老年期健康无显著的直接效应(β=0.038,P=0.248,95%CI:-0.027~0.103);个体受教育水平、童年期家庭护理支持以及成年卫生服务利用均为童年自评健康影响中老年期自评健康的中介变量,β分别为0.041(95%CI:0.030~0.053)、0.085(95%CI:0.046~0.124)、-0.064(95%CI:-0.079~-0.049),P值均小于0.001;户籍性质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除直接效应外(β=-0.516,P<0.001,95%CI:-0.757~-0.274),还通过个体教育水平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β=-2.645,P<0.001,95%CI:-3.016~-2.274),即教育水平是城乡老年人健康差异的重要因素。结论 树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理念,从家庭、社会多个层面重视个体儿童期的健康成长经历,提升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素养;提升城乡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均衡性,从不同生命历程阶段着手,制定城乡平等的健康促进策略。  相似文献   

5.
卜庆亮  严娜  沈心语  王威 《现代预防医学》2023,(15):2791-2795+2803
目的 探讨医学生不确定心理压力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并分析社交焦虑和抑郁在其间的链式中介作用,为医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预防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于2022年11—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某医科大学2 08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不确定心理压力量表(USS)、社交焦虑量表(SASSC)、9项目患者健康问卷(PHQ-9)、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简版(SAS-SV)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7.53%的医学生存在手机成瘾。手机成瘾与不确定心理压力、社交焦虑、抑郁均呈正相关(r=0.474、0.262、0.407,P<0.001)。链式中介模型结果显示,社交焦虑和抑郁在不确定心理压力和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量分别为0.047(95%CI:0.025~0.070)、0.117(95%CI:0.064~0.169);且社交焦虑-抑郁的链式中介效应也显著,中介效应量为0.003(95%CI:0.001~0.006)。结论 不确定心理压力不仅能直接影响医学生手机成瘾,还通过社交焦虑和抑郁的独立中介以及社交焦虑-抑郁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影响医学生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6.
探讨青少年权谋倾向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对两者关系可能有影响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作用,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儿童马基雅维里主义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儿童孤独量表同伴提名法,对郑州市901名初一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青少年权谋倾向与孤独感呈正相关(r=0.262,P<0.01),亲社会行为与权谋倾向、孤独感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1,-0.288,P值均<0.01).权谋倾向对孤独感的影响部分经由亲社会行为所中介.社会地位对权谋倾向与孤独感的关联强度有影响,在中、低社会影响水平条件下,亲社会行为可部分中介权谋倾向对孤独感的消极影响(P<0.01);高社会影响水平条件下,亲社会行为不能中介权谋倾向对孤独感的影响.结论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在权谋倾向与孤独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社会地位对权谋倾向与孤独感的关系起调节作用;社会影响对于亲社会行为对权谋倾向与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存在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医务工作者职业幸福感在职业紧张和抑郁症状关系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选取某省4家医院医务工作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抑郁-焦虑-紧张量表(DASS-21量表)和自行设计的可视化评分调查医务工作者职业紧张、抑郁症状和职业幸福感水平,采用逐步回归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职业幸福感对职业紧张和抑郁症状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结果 1 988名医护工作者职业紧张和抑郁症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2.5%(845/1 988)、43.5%(864/1 988)。医务工作者抑郁症状与职业紧张呈正相关(r=0.794,P<0.001),与职业幸福感呈负相关(r=-0.443,P<0.001),职业幸福感与职业紧张呈负相关(r=-0.352,P<0.001)。中介效应分析显示,职业幸福感在职业紧张和抑郁症状间具有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054(BCa 95%CI:0.066~0.423),中介效应占比为7.4%。结论 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紧张可直接作用于抑郁症状,也可通过职业幸福感间接作用于抑郁症状,职业幸福感在职业紧张和抑郁症状间具有部分中介的作用,但主要以直接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焦虑和抑郁症状在体力活动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多重中介效应,为减缓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中9 323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描述其基本人口学特征,探究体力活动、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认知功能间的相关关系,采用链式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体力活动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多重中介效应。结果 体力活动、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与认知功能均具有相关关系(均P<0.001),其中体力活动为正相关(r=0.41),焦虑症状(r=-0.12)和抑郁症状(r=-0.22)为负相关。一方面,体力活动可直接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效应值为0.234 8,SE=0.012 2,95%CI:0.211 0~0.258 6);另一方面,体力活动可通过焦虑症状、抑郁症状介导认知功能下降,其中,焦虑症状的独立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02 6(SE=0.001 2,95%CI:0.000 3~0.005 3),抑郁症状的独立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018 6(SE=0.012 3,95%CI:0.014 2~0.023 2),焦虑和抑郁症状的串联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学生童年创伤和失眠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关系,以及失眠在中学生童年创伤与非自杀性自伤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采用童年创伤问卷、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对广西南宁市三所中学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采用SPSSAU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3442名中学生中,NSSI的检出率为31.93%,在年级、性别、家庭经济状况三方面NSSI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841,P<0.001;x2=10.524,P=0.001;x2=16.486,P<0.001);伴NSSI组童年创伤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失眠总分高于不伴NSSI组(F值分别为249.029、138.256、65.656、23.316、90.787、279.991、386.503,均P<0.001);童年创伤与NSSI和失眠均呈正相关(r=0.126~0.328,P<0.010;r=0.113~0.307,P<0.010),失眠与NSSI呈正相关(r=0.355,P<0.010),控制人口学资料后相关性仍然存在;控制人口学资料后,童年创伤对NSSI的总效应为0.514(95%CI:0.466~0.562),对失眠的直接效应为0.183(95%CI:0.164~0.202),失眠对NSSI的直接效应为0.634(95%CI:0.552~0.715);失眠在童年创伤与NSSI间的中介效应为0.116(95%CI:0.081~0.153),说明失眠在中学生童年创伤与NSSI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2.568%。结论 童年创伤既可以直接影响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也可以通过失眠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学生自尊、移情、孤独感与网络欺凌的关系。方法于2017年3—5月采取方便抽样法,调查辽宁省沈阳市、朝阳市、营口市和盘锦市的961名初一至高三中学生(12~18岁),其中男生446人,女生515人,初中生512人,高中生449人。采用中学生网络欺凌行为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UCLA孤独量表、基本移情量表进行调查,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1)男生的实施网络欺凌、受网络欺凌和孤独感均高于女生[(17.1±7.0)vs.(14.8±5.6);(17.9±6.2)vs.(15.9±5.7);(45.2±9.7)vs.(42.9±9.8)],自尊和移情均低于女生[(27.4±5.1)vs.(28.2±4.8);(63.1±9.5)vs.(66.0±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组的实施网络欺凌、受网络欺凌均高于高中组[(16.4±6.6)vs.(15.3±6.1);(17.7±6.0)vs.(16.0±5.9)],而自尊、移情均低于高中组[(27.2±4.5)vs.(28.5±5.3);(61.8±10.3)vs.(67.1±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施网络欺凌、受网络欺凌和孤独感之间两两呈正相关(r=0.20~0.33,P0.01),与自尊和移情负相关(r=-0.28~-0.13,P0.01)。(3)中学生孤独感对实施/受网络欺凌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12和0.13;自尊(中介效应0.09,95%CI 0.37~0.79)、移情(中介效应0.05,95%CI 0.16~0.44)在孤独感与实施欺凌的关系间起到中介作用;自尊(中介效应0.05,95%CI 0.13~0.58)、移情(中介效应0.03,95%CI 0~0.03)在孤独感与受欺凌的关系间起到中介作用。结论自尊和移情负向预测中学生实施/受网络欺凌,孤独感正向预测中学生实施/受网络欺凌,提高自尊水平和移情水平可以缓解孤独感对实施/受网络欺凌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遭受与施加关系欺凌行为中吸烟、控制情绪和家庭关系的中介效应。方法共纳入研究对象11 462名, 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遭受与施加关系欺凌行为中吸烟、控制情绪和家庭关系的中介效应。结果家庭关系(中介效应值为0.119, 95%CI:0.075~0.165, 中介效应占比为8.5%)和吸烟(中介效应值为0.061, 95%CI:0.031~0.105, 中介效应占比为4.4%)构成单独中介效应。家庭关系、控制情绪和吸烟(中介效应值为0.007, 95%CI:0.003~0.013, 中介效应占比为0.5%)、家庭关系和吸烟(中介效应值为0.036, 95%CI:0.020~0.056, 中介效应占比为2.6%)以及控制情绪和吸烟(中介效应值为0.007, 95%CI:0.003~0.013, 中介效应占比为0.5%)构成链式中介效应。结论吸烟、控制情绪和家庭关系在遭受与施加关系欺凌行为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了解中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欺凌之间的关系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维护和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网络欺凌行为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对整群抽取的辽宁省4所中学的934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中学生孤独感、自尊、实施/受网络欺凌得分在性别、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中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和受网络欺凌分别与自尊存在负相关,与孤独感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0.20;0.24,0.20,P值均<0.01);中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和受网络欺凌呈正相关(r=0.63,P<0.01).自尊在孤独感预测实施网络欺凌/受网络欺凌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36.2%,23.1%.结论 孤独感既能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实施/受网络欺凌行为,也可以通过自尊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扶贫干部心理弹性与职业倦怠的关系,并分析焦虑和民族差异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于2019年9-10月,以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四川省凉山州17个市县1 360名基层扶贫干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弹性量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和职业倦怠问卷进行调查,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心理弹性、焦虑、民族与职业倦怠间的关系,采用宏程序Process验证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焦虑的中介作用和民族的调节作用。结果 凉山州基层扶贫干部职业倦怠发生率为79.82%,16.22%处于重度职业倦怠,其心理弹性对职业倦怠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β=-0.42,P<0.001);焦虑在心理弹性与职业倦怠间起部分中介作用(95%CI:-0.20~-0.14),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8.81%;中介路径后半段受到民族的调节,即相比少数民族,焦虑对职业倦怠的预测作用在汉族中更显著。结论 心理弹性能够通过焦虑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扶贫干部职业倦怠,焦虑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受到民族差异调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在孕妇心理弹性与产前抑郁关系中反刍思维、关系质量的中介效应以及压力知觉的调节效应。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关系质量量表、压力知觉量表、爱丁堡抑郁量表,对济南某三甲医院307例孕妇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方法分析研究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采用Bootstrap方法分析关系质量与反刍思维在心理弹性与产前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采用Johnson-Neyman法分析压力知觉的调节效应。结果心理弹性与产前抑郁负相关(r=-0.219,P<0.01);反刍思维与关系质量在心理弹性与产前抑郁之间发挥中介效应(B=0.183,t=3.314,P<0.001;B=-0.285,t=-5.253,P<0.001);压力知觉不仅能调节心理弹性→关系质量路径,同时调节心理弹性通过关系质量影响产前抑郁的中介路径(B=-0.124,t=-2.255,95%CI:-0.232~-0.016,不包含0);压力知觉不能调节心理弹性→反刍思维路径(B=0.074,t=1.367,95%CI:-0.033~0.181,包含0)。结论在孕妇心理弹性与产前抑郁关系中,反刍思维、关系质量起中介作用,压力知觉起调节效应。心理弹性可以通过抑制反刍思维和增强关系质量预防和改善产前抑郁,并受到压力知觉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探讨体育活动对青少年内隐问题行为(焦虑、抑郁、孤独)的影响,以及情绪调控的中介效应,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体育活动问卷、内隐问题行为问卷和情绪调控问卷,对安徽省金寨县17所小学五、六年级2 951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体育活动是在焦虑、抑郁、孤独上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264,9.450,8.886,P值均<0.05);体育活动类型在焦虑、抑郁、孤独上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596,0.085,1.390,P值均>0.05).情绪调控在体育活动量与焦虑之间起着完全中介效应(β=-0.532,t=-34.068,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59.4%;在体育活动量与抑郁(β=-0.563,t=-37.002,P<0.001)、孤独(β=-0.226,t=-12.592,P<0.01)之间均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分别为48.1%,22.9%.结论 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对降低内隐问题行为既有直接积极作用,又可通过情绪调控起间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现状,以及孤独感在网络社交自我效能感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探讨初中生自杀意念的潜在类别;并使用网络社交自我效能感量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以及孤独感情绪体验量表对54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通过潜在剖面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的自杀意念可分为4个类别,即高积极组占比为78%、低消极-中积极组占比为13.6%、中消极-中积极组占比为7.1%和占比为1.3%的高消极组;网络社交自我效能感与自杀意念之间达到统计学意义相关(r=-0.23,P均<0.01);孤独感在网络社交自我效能感和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a×b=-0.07,95%CI:-0.11~0.02;直接效应值c=-0.16,95%CI:-0.23^-0.09)。结论初中生的自杀意念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人数逐渐增多的,其中网络社交自我效能感高的初中生,较少出现自杀意念行为。  相似文献   

17.
探讨大学生网络欺凌现状及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受网络欺凌行为问卷、自杀意念自评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分层抽取的南宁市某高校1 37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结果 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总分为(4.36±0.55)分;女生网络欺凌总分及网络言语欺凌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大一学生网络欺凌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班干部网络欺凌总分及网络言语欺凌、网络伪造欺诈维度得分均低于非班干(P值均<0.05).网络欺凌行为与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呈负相关,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05,-0.102,0.171,P值均<0.01);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呈正相关,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08,-0.095,P值均<0.01);心理韧性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r=-0.283,P<0.01).网络欺凌通过心理韧性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自杀意念,占间接总效应的84.44%;其还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心理韧性,进而影响自杀意念,占间接总效应的15.56%.结论 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在网络欺凌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中起链式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德州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社交焦虑和安全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2021年11—12月,采用儿童孤独感问卷、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留守儿童安全感量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德州市883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德州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社交焦虑、安全感、网络成瘾的得分分别为(33.59±12.56)、(15.81±4.37)、(86.96±21.97)、(2.06±0.63)分;孤独感与社交焦虑、网络成瘾呈正相关(r=0.38、0.31,均P<0.01),与安全感呈负相关(r=-0.49,P<0.01);社交焦虑与安全感呈负相关(r=-0.58,P<0.01),与网络成瘾呈正相关(r=0.39,P<0.01);安全感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r=-0.36,P<0.01)。留守儿童孤独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并且社交焦虑在其中起中介作用(β=0.006,P<0.01)。安全感调节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即留守儿童孤独感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会随着安全感的增强而减弱(β=0.00...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现状,以及孤独感在网络社交自我效能感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探讨初中生自杀意念的潜在类别;并使用网络社交自我效能感量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以及孤独感情绪体验量表对54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通过潜在剖面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的自杀意念可分为4个类别,即高积极组占比为78%、低消极-中积极组占比为13.6%、中消极-中积极组占比为7.1%和占比为1.3%的高消极组;网络社交自我效能感与自杀意念之间达到统计学意义相关(r=-0.23,P均0.01);孤独感在网络社交自我效能感和自杀意念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a×b=-0.07,95%CI:-0.11~0.02;直接效应值c=-0.16,95%CI:-0.23~-0.09)。结论初中生的自杀意念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人数逐渐增多的,其中网络社交自我效能感高的初中生,较少出现自杀意念行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四川省南部农村中学生中社会支持对生命质量关系的直接和间接保护作用,同时探讨网瘾、焦虑的中介效应,为改善农村中学生生命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及纵向设计方案,选取四川省南部资中县2所农村中学的初一和高一年级2 282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Q)、青少年网络成瘾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儿童生命质量测定量表(PedsQL4.0)进行调查,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变量间的关系。结果中学生生命质量为(76.38±12.98)分,无性别、年级差异。网瘾检出率为17.8%,其中男生为21.9%,女生为13.3%。焦虑检出率为34.6%。社会支持得为(34.87±5.60)分,高一学生低于初一学生,留守中学生低于非留守中学生,(P值均0.05)。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是生命质量的直接保护因素,而网瘾和焦虑是生命质量直接的负面影响因素,标准化效应值分别为0.049(95%CI=0.001~0.097)、-0.232(95%CI=-0.287~-0.174)、-0.229(95%CI=-0.278~-0.179);网瘾、焦虑两中介效应95%CI分别为0.580(0.519, 0.643)、0.641(0.531, 0.752),均有统计学意义,总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5.2%。结论改善农村中学生生命质量时,除了考虑社会支持直接保护效应外,也要考虑社会支持降低网瘾和焦虑而对生命质量的间接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