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铁  于靖寰 《耳鼻咽喉》1994,1(2):103-105
对声门上癌中常见的会厌室带癌50例采用火棉胶包埋,整喉连续切片的方法就声带运动障碍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50例中有33例(66.0%)发生声带运动障碍,其原因是癌组织直接或间接对声带、杓状软骨及环杓关节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声门旁间隙其下部分(喉室外下角水平以下)以及喉室,受癌组织的侵犯是声门上癌发生声带运动障碍的具有特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认为为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对有运动障碍的声带,特别是已固定的声带应以切除为宜。  相似文献   

2.
为确立一种原发喉室的跨声门癌,选择肿瘤主体以喉室为中心经全喉切除手术的标本50例,火棉胶包埋,连续切片观察。结果发现①跨声门癌的肿瘤原发部位在喉室,50例中有T23例。②肿瘤以深层浸润为主占90%(45/50),易侵及声门旁间隙(82%,41/50)和甲状软骨(64%,32/50),临床分期与病理分期不符达48%(24/50)。结论:原发喉室的跨声门癌是声门上型癌的一种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3.
跨声门癌50例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确立一种原发喉室的跨声门癌,选择肿瘤主体以喉室为中心经全喉切除手术的标本50例,火棉胶包埋,连续切片观察。结果发现(1)跨声门癌的肿瘤原发部位在喉室,50例中有T23例。(3)肿瘤以深层浸润为主占90%(45/50),易侵及声门旁间隙(82%,41/50)和甲状软骨(64%,32/50),临床分期与病理分期不符达48%(24/50),结论:原发喉室的跨声门癌是声门上型癌的一种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4.
声门上型喉癌声带不同活动情况组织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声门上型喉癌声带不同活动情况下的组织病理学特点 ,为喉部分切除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84例声门上型喉癌喉切除标本 ,经火棉胶包埋 ,制成连续切片 ,苏木精 伊红染色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声带固定 2 6例中杓状软骨、声门旁间隙下区以及两者同时受侵率分别为 4 6 .2 %、15 .4 %、38.5 % ;声带活动受限 30例中杓状软骨、声门旁间隙下区以及两者同时受侵率分别为 4 6 .7%、6 .7%、13.3% ;声带活动良好 2 8例中杓状软骨及声门旁间隙下区无受侵。声带固定、声带活动受限、声带活动良好 3组之间杓状软骨及声门旁间隙下区的受侵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侵犯声门旁间隙下区的肿瘤均侵犯了喉室 ,声带活动受限及声带固定者中 ,肿瘤组织侵犯声门旁间隙下区占侵犯喉室比例分别为 4 0 .0 % (6 / 15 )、73.7% (14 / 19) ,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肿瘤侵犯杓状软骨及声门旁间隙下区是声门上型喉癌引起声带活动受限或固定的主要原因 ,观察声带活动及喉室的受侵情况 ,可为喉部分切除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早期声门癌属地,典型者为一侧声带中份的局限小癌肿,但可波及前连合或双声带,却未侵及声门F区、喉室、室带,且声带动度正常。其处理方法仍有争论,曾采用单纯放疗、经内窥镜行声带切除及经喉裂开术行声带切除术等。为探讨两种声带切除术径路处理早期声门癌的指征和疗效,对95例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本组不包括典型额侧或垂直半喉切除、局部病变切除和放疗后复发病例,术前均未有放疗史。计男88,女7,平均67岁(27.<~84.5)。原位癌12例,侵袭性癌83例(I级13例,I级59例,三级10例,N级1例)。3《例经内镜切除声带病变(23例用显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梨状窝癌侵犯邻近组织的规律。方法对68例梨状窝癌全喉或部分喉及下咽切除整体标本连续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68例梨状窝癌中室、声带水平声门旁间隙受侵分别为63、38例,其受侵频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37,P〈0.01);甲状软骨受侵频度最高,为92.6%(63/68),喉软骨触压式侵犯89例次,浸润式51例次,浸润范围明显小于触压范围;环杓侧肌、环杓后肌、甲杓间和杓间肌受侵频度分别为63.2%(43/68),57.4%(39/68),55.9%(38/68),51.5%(35/68);环杓关节和环甲关节受侵频度分别为31.0%(21/68),17.6%(12/68)。喉上神经侵犯频度67.7%(44/65)多于喉返神经27.7%(18/65)。梨状窝内壁(为主)癌14例,外壁(为主)癌18例,内外壁癌36例;梨状窝尖受侵34例,正常26例,黏膜下浸润8例;梨状窝癌淋巴细胞轻度浸润为66.2%(45/68),最多见。梨状窝癌黏膜下侵犯24例和跳跃式浸润8例。结论梨状窝癌对喉内的侵犯首先通过声门旁间隙;喉软骨膜和喉软骨可抵抗癌侵犯;环杓侧肌、环杓后肌、甲杓间和杓间肌经常受侵;梨状窝内壁癌可侵犯喉内结构,外壁癌可沿甲状软骨内壁向上、下、外侵犯,内外壁癌可同时侵犯喉内、外结构,是最严重的梨状窝癌病变。梨状窝尖侵犯是癌向下咽下方及邻近组织侵犯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近40年来对选择性喉内、外癌的治疗,逐渐接受保守喉手术。部分喉手术的治愈率与全喉切除术相等,并有可保存发音功能,无永久性气管造孔的优点,但可发生吞咽困难和误吸。临床上对其确切发生率,未见文献报导。本文着重在分析上半喉切除后维持咽下功能的因素。声门上喉切除是将会厌、双侧杓会厌皱襞、会厌前间隙、假声带和甲状软骨上1/3或1/2整块切除。各种扩大手术,可包括切除一侧杓状软骨、梨状窝(部分喉咽切除)或舌根。如果一侧杓状软骨切除,剩余膜性声带的声带突常固定于环状软骨中线,这样可靠拢对侧有功能的声带,防止吸入。为了关闭声门上缺损可使舌根(或舌骨)和保存的喉软骨膜合拢。若舌根或咽下部更广泛切除时,则以局部皮瓣修复。作者们收集了51例声门上喉切除术(包括部  相似文献   

8.
我科对1988年~1993年间收治的30例声门型喉癌,均采用垂直部分喉切除术达到根治目的,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0例声门型喉癌,均为男性,年龄42~71(平均54)岁。根据UICC1987年标准进行分期,均为T_2N_0M_0;经病理证实均为鳞状细胞癌。30例均经垂直部分喉切除术。其中声门型喉癌T_2病变21例不保留甲状软骨,另9例保留甲状软骨。不保留甲状软骨术:将患侧甲状软骨板、假声带、喉室、声带及肿瘤组织切除,甲状软骨保留后1/5,保留杓状软骨。病变如波及前联合,则切除对侧甲状软骨连同声带前端的一小部分,甲状软骨缺损部分用胸骨舌骨…  相似文献   

9.
声门型喉癌T3病变的常规治疗为喉全切除术,使病人丧失语言功能。本文报道50例喉癌声门型T3病变,用扩大垂直喉部分切除术来治疗,修复主要用舌骨肌瓣。3、5年生存率为76.7%、73.0%。除管率87.2%,语音近乎正常者87.5%。全部恢复经口进食。喉癌声门型T3病例,对侧声带及构状软骨完好者应考虑喉扩大垂直部分切除术,即常规喉垂直部分切除加构状软骨切除,必要时环状软骨部分切除,以扩大喉后下切缘,用以根治肿瘤,保存喉功能。  相似文献   

10.
对73例声门上喉癌,已侵及声门区(T2)、杓状软骨已固定(T3)、已侵及会厌谷(T4)者,作声门上水平垂直喉部分切除木,用舌骨肌瓣作残喉修复。3年及5年生存率为75.3%及68.8%。术后除管率74.3%,语音清楚可辨者占82.4%,术后全部经口进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喉切除后造瘘口复发癌的有关危险因素。方法:1978~1998年我院收治411例喉全切除的喉癌患者,其中58例造瘘口癌复发(14.1%)。可能造成造瘘口的复发癌的危险因素通过cox模型分析。结果:声门下、跨声门侵犯和肿瘤T_3、T_4期与复发有关。结论:喉全切除后造瘘口复发癌是最严重的晚期并发症。其与声门下癌扩展以及原发癌喉外侵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声门上型喉癌杓状软骨区受累的病理学特点及其与声带活动度的关系,对53例声门上型喉癌全切除标本,行整喉连续切片分析。结果发现杓状软骨区受累率为45.3%,杓区上部受累为主。杓区中、重度受累声带固定频率为75%,阴性、轻度受累声带固定频率为36.4%,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1)。杓状软骨受累率为24.5%。杓状软骨受累声带固定频率为53.8%,未受累声带固定频率为52.5%,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声门上癌可向杓区发展,未发现该区有阻止肿瘤扩展的迹象。杓区受累程度与声带固定有关。  相似文献   

13.
垂直半喉切除术对选择性T_1、T_2声门癌有较好的疗效。当半喉切除扩大到包括杓状软骨时,应行声门重建以改善术后的音质和预防误吸声带重建有许多方法。本文介绍对切除一侧声带和同侧杓状软骨的病例,利用同侧半个会厌重建声带和杓区,疗效满意,方法:在舌骨平面下分离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1973~1984年31例水平性声门切除术的经验,并讨论了远期功能效果及肿瘤疗效(随访至少5年),证实了此手术的有效性及它在喉癌功能外科的最新策略中所处的适当地位。1978年曾报道了水平性声门切除术的操作,即前联合、声带及其软骨支架一并切除,必要时切除范围可延伸至一侧构状软骨或一侧室带。水平性声门切除术包括于水平性功能限切除术(如声门上及重建性喉切除术)之中,它以环甲固定术修复气道纵轴的连续性。手术适应症如下:①与声带原位Z癌(Ti。)有关的弥漫性角化过度症,②声门疣状癌I③双侧声带癌(T;b)】④一侧声带…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梨状窝癌产生半喉固定的机理,对43例梨状窝癌全喉下咽切除标本进行了次连续切片的组织病理学研究。指出梨状窝癌产生半喉固定的主要原因是癌组织通过声门旁间隙侵犯喉内肌和杓状软骨外上方。如梨状窝内侧壁有癌瘤存在,则癌易向喉内结构侵犯引起半喉固定。临床T3病变易侵犯喉软骨和邻近软组织而成为病理T4。随着声带活动受限程度的增加,保留喉手术的可能性逐渐下降,也说明半喉固定是梨状窝癌侵犯喉内结构的重要临床标志。为彻底切除半喉固定的梨状窝癌,仍以全喉切除较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源于欧洲并广泛开展应用,其理论基础是环杓单位为喉功能解剖单位.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包括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环舌骨会厌吻合术(SCPL-CHEP)、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环舌骨吻合术(SCPL-CHP)和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气管环舌骨会厌吻合术(SCPL-TCHEP)3种术式.本文就环杓单位作为喉功能解剖单位在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加以论述。1 环杓单位解剖结构及生理作用Weinstein等Ⅲ提出环杓单位这一概念,强调其在喉功能保全性手术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环杓单位包括杓状软骨、环状软骨、完整的环杓关节、环杓后肌、环杓侧肌、喉返神经和喉上神经。其生理作用为使声带运动、声门内收和外展拉。  相似文献   

17.
声门癌致声带固定或运动显著受限一般和甲杓肌受累有关,常有声门下侵犯,少数情况因肿瘤沿声带上面向外扩展至内软骨膜,使声带受限或固定,此种情况的声带癌的治疗尚有争议。Kirchner主张作选择性的传统半喉切除术,2年生存率为60%,并指出失败常系下缘切除不足所致。本文报告一组传统或扩大半喉切除病例,声门下扩展大于5 mm者则切除部分环状软骨。全组26例,15例声带固定,11例运动显著受限。传统半喉切除术切除一侧邻近声带的甲状软骨翼,为增加声门下切除的边缘,有时切开覆盖环状软骨的粘膜,将其从软骨分离。扩大半喉切除术切除环状软骨上方的一部分,代之以软骨移植。切除范围包括环状软骨外侧上方的75%,向  相似文献   

18.
对本院1981~1990年间有随访资料的52例喉癌手术病例进行了术后生存效果分析。本组病例中,男42例,女10例;以50~59岁患者居多,占48.1%;声门上型喉癌21例,声门型喉癌31例;多为T_3期病例;喉全切除17例,喉部分切除35例。全组病例的3、5、10年生存率(寿命表法)分别为77.2%、72.2%和63.2%。通过生存期比较,对影响远期疗效的有关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1998~2001年我们对部分T2和T3病变的喉癌病人以及因喉部手术引起的喉瘢痕性狭窄而不能拔管恢复正常通气的病人,采用带蒂颈阔肌肌皮瓣喉成形术,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运用带蒂颈阔肌肌皮瓣修复喉癌术后缺损及喉术后引起的拔管困难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52~67岁,平均60岁。其中5例为喉鳞状细胞癌病人,1例因部分喉切除后发生瘢痕性喉腔狭窄病人。5例喉癌中3例T3为原发于一侧声带的病变,且肿瘤侵犯同侧喉室和室带及对侧声带前部,同侧杓状软骨固定;1例T3原发于一侧喉室而伴有同侧杓状软骨固定;1例跨声门癌T2病变…  相似文献   

20.
谷贺  于刚 《耳鼻咽喉》1998,5(4):228-230
为探讨声门上型喉癌的状软区受累的病理学特点及其与声带活动度的关系,对53例声门上型喉癌全切除标本,行整喉连续切片分析,结果发现杓状软骨区受累率为45.3%,杓区上部受累为主。杓区中、重度受声带固定频率为75%,阴性、轻度受累声带固定频率为36.4%,二乾之间差异显著。杓状软骨受累率为24.5%。杓状软骨受累声带固定频率为53.8%,未受累声带固定频率为52.5%,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声门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