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低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1999年-2000年住院的62例(72只眼)、眼轴≥28mm的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行晶体囊外摘除术,其中晶体囊外摘除术32例,38只眼;晶体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30例,34只眼,对此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晶体囊外摘除术后矫正视力0.1~0.2者12眼;0.3~0.5者14眼;≥0.6者12眼;晶体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矫正视力0.1~0.2者8眼;0.3~0.5者11眼;≥0.6者15眼;结论: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晶体囊外摘除术后能获得较好视力,联合人工晶体植入不仅能矫正屈光不正恢复良好视功能,还可以稳定玻璃体,减少玻璃体晃动造成的对视网膜的牵引,减少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玻璃体脱出张正梅,杜学礼,陈玻璃体脱出是白内障手术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它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还会增加术后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离、继发青光眼、角膜变性等的发生率。现将我院1992年4月一1994年10月30例术中出现玻璃体脱出总结分析如...  相似文献   

3.
徐鸿飞  王泓涛  冯旭  王路 《吉林医学》2013,(35):7429-7430
目的:观察表面麻醉下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40例59眼采用表面麻醉下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术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59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3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0.1者4眼,0.10.4者18眼,>0.4者37眼;大部分患者残留低度的近视屈光状态;后囊膜混浊6眼;黄斑囊样水肿2例;术中未发生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等并发症,无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结论:表面麻醉下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眼前段干性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12岁以内先天性白内障患者38例55眼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和眼前段干性玻璃体切割术,其中31例43眼同时行一期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随访3~18个月,观察眼部情况及其并发症。结果全部患者术后反应轻微,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两行以上达83.33%。结论先天性白内障行眼前段干性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且手术操作简单,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楼定华  李毓敏 《浙江医学》1999,21(10):590-591
为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破裂和玻璃体脱出的危险因素并加以预防,对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的1085眼,比较有或无该因素者术中后囊破裂的发生宰;结果显示:总的后囊破裂和玻璃津脱出的发生率为5.44%;开罐式破囊、外伤性白内障后囊破裂及玻璃体脱出的发生率分别为12.82%(P>0.01)、23.81%(P<0.01),提示开罐式破囊、外伤性白内障可增加后囊破裂和玻璃体脱出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3-G与20-G玻璃体切割术对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115例视网膜脱离患者分别接受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A组,52例52眼)和20-G玻璃体切割术(B组,63例63眼)。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随访6~15个月,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视力(logMAR视力)及并发症的发生等情况,对相关记录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67±18)min和(70±19)m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主要并发症为医源性裂孔,A组为2眼,B组为3眼。术后末次随访结果显示:A组视网膜复位49眼(复位率942%),logMAR视力提高0.337±0.046;B组视网膜复位59眼(复位率93.7%),logMAR视力提高0.367±0.052;两组间视网膜复位率和视力提高幅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3-G与20-G玻璃体切割术对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相近,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适用于各种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白内障手术后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自该院收治的白内障手术后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9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巩膜扣带术,研究组予以玻璃体切割术,对比两种手术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两组视网膜初次复位率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视网膜最终复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的黄斑前膜、脉络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复视、眼外肌运动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相较于巩膜扣带术,白内障手术后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应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具有更高复位率,且复视、眼外肌运动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后房型人工晶体悬吊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是白内障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一些外伤性白内障合并后囊破裂、晶状体脱位、白内障术时后囊膜巨大破口合并玻璃体脱出,不能行I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病人,可以行人工晶体悬吊术。我院对晶状体囊外摘除术中破囊及外伤性晶状体后囊膜破损或晶状体囊内摘除,不能按常规植入人工晶体的26例患者(26眼),采用后房型人工晶体悬吊术的方法,均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术前术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黎明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4,24(3):286-286,288
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割三联术8例。其中玻璃体积血合并白内障2例,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视网膜脱离复发2例,外伤性白内障球内异物1例,白内障并发视网膜脱离3例。结果术后最佳视力达0.8~1.0者2例,0.4~.5者2例,0.1~0.3者4例。三联手术是必要的且安全可行,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因素是视网膜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l056例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术中51例后囊膜破裂,玻璃体溢出,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联合一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中后囊膜破裂发生率为4.8%,全部行一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5例囊袋内固定植入,42例睫状沟固定植入和4例DGR人工晶体双袢缝线固定法植入。术后矫正视力大于或等于0.3者46例(90.2%);矫正视力大于或等于0.05,低于0.3者4例(7.8%);矫正视力低于0.05者1例(2.0%)。结论 前段玻璃体切割术,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人工晶体植入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聂洪荣 《中国现代医生》2013,(30):150-151,154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i联手术方法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12月诊治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78例(91眼),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i联术)组38例(43眼),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小切口囊外j联术)组40例(48眼),对照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术后1个月视力、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两组三联手术均朱出现角膜失代偿、前房出血、低眼胝、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脉络膜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超声乳化三联术组术后早期发生角膜后弹力层皱褶7眼,前房纤维性渗出5眼,小切口囊外三联术组分别为8例、6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滤过泡多为Ⅱ型弥漫扁平型,均具有良好的控制眼压和恢复视力的作川。,结论超声乳化三联术和小切口囊外三联术均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经济的手术方式,对纤济闲难或高龄硬核不宜超声乳化的白内障患者施行小切口囊外三联术治疗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值得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在初学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对45例(45眼)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截囊前向前房内注入曲安奈德,娩核后观察:后囊完整的36例36眼行常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伴有后囊破裂并玻璃体脱入前房的9例9眼,在曲安奈德染色辅助下彻底清除前房内的玻璃体后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角膜情况、前房内炎症反应、眼压变化、黄斑水肿情况、视力等。结果45例患者术后有9例角膜水肿,所有患者前房清亮,无炎症反应,无不可耐受的眼压升高,检眼镜下未见明显的黄斑水肿。结论初学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使用曲安奈德,可以提高手术的可视性和安全性,抑制术后炎症反应,减少近期及远期并发症,视力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①目的 探讨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超声诊断价值。②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42例267眼PDR进行检查,了解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位置、形态、回声和血流以及晶状体混浊的回声。③结果 267眼中,晶状体混浊214眼,玻璃体积血38眼,玻璃体混浊155眼,玻璃体后脱离(PVD)105眼,玻璃体增殖机化143眼,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43眼。101眼行白内障摘除或(和)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眼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8%(99/101)。④结论 超声检查可为PDR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53眼严重眼外伤、视网膜血管疾病所致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等采用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视网膜前膜剥离,视网膜切开,冷凝,激光光凝,气体或硅油充填及巩膜外硅胶垫压或环扎等治疗技术,随访1-12个月。结果:52例保存了眼球,占98%。47例视力提高,占88.7%,视力大于0.3者12例,占22.3%。手术并发症以并发性白内障、玻璃体再出血和视网膜脱离为主。结论: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外伤、PVR、视网膜脱离疗效满意,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非外伤性玻璃体出血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非外伤性玻璃体出血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5月至1998年12月我科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并随访的43例患者情况。结果:91例视力有提高,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视力好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主要的并发症有白内障,医源性裂孔,视网膜脱离。结论:玻璃体切除术为明显改善非外伤笥玻璃体出血患者视力的治疗手段,小心操作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乳手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00例12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分别进行小切口非超乳手术和超乳手术,观察比较术中后囊膜破裂,术后视力、角膜水肿、前房反应和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结果术中后囊膜破裂及术后2周视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小切口非超乳手术角膜水肿较轻,且价格低廉。结论小切口非超乳手术具有损伤小、视力恢复快、价格低廉、便于在基层医院开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观察高度近视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后极部裂孔(非黄斑裂孔)的形态及相关因素,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非黄斑裂孔的后极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9例19眼的病例资料,观察裂孔的形态、位置、玻璃体牵拉和后巩膜葡萄肿的形态。所有病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裂孔周围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术中眼内激光光凝封闭裂孔,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的辅助处理,如玻璃体腔内填充消毒空气、C3F8、硅油等,术后3~5个月行硅油取出手术。术后随访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19只眼中后极部裂孔呈裂隙状12只眼(63.2%),小马蹄形3只眼(15.8%),小圆形4只眼(21.0%)。其中<1/4 PD者10眼(52.6%),1/2~1/4 PD者7眼(36.9%),1~1/2 PD者2眼(10.5%)。裂孔位于下方血管弓旁9只眼(占47.4%),上方血管弓旁4只眼(占21.1%),视盘下方1-4个视盘直径距离5只眼(占26.3%),视盘上方2个视盘直径距离1只眼(占5.2%)。后巩膜葡萄肿18只眼(占94.7%),其中Ⅰ型(宽基底黄斑型)11只眼(占61.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在高龄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将120例高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A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治疗,B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后视力、术后散光度数、术中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术后3天后B组的视力均要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视力对比,A组的视力均要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与术前视力相比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2)A、B两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及3个月散光度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3)A、B两组术中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8.33%(11/60),23.33%(14/60),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患者,其效果与超声乳化吸出术接近,且手术费用低、操作简便、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适合于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白内障手术,特别是外伤性白内障手术的方式,术中并发症的处理及术后视力等。方法:对所有研究对象82例(108只眼)先天性、外伤性、后发性白内障患儿,年龄为2~14岁采用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联合IOL植入术,对术后视力、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处理进行分析。结果:术后视力比术前提高者94只眼,术中主要并发症为后囊破裂和玻璃体脱出。术后主要并发症有后囊混浊(PCO)、前房炎症反应等。结论:2岁以上儿童采用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联合IOL植入是处理儿童白内障的有效手段。儿童白内障术后并发症与成人相比有其特殊性。适时恰当的处理,仍然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低视力原因。方法:研究167例(197只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按眼轴长度分A组26-30 mm 124眼,B组≥30 mm 73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光感-0.15,屈光度-8.00--24D。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植入折叠型IOL于囊袋内。术后随访1周-12月,观察与术后低视力有关的因素。结果:术后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A组124眼(94.4%),B组12只眼(16.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术中1眼后囊破裂(0.5%),术后24 h一过性高眼压6眼,45眼(22.84%)后发性白内障,7眼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2眼视网膜脱离,25例行预防性视网膜光凝术。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超乳+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力主要与眼底病变有关。术前精确计算人工晶体度数;术中保持后囊完整,降低后性白内发障等并发症;术后早期预防性视网膜光凝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