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电针仪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采用针刺配合电针仪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患者15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治愈10例、好转4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3%。结论针刺配合电针仪是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动眼神经麻痹5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动眼神经麻痹52例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采用电针配合太阳穴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对照组52例采用单纯电针治疗.观察2组的总体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38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痊愈27例,有效1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6.9%.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配合太阳穴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疗效显著,比单纯电针治疗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药物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银杏叶注射液,每日1次,同时口服甲钴胺片,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电针针刺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5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73.33%,2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电针联合药物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临床疗效显著,且可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在西药基础上加电针,主要用眼睛周围的穴位及项部穴位为主,对照组单纯用西药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18例(56.3%),有效14例(43.7%),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痊愈5例(15.6%),有效19例(59.4%),无效8例(25.0%),总有效率为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电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法。方法:将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同时接受电针双人迎穴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只接受吞咽功能康复训练。2组患者治疗2次/d,每周6d,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7%,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双人迎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较单纯康复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康复训练组、电针加康复训练组,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肿胀度、疼痛指数及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患者肿胀度和疼痛指数(PRI、VAS、PPI)均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与电针组、康复训练组比较,电针加康复训练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有显著性改善(P0.05,P0.01);总有效率电针加康复训练组95.00%,临床疗效电针加康复训练组优于电针组和康复训练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电针配合推拿(治疗组)、电针组和推拿组(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对照组83.3%和80%(P<0.05)。结论电针配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张兆华 《宁夏医学杂志》2012,34(11):1182-1183
目的观察应用电针配合药物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及其初步的作用机制。方法 24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均采用合谷、下关加用电针,同时服用中药牵正散进行治疗。结果 240例患者中,治愈222例(92.5%),显效12例(5%),好转6例(2.5%),总有效率97.5%。结论电针配合药物治疗效果明显,患侧表情肌运动功能恢复迅速,比单纯针刺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透穴加电针配合红外线光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提供更有效的方法。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1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的同时,配合电针及红外线光浴治疗,观察组在针灸治疗时采用透穴针刺法,电针、红外线光浴治疗与对照组相同,观察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变化,最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72%、28%,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0%。结论:毫针配合电针红外线光浴治疗周围性面瘫,均有良好效果。而且透穴加电针配合红外线光浴治疗优于单纯常规针刺治疗,且能明显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灸加电针治疗Bell麻痹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期Bell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针灸组、针灸加电针组3组,每组20例,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 d分别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和电生理检查指标变化。结果:西药组有效率90%,针灸组有效率95%,针灸加电针组有效率100%,针灸加电针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P<0.05);与其他两组比较,针灸加电针组可明显缩短神经电生理检查瞬目反射R1波患侧潜伏期(P<0.01);与西药组比较,针灸加电针组可明显改善瞬目反射R1波患健侧波幅比(P<0.05)。结论:针灸加电针对急性期、静止期Bell麻痹的疗效优于西药和单纯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电针配合皮内针治疗风寒外袭型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序列软件生成60个随机序列数,60例风寒外袭型面瘫的患者按就诊顺序依次从前至后取用随机序列数,奇数者为电针组(A组),偶数者为电针配合皮内针组(B组),每组各30例。A组采用电针常规治疗,选择疏密波,治疗20 min,每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皮内针治疗。以面瘫House-Brackmann(H-B)评分表和临床疗效为评价指标。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A组临床痊愈8例,B组12例,两组临床痊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B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皮内针治疗风寒外袭型面瘫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语言康复训练联合针灸对脑瘫语言障碍患儿语言功能及发育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瘫语言障碍患儿共111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5例单独行语言康复治疗,实验组56例在语言康复的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对比两组脑瘫语言障碍患儿发育状况及语言发育商。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Gesell发育量表各行为评分、语言表达及理解评分、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语言康复训练联合针灸能够提高脑瘫患儿伴语言障碍的发育及语言功能,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电刺激和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DD)的临床疗效,为急性脑卒中后球麻痹康复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急性脑卒中后 DD 患者80例(真、假性球麻痹各40例),在基本吞咽康复训练基础上,随机分为真性球麻痹-电刺激组(A1组)、真性球麻痹-针灸组(A2组)、假性球麻痹-电刺激组(B1组)和假性球麻痹-针灸组(B2组)。所有患者在基本吞咽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电刺激或针灸连续治疗2周;结合“洼田俊夫饮水试验标准”和“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评定疗效。结果A1组显效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A2组显效2例,有效7例,无效11例。A1组治疗好转率为80%(16/20)、A2组为45%(9/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2)。B1组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B2组显效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B1组治疗好转率为90%(18/20)、B2组为85%(17/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33)。结论吞咽康复训练联合电刺激或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可取得较好疗效;而对于真性球麻痹,吞咽康复训练联合电刺激疗效明显优于吞咽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4.
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改善偏瘫患者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敏  张辉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1):1803-1804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痉挛的改善作用。方法6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选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照组仅做康复训练,评定方法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表。结果经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上、下肢Ashworth评分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与康复训练相结合能更有效地降低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促进偏瘫患者的正常运动模式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面神经麻痹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面神经麻痹患者80例,随机分为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组(治疗组)和针灸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对2组进行Portmann评分、H-B分级、临床疗效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组Portmann评分,H-B分级Ⅰ级、Ⅱ级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Ⅲ级、Ⅳ~Ⅵ级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的77.5%(P<0.05).结论 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较单独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同康复锻炼治疗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脑性瘫痪患儿分A、B两组,每组20例。A组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B组进行单纯康复锻炼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及3、6个月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比较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进步程度。结果干细胞组17例受试者顺利完成临床研究,康复组18例完成临床研究。A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GMFM总分及A、B、C功能区得分均较移植前显著提高(P<0.05);B组患儿接受康复锻炼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均接受综合测评,结果显示该组患儿康复锻炼3个月后患儿粗大运动可有明显改善(P<0.05),二者比较干细胞移植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提升分值较单纯康复锻炼组明显。结论 BM-MSCs移植治疗小儿脑瘫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可改善脑瘫患者的粗大运动功能,疗效以术后一个月改善最明显,术后6个月仍会继续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干细胞移植后行康复锻炼相比单纯康复锻炼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提升效果更明显,二者具有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193例病例随机分为A,B,C组,A组63例单纯采用针灸治疗(百会、舌三针、金津、玉液),B组65例进行言语训练治疗(呼吸训练、松弛训练等),C组65例采用针刺联合言语训练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B,C3组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分别为46.0%,44.6%,49.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第4,6,8周后总有效率分别为76.9%,90.8%,93.8%,显著高于A组的55.6%,65.1%,69.8%,及B组的49.2%,61.5%,6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可调补肝肾之虚,通络利窍,改善发音不清。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早期介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疗效,为临床提供一个确实可行的、有效的综合康复疗法.方法 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18例.A组为早期介入电针、推拿、中药泡脚配合现代康复训练组即治疗组,B组为单纯现代康复训练组即对照组.两组患者都在神经内科常规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康复训练.结果 将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胫前肌肌力、足背屈的角度、步行能力、ADL评定进行两组比较;治疗3个月时,A组与B组有显著性差异,A组优于B组(P<0.01).结论 早期介入传统中医康复的现代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灸及康复锻炼治疗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共纳入90例因颅脑损伤致不同程度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A、B、C3组,A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锻炼,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C组在B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4周,记录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吞咽障碍程度及日常生活质量等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3.3%、73.3%、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明显高于A组、B组,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VFG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WST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VFG评分高于A组、B组,WST评分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SWAL-QOL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SWAL-QOL评分明显低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灸及康复锻炼相互有协同作用,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按摩治疗失音的疗效.方法 将60例失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治疗组用电针结合按摩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经辨证后采用中药治疗.结果 治疗5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5.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结合按摩治疗失音的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