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临床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同剂量普伐他汀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76例,按病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ACS组41例,招募健康对照组38例,ACS组随机分为普伐他汀20 mg组22例和普伐他汀40 mg组19例治疗,其他治疗按指南无差异,在入选后即刻、治疗14 d后抽外周静脉血,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等实验室化验指标。结果 ACS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有统计学差异(P<0.05),ACS患者不同剂量普伐他汀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除降脂作用外,还有调节ACS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强化他汀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外周血T、B淋巴细胞自噬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62例AIH患者及8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进行T、B淋巴细胞亚群自噬相关检测,根据治疗情况、诊断类型、是否合并肝硬化及肝衰竭进行分组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AIH组CD4+T、CD8+T、CD19+B及CD4+CD25+T淋巴细胞自噬LC3B平均荧光强度(MFI)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0.05),以CD19+B淋巴细胞自噬LC3B MFI最显著。CD19+B淋巴细胞自噬MFI在未治疗组和治疗部分缓解组中高于治疗完全缓解组(P值分别为0....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期骨关节型布鲁菌病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8例布鲁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骨关节型组(n=41)和非骨关节型组(n=57),并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的8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Th1、Th2等T淋巴细胞的各亚群水平,计算CD4+/CD8+、Th1/Th2比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来探讨骨关节型组患者WOMAC评分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骨关节型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Th1细胞的比例、CD4+/CD8+比值、Th1/Th2比值显著高于非骨关节型组,骨关节型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Th1细胞的比例、CD4+/CD8+比值、Th1/Th2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非骨关节型组外周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敏感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EGFR-TKI单药,以及EGFR-TKI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方法采集我院2008年5月至2018年8月期间接受单药EGFR-TKI和EGFR-TKI联合胸腺肽α1治疗的NSCLC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数据。 结果在患者EGFR-TKI耐药前,患者接受EGFR-TKI单药治疗后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CD3 T淋巴细胞数量较接受EGFR-TKI单药治疗之前显著降低(P<0.05);患者接受EGFR-TKI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后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CD3 T淋巴细胞数量与EGFR-TKI单药治疗前相比稍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胸腺肽α1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EGFR-TKI对EGFR突变NSCL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抑制。  相似文献   

5.
何畏  陈晴  黄涛  黄晓秋  吴桂辉 《中国防痨杂志》2019,41(10):1090-1095
目的 探讨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 +/CD8 +比值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搜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结核病区住院的147例患者(包括63例单纯肺结核、60例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和24例单纯肺外结核患者,分别为肺结核组、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组和肺外结核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及四色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试剂盒检测纳入的各组患者外周血CD3 +、CD4 +、CD8 +T淋巴细胞的绝对计数及CD4 +/CD8 +比值,分析上述各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 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CD3 +和CD4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596.000(377.500,823.250)个/μl和347.500(214.000,479.250)个/μl,均低于单纯肺结核患者的698.000(572.000,904.000)个/μl和409.000(311.000,545.00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07,P=0.012;Z=-2.431,P=0.015)。肺结核并发肺外结核患者的CD8 +T淋巴细胞计数与CD4 +/CD8 +比值分别为195.500(137.250,278.750)个/μl和1.670(1.258,2.273),较肺结核患者的244.000(154.000,317.000)个/μl和1.770(1.290,2.350)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892,P=0.058;Z=-0.546,P=0.585)。单纯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CD3 +和CD4 +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551.500(283.750,949.000)个/μl和295.500(134.250,461.750)个/μl,低于单纯肺结核患者的698.000(572.000,904.000)个/μl和409.000(311.000,545.000)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089,P=0.037;Z=-2.460,P=0.014);单纯肺外结核患者外周血的CD8 +T淋巴细胞计数[185.000(92.000,366.250)个/μl]及CD4 +/CD8 +比值[1.455(1.018,2.128)]与单纯肺结核患者[分别为244.000(154.000,317.000)个/μl和1.770(1.290,2.35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315,P=0.188;Z=-1.429,P=0.153)。结论 随着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3 +、CD4 + T淋巴细胞计数的逐步降低,结核分枝杆菌可能更易播散至肺外;外周血CD8 +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 +/CD8 +比值在肺外结核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梅毒及其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2016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93例感染苍白螺旋体(TP)梅毒患者中,单纯梅毒感染61例,TP合并CHB患者21例和TP合并CHC患者11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84例。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梅毒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45RO+和CD8+CD45RA+细胞百分比及CD4+/CD8+细胞比值分别为(52.2±8.5)%、(40.3±5.7)%、(18.1±3.9)%、(12.4±3.7)%和(1.2±0.3),均显著低于健康人[分别为(69.1±7.6)%、(50.7±6.9)%、(20.6±4.7)%、(16.2±4.3)%和(1.9±0.5),P<0.05],而外周血CD8+、CD4+CD45RA+和CD8+CD45RO+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32.4±7.3)%、(24.7±6.5)%和(8.7±1.5)%对(26.2±5.4)%、(21.8±6.2)%和(5.4±1.1)%,P<0.05];三组外周血CD8+、CD4+CD45RA+、CD4+CD45RO+、CD8+CD45RA+和CD8+CD45RO+细胞百分比及CD4+/CD8+细胞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合并CHB组和TP合并CHC组患者外周血CD8+、CD4+CD45RA+和CD8+CD45RO+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TP组(P<0.05),而TP合并CHB组和TP合并CHC组患者外周血CD4+/CD8+比值、CD4+CD45RO+和CD8+CD45RA+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TP组(P<0.05),TP合并CHB组与TP合并CHC组患者外周血CD8+、CD4+CD45RA+、CD4+CD45RO+、CD8+CD45RA+和CD8+CD45RO+细胞百分比及CD4+/CD8+细胞比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梅毒患者存在显著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合并CHB或合并CHC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更明显,其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HBV感染者自然杀伤样B淋巴细胞(NKB淋巴细胞)、NK细胞和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唐都医院就诊的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1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0例、无症状HBV携带者(ASC)29例和对照者12例。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IL-18和IFNγ水平。酶联斑点吸附试验检测HB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分泌IFNγ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19+CD56+CD16+NKB淋巴细胞、不同NK细胞亚群(CD3-CD19-CD56highCD16-NK细胞、CD3-CD19-CD56+CD16+NK细胞、CD3-CD19-CD56<...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差异,以及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化疗治疗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2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6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各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8+(%)、CD4+(%)、CD4+/CD8+细胞比值差异。 结果病例组化疗前及后的CD3+(%)、CD4+(%)、CD4+/CD8+细胞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CD3+(%)、CD4+(%)、CD4+/CD8+细胞比值均较化疗前有显著升高(P<0.05);化疗前后病例组患者CD8+(%)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且化疗前后CD8+(%)对比,差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治疗后,将病例组分为疾病控制组共90例(73.77%),其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25例(20.49%),疾病稳定(SD)65例(53.28%);疾病进展(PD)32例(26.23%)。疾病控制组的年龄、性别与疾病进展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控制组治疗前CD3+(%)、CD4+(%)、CD8+(%)、CD4+/CD8+与疾病进展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疾病控制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显著高于疾病进展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R和PD两组治疗后CD3+(%)、CD4+(%)、CD4+/CD8+细胞比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CD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效果的AUC面积分别为:0.789、0.823、0.758。通过最大约登指数计算得出CD3+(%)、CD4+(%)、CD4+/CD8+指标的最大AUC面积相应参数截止值,其中CD3+(%)截止值为65.95(%)(敏感度=83.30%,特异性=78.60%,P=0.021),CD4+(%)截止值为39.81(%)(敏感度=87.30%,特异性=85.20%,P=0.034),CD4+/CD8+截止值为1.250(敏感度=81.20%,特异性=76.70%,P=0.017)。 结论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降低,细胞免疫功能呈现紊乱状态。化疗治疗的效果可能与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状态有关,提示肺癌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状态可能成为预测化疗临床效果的一种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分割放疗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肿瘤标记物的影响。方法 选取64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化疗,对照组予常规分割放疗,观察组另予超分割放疗,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糖类蛋白-125(CA-125)、细胞角蛋白19可溶性片段(CYFRA21-1)]水平,观察两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及生存时间。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7.50%)较对照组(65.63%)高(P<0.05);两组治疗后CD4+、CD4+CD8+较治疗前升高,CD8+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较对照组升高,CD8+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CEA、CA-125...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小儿哮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徐州市儿童医院健康体检的小儿50名为健康对照组,哮喘小儿107例为病例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例观察组根据临床症状及病史问询结果分为急性发作组(共44例)和持续发作组(共63例)。分析3组小儿在T细胞亚群细胞(CD3+、CD4+、CD8+、CD4+/CD8+)水平的差异。结果 3组小儿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较,急性发作组和持续发作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且持续发作组低于急性发作组(P值均<0.05);3组小儿T淋巴细胞亚群CD8+比较,急性发作组和持续发作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持续发作组高于急性发作组(F=7.019,P值均<0.05)。结论与健康小儿比较,哮喘小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存在差异,且持续性哮喘小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差异更为显著,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小儿哮喘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尤其在反复持续性小儿哮喘临床诊断中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60例,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感染组(156例)和未感染组(204例),比较2组实验室检查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左心室射血分数值(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N末端脑钠肽(NT-proBNP)与T淋巴细胞亚群、MMP-9间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及MMP-9对评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最佳临界值。 结果:感染组白细胞计数、LVEDD、NT-proBNP、MMP-9水平和CD8+T淋巴细胞比例高于未感染组,而LVEF、CD4+T淋巴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显著低于未感染组(P均<0.05)。LVEF<46.00%、LVEDD≥53.50mm、NT-proBNP≥580.00pg/mL、MMP-9≥155.00μg/L、CD4+T淋巴细胞<28.00%、CD8+T淋巴细胞≥21.00 % 和CD4+/CD8+<1.35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患者CD4+T淋巴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与LVEF呈正相关;与LVEDD和 NT-proBNP水平呈负相关(P均<0.05),MMP-9水平和CD8+T淋巴细胞与LVEF呈负相关;与LVEDD和 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P<0.05)。MMP-9、CD4+/CD8+比值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61.27μg/L、1.41。 结论:合并肺部感染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免疫功能下降,MMP-9水平升高,T淋巴细胞亚群和MMP-9的水平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功能状态和疾病严重程度,并可用作预测肺部感染发生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免疫调节治疗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脏功能、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入选96例60岁以上、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为Ⅱ~Ⅳ级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心衰试验组和心衰对照组各48例.心衰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心衰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胸腺五肽治疗3个疗程(共75 d).另以45例60岁以上健康老年人作为正常组.分别在用药前、用药第一个疗程后(第15天)、第三个疗程后(第75天)测定各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淋巴细胞亚群、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B型利钠肽(BNP)和6 min步行距离(6MWT).结果 (1)治疗前,与正常组相比,心衰试验组和心衰对照组患者的血浆BNP、血浆hsCRP、抑制性T淋巴细胞(CD8)、LVEDD和LVESD增高,成熟T淋巴细胞(CD3)、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B淋巴细胞(CD19)、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CD4/CD8、LVEF、6MWT降低(P<0.05或P<0.01),心衰试验组和心衰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第一疗程后,与心衰对照组相比,心衰试验组的血浆CD3、CD4、CD19和NK数量显著增高(P<0.05或P<0.01);血浆BNP、hsCRP和CD8数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CD4/CD8、LVEF值及6MWT有增高趋势,LVEDD、LVESD和生活质量评分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第三疗程后,与心衰对照组相比,心衰试验组的血浆CD3、CD4、CD19数量、NK数量、CD4/CD8、LVEF值和6MWT显著增高(P<0.05或P<0.01);血浆BNP、hsCRP和CD8数量和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免疫调节剂胸腺肽能够改善心衰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衡,进而改善心功能;免疫调节治疗为老年心衰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症肺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TIM-1,TIM-3)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1 056例重症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定义为重症肺结核组,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 000名轻症肺结核患者作为轻症肺结核组。比较两组患者TIM-1、TIM-3以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水平;检测并比较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IM-1、TIM-3的mRNA水平;分析重症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TIM-1、TIM-3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重症肺结核组CD8+、TIM-1和TIM-3水平均高于轻症肺结核组,CD4+水平低于轻症肺结核组(均P<0.001)。重症肺结核组TIM-1 mRNA和TIM-3 mRNA水平均高于轻症肺结核组(均P<0.001)。死亡组CD8+、TIM-1和TIM-3水平均高于存活组,CD4+水平低于存活组(均P<0.001)。相关性分析发现:存活组患者TIM-1、TIM-3与CD4+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14和-0.211,P<0.05),而与CD8+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1和0.680,P<0.05)。结论 重症肺结核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其体内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异常以及TIM-1、TIM-3 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对肺结核患者血清白蛋白的影响。 方法 对119例初治肺结核患者进行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白蛋白测定,探讨细胞免疫功能与血清白蛋白相关性;同时,根据其CD4+ 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分为免疫低下组62例和正常组57例,探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对低蛋白血症的影响。 结果 (1)所有纳入患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516.6±266.1)×109/L]与CD3+ T淋巴细胞[(841.6±398.8)×109/L]、CD8+ T淋巴细胞[(261.0±142.6)×109/L]、CD4+/CD8+ T淋巴细胞比值(2.33±1.40)呈正相关(分别为r=0.883,P=0.000;r=0.579,P=0.000;r=0.365,P=0.000)。(2)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与血清白蛋白呈正相关(r=0.116,P=0.033)。(3)在免疫低下组中,肺部病灶范围达4个肺野以上者43例(占69.4%),明显高于正常组的22例(占3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35,P=0.001);免疫低下组治疗前血清白蛋白[(33.9±5.5)g/L]明显低于正常组[(36.1±5.7)g/L](t=2.187,P=0.031)。 结论 在肺结核患者中CD4+ T淋巴细胞与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CD4+ T淋巴细胞低下肺结核患者,其病灶范围较广,容易并发低蛋白血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2015年8月~2018年2月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20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 肝硬化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为(35.3±2.4)%,显著低于健康人组【(42.9±3.2)%,P<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为(36.4±3.2)%,显著高于健康人组【(32.9±4.2)%,P<0.05】,CD4+/CD8+细胞比值为(0.9±0.1),显著低于健康人组【(1.3±0.2),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计数的显著变化,可能也存在相应的免疫功能紊乱,系肝功能受损后的结果抑或是诱因,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6.
脾栓塞对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部分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对肝硬化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57例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 ,32例采用部分脾栓塞治疗 ,2 5例采用脾全切治疗 ,1 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 (CD3+ )、T辅助 /诱导淋巴细胞亚群 (CD4+ )、T辅助淋巴细胞 /T抑制淋巴细胞亚群 (CD4+ /CD8+ )明显低于正常人 (P <0 .0 1 ) ;脾栓塞组治疗前后CD3+ 、CD4+ 、CD8+ 、CD4+ /CD8+ 无明显差异 (P >0 .0 5) ;脾全切组治疗后CD3+ 、CD4+ 、CD4+ /CD8+ 均较治疗前及部分脾栓塞组治疗后明显降低 (P <0 .0 1 )。结论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CD3+ 、CD4+ 、CD4+ /CD8+ 降低 ,部分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对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影响 ,显著优于脾全切治疗  相似文献   

17.
张子新  洪茜  余陆娇  谭玲 《心脏杂志》2016,28(4):443-446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1 01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慢性缺血综合征(CIS)两种类型,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所发生的心律失常类型,分析比较各组中房性心律失常或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脉病变支数、血钾、脑尿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值的相关性,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相关因素。结果 ①ACS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脉病变支数、BNP、LVEF及LVEDD值在发生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钾值在发生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CS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相关因素是低血钾(P=0.027,OR:2.009,95%CI:1.084-3.726)。②CIS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脉病变支数、血钾值在发生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NP、LVEF及LVEDD值在发生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IS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相关因素是LVEF降低(P=0.048,OR:3.561,95%CI:1.010-12.553)。结论 低血钾可能是ACS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相关因素;而LVEF降低可能是CIS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9(IL-19)、白细胞介素-21(IL-21)水平,并分析两者与患者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20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版)》给予常规治疗,采集患者入院时、入院7 d、14 d空腹静脉血,检测患者IL-19、IL-21及免疫功能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分析COPD患者血清IL-19、IL-21与免疫功能的关系。结果:入院7 d、14 d时,患者IL-19、IL-21、CD8+水平较入院时逐步降低,CD3+、CD4+与入院时比较逐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广义估计方程分析,以入院时作为参照,以IL-19作为协变量,COPD患者入院7 d时CD3+、CD4+分别升高4.790%、14.106%,14 d时CD3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及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2019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96例HBeAg阳性CHB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分别给予恩替卡韦或恩替卡韦联合苦参素胶囊治疗,两组治疗观察48 w。采用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eAg,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0、IL-17和IL-23水平。结果 在治疗48 w末,观察组血清AST和ALT分别为(31.2±4.7)U/L和(38.7±9.4)U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6.3±6.8)U/L和(66.1±13.6)U/L,P<0.05】;观察组血清ALT复常率为8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6%(P<0.05);观察组外周血CD3+、CD4+细胞百分比和CD4+/CD8+细胞比值分别为(73.4±8.1)%、(47.2±6.1)%和(1.9±0.6),均显著高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儿童和青少年AIH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2015年6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儿童和青少年AIH患者42例和健康儿童和青少年50例,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标志物。结果 AIH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百分比为53.1(42.5,57.8)%,显著高于健康人,而CD14+T细胞百分比为62.2(40.1,76.8)%,显著低于健康人,而两组外周血CD8+T细胞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25.9(12.5,32.4)%对18.7(12.8,28.5)%,P>0.05);AIH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CD45RA、CD45RO、CCR3和CD28表达百分比分别为26.1(15.2,32.8)%、19.2(13.5,27.3)%、15.4(2.1,53.8)%和51.2(34.4,56.9)%,均显著高于健康人;AIH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表面CD45RA、CCR3和CD25表达百分比分别为18.0(14.1,26.8)%、1.2(0.5,3.2)%和0.6(0.3,7.8)%,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13.6(8.2,18.3)%、0.5(0.3,0.6)%和0.3(0.2,0.5)%, P<0.05],而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表面CD45RO表达百分比为2.7(2.3,4.8)%,显著低于健康人;AIH患者外周血CD14+T淋巴细胞表面CD45R0表达百分比为 34.7(16.3,57.8)%,显著低于健康人。结论 外周血CD4+、CD8+和CD14+T 细胞比例失衡及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异常与AIH患者发病或病情进展密切相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