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4种手术方法治疗藏毛窦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江苏省中医院肛肠科收治的43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藏毛窦切除+切口开放术4例(切口开放组)、藏毛窦切除+切口直接缝合术7例(直接缝合组)、藏毛窦切除+切口袋形缝合术19例(袋形缝合组)、藏毛窦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13例(皮瓣转移组)。结果①4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②切口开放组、直接缝合组、袋形缝合组和皮瓣转移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6.70±8.69)d、(16.43±10.68)d、(15.84±11.29)d和(14.69±4.01)d,术后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64.75±6.50)d、(34.57±19.15)d、(35.16±15.49)d和(17.92±4.29)d。4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愈合时间皮瓣转移组明显短于其他3组(P〈0.05),直接缝合组和袋形缝合组均明显短于切口开放组(P〈0.05),直接缝合组与袋形缝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4组的并发症:直接缝合组有2例患者切口部分裂开,2例患者因切口感染行部分拆开;皮瓣转移组1例患者术后切口渗血行部分拆开引流,1例患者出现张力性水泡;其余2组没有发生并发症。切口愈合后随访半年均无复发。结论从本组有限的数据初步得出,藏毛窦术后的闭合方式根据切口张力大小而定,张力小者可行直接缝合,张力大者可行袋形缝合;病变范围广或术后复发的患者可行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行跟骨骨折内固定时改进“L”形切口,探讨其疗效及理论依据。方法收治64例跟骨骨折,手术时切口起始于外踝尖上2~3cm。在跟腱前方平行于跟腱方向向下,至跟骨下方足底平面转90°向前,在足背外侧正常皮肤与增厚的跖底样皮肤交界处的下方1.5—2.0cm处.即恰在足背与足底平面交界处向前,末端至第5跖骨底,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至深筋膜,向足背锐性剥离皮瓣逐渐显露跟骨外侧面(改进组)。与改进前手术的126例(对照组)的切口边缘坏死、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改进组无切口周围皮肤坏死、感染。对照组坏死感染率为25%。结论改进后的“L”形切口不易出现切口边缘坏死、感染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和探索中期肢体淋巴水肿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病变组织部分切除皮瓣修薄术治疗中期肢体淋巴水肿。结果:采用本术式治疗的50例患者中,有44例皮瓣成活较好,切口一期愈合,外形功能恢复比较理想;6例患肢皮瓣部分感染坏死、切口裂开,其中4例经切口清创换药,再次切除坏死皮肤创缘拉拢减张缝合后切口愈合,2例残余创面经换药植皮修复。所有患者术后患肢外形较术前明显变细,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中期淋巴水肿患者,采用病变组织部分切除皮瓣修薄术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静脉输注氯化钾渗漏致皮肤坏死二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1 女,5 4岁。用微量泵从其左内踝大隐静脉输注10 %氯化钾时出现液体渗漏,致周围皮肤坏死,伤后2 0d入院。查体:左足内踝部约10cm×5cm皮肤坏死,呈黑色焦痂。行左内踝切痂左腿局部皮瓣修复术,术中见皮下组织坏死达深筋膜,大隐静脉栓塞,切除坏死组织后取局部滑行皮瓣修复创面。术后15d拆线,见皮瓣边缘有2 .0cm×0.5cm皮肤坏死。局部行清创缝合术,术后12d拆线,伤口愈合良好,患者痊愈出院。  例2 男,5 6岁。致伤原因、伤情、治疗方式与例1相似。术后10d拆线,皮瓣成活,创面愈合,患者痊愈出院。讨论 静脉输注氯化钾溶液时,常要求其浓度为0 .…  相似文献   

5.
藏毛窦切除术后切口开放、缝合或皮瓣转移的疗效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藏毛窦手术3种不同切口处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5月~2009年10月施行藏毛窦手术62例,随访43例,其中单纯切除术12例(切口开放组),切除后缝合18例(切口缝合组),切除后行各种皮瓣转移术13例(皮瓣转移组,包括菱形皮瓣转移6例,椭圆形皮瓣转移5例,三角形皮瓣转移2例)。结果单纯切除组切口愈合时间(70.1±11.6)d,术后第1天疼痛VAS评分(3.7±0.9)分,愈合后切口不适、针刺样疼痛7例,其中2例瘢痕处反复脱皮,无复发。切口缝合组切口愈合时间(34.3±7.6)d,术后第1天疼痛VAS评分(3.7±1.1)分,术后切口渗出10例,裂开5例,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1例,切口不适、针刺样疼痛3例,无复发。皮瓣转移组切口愈合时间(21.2±6.1)d,术后第1天疼痛VAS评分(2.3±0.9)分,切口裂开2例,前8例中2例皮肤表皮层坏死,改善缝合方法后5例无皮肤坏死,切口不适1例,1例复发。结论藏毛窦手术后切口闭合愈合时间较短,不影响手术效果,择期行切口闭合手术应是较好选择。闭合方法的选择根据切口张力的大小而定,张力小时可直接缝合切口,张力大时采用皮瓣转移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切取并原位缝合正常大鼠与糖尿病大鼠的皮瓣,进行坏死率的计算和统计分析,以确定糖尿病是否对大鼠皮瓣存活能力有影响. 方法 2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对照组直接行以颅侧血管为蒂的皮瓣切取与缝合;实验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模型成功后,行以颅侧血管为蒂的皮瓣切取与缝合.皮瓣原位缝合后7d测量各皮瓣坏死率.两组皮瓣面积的坏死率用Mann-Whitney检验进行比较,P<0.05认为两组坏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的平均坏死率分别是(36.90±9.29)%和(52.06±9.25)%,两组皮瓣坏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显著地降低了大鼠皮瓣的存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痔核剥离、溃疡面切除联合内括约肌侧方切断术治疗III期混合痔伴肛裂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96例III期混合痔伴肛裂患者,其中行痔核剥离、溃疡面切除联合内括约肌侧方切断术52例(治疗组),行痔核切除联合肛裂切除术44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术后切口疼痛、切口边缘水肿、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并随访肛裂复发情况。 结果:治疗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减少[(10.1±3.0)mL vs.(14.3±2.9)mL, t=7.049,P<0.05];手术时间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16.7±2.1)min vs.(17.22±1.4),t=1.445,P>0.05]。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优于对照组[(12.2±0.6)d vs.(16.8±2.6)d, t=11.746,P<0.05]。治疗组术后切口疼痛、术后切口边缘水肿程度均较对照组轻,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3.33,P=0.068;χ2=0.023,P=0.897)。术后随访1~2年,两组均无肛裂复发,无肛门松弛;治疗组无肛周湿疹发生,对照组有9例患者出现肛周湿疹。 结论:痔核剥离、溃疡面切除联合内括约肌侧方切断术治疗III期混合痔伴肛裂切口愈合时间短、术后切口疼痛轻、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环状混合痔临床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应用外切内注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30例(试验组),用外剥内扎术(Milligan-Morgan手术)治疗30例(对照组)。观察两组术后疼痛、出血、切口皮瓣水肿、切口愈合、肛门管径大小、皮赘残留等变化。结果显示,试验组治愈28例,1例切口皮瓣严重水肿再次行局部修整后延迟愈合,1例出现肛门狭窄行肛门松解术后治愈,无大出血病例,平均治疗时间(6.2±1.1)d;对照组治愈24例,2例大出血,11例皮瓣水肿经局部热敷和坐浴后3例严重者行再次手术后治愈,2例肛管狭窄行肛门松解扩肛后治愈,平均治疗时间(7.0±0.3)d。结果表明,外切内注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具有治愈率高,并发症与后遗症少,治疗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探讨跟骨骨折手术"L"形切口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在行跟骨骨折内固定时改进"L"形切口,探讨其疗效及理论依据.方法 收治64例跟骨骨折,手术时切口起始于外踝尖上2~3cm,在跟腱前方平行于跟腱方向向下,至跟骨下方足底平面转90°向前,在足背外侧正常皮肤与增厚的跖底样皮肤交界处的下方1.5~2.0 cm处.即恰在足背与足底平面交界处向前,末端至第5跖骨底,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至深筋膜,向足背锐性剥离皮瓣逐渐显露跟骨外侧面(改进组).与改进前手术的126例(对照组)的切口边缘坏死、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 改进组无切口周围皮肤坏死、感染.对照组坏死感染率为25%.结论 改进后的"L"形切口不易出现切口边缘坏死、感染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评价移动皮瓣加齿状线成形术与单纯移动皮瓣成形术治疗Ⅲ期肛裂的疗效。方法:将60例Ⅲ期肛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移动皮瓣加齿状线成形术治疗,对照组用移动皮瓣成形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疼痛评分、服用止痛药剂量、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在疼痛评分、服用止痛药剂量、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内括约肌切断、减张移动皮瓣的基础上,将皮肤和黏膜间的缝合设计成"齿状线"缝合,再造一条齿线,能使Ⅲ期肛裂患者的手术后并发症减少,舒适度和满意度提高,肛门功能无影响,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
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复杂踝部骨折5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昌坤  张斌  杨先武  程翔  戴伟  梁耘 《中国骨伤》2014,27(2):157-160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治疗复杂踝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53例复杂踝部骨折患者,男31例,女22例;年龄18-65岁,平均38.2岁。按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Ⅳ度32例,旋前外旋型Ⅲ、Ⅳ度13例,旋前外展型Ⅲ度5例,因腓骨骨折严重粉碎无法分类3例。Denis—Weber分类:A型4例,B型34例,C型1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h-14d,平均5d。骨折复位固定顺序为后踝、内踝、外踝和下胫腓联合。后踝骨折采用踝前切口间接复位固定,内外踝骨折采用经皮螺钉、接骨板或张力带固定,必要时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采用Baird-Jackson评价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48例获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0-18周,平均12周。根据Baird-Jackson评价系统进行疗效评定,术后踝关节功能平均(94.7±4.2)分,其中优28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1例发生皮肤浅表性感染,经换药治愈;2例发生下胫腓联合固定螺钉断裂。结论:采用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复杂踝部骨折可保证踝关节获得解剖复位,保护骨折端血运及软组织覆盖,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功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背景:Sc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治疗困难,膝关节常遗留严重的并发症,治疗方法尚存争议,多建议双接骨板固定。目的:评价Sc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2007年10月至2012年6月手术治疗23例Sc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除1例行急诊手术外,其余22例的手术距受伤时间为5~23d,平均7.0d;采用膝前正中切口10例,Y行切口5例,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切口8例;胫骨平台内外侧置锁定接骨板和传统普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33个月,平均18.3个月。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6~11个月,平均8.3个月。2例因膝前皮肤坏死行转移皮瓣修复。根据HSS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法评估疗效,优5例,良11例,可4例,差3例。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注意保护皮肤软组织和合理内固定,术后科学功能锻炼,Sc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采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以螺旋桨式旋转修复或以滑行推进的方式修复内踝软组织缺损6例,前踝软组织缺损3例,足跟后侧的软组织缺损13例。结果22例移植组织成活21例,1例皮瓣尖端坏死,经换药二期植皮后成活,成活率95.5%。术后经3~20个月随访,皮瓣外观、质地良好,痛温觉有一定的恢复。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是修复内踝、前踝、足跟后侧软组织缺损的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在应用Stewart切口的基础上,探讨乳腺癌手术切口采用改良的双环S型法在减少乳腺癌病人术后并发症中的价值。方法:对157例乳腺癌病人,分别采用梭型切口(对照组)和双环S型法(实验组)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术后病人的皮瓣坏死、皮下积液及肩关节活动恢复等术后并发症情况,并进行局部复发率和生存率比较。结果:采用双环S型法手术的乳腺癌病人,其皮瓣坏死率较低,肩关节功能恢复较好,18个月中位随访期(12~36个月)中局部复发率为6.6%。结论:双环S型法设计的切口可较好地保留正常的皮肤,减小皮瓣张力,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乳腺癌病人的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内踝截骨入路联合后外侧小切口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HawkinsⅢ、Ⅳ型距骨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08—2012-08共诊治距骨骨折23例(骨折按Hawkins分类:Ⅲ型17例,Ⅳ型6例),均采用内踝截骨联合后外侧小切口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外科协会(Americam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制定的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定术后功能。结果术后2例失访,21例获得随访6-48个月,平均32.6个月。其中19例达到解剖复位或近似解剖复位,2例复位不满意。距骨缺血坏死4例(HawkinsⅢ型骨折发生1例,Ⅳ型骨折发生3例),发生率为19.05%(4/21)。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46-98分,平均79.5分;优5例,良9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66.7%。12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为59.1%(12/21)。结论采用内踝截骨入路联合后外侧小切口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HawkinsⅢ、Ⅳ型距骨骨折,手术视野显露清楚,操作简单,固定坚强,降低了距骨缺血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两种扩皮角度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成功置入导丝后,纵切组90°扩皮即刀刃向上与皮肤垂直扩皮,横切组180°扩皮即刀刃与皮肤平行扩皮。结果纵切组扩皮后即刻、置管后24h及7d出血量显著少于横切组,扩皮后疼痛程度显著轻于横切组(均P0.01);纵切组一次送鞘成功率(100%)高于横切组(90.0%)。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扩皮时采用纵切法可有效减少扩皮后出血,减轻患者疼痛,提高一次送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价值。方法自2009-03—2012—06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23例,处理外踝骨折时钢板放置于腓骨后侧或外侧,对后踝骨折行钢板或螺钉固定。观察术后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术后3、12个月采用AOFAS踝一后足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3个月23例均获得随访,术后12个月2例失访。术后7d2例外侧和内侧切口周围同时出现张力性水泡.2例外侧切口周围出现张力性水泡,未出现切口感染。1例出现足背外侧麻木,术后3个月复诊时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23例骨折线均模糊,AOFAS评分:优12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6.96%。术后12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线均消失,AOFAS评分:优17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90.48%。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可以一次性复位固定外踝和后踝骨折,联合内侧切口可以一个体位下完成三踝骨折的治疗,对软组织破坏少,骨折可获得解剖复位,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腹蛇咬伤后咬伤部位早期持续封闭负压引流(VSD)结合三棱针打孔法治疗的效果.方法:根据患者中毒时间、病情严重程度采用配伍设计,选取2012年7-8月份我院接诊手部腹蛇咬伤肿胀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切开引流组,10例,在咬伤部位行"+"字形切开至皮下层)、B组(切开引流+VSD组,10例,伤口"+"字形切开,然后行持续VSD)、C组(单纯三棱针打孔组,10例,在咬伤伤口周围用三棱针多点打孔20~30个)和D组(三棱针打孔+VSD组,10例,在咬伤伤口周围用三棱针多点打孔20~30个,然后行持续VSD).入院后同时给予抗腹蛇毒血清、抗感染及中医中药等治疗.观察患者患肢肿胀消退时间、伤口部位感染、脓肿、坏死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①各组间患肢肿胀消退时间差异显著,D组明显低于A、B、C组[(2.1±1.5)d比(5.0±2.7)d,(3.4±1.7)d,(3.1±3.0)d;P〈0.05];②B、D组无一例出现伤口部位感染、脓肿形成及坏死,与A、C组(20%和40%)比较差异显著(P〈0.05).③各组间伤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显著,D组均明显低于A、B、C组[(3.5±1.5)d比(7.5±2.5)d,(5.3±1.3)d,(4.7±1.3)d; P〈0.05].结论:腹蛇咬伤后咬伤部位早期三棱针打孔法结合持续VSD可显著缩短患者患肢肿胀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跟腱旁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71例跟骨骨折患者(82足),其中治疗组38例(39足)给予跟腱旁小切口、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对照组33例(43足)给予跟骨外侧L形切口、跟骨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的切口愈合时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AOFOS评分、Bhler角改变、Gissane角改变。结果 71例均获随访,时间8~28(14.6±1.2)个月。并发症:治疗组切口延迟愈合2足;对照组切口延迟愈合3足,创缘坏死2足,浅表感染1足。治疗组的手术切口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切口愈合时间、Bhler角及Gissane角、末次随访AOFO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腱旁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肯定,切口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