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古训:"肛常提". 清·嘉庆年间,刑部郎中姚鼐,花甲辞官告归,于故里自建"钟山书院",故号"钟山先生".真是:  相似文献   

2.
小便异常出现于多种疾病,但其病因病机却各不相同。补中益气法为中气亏虚、元气下陷之病变而没,凡临床诊断符合病机者,就可根据本法选用方药。李东垣所著《脾胃论》对脾胃气虚下陷的病机作了重要发挥,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李氏认为,元气为健康之本,脾胃乃滋养元气之源,主张用补中益气法治疗脾胃内伤诸证,强调补中益气以使脾气上升、元气充沛,则病可自愈。李氏创制的补中益气汤主治内伤气虚下陷等证,  相似文献   

3.
脱肛的病因病机复杂,病位虽在大肠,但涉及五脏,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苏云教授认为脾胃气虚,日久累及肺肾,气固摄作用失司,脏器不足以维系,发为脱肛,故治疗中气下陷型脱肛应在益气升提的基础上兼补肺肾、收敛固涩、清热祛湿。其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内服,配合中药熏洗及中药注射治疗中气下陷型脱肛,效果显著,可为治疗脱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脱肛者,肛门脱出也……”《神农本草经》正式将本病命名“脱肛”。中医对脱肛病因病机的认识:“久病则伤气,下多则亡阳”,是气血皆亏矣。年老皆气血两亏,脏腑虚损,或劳倦,房事过度,久病体弱,以致气血不足,中气下陷,不能固摄所致;小儿脱肛多因久病体弱营养不良,久泻下痢,气血未旺而致,多为黏膜脱垂。西医则按脱垂程度分为3期:Ⅰ期是肛管或直肠黏膜向下移位,只是直肠黏膜下垂。Ⅱ期是直肠各层向下移位,或直肠黏膜有套叠。Ⅲ期是乙状结肠呈螺旋状套叠,脱出肛门外较长,需用手法复位,伴有肛管松弛,黏液增多,常伴肛门功能不良。临床上我们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患者156例,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内脏下垂从肝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脏下垂,临床上以胃下垂、子宫脱垂为多见。传统认为脾气有开发之性,脾气虚升举无力导致中气下陷,因而临床上对中气下陷所致的内脏下垂往往从脾论治而投以补中益气扬治疗,然而由于临床疗效不理想,疗程太长,削弱了脾气升发应有的说服力,从而动摇了脾气虚导致中气下陷的理论基础,为此,笔者结合《内经》提出的“左肝右肺”说对中气下陷的真正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中气下陷并非直接由脾气虚引起,而是由肝升发不及所致。《索问·刺禁论》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对肝肺二脏功能的高度概括。五行之中,肝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笔者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肛肠科病史较长、反复发作或应用常规方法治疗效果不佳的病证 ,多能取得较好疗效 ,报告如下。1 脱肛男 ,31岁 ,因脱肛反复发作 2年 ,伴小腹刺痛 ,于 1 996年 1 0月来诊。面色少华 ,舌质黯红 ,尖有瘀点 ,脉细涩 ,下蹲时肛门脱出物约 7cm,色紫红。辨证为脱肛 ,气虚血瘀型 ,试用补中益气汤加乌梅1 2 g、红花 6g、赤芍 9g、地龙 9g,5剂后脱出物能自行回纳 ,原方继服 5剂 ,配合芒硝、明矾冷敷 ,痊愈。按 脱肛一证 ,多因中气下陷、升举无力所致 ,《难经》云 :“肛门脱出 ,非虚而何 ?”而该患者脱肛伴小腹刺痛 ,脱…  相似文献   

7.
曹博宁  王珍  王耀献 《世界中医药》2024,(4):519-523+528
基于中气下陷理论探讨膜性肾病的病机,提出“湿蕴脾肾,中气下陷”的病机理论,其中以风邪外侵,中土亏损为发病先导,中气不足,脾肾亏虚为发病基础,气机凝滞,湿瘀阻络为病机核心,毒损脾肾,中气下陷为病情进展,大气虚散,脏腑衰惫为病重结局,中气亏虚贯穿膜性肾病发病始终。论治当取升阳举陷大法,强调早期调补脾肾,御风于外,中期祛湿化瘀解毒,升阳通络,晚期升阳益胃排毒,兼顾心肾虚损。  相似文献   

8.
益气化瘀法治疗小儿脱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明环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363-1363
小儿脱肛临床多见,此病多因小儿气血未充,深痢日久,中气下陷,肠胃薄弱,导致肛门松弛,滑脱不收.故<诸病源候论>云:"小儿患肛门脱出,多因痢久肠虚冷,兼崩躯气,故肛门出."根据"虚则补之"、"下者举之"的原则,益气、升提、固脱是治疗本病之大法.临床常用补中益气汤以升举,真人养脏汤以固脱.  相似文献   

9.
补中益气汤源于《脾胃论》,它的立论为:”阳气下陷,阴火上乘”。它的主症为”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它的病机为“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为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它的功效为解决“升阳”与“泻火”的不平衡。从其立论到主症、病机、功效、可谓精深已至,唯有“脉洪”令人难以思议。如第四版《内科学讲义》“头痛气虚下陷”的脉象为“脉细无力”;《实用中医内科学·脱肛》论气虚下陷的脉为“脉弱”;《实用中医内科学·谁闭》论中气下陷脉为“脉细弱”;第四版《中医方剂学讲义》论补中益气汤的主…  相似文献   

10.
宗气论说     
宗气,又名大气,实即心肺之阳气,近年来,“气”的研讨多详于“中气”、“元气”,而略于“宗气”,然宗气为诸气之纲领,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宗主,并与中气、肾气、元气攸切相关。本文就宗气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诊治特点及其与中气、肾气、元气之间的内在联系,作浅要之论述,请同道教正。  相似文献   

11.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东垣此方开“甘温除热”之先河。后世又用于中气下陷之脱肛、久痢、阴挺等,效果颇佳。笔者用治阴火牙疼,亦获良效。兹举案如下:任某,男,57岁,干部,病历号1884。1988年3月9日初诊。  相似文献   

12.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点,它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之精华。现在有些文章谈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时,对“病”的概念模湖,中、西医病名混用,有的纯用西医病名,如:《中医学基础》78年版本科教材在叙述“异病同治”举例时:“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来治  相似文献   

13.
红芪饮片     
正炮制: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性味:甘,微温。归经:归肺、脾经。功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主治: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  相似文献   

14.
肛管直肠脱垂,又称脱肛。是指肛管、直肠粘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的一种疾病。多见于儿童、经产妇及年老体弱者。治疗方法有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作为非手术疗法的针灸疗法,渊远流长。早在《针灸甲乙经卿有记载:“脱肛,下利,气街主之。”脱肛多由小儿气血未旺,年老气血两亏,或由劳倦久病,以致气血不足,中气下陷,不能收摄而形成。少数为气热、血热或虚中夹实。针刺治疗多采用补法,或针灸结合,或穴位注射等,疗效较好。本文就近10余年来,有关针灸治疗本病概况综述如下:1针刺疗法金氏【门取穴百会、长强、会阴、…  相似文献   

15.
从两方面阐述了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论治血证的学术特色:对脏腑生理病理,注重脾胃中气升降顺逆,谓心肺肝肾之气同升降,皆取决于中气,脾胃中气为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精神之化源,及赖以升降之轴心。中气旺则阳化有源,阴生有本,脏腑各安其位而履其职,气血充旺,精神交泰。中气升降窒塞,脾土下陷,胃土上逆,则阳化匮源,阴生乏本。胃土上逆则火炎金逆,气为之滞而神为之飞;脾土下陷则水沉木陷,血为之淤而精为之遗。诸般上逆、下陷、左淤、右滞四维病变,悉归居中气升降乖违。故论治首重顾护中气,升清降浊,兼顾四维。于内伤杂病,宗仲景“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也”之旨,谓“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基于此,论治血证多从阳衰土湿、水寒木郁立论,以燮理中气升降立法,环顾四维。文章对血淤、衄血、吐血、便血、溺血的病机及立法、遣方,逐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 陆某,男,2岁半,1985年10月5日初诊。反复脱肛已1年多。最初脱出约为0.5厘米,某医给服补中益气汤加减,越服脱肛越甚,至来诊时脱肛已达4厘米。诊见心烦易怒,口干渴引饮,大便偏结,尿黄,舌质红而偏绛,舌苔淡黄略厚,脉弦数,脱出之肛肠呈深红色,肿胀难以回纳。此为湿热内蕴,逼迫直肠外突而为脱肛,前医误守“凡脱肛必中气下陷”之教条,而用温升之补和益气汤加减,致犯实实之弊,导致热愈盛而愈迫肛肠外突。治疗拟用升清气除湿热之法。处方:葛根12克,紫草6克,知母8克,  相似文献   

17.
二阴性病证指便秘、脱肛、癃闭、淋证等前后二阴的疾患 ,对于其中以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气机不利为病机者 ,笔者运用补气行气法治疗收到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慢性便秘患者 ,女 ,4 5岁 ,有慢性便秘史 6a ,长期服用中西通便药。起初效果尚可 ,后即使加大剂量亦无效果 ,故来  相似文献   

18.
陈新宝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2):2139-2140
吴士彦老中医是国家级著名老中医,在浙北地区享有盛名,名称“吴神仙”,从医60余载,对《内经》、《伤寒论》、《难经》、《温病》等医学典著颇有研究。临床治疗,经验丰富。现将吴老擅长补益中气法的经验介绍如下。1补中升提此法意在升提中焦之气,为中气下陷而设。因脾气主升,脾气虚而下陷,中气不能升举从而可出现脱肛,子宫脱垂,大便滑脱不禁等证。同时对病久脾虚,崩漏,带下,疮疡久不收口,鼻渊等许多内外妇科疾病均可应用补中升提之法,当然这些疾病和症候常会伴有中气下陷诸症。杨某,男,11岁,1979年12月22日初诊。家长代述。4月余来,日间小便…  相似文献   

19.
<正> 脾病辨证(2)三、脾气下陷证【临床表现】主症:脘腹坠胀,食入作胀,脱肛,阴挺,二便滑泄不禁。次症:头晕目眩,气短懒言,食少便溏,神倦乏力,面色(白光)白。舌脉:舌淡,脉细软无力。【病机分析】脾气下陷证,又称中气下陷证,因脾气虚弱,升举无力,反而下陷所致,临床上以脾气虚征和内脏下垂为其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20.
凌芝  马静  史艳平 《陕西中医》2003,24(6):F003-F003
中气下陷是祖国医学在分析、诊断疾病时常常可见到的一种病因和病机 ,是指脾气亏虚 ,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侯。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 ,或久泻久痢 ,或劳累过度所致。其临床表现是脘腹重坠作胀 ,食入益甚 ,或便意频数 ,肛门坠重 ;或久痢不止 ,甚或脱肛 ;或子宫下垂 ;或小便混浊如米泔。伴见气少乏力 ,肢体倦怠 ,声低懒言 ,头晕目眩 ,舌淡苔白脉弱。它以脾气虚证和内脏下垂为诊断要点。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不足 ,运化失健 ,内脏得不到精微的营养 ,日久可使脏器虚衰 ,升举无力而下垂 ,故而表现出上述诸多症候。对于中气下陷证 ,治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