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髓系抗原阳性(My+)的儿童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及长期预后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及RT-PCR法分别检测2001年8月至2003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初诊高危112例ALL患儿的髓系抗原及融合基因的表达,对其预后进行了中位时间达76个月的长期观察。结果髓系抗原的表达率为30.4%,B系ALL表达髓系抗原多于T系AL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9)。My+ALL患儿携带TEL-AML1融合基因者多于My-ALL患儿(P=0.049),My+ALL与My-ALL患儿在临床特点以及疗效等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高危ALL无论有无髓系抗原的表达其疗效无显著性差异,髓系抗原阳性表达在高危儿童ALL时不能作为预后不良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外周血人类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表达水平和细胞因子网络紊乱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采集36例初治ALL患儿和13例健康儿童的外周静脉血2 mL,采用ELISA分别检测各组血浆IL-6和IFN-γ水平,t检验分析ALL和健康对照组IL-6和IFN-γ水平变化.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4例初治ALL患儿、13例健康儿童外周血和阳性对照K562细胞株hTERT相对表达水平,t检验比较分析初治ALL与健康对照组和阳性对照K562细胞株之间hTERT相对表达水平的差异.进一步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初治ALL患儿组hTERT相对表达水平与血浆IL-6和IFN-γ水平的关系.数据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结果 仞治ALL患儿血浆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73.27±32.05)ns/L vs(28.15±15.91)ng/L,t=4.841 P=0],但血浆IFN-γ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14.62±7.67)ng/L vs(24.22±10.43)ng/L,t=3.505 P=0.001].初治ALL患儿组外周血hTERT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6057±0.1796 vs 0.0774±0.0219) ng/L,t=4.986 P=0,低于阳性对照K562细胞株(0.6057±0.1796 vs 0.8883±0.0472)ng/L,t=3.071 P=0.006.初治ALL患儿组中外周血hTERT表达水平与血浆IL-6水平呈正相关(r=0.683 P=0.001),与血浆IFN-γ水平呈负相关(r=-0.570 P=0.011).结论 初治ALL患儿hTERT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并存在细胞因子网络紊乱,二者相互作用,促进ALL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体内血清铁蛋白(SF)含量与治疗反应、临床危险度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SF与治疗反应、临床危险度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纳入ALL患儿87例,临床危险度为高危的患儿32例.3年无事件生存患儿68例,预后不良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AL)血浆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水平和骨髓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0例AL患儿、20例健康儿童和1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儿(对照组)。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AL患儿初诊时、缓解6个月、复发时和对照组儿童外周血浆SDF-1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0例AL患儿初诊时和1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儿骨髓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结果1.AL初诊组和缓解组血浆SDF-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a<0.01),且初诊组高于缓解组(P<0.0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血浆SDF-1水平高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组(P<0.01);SDF-1水平在ALL和AML各亚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发的4例患儿,其血浆SDF-1水平在初诊时和复发时均高于缓解时(Pa<0.05);髓外浸润组SDF-1水平与非髓外浸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L患儿骨髓细胞表面CXCR4的相对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LL组高于AML组(P<0.01);CXCR4在ALL的L1组与L2组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但T-ALL组高于B-ALL组(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免疫球蛋白基因(IG)和T细胞受体基因(TCR)重排特点及其在白血病危险度分层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89例ALL患儿的骨髓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BIOMED-2引物行多重PCR方法检测患儿IG/TCR重排,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9例ALL患儿中176例携带IG/TCR重排,其中男102例、女74例;IGVH重排阳性136例(77. 3%),IGDH阳性46例(26. 1%),IGK阳性92例(52. 3%),IGλ阳性11例(6. 3%),TCRB阳性47例(26.7%),TCRD阳性77例(43.8%),TCRG阳性88例(50.0%);25例患儿(14.2%)的IG/TCR重排仅有1个克隆,41例(23.3%)含2个克隆,61例(34.7%)含3个克隆,49例(27.8%)含3个以上克隆。与中危和标危相比,高危患儿中IGK阳性的比例较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8,P=0.024);其他类型的IG/TCR重排与白血病的危险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ALL患儿中IG/TCR重排普遍存在,IGK重排与ALL患儿的危险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Bim基因内含子缺失多态性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糖皮质激素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提取入组110例缓解期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髓液并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基因组DNA检测,是否存在Bim基因内含子2序列缺失并行Sanger测序鉴定。分析Bim基因内含子缺失与泼尼松反应和远期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110例患儿中,共有17例存在Bim内含子2的部分序列缺失,占15.4%,其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68.0%(SE=0.122),与无序列缺失患儿(5年EFS为69.6%,SE=0.048)无明显差异(P=0.940);单因素分析提示泼尼松敏感试验与Bim缺失多态无相关性(P=0.451),与患儿年龄、性别、免疫表型、化疗第35天微小残留病(MRD)、诊断时外周血白细胞数也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224、0.784、1.000、0.716、0.604),但是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分组相关(P=0.046)。结论Bim基因内含子缺失多态性与ALL患儿糖皮质激素耐药和远期预后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24(IL-24)的水平及意义。方法确诊未治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非白血病患儿及正常儿童(正常对照组)各20例,采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IL-24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白血病患儿血清IL-24浓度[ALL组:(28.25±2.6)ng/L;AML组:(26.32±3.2)ng/L]均较正常对照组[(113.15±3.7)ng/L]和非白血病患儿[(105.82±4.2)ng/L]明显降低(P值均0.05);但ALL与AML组之间和非白血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ALL及AML患儿血清IL-24浓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7(HDAC7)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骨髓标本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早期治疗反应和长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纳入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我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的ALL患儿,排除入院前曾不规则使用激素和初诊骨髓样本中幼稚细胞比例<70%的患儿。采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ALL患儿初诊骨髓标本中的HDAC7基因表达。以3例ALL患儿停药3年以上处于缓解状态的骨髓样本中的HDAC7表达水平作为对照,将ALL患儿分为高表达(≥1.0)组和低表达(<1.0)组,分析组间临床生物学特征、微小残留病和无事件生存率(EFS)。 结果:共纳入236例ALL患儿,初诊骨髓标本中HDAC7基因表达水平为0.046~10.581,高表达组124例,低表达组11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HDAC7基因表达与初诊外周血WBC<50×109·L-1 、免疫表型和融合基因类型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WBC<50×109·L-1 和融合基因类型是HDAC7表达的影响因素,P均<0.05。中危ALL患儿中,HDAC7高表达组的预后好于低表达组,5年EFS分别为(91.0±3.5)%和(75.5±4.9)%,P=0.013,HDAC7表达是中危患儿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3),OR值和95%置信区间为1.26(1.31~9.51)。 结论:ALL患儿骨髓中HDAC7基因表达水平与临床和生物学特征相关;HDAC7基因低表达是中危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糖皮质激素预试验的临床意义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30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预试验治疗7d,根据第8天外周血幼稚细胞动态变化分为激素敏感组(PGR组)263例及激素不敏感组(PPR组)46例,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结果 PGR组与PPR组初诊白细胞计数分别为30.97×109/L及86.30×109/L,PGR组低于PPR组(P<0.01).B系白血病患儿激素敏感率高于T系患儿,分别为86.6%及60.0% (P <0.05).初诊高危、中位、标危组对激素敏感率分别为51.4%、82.7%、93.7%,不同的初诊危险度对激素敏感性各不相同(P <0.0125);两组间染色体表达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者更易对激素不敏感(P<0.05),而MLL、TEL-AML1、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5天(D15)、第33天(D33)复查骨髓,PGR组缓解率为60.5%、94.6%,PPR组缓解率为32.6%、73.3%,PGR组均高于PPR组(P均<0.01);D33、第12周(W12)检查微小残留病(MRD)水平,达10-4者PGR组为75.9%、85.0%,PPR组为44.7%、66.7%,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33:P<0.01,W12:P<0.05).随访结果:达持续缓解(CCR)者PGR组215例,PPR组28例,PGR组CCR率明显高于PPR组(P<0.01).结论 糖皮质激素预试验与多项临床特征及疗效相关,是评估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微小残留病(MRD)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经过治疗,并按目前所确定的疗效标准(骨髓中原始或幼稚肿瘤细胞在5%以下,患者的病情完全控制)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状态后,体内残留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是ALL的重要的独立预后指标[1],已经证实患儿体内的MRD水平在ALL的疗效评价、预后判断和复发监测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时净化移植物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家国外先进治疗组采用MRD水平进行儿童ALL的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8].目前国内外儿童白血病协作组已经将MRD的检测作为重要的危险因素评价指标之一,以诱导治疗早期、结束时MRD水平进行危险度分层,将调整治疗纳入到治疗方案中[9-10],在获得最大的疗效同时减少化疗药物的毒性,对易复发的患儿予以强化治疗,提高患儿的生存率以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CF3-PBX1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29例初诊为TCF3-PBX1阳性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定期监测TCF3-PXB1融合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影响TCF3-PBX1阳性ALL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29例患儿,男16例、女13例,中位年龄8岁(9个月~16岁)。免疫表型以前B细胞型最多见(58.6%);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以不平衡易位多见(41.4%)。29例患儿治疗第33天完全缓解率达100%,但微小残留病灶未完全转阴,3例患儿复发均为微小残留病(MRD)未转阴者。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影响5年总生存率(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年OS及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82±8)%、(81±7)%。结论伴TCF3-PBX1阳性的儿童ALL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疾病,治疗完全缓解率高,远期疗效好,对患儿进行危险度分层同时行个体化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巩固维持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脑脊液流式细胞术阳性即中枢神经系统浸润阳性(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iltration,CNSI+)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巩固维持期ALL CNSI+患儿的临床特点、免疫分型、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分析影响CNSI+患儿预后因素。结果12例巩固维持期CNSI+的患儿,以男性为主,免疫分型均为B细胞型。初诊高白细胞数(χ^(2)=6.374,P=0.012)、激素预治疗不敏感(χ^(2)=5.048,P=0.025)、流式脑脊液异常细胞比率升高(≥60%,χ^(2)=7.024,P=0.008)、出现CNSI+时间≤14个月(χ^(2)=4.873,P=0.027)以及复杂核型(χ^(2)=9.356,P=0.002)等是预后不良因素。其中,复杂核型是巩固维持期CNSI+患儿独立预后不良因素(P=0.017)。结论ALL巩固维持期脑脊液流式检测CNSI+患儿,预后差。强化腰椎穿刺+鞘内注射及全身化疗是巩固维持期CNSI+患儿重要治疗方案,对于单纯骨髓或骨髓合并髓外复发的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重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AL)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5(IL-15)水平,了解IL-15水平与儿童AL的关系。方法确诊未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和非白血病组儿童各20例,分别收集血清及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另收集20例正常儿童血清作对照。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不同组别血清IL-15水平。结果ALL组、ANLL组、非白血病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IL-15水平分别为(34.37±2.8)ng/L,(29.61±3.2)ng/L,(117.54±3.9)ng/L,(122.23±4.2)ng/L;其中ALL组、ANLL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均有显著意义(q=3.95,4.03Pa<0.05)。ALL组、ANLL组分别与非白血病组比较均有显著意义(q=4.17,3.76Pa<0.05)。ALL组与ANLL组比较、正常对照与非白血病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a>0.05)。结论检测血清IL-15水平对判断白血病患儿抗肿瘤免疫状态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RAD50基因的SNP位点(rs17166050)的多态性与我国中部地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相关性。方法 177例来自湖北武汉或其周边地区的ALL患儿和232例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177例患儿中, 标危66例, 中危69例, 高危42例。利用PCR-RFLP的方法检测RAD50基因SNP位点多态性, 研究该多态性与ALL易感性及临床危险度的相关性。结果 ALL组的RAD50基因SNP位点的基因型(AA、GA、GG)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 且G等位基因与ALL易感性显著相关(OR=1.459, 95%CI:1.034~2.057, P=0.031); 但在ALL组中, 该SNP位点的多态性与ALL的危险度不相关。结论 RAD50基因的SNP位点(rs 17166050)的多态性与儿童ALL的易感性相关, 但与其危险度分层不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浆miRNAs(hsa-let-7d-5p、hsa-miR-27a-3 p、hsa-miR-29a-3p、hsa-miR-197-3p、hsa-miR-652-3p)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不同疾病状态的表达特点。方法选取北京儿童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ALL患儿血浆标本70例次,包括初诊-缓解配对30对,复发10例;对照组为2013年8月在北京儿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30例。采用不提取RNA而直接RT-PCR方法检测患儿血浆中5种miRR NAs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儿童ALL的诊断、治疗以及与TEL/AML1融合基因之间的关系。结果 5种miRNAs表达水平均呈现初诊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组,缓解后表达水平升高,而复发后表达水平再次明显降低的特点,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5种miRNAs对儿童ALL的诊断效能提示: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844,其中以hsa-let-7d-5p表达最高,AUC=0.956;在初诊组和缓解组,5种miRNAs的表达情况在有无TEL/AML1融合基因患儿血浆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中hsa-let-7d-5p、hsa-miR-27a-3p、hsa-miR-29a-3p、hsa-miR-197-3p、hsa-miR-652-3p在儿童ALL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到抑癌基因的作用,这为血浆miRNA用于儿童AL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监测的分子标记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儿童双免疫表型白血病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评价儿童急性白血病双免疫表型与治疗相关因素及预后的临床重要性。方法自1998年1月1日至2003年5月31日进入XH99治疗方案的所有新诊治的急性白血病(AL)患儿,诊断采用MICM分型诊断,治疗分别按AMLXH99、ALLXH99危险度分类标准进行分层治疗。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免疫表型分析,根据免疫表型结果将患儿分为4组,伴有/无髄系相关抗原表达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y+ALL/My-ALL)以及伴有/无淋系相关抗原表达的急性髓系白血病(Ly+AML/Ly-AML)。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生存率之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临床及生物学特征与治疗相关因素的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双尾)。结果①174例提供免疫分型的ALL患儿中,My+ALL患儿34例,占19.54%,其与My-ALL组患儿除在BALL组患儿达缓解时间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它临床、生物学特征及治疗反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61.76±8.33)%与(68.03±5.55)%],logrank检验两组患儿5年EFS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6)。②74例提供免疫分型结果的AML患儿中,Ly+AML患儿18例,占24.32%,其与Ly-AML组患儿临床、生物学特征及治疗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5年EFS率分别为[(39.82±13.59)%与(51.29±9.70)%],logrank检验两组患儿5年EFS率无统计学差异(P=0.3164)。结论双免疫表型对儿童白血病预后无明显影响,可用同样现行的化疗方案治疗这部分患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 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CD20抗原表达情况与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血液病房2005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200例初诊B-ALL患儿临床特点和生存情况。结果 CD20阳性54例(27%),阴性146例(73%),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骨髓幼稚细胞数、FAB分型、细胞遗传学改变、初诊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生、临床危险度分型及诱导缓解治疗第19 d骨髓状态的差异无显著性;Kaplan-Meier曲线生存率分析显示,CD20阳性和CD20阴性组B-ALL患儿的预计3年EFS分别为(65.5±10.1)%和(70.3±5.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677)。结论 CD20在儿童B-ALL中的表达与一般临床特点及预后无关,尚不能作为B-ALL危险度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正>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缓解后仍有约20%的患儿复发,复发后即使进行高强度化疗、免疫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长期无病生存的结果仍不尽人意,仅30%~40%的患儿可被治愈~([1])。复发ALL患儿部分来自低危组和中危组,原因可能为目前已确定的预后不良因素不能对初诊ALL患儿进行精准的危险度分级,致使部分高危患儿纳入低危组或中危组,  相似文献   

19.
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髓系抗原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髓系抗原表达与预后及其他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1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收治的初诊 15 2例ALL患儿髓系抗原表达。结果  15 2例患儿中髓系抗原表达阳性率 18 4 % ,髓系抗原表达与性别、年龄、外周血白细胞数、FAB分型、免疫分型、染色体改变等无关。髓系抗原表达阳性与阴性ALL患儿的完全缓解 (CR)率分别为 96 2 %、95 7%(P >0 0 5 ) ,复发率为 16 7%、19 6 % (P >0 0 5 )。结论 在ALL患儿中髓系抗原的表达不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和预后特征。方法应用RT-PCR技术,对213例初诊ALL患儿骨髓进行t(12;21)染色体检测和TEL-AML1融合基因检测。结果213例ALL中25例(11.7%)存在t(12;21)染色体改变和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25例患儿发病时平均年龄5.8岁(2~10岁),均为非T细胞系免疫表型,以普通型ALL为主,经诱导化疗后全部得到完全缓解。结论t(12;21)/TEL-AML1表达是儿童ALL较为常见的遗传学改变,该类型儿童ALL经化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