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针刺配合穴位注射)30例和对照组(单纯针刺)30例,采用VAS评分并记录,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内治疗组疼痛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半年后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均有疗效;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1例PH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夹脊穴注射丹参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星期后、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3个月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3.9%。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夹脊穴穴位注射是一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臭氧穴位注射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点滴阿昔洛韦注射液、肌肉注射甲钴胺注射液及外用阿昔洛韦软膏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配合臭氧穴位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臭氧穴位注射是一种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放血拔罐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脱落2例),治疗组34例采用刺络放血结合拔罐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针刺治疗,治疗后第3、7、15天评价VAS评分,进行疗效对比,并于治疗后比较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出现减少,治疗组在治疗后第3、7、15天VAS评分均持续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分别为2.9%和8.8%。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放血疗法结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与针刺治疗比较,在镇痛作用方面起效更快,疗效更好,并能有效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卡马西平片、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及VAS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各项评分(疼痛、瘙痒、烧灼感及睡眠)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VAS指标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是一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恩再适穴位注射配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恩再适穴位注射配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单用恩再适肌肉注射治疗,2组均治疗2周为1疗程,共1疗程。结果:2组患者治疗1周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周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恩再适穴位注射配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疗效优于单用恩再适肌肉注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火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治疗组在给予火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穴位注射,对照组口服甲钴胺、洛芬待因和维生素B1,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7.73%,对照组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评分更低(P〈0.05)。结论:火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谭奇纹 《中国针灸》2004,24(8):537-538
目的:比较针刺华佗夹脊穴及西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3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1、B12及口服消炎痛治疗.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3.5%,明显优于对照组72.7%(P<0.01).结论:本疗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症状体征的改善及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及对照组24例,治疗组用刺络放血配合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用普通针刺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络放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优于普通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0.
浮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浮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镇痛作用。方法将7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浮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止痛起效时间、止痛效果、治疗前后情绪评分及治疗过程中出现副反应。结果治疗组在止痛起效时间及止痛效果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在情绪改善方面临床疗效显著,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浮针配合穴位注射是一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芒针配合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芒针配合红光照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普瑞巴林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生存质量评分(QOL),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为71.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和QO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和QO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配合红光照射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合穴位注射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纳入观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均使用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组同时接受针刺和穴位注射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0天后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治疗后治疗组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止疱时间和完全结痂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月时两组患者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相差无几,但从2月起治疗组的发生率就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合穴位注射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不仅提高了临床疗效,缩短了治疗时间,且降低了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滚针配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口服甲钴胺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电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滚针配合拔罐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睡眠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睡眠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及睡眠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滚针配合拔罐是一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方法,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TENS)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TENS组、穴位注射组与联合治疗组,每组各30例,分别采用单纯TENS、穴位注射及二者联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VAS疼痛评分及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较穴位注射组及TENS组治疗后VAS评分及HAMA评分改善程度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注射组与TENS组治疗后VAS评分及HAMA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皮电刺激配合穴位注射能显著改善PHN患者的疼痛及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15.
中药加穴位注射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霞智  闫小宁 《陕西中医》2005,26(11):1222-1222
目的观察中药加穴位注射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3例以通窍活血汤加减为主,穴位注射选取合谷、阳陵泉,药用丹参注射液等,对照组54例口服卡马西平。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85%,两组比较P<0.01。提示本方法具有活血化瘀,开窍行气、止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龚明发 《陕西中医》2011,32(9):1222-1223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消痛贴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对照组33例患者采用局部围刺法,同时针刺同侧相应节段夹脊穴,再配以太冲、阳陵泉穴,针法为泻法,治疗组3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取针后在局部疼痛部位敷以消痛贴膏。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94%,对照组总有效率72.73%。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刺结合消痛贴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火针为主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治疗组采用火针疱疹及周边围刺配合拔罐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阿昔洛韦片及维生素B1治疗。评定两组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止痛、止疱、结痂、痊愈时间及随访治疗1个月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9.0%和100.0%,对照组分别为34.9%和79.1%,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患者止痛、止疱、结痂及痊愈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随访1个月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0%,对照组为23.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火针为主的综合疗法是一种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方法,可及时有效缓解疼痛,防止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甲钴胺穴位注射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气滞血瘀型PH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甲钴胺穴位注射基础上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VAS评分及SAS评分。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2周、4周后VAS评分、S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患者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穴位注射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甲钴胺穴位注射,患者症状缓解更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腕踝针在治疗肿瘤并发带状疱疹疼痛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肿瘤并发带状疱疹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用药加外用炉甘石洗剂涂擦10 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腕踝针按疼痛分区进行针刺治疗,每日1次,治疗10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疼痛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及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54.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腕踝针治疗肿瘤并发带状疱疹疼痛具有良好的疗效,能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减少后遗神经痛的产生,且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运用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一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74.19%,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