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经鼻-蝶窦入路的内镜鞍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经鼻蝶窦入路的内窥镜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内镜经蝶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在10具已经动脉灌注染料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同时测量海绵窦内重要结构与鞍底的距离。结果 根据蝶窦后壁的骨性结构特征将蝶窦腔分为中间腔、旁中间腔及外侧腔5部分。扩大经蝶手术入路可清晰显示鞍底的骨膜、硬脑膜外层、海绵窦内侧壁,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及眼神经等结构;打开堞骨平台可显示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鞍隔及视丘下部等解剖结构。结论 内窥镜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可清晰显露蝶鞍周围的解剖结构,可适用于鞍旁、鞍上病变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的内镜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扩大经鼻蝶窦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10具动脉灌注染料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扩大经鼻蝶窦手术入路,测量海绵窦内重要结构与鞍底的距离.结果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可清晰显示鞍底的骨膜、硬脑膜外层、海绵窦内侧壁,及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及视神经等结构.结论内镜下行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可清晰显露海绵窦及其内的解剖结构,适用于鞍内病变侵犯海绵窦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经鼻蝶入路手术提供内镜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3例成人尸头模拟经鼻蝶入路内镜下手术,进行内镜下的解剖观察和解剖测量。结果经鼻蝶窦入路内镜可达鞍膈以上,能清晰显示第三脑室底、视神经、视交叉及鞍旁结构等。鞍膈前后径为(5.5±1.9)mm,左右径为(6.0±1.4)mm;鞍膈孔与鞍结节的距离为(3.2±1.2)mm;两前床突间距离为(24.5±0.9)mm;前置型视交叉前缘到鞍结节的平均距离为2.1mm,后置型为3.5mm。结论内镜扩大经蝶入路能够清晰显示鞍区结构,可应用于各种鞍区肿瘤的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入路至中颅底的各种重要解剖标志,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和手术特点。方法分别运用直径4 mm,长度18 cm的0°、30°和45°硬质内镜(Karl Storz),在动脉灌注后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手术过程,神经导航的引导下经双侧鼻腔扩大入路对中颅底进行内镜解剖。测量各个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结果蝶窦后壁可分为鞍区、鞍上区、海绵窦区和斜坡区。在蝶窦后壁可见鞍底、后组筛房、蝶骨平台、鞍结节、斜坡、斜坡隐窝、海绵窦、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在蝶窦腔的外侧壁可见眶尖隆起、上颌神经隆起、下颌神经隆起和翼管神经,并分别形成视神经颈内动脉和动眼神经三角、V_1~V_2三角、V_2~V_3三角。两侧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内侧距离为(11.3±1.2)mm,两侧垂体前部距离为(12.2±2.1)mm,两侧垂体中部距离为(21.5±2.5)mm,两侧垂体后部距离为(17.6±3.4)mm,垂体前后径为(9.1±2.9)mm。硬膜内的鞍上区又可分为视交叉上部、视交叉下部、鞍背后部和脑室部。在剪开海绵窦和垂体之间的硬膜后,海绵窦段的颈内动脉可分为三叉神经段、后曲段、下水平段、前曲段和上水平段。结论神经内镜经鼻扩大入路至中颅底可清晰显示鞍区、鞍上区和海绵窦区的解剖结构,为该区域的病变提供一条有价值微侵袭的手术方法。颈内动脉-视神经隐窝是该区域手术的关键性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手术切除鞍上区肿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用10具灌注固定的正查尸头,模拟经鼻扩大蝶窦入路,内镜下观察鞍上区解剖结构,应用神经导航获取并分析解剖数据.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切除鞍上区肿瘤12例,并以人工硬脑膜、明胶海绵和生物胶"三明治"式A结构重建颅底.结果 视神经一颈内动脉隐窝是丙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中恒定且关键的解剖标志.剪开硬脑膜后,可显露视交叉下间隙和上间隙,其中视交叉下间隙可见两侧颈内动脉、两侧垂体上动脉、垂体上部、垂体柄、视神经和视交叉,视交叉上间隙内可见大脑前动脉A1和A2段、前交通动脉以及直回.12例鞍上区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2例;随访12例,时间6~62个月,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1例,再次行内镜下修补术后恢复.结论 神经内镜下经鼻扩大蝶窦入路切除鞍上区肿瘤是可行和安全的,熟练的内镜技术和可靠的颅底重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扩大经鼻蝶入路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和脑神经的显微解剖特点,为切除颈内动脉外侧肿瘤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在7具成人尸头模拟扩大经鼻蝶手术入路,观察颈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和脑神经的解剖关系,并测量相关解剖参数。结果:海绵窦段颈内动脉有两个重要分支:海绵窦下动脉和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起源颈内动脉水平段中央外侧,垂体下动脉起源于脑膜垂体干。内展神经在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的外侧,向眶上裂方向走行。颈内动脉与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和视神经入眶上裂处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4 mm、3.4 mm、3.9 mm和4.5 mm。结论:熟悉展神经和海绵窦下动脉在海绵窦内的解剖关系,有助于经扩大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肿瘤时对其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扩大经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内侧腔的应用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开展扩大经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内侧腔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5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显微镜下对蝶窦外侧壁、蝶鞍、海绵窦及周围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并测量。模拟扩大经蝶入路磨除海绵窦腹侧骨质,切开海绵窦内侧壁,显露海绵窦内侧腔。结果颈内动脉(ICA)明显隆起于蝶窦侧壁的占58%,蝶窦内隆起呈管型占3%。鞍底硬膜分为2层,海绵窦内侧壁的上部南垂体硬膜构成,无骨性结构支撑;下部由骨周硬膜构成,有蝶窦侧壁骨质支撑。两侧海绵窦内侧壁的距离为(14.8±2.7)mm。海绵窦内侧腔位于C4段ICA与垂体之间,腔内为丰富的静脉丛,最宽可达7mm,但常因ICA扭曲而闭塞。无颅神经穿越海绵窦内侧腔,ICA是扩大经蝶入路探查海绵窦遇到的第一个主要结构。结论扩大经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内侧腔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蝶入路至鞍区及周围结构的内镜手术与显微手术显露范围的差异。方法选10具汉族成人灌注尸头,采用经蝶入路,5具进行内镜解剖,5具进行显微解剖。结果采用经蝶入路,在蝶窦内内镜下可观察到更多的周围结构,利于确定鞍底、海绵窦与鞍结节位置。在显露硬膜下结构时,内镜下侧方可显露海绵窦外侧壁,前方可显露双侧嗅神经和直回。结论同显微经蝶手术相比,内镜经鼻蝶手术在蝶鞍周围区域的显露范围更宽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扩大经蝶窦入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显微镜及内镜下的解剖特点。方法在10具动静脉灌注染料的成人新鲜尸头上模拟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在显微镜及内镜下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走行特点,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垂体的关系,测量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在不同水平的距离。结果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为5段,有3个动脉分支,其在蝶窦外侧壁上形成颈内动脉隆突,与视神经隆突形成视神经-颈动脉凹陷,是内镜手术中确定中线的标志。颈内动脉前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距离为(11.94±1.90)mm(9.02~14.86mm),后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平均距离为(7.96±2.07)mm(5.64~11.58mm)。结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是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中最重要的解剖结构。内镜下扩大经蝶窦手术可清晰显示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和神经等重要的组织结构,是处理由鞍内侵犯海绵窦内侧壁病变的良好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扩大经鼻蝶入路的海绵窦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扩大经鼻蝶入路下的海绵窦显微解剖特点,制定大小范围合适的骨窗暴露海绵窦,为临床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在7具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头上模拟扩大经鼻蝶入路手术,在显微镜下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脑神经的解剖关系并测量相关解剖参数.结果 鞍结节、鞍底、斜坡、颈内动脉和视神经骨性隆起是确定手术区域的重要标志.颈内动脉与上颌神经入圆孔处的平均距离为6.8 mm.扩大的骨窗平均宽度值为37.6 mm(范围28.7 mm~44.0 mm).结论 骨窗越过颈内动脉骨性隆起扩大至圆孔的内侧缘的扩大经鼻蝶入路可有效的暴露一侧海绵窦全景,是处理由鞍内向海绵窦内侵袭病变的良好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内窥镜下经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6,自引:7,他引:49  
目的为进一步推广和提高内窥镜下经鼻腔-蝶窦入路提供帮助.方法采用解剖尸头直接观察和内窥镜下测量距离,结合活体的CT、MRI图像上观察及测量的方法,对15例30侧尸头、100侧CT片和100例MRI片的手术入路相关解剖学特点和解剖距离进行研究.结果全鞍型蝶窦占82%,29%合并枕骨气化,蝶上筛房出现率为11%;前鼻棘至蝶窦口的距离为60.39±5.38mm;前鼻棘至鞍底距离为75.47±6.36mm;视神经管多位于蝶窦口侧上方、蝶筛交界处,蝶窦口至视神经管的最短距离为11.09±1.48mm.颈内动脉多位于蝶窦口的后外上方,蝶窦口至颈内动脉的最短距离为17.14±1.63mm.结论内窥镜技术适合于经鼻腔蝶窦入路切除鞍区肿瘤;术前的影像学检查、对于手术相关的解剖学结构的认识及熟练的窥镜手术操作技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旨在进一步提高嵴脑膜病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了26例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24例,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蝶骨脑膜瘤唯一有效的方法。手术入路的切口应低至颧弓,骨瓣也应尽量低,以利暴露中颅窝底和肿瘤,手术操作应耐心细致,力争全切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可提高该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3  
目的将"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这一微创手术加以介绍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采用直径4mm的0.、30°硬性鼻内镜及配套摄像系统、内镜冲水系统、鼻窦钳等设备,内镜下切除垂体腺瘤30例,其中泌乳素腺瘤12例,生长激素腺瘤2例,无功能腺瘤16例,微腺瘤1例,复发垂体腺瘤1例.结果内镜下全切肿瘤27例,近全切肿瘤3例,术后2例一过性脑脊液鼻漏,1例丘脑出血.术后13例内分泌化验恢复正常.术后3~8个月随访14例,1例复发,无鼻中隔穿孔、萎缩性鼻炎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经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深部照明好,切除肿瘤彻底,鼻腔结构损伤小.随着设备的进一步完善和经验的不断提高,该术式将会越来越多地得以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体会及分析存在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情况。结果 肿瘤全切17例,近全切5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死亡1例,3例术后视力障碍较术前加重,1例发生肢体偏瘫。15例随访3月至5年,全切的10例肿瘤无复发;近全切及部分切除的5例中2例肿瘤无变化,有3例肿瘤增大。结论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治疗至今仍是个难题,手术治疗应在保护神经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切除肿瘤,放疗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显微手术切除蝶骨嵴大型脑膜瘤手术要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蝶骨嵴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的手术要点.方法 本组58例脑膜瘤患者经CT或MR检查确诊,其中采用颅眶颧或颅颧入路10例,采用改良翼点入路48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3例发生颅内外沟通者于肿瘤切除后"三明治"法行颅底重建,3例患者的残余瘤体行X-刀治疗.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52例,大部切除6例,无死亡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者49例.随访6月~9.5年,8例有不同程度复发.结论 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向选择恰当手术入路,采用显微手术分块切除肿瘤,强调术中注意对重要神经和血管进行保护,这些要点是提高手术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入路,切除技巧及术后并发症预防等相关问题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至2006年间我科收治的37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病例的临床资料、显微手术过程及疗效预后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接受显微外科手术,并按Simpson手术分级评定手术结果。肿瘤全切(Ⅰ、Ⅱ)32例,其中Ⅰ级14例,Ⅱ级18例;Ⅲ级切除3例;Ⅳ级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视力下降3例,2例不全瘫痪。术后1年MRI扫描,Ⅰ、Ⅱ级切除组病例未见肿瘤复发,Ⅲ级切除有2例复发,次全切除组(Ⅳ级)全部复发。结论采用精细的显微外科技术,仔细辨别肿瘤与周围血管、神经间的蛛网膜间隔,在充分保全与肿瘤粘连血管、神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可显著提高疗效,减少肿瘤复发。对未能全切病例,术后放疗可延缓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7.
22例蝶骨嵴脑膜瘤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报告22例蝶骨嵴脑膜瘤手术治疗资料。根据CT和术中所见,Bonnal氏分类,A组(内1/3)12例,D和E组冲、外1/3)各5例。D和E组全切除率为100%,A组为41.6%。肿瘤切除程度与其类型、大小有密切关系。强调早期诊断和手术切除以提高全切除率,减少复发。术前供血动脉栓塞,术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CUSA和双极电凝等有利于肿瘤全切并减少对周围重要结构的损伤。本文就手术技巧,尤其是内1/3肿瘤的切除技术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26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其中内侧型12例、中部型6例、外侧型8例;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其中翼点开颅18例,额颞断颧弓开颅6例,额眶颧开颅2例。结果肿瘤全切18例,大部分切除5例,部分切除3例。22例患者获得随访,4例失访;随访时间3-168月,平均70月;复发5例,复发率为19.2%,再次手术3例,保守治疗1例,伽玛刀治疗1例。结论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为蝶骨嵴脑膜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个体化的手术入路有助于全切肿瘤,精细操作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42,自引:8,他引:42  
目的:提高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一组20例病例的显微外科治疗。结果:多数表现为单眼视力下降。冠状位CT有助于判断肿瘤的生长点。MRI可显示肿瘤与海绵窦、颈内动脉的关系。1例肿瘤侵入海绵窦,11例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和主要分支。肿瘤附着点为前床突和(或)小翼的内侧。15例达SimpsonⅠ、Ⅱ级全切除。术后偏瘫2例,无死亡。结论:手术要点是尽早离断肿瘤基底并沿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由近向远分离切除包绕的肿瘤。由于多数存在肿瘤与血管之间的蛛网膜界面,作者提倡在第一次手术中采用积极的显微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蝶窦内间隔特点及经蝶窦-鞍区肿瘤手术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 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07例经单鼻孔-蝶窦-鞍区肿瘤切除术患者的术前蝶窦内间隔资料,并用以指导术中操作.结果 本组肿瘤全部切除67例(62.6%),大部切除21例(19.6%),部分切除19例(17.8%).其中47例根据蝶窦间隔的指示,迅速确定肿瘤所在鞍底位置,或保留无关间隔,并根据间隔确认颈内动脉位置,避免损伤;11例存在复杂蝶窦内间隔者,根据影像学提示得以快速判定鞍底与间隔的关系并确定蝶窦内骨质切除范围与方向,顺利完成手术.手术相关并发症:左侧颈内动脉破裂1例,海绵窦破损4例.结论 术前仔细判读蝶窦内间隔影像学资料,用以指导经蝶窦-鞍区肿瘤手术操作,可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of sphenoidal intersinus septa with transsphenoidal resection of sellar area tumor. Methods The pre-operative MRI and CT images of the sphenoid intersinus septa and its importance in transsphenoidal resection of sellar area tumor were studied in 107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8 to December 2010. The amounts, locations, anatomic specialties of the septa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the floor of selle,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canals and the tumors were analyzed to guide the operative procedures during the operation. Results Total removal of the tumors in seller region was obtained in 67 patients, subtotal removal in 21 and partial removal in 19. According to the MRI and CT images of the sphenoid intersinus septa, the location of the tumor and the carotid artery in 47 patients were quickly determined; complex sphenoid intersinus septa was noted in 11 patients, and the relation of sellar floor with the septa was quickly determined and the scope and direction of removal were determined too. Rupture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urred in 1 patient, and damages of the cavernous sinuses occurred in 4. Conclusion Careful study of the pre-operative MRI or CT images of the sphenoidal intersinus septa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floor of seller,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the tumor will assure the transspenoidal surgery more precisely and safely, and the complication can be efficiently prevented and decrea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