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尤其是由于诱导分化剂维甲酸、凋亡诱导剂砷剂以及缓解后蒽环类化疗药物的应用,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例APL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ATRA、As2O3诱导治疗,完全缓解(CR)后给予联合化疗、ATRA及As2O3序贯治疗。结果ATRA组和As2O3组CR率分别为79%和90%(P>0.05)。两组高白细胞综合症发生率分别为52.6%和40%(P>0.05)。ATRA组6例DIC死亡4例,As2O3组6例DIC死亡1例。As2O3治疗4例复发APL达CR3例。结论ATRA、As2O3治疗APL的CR率及高白细胞综合症的发生率无差异,As2O3治疗复发APL及ATRA耐药的患者疗效好,可降低APL合并DIC患者的死亡率,以联合化疗、ATRA与As2O3序贯治疗作为APL达CR后的巩固强化治疗手段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砷剂针剂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肯定。目前,关于砷剂针剂对其他恶性血液病及实体肿瘤的治疗作用正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1]。而有关口服砷剂治疗恶性血液病长期疗效的报道尚不多见。继发性急性髓性白血病具有难治疗、易复发的特点,患者大多预后不佳。我们观察到1例继发性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经口服砷剂治疗长期生存,现报道如下并做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采用全反式维A酸(ATRA)联合蒽环类药物诱导缓解治疗,诱导缓解后采用ATRA联合化疗巩固治疗,ATRA、三氧化二砷和常规化疗交替维持治疗的初治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近期疗效.通过分析患者总生存(OS)率和无瘤生存(DFS)率,评价该方案的远期疗效.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评判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结果 48例患者完全缓解率为87.5% (42/48),达完全缓解的时间为(30.7±4.6)d;年龄是影响完全缓解率的惟一因素.48例患者的1、3、5年OS率分别为(87.5±4.8)%、(85.4±5.1)%、(78.3±6.7)%;进入完全缓解后治疗的42例患者的1、3、5年DFS率分别为(97.6±2.4)%、(93.9±4.2)%、(89.5±5.9)%;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性别、乳酸脱氢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危险度分层、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比例均与DFS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初治APL患者采用ATRA联合蒽环类药物诱导缓解治疗,诱导缓解后采用ATRA联合化疗巩固治疗,ATRA、三氧化二砷和常规化疗交替维持治疗,可以获得较高的诱导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全反式维甲酸(ATRA)可使60 %~85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缓解。但在治疗过程中,尤其是维持治疗中易产生耐药,短期内出现复发,再用维甲酸治疗则无效。我院自1997年以来应用三氧化二砷(ATO)治疗复发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13例,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 13例中男6例,女7例,平均年龄3 6岁(16~5 7岁) ,均符合第六届全国血液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首次应用ATRA口服完全缓解12例,口服白血康完全缓解1例)。其中12例直接应用ATO治疗,1例继续口服ATRA完全缓解半年后再次复发,改用ATO治疗。1·2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采用化疗与三氧化二砷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6年住院治疗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患者,进行化疗)和试验组(25例患者,在化疗基础上加用三氧化二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有效概率(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有效概率(60.00%),试验组患者高血糖发生概率(48.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高血糖发生概率(12.00%),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如肝功能异常、胃肠道异常、维甲酸综合征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采用化疗与三氧化二砷联合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均进行三氧化二砷联合化疗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所获得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总生存时间、无事件生存时间以及死亡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 91.67%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疗效达到CR;三年OS率与三年EFS率分别为94.44%、86.11%;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表现(52.78%),经对症治疗后好转;3例患者死亡(8.33%),原因为1例重症肺炎、2例颅内出血。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治疗关键因素是尽早确诊后给予正确治疗方案,应用氧化二砷联合化疗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满意疗效,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安全性较高,患者大多能达到三年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对2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应用As2O3联合ATRA双诱导治疗,对高白细胞患者加用单一化疗药物高三尖衫酯碱(H)或柔红霉素(DNR)。结果:21例患者中19例完全缓解,完全缓解(CR)率90.47%;1例死于颅内出血。结论: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复方黄黛片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本院接诊的10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化疗,治疗组患者接受复方黄黛片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序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起效情况、生存时间、维持治疗阶段不良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100.00%(51/51)高于对照组的88.24%(45/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首次完全缓解时间、血小板计数(PLT)开始回升时间、血红蛋白(Hb)开始回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随访期间死亡率为11.76%(6/51)低于对照组的29.41%(15/51)(P0.05)。治疗组末梢神经异常、头痛头昏、肝酶升高、肌肉关节疼痛、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复方黄黛片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序贯治疗能提高完全缓解率,缩短起效时间,延长生存时间,降低死亡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ATO)联合全反式维A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83例初治APL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采用ATO联合ATRA诱导缓解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ATRA联合化疗诱导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和早期病死率分别为100.0%(48/48)和O,对照组分别为97.1%(34/35)和2.9%( 1/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感染、肝肾损害、心脏毒性和消化道症状发生率分别为8.3%(4/48)、10.4%(5/48)、12.5% (6/48)、6.2%(3/48)和18.8%(9/48),而对照组分别为97.1%(34/35)、65.7%(23/35)、45.7%(16/35)、37.1%(13/35)和100.0%(35/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O联合ATRA治疗APL,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微囊藻毒素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及藻类水华的频繁暴发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而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s)是在蓝藻水华污染中出现频率最高、造成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环七肽肝毒素.目前,蓝藻水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Cs对水产动物及哺乳动物造成的伤害.大量研究表明,作为肝毒素的MCs具有稳定性,不但能够在生物链中积累...  相似文献   

13.
医院总值班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适应新的工时制和解决好“五一”、“十一”、“春节”休假时间较长的问题 ,我院对总值班工作进行了一些改革。医院总值班是医院在节假日和夜间的临时最高行政指挥 ,负责处理医院 8小时正常上班以外临时发生的一切事情 ,履行院领导职责 ,临时主持协调医院工作 ,保证医院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8小时以外期间 ,医院各科室只留有少数值班人员 ,而医院负有重大的保护人民健康的责任。因此 ,在这段医院管理比较薄弱的时间里 ,总值班的责任是不言而喻的 ,特别是实行 5天工作制和新的节假日时间以来 ,做好医院总值班工作显得更为重要。1 总值…  相似文献   

14.
由于红包现象成因的复杂性,决定了治理红包的措施必然是综合的、多方面的,而目前治理红包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重堵轻疏”,偏重对红色现象的处罚,最近国家卫生部又规定:“收受红包一次,停止执业6个月,两次吊销执业资格,索要红包一次,吊销执业资格”。但笔者认为: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必须标本兼治,重点是加强人力资本管理,采取合理的办法,减少租值消散,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调配卫生资源,打破卫生行业的垄断地位,提高医疗服务信息的透明度,在些基础上完善各种监督、处罚机制,才能最级从根本上解决红包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多频探测音对某些单一低频耳导抗测试所不敏感病变的鉴别(如:传导链中断,耳硬化症等)。方法:在原有单一低频SY—IA声阻抗中耳功能分析仪的基础上,重点对多频探测音产生电路、恒压声控系统、微处理器控制系统及多频声导抗及相位角检测电路进行了研究与设计。结果:运用多频耳声导抗测试系统可以分别在不同频率探测音下对正常耳、鼓膜松弛耳和听骨链中断耳进行声导抗检测和相位角检测。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基于ARM系统的多频耳声导抗测试系统可以为某些单一低频耳声导抗测试所不敏感病变的鉴别提供进一步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疗行为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后,医生对《条例》的认知和评价,以及由此对医疗行为产生的影响。方法:自行设计问卷,随机抽样100位医生进行调查。结果:57.9%的医生认为《条例》的鉴定程序较《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合理;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条例》公布后,工作压力加大,相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行为增加;调查结果与医院等、职称、年龄、学历等因素有一定的关联。结论: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条例》的学习和正确理解,认真执行《条例》,积极改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
20.
过度医疗已成为社会热点,涉及医疗领域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过度医疗构成要件及其存在原因的基础上,从完善监管的角度入手,着眼于探讨过度医疗的遏制之道。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改善监管以治理过度医疗:一是健全医疗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改革政府监管机制,主要包括实施正当的监管程序、监管影响评价程序等;三是强化行业自我监督机制;四是实施替代性监管策略,主要是改革医疗付费方式;五是保障公众和舆论对于监管的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