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绞痛和脑梗死患者血浆TAT、D-D、ET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心绞痛和脑梗死组各50例及对照组40例血浆TAT、D-D、ET。结果心绞痛组和脑梗死组血浆TAT、D-D、E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TAT、D-D、ET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P〈0.05);急性期脑梗死TAT水平显著高于亚急性、慢性期(P〈0.01);亚急性期D-D水平显著高于急性期和慢性期(P〈0.05)。结论血浆rrAT、D-D、ET水平反映了心绞痛和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活跃、纤溶亢进、血管内皮损伤,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孟泳  齐景宪 《中国医药导报》2007,4(9Z):94-94,97
目的:探讨心钠素(ANP)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意义。方法:按随机原则,将30只豚鼠分为实验组(PTE组)和对照组,动态观察血浆心钠素水平的变化。结果:在急性肺栓塞期,PTE组豚鼠血浆心钠素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TE组栓塞后早期血浆心钠素水平高于栓塞前,后期(第10天)血浆心钠素水平基本降至正常水平。结论:心钠素作为一种保护性体液因子参与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机制;血浆心钠素水平可作为观察PTE病情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血浆D-二聚体联合肺螺旋CT对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肺螺旋CT联合检查在肺血栓栓塞症(PT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确诊的67例PTE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研究组(A组),另选71例非肺栓塞患者为对照组(B组),两组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显著性。所有患者均先行D-二聚体测定,随后即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两组的D-二聚体测定值和CTPA表现进行分析,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和最后诊断。结果 A组D-二聚体(500μg/L58例,(500μg/L9例;阳性率(敏感性)和阴性率分别为(58/67)87%和(9/67)13%。71例非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与阴性率(即特异性)分别为61%和39%,两组阴性率(分别为13%和39%)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67例PTE患者CTPA检查呈阳性表现者59例,阳性率为88%。71例非肺栓塞组患者CTPA检查呈阳性结果者4例,67例呈阴性,阴性率(即特异性)9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67例PTE经D-二聚体和CTPA联合检查诊断者59例(88%)。结论 D-二聚体阳性或阴性不能诊断或排除肺栓塞,低特异性的D-二聚体和CTPA联合检查有助于提高PTE的诊断正确率,可作为PTE诊断的一线检测,是诊断肺栓塞的主要方法,对降低医疗成本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9):12-14
目的对临床症状评分、血浆D-二聚体(D-D)及综合超声在肺血栓栓塞症(PTE)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3例PTE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10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症状评分、D-D指标及超声特点。结果观察组的Wells评分阳性率为25.30%,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观察组的Geneva阳性率为26.51%,高于对照组的2.00%(P0.05)。观察组血浆D-D阳性率为78.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00%(P0.05)。观察组的下肢彩超阳性率为83.13%,高于对照组的17.00%(P0.05)。观察组心脏彩超阳性率为81.93%,高于对照组的21.00%(P0.05)。结论对肺血栓栓塞症患者采用临床症状评分、D-D及超声联合检查能够有效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及全血血小板5项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自2002年9月至2004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3例。患者在发病后24h内抽肘静脉血抗凝。测定其血浆D—D、Fbg含量及全血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与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患者和对照组均未接受任何止血、凝血药物。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Fb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L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PV、PDW、P—LC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CT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浆Fbg含量升高和MPV增大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观察D-D、Fbg、PLT、MPV、PDW及P—LCR的变化对脑梗死的诊断和病情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严敏  陆晔  潘湘涛 《中外医疗》2009,28(16):12-13
目的研究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454例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D水平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并与30例对照比较,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①血浆D-D水平:57例心肌梗死患者为(288.04±452.43)μg/L,脑梗死397例为(281.66±310.93)μg/L,30例对照组为(118.10±65.15)μg/L;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患者均明显高于对照(P〈0.01),而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患者之间则无相撞差异(P〉0.05)。②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D水平在性别和年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③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D/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血浆D-D水平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无相关关系。结论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血浆D-D水平明显增高,但与性别和年龄无相关。血浆D-D水平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T(cTnT)水平的变化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②方法分别测定53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观察组)30例及同期非心血管病者(对照组)的cTnT水平。③结果心力衰竭患者(观察组)血清cTnT测定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重度心衰(心功能Ⅲ~Ⅳ级)组的血清cTnT测定值及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轻度心衰(心功能Ⅱ级)组(P〈0.01)。④结论血清肌钙蛋白T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明显升高,且升高程度与病情的严重性相一致,提示其在心衰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浆抗凝血酶(AT-Ⅲ)、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26例为观察组,正常孕产妇26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孕产妇血浆中AT-Ⅲ、D-D的浓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GDM患者血浆中的AT-Ⅲ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GDM患者D-D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GDM组AT-Ⅲ、D-D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r=-0.848,P〈0.01)。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检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浆AT-Ⅲ、D-D,可作为妊娠期糖尿病病情发展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重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血清学、肌钙蛋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肺血管栓塞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0.9 mg/kg重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0.6~0.8 mg/kg重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肌钙蛋白值及整体治疗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清BNP、D-D、CK、CK-MB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循环血cTnT、cTn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76.92%(P<0.05)。结论小剂量重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有助于发挥溶栓作用,保护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家兔肺血栓栓塞症后血浆内皮素-1和P-选择素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家兔肺血栓栓塞症(PTE)后血浆内皮素-1(ET-1)和P-选择素(Ps)水平的变化,为PTE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健康中国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15只。从家兔耳缘静脉抽血1mL在体外自凝后制作成血栓,然后在股静脉注入4~6条血栓并辅以静脉推注10mL生理盐水制作家兔PTE模型,而对照组只静脉推注10mL生理盐水。分别于PTE前、PTE后1、3、5、7、10d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浆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1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Ps水平。结果:PTE后第3、5、7和10天血浆ET-1水平均高于栓塞前和同期对照组(P均〈0.05)。PTE后第5、7和10天血浆Ps水平均高于PTE前和同期对照组(P均〈0.05)。结论:PTE后血浆ET-1、Ps水平升高,参与了PTE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对患者快速血液检测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及肌钙蛋白(cTnT)的含量进行初步诊断急性心血管疾病的类型及疾病的进展程度。方法选择符合急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组:患者72例,包括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组35例,非急性冠脉综合症(非ACS)组37例,其亚组包括主动脉夹层破裂(AD)组17例和肺动脉栓塞(PTE)组20例;非急性心血管疾病组为对照组40例。结果急性心血管疾病组的三种蛋白的含量明显高于非急性心血管疾病组;其中,AD和PTE组中c-反应蛋白,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升高,并且D-二聚体显著升高组AD可能性最大,另外肌钙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中含量明显高于AD和胛E组。结论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肌钙蛋白的含量可以应用于急诊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初步筛查,显著提高急诊急性心血管疾病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Tei指数联合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评价伴肺动脉高压肺栓塞患者右室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肺动脉压力的程度将80例肺栓塞患者分为3组:A组,肺动脉压力(SPAP)为30~40mm-Hg;B组,SPAP为41~70mmHg;C组,SPAP为70mmHg者。另设60例无肺栓塞及肺动脉高压者为对照组。对入选患者均进行血浆NT-proBNP的检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30d内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及临床转归等情况。结果肺栓塞患者中45例血清NT-proBN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该类患者具有较明显的肺动脉高压及右心扩大征象,其右室Tei指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P0.01);另35例患者尽管未出现明显右心扩大,但患者的Tei指数已经出现明显异常(P0.05);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肺栓塞患者Tei指数与血浆NT-proBNP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且Tei指数不受心率的影响;随着肺动脉压力的升高、右心室的扩大、心功能的恶化,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亦大大增加。结论右心室Tei指数结合血浆NT-proBNP水平能较好地评价伴有肺动脉高压肺栓塞患者的右室功能。  相似文献   

13.
陈芳  刘智玲  韩小彤 《湖南医学》2014,(10):2014-2017
【目的】探讨检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血浆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及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64例,根据患者病情分为大面积肺栓塞组( n =27)和非大面积肺栓塞组( n =37),对两组患者血浆cTnI、BNP及D‐dimer水平进行测定,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水平的变化及右心功能和病死率。【结果】大面积肺栓塞组BN P、血浆cTnI水平明显高于非大面积肺栓塞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两组D‐dimer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大面积肺栓塞组的右心功能不全者和病死率均高于非大面积肺栓塞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检测BNP、cTnI及D‐dimer水平对APE患者临床诊断、临床决策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急性加重期继发肺栓塞( PTE)和/或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炎症机制。方法将上海市肺科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26例老年高风险COPD急性加重期继发PTE和/或DVT的患者作为血栓组;另选择同期就诊于门诊的26例低风险COPD稳定期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入选患者的血常规、血黏度、血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气分析、外周血细胞因子、ESR、CRP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症状无特异性,以咳嗽、咳痰、胸闷、气促为主;血栓组患者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IL-6、肿瘤坏死因子、CRP、ESR、低切和高切血黏度均值高于对照组( t=3.339、2.700、2.207、2.431、2.257、2.143、2.223、2.797,均P<0.05),PaO2低于对照组(t=4.312,P<0.05)。血栓组患者外周血IL-6水平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低切血黏度呈正相关(r=0.437、0.624、0.429,均P<0.05);血栓组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与纤维蛋白原、低切和高切血黏度呈正相关(r=0.624、0.519、0.513,均P<0.05);血浆CRP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IL-6、肿瘤坏死因子呈正相关(r=0.478、0.541、0.533、0.491,均P<0.05)。结论老年高风险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继发血栓性疾病存在显著的炎症反应;IL-6、肿瘤坏死因子可能在促进COPD急性加重期继发血栓疾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测定联合丹参酮预防产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疗效。方法213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65例。两组又分别分出自然分娩和剖宫产组。研究组产妇根据血浆D-二聚体水平预防应用丹参酮,观察两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栓塞及产后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及脑栓塞的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两组产后出血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测定血浆D-二聚体值并联合应用丹参酮可有效预防产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血浆D-二聚体在ACS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及其治疗前后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ACS患者103例治疗前后及25例正常对照者血cTnl、NT—proBNP及D-二聚体,并比较各组血清cTnl与NT—proBNP水平的相关性。对7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心功能Killip分级,分析AMI患者NT—proBNP水平与心功能Killip分级的相关性。结果STEMI组和NSTEMI组血cTnI、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UA组,UA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各组血清cTnI与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0.417,P〈0.01);经治疗后STEMI组和NSTEMI组及UA组血cTnI、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AMI患者NT—proBNP水平与心功能Killip分级呈正相关(r=0.401,P〈0.05)。结论联合检测cTnI、NT—proBNP及D-二聚体对ACS的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大鼠急性肺栓塞后肺损伤的作用,对肺栓塞大鼠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1)含量、肺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肺栓塞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栓塞组和丹参组,丹参组于制备肺栓塞模型成功后立即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取肺组织和血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肺栓塞不同时间点血液中ET-1的变化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肺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蛋白的表达。结果血浆中ET-1含量及肺血管内皮细胞P选择素蛋白表达水平在栓塞后开始即增高(P〈0.05),丹参组经治疗后血浆ET-1含量、肺血管内皮P选择素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与栓塞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可能通过降低肺栓塞时ET含量及P选择素表达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对急性肺栓塞后肺组织损伤有-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纤颤(房颤)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持续性房颤患者39例,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阳性(22例)和血栓阴性(17例)组,另选窦性心律患者(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所有对象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血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阳性和阴性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窦律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5),血栓阳性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血栓阴性组[(0.70±0.10)mg/L vs(0.41±0.18)mg/L,P〈0.05]。结论D-二聚体水平增高是持续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食管癌手术后肺动脉栓塞(以下简称肺栓塞)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变化规律以及手术前后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关联.方法 所有食管癌患者术前、术后第1、3、5天分别化验D-二聚体水平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将发生肺栓塞的患者检测结果与同期未发生栓塞者进行比较,同时观察肺栓塞与手术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否相关.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肺栓塞患者术后第1、3、5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术后第1天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高于未发生肺栓塞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手术前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术后肺栓塞并无关联(P>0.05),但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易导致肺栓塞.结论 通过监测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术后尽早发现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术后肺栓塞的预警.  相似文献   

20.
曾孝琼  宋彦  夏冬梅 《西部医学》2010,22(6):1145-1146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支气管扩张患者肺功能的影响,以为护理模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90例支气管扩张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组)45例和观察组(循证护理组)45例,对两组患者的VC%、MVV%及FVC、FEV1及FEV1/FVC及SpO2检测结果加以研究比较。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治疗护理后观察组的VC%高于对照组,MVV%高于对照组,FVC大于对照组,FEV1高于对照组,FEV1/FVC也优于对照组,同时SpO2也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患者的满意率也大大提高。结论在支气管扩张患者中采用循证护理的模式对于改善患者的各项肺部功能及SpO2水平效果较好,且患者的满意度也得到大大的提高,因此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