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放射冠内投射纤维的空间排列规律和脑梗死部位及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对70例放射冠腔隙性梗死的临床表现和CT特征的对照分析.结果全部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其中放射冠前部梗死以面瘫和上肢瘫多见.结论放射冠内投射纤维空间排列规律与脑梗死部位及功能障碍的发生有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构音障碍与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研究78例突发构音障碍的脑梗死患者,经影像学证实均为单个梗死。结果引起构音障碍的脑梗死可位于初级皮层运动区、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内囊、脑干及小脑。结论引起构音障碍的小脑外梗死,大多影响锥体束。任何部位的小脑梗死均可引起构音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致同侧肢体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及原因。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对37例一侧肢体功能障碍与颅脑CT示同侧脑梗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37例患者出现同侧梗死灶43个,其中左侧病灶22个,右侧病灶21个;病灶位于基底节者31个,丘脑4个,放射冠2个,脑叶6个。肢体运动障碍左侧25例,右侧12例。结论:脑梗死可导致同侧肢体功能障碍,且右侧梗死灶致同侧肢体运动障碍的发生率低于左侧。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单侧运动通路受损脑梗死患者大脑结构的改变。方法:选择单侧运动通路受损的脑梗死患者66例,匹配性别、年龄相当的健康受试者66例。采用3.0 T磁共振扫描仪对所有受试者行DTI序列的扫描。采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分析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 TBSS)对两组脑图像进行处理,比较脑梗死受试者组和健康受试者组在大脑结构上的不同。结果:和健康受试者相比:(1)脑梗死受试者的胼胝体FA值明显降低的脑区:胼胝体膝部、胼胝体体部;(2)双侧FA值降低的相关脑区:双侧放射状前冠、双侧上放射冠;(3)患侧FA值降低的相关脑区:皮质脊髓束、大脑脚、内囊前脚、内囊后脚、内囊豆状核后部、后放射冠、丘脑后放射冠(包括视辐射)、外囊、上纵束、额枕上束和右侧绒毡层(P<0.001)。结论:单侧运动通路损伤后大脑的结构出现双侧性变化,其中枢神经机制可能是胼胝体纤维受损;患侧除了运动相关脑白质纤维结构受损,非运动相关的脑白质纤维同样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部位及面积与吞咽障碍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81例有吞咽障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及6例健康志愿者进行X线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记录异常表现。通过磁共振软件测DWI序列脑梗死的面积及部位;按照VFSS吞咽困难严重程度评分分轻、中、重3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吞咽障碍发生率为66.3%(120/181),其中单侧半球为67.7%(86/127),脑干为79.1%(34/43),小脑梗死未发现吞咽障碍。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与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关系密切,重度吞咽障碍多见于脑干梗死和大脑大面积梗死患者(P<0.001和0.05);而大脑半球梗死侧别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无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梗死部位及梗死面积有关,脑干梗死和大脑大面积梗死患者常合并重度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6.
早期脑梗死影像学诊断与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刘涛  刘智明  马洁韬  卑贵光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3082-3083,F003
目的:探讨螺旋CT与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PI)检查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发病部位及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收集53例发病在4~24h的患者,分别行螺旋CT、MR检查,作影像对比研究及功能判定。结果:螺旋CT与DWI的敏感度分别为26%(13/50),98%(49/50)(t=11.87,P&;lt;O.01);特异度分别为67%(2/3),67%(2/3);准确度分别为28%(15/53),96%(51/53)(t=11.87,P&;lt;O.01)。53例患者中,50例确诊为早期脑梗死。其中枕叶病灶11例,9例出现一侧视力偏盲;内囊膝部病变15例,肢体力弱或偏瘫者12例;9例角回梗死患者中,有7例语言障碍;脑干病灶5例,3例意识不清;7例小脑病变中3例行走不稳,梗死部位与功能障碍符合率为72%(34/47)。3例偏瘫或失语患者未找到责任病灶,3例为短暂脑缺血发作,复查CT及DWI未见梗死灶。结论:DWI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明显高与螺旋CT,梗死部位与功能障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脑梗死(CI)的机制和临床特点以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AMI的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寻找其发病规律。结论并发脑梗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死亡率明显高于无脑梗死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患者其预后与其梗死的部位、就诊时间、有无梗死相关并发症及并发症的轻重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可溶性选择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77例脑梗死和28例正常人可溶快、E-,P-和L-选择(sE-,sP-和sL-选择素)血清水平,并分析它们与脑梗死部位、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并症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sE-和sP-选择素血清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大、小面积梗死组选择素水平均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组,脑梗死合并感染者sL-选择性水平亦明显升高。不同脑梗死部位一及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间各可溶性选择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可溶性选择素与脑梗死临床变化有较密切关系,测定综们血清水平有助于脑梗死病情变化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混合性脑卒中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向荣  朱秀云 《新医学》2003,34(3):172-172
目的:提高对混合性脑卒中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35例混合性脑卒中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35例临床表现各异,脑卒中急性期行CT检查发现在脑不同部位同时有新鲜出血和梗死病灶14例;发病5日内复查,脑出血继发梗死12例,脑梗死继发出血9例(排除梗死性出血)。结论:混合性脑卒中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有赖于CT等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轻微外伤者梗死灶多位于基底节区及其附近部位,临床预后较好。严重外伤者,CT表现为基底节区和(或)脑叶梗死及颅脑损伤征象,梗死范围较大合并脑疝者,死亡率极高。结论:CT对外伤性脑梗死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临床进行合理诊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患者病灶部位与认知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无痴呆脑梗死患者病灶部位与认知损伤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无痴呆的脑梗死患者89例为梗死组,55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均进行基本认知功能测定,分析比较。结果:梗死组平均认知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智能损伤特点依序为数字工作记忆〉知觉速度〉记忆〉思维效率〉空间能力;基底核梗死患者智能损伤排序为数字工作记忆〉知觉速度〉旋转量〉记忆量〉心算速率。结论:无痴呆的脑梗死患者认知能力已有明显损伤,尤其是多发性脑梗死和基底核梗死患者的工作记忆、知觉速度受损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背景:嗅鞘细胞移值可促进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而移植后嗅鞘细胞在脑梗死大鼠中的迁移规律及迁移到不同脑区与该脑区的可塑性上调及神经功自旨恢复之间的关系如何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在皮质脑梗死大鼠中的治疗价值及迁移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观察细胞移植实验.于2002—06/2004-01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及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2.5月龄SD大鼠用于嗅鞘细胞的分离培养。60--90d龄SD大鼠150只,按双肾双夹疗法复制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方法:利用差速贴壁方法纯化大鼠嗅鞘细胞,移植前以Hoechst33342标记。将符合要求的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70只制作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随机选取造模后大鼠根据移植部位分组进行嗅鞘细胞移植:皮质梗死灶周围移植、梗死灶对侧皮质移植、两侧同时移植。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第2.6周进行行为、触觉功能检查观察运动、感觉功能恢复1育况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细胞体内存活与分布情况。结果:两侧同时移植嗅鞘细胞大鼠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皮质梗死灶周围移植、梗死灶对侧皮质移植(P〈0.01),梗死边缘区神经纤维数月、生长相关蛋白43阳性信号值明屁多于皮质梗死灶周围移植、梗死灶对侧皮质移植。皮质梗死灶周围移植细胞沿肼胝体分别向梗死灶和梗死刘侧皮质区迁徙,梗死灶对侧皮质移植细胞沿胼胝体分别向中线及梗死灶所存的对侧皮质区迁徙,两侧同时移植的细胞沿胼胝体迁徙,且双侧的皮质均可见移植细胞。梗死灶侧明显多于对侧皮质。结论:植入体内的嗅鞘细胞能长期存活,同时可以看到这些细胞并非局限于注射点,可沿胼胝体分别向梗死灶和梗死对侧的皮层区迁徙,并迁移至对侧,促进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双侧移植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讨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损伤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29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脑出血组15例,脑梗死组14例,病变部位为内囊基底核区,且累及皮质脊髓束,发病后30—60d采用1.5T核磁共振仪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依次从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区、初级皮质运动区4个层面,测量病变同侧皮质脊髓束和病变对侧相应脑组织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计算得出FA比值(r FA)及FA不对称性(FAasy),同时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The 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对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结果:病灶侧4个层面CST的FA值均较对侧相应脑组织降低。脑出血组: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区3个层面的FA值、r FA和FAasy均与FMA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且放射冠层面有显著相关性;而初级皮质运动区层面的FA值、r FA和FAasy与FMA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脑梗死组: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区、初级皮质运动区4个层面的FA值、r FA和FAasy均与FMA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且放射冠层面有显著相关性。结论:DTI可用于评估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损伤及运动功能障碍,以放射冠层面皮质脊髓束的DTI参数最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芪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时间效应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学认为气虚血淤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因病机 ,益气活血治疗脑梗死有良好效果。益气中药黄芪对脑梗死的保护作用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临床上已大量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脑卒中。现重点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脑梗死疗效的时间效应 ,旨在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黄芪丹参组脑梗死患者 97例 ,男 67例 ,女 3 0例 ,年龄 ( 63± 8) ( 4 4~ 77)岁 ,病程 2小时至 2年 ,其中大脑皮层梗死 14例、放射冠区梗死 2 1例 ,基底节区梗死 4 6例、脑干梗死 10例 ,小脑梗死 6例 ,来自我院 1999年 3月至 2 0 0 0年10月的住院患者 ,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尿激酶对不同梗死部位、范围、合并症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患者给予国产尿激酶100~150万u静脉滴入。依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随诊3个月。结果3h以内溶栓3个月后临床完全恢复或基本完全恢复的比例占81.5%,3~6h溶栓恢复比例占51%。并发颅内出血3.85%。结论溶栓治疗疗效是肯定的,其中3h以内溶栓效果明显优于3—6h。单纯基底节或放射冠区、椎-基底动脉部位的溶栓效果较好,心源性栓塞或并发糖尿病患者溶栓治疗效果差,无效或死亡的病例中,均为大面积脑梗死。  相似文献   

16.
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神经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时空动态演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神经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时间、空间分布的动态演变及二时空、时效关系的比较。方法:采用光化学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梗死的模型,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与TUNEL技术观察局灶性脑梗死3~48h,3~6d后神经细胞凋亡与坏死情况。结果:坏死细胞主要集中于梗死区,凋亡细胞分布于半暗带区,二均呈半球状向四周放射性扩展;光照后3h梗死中心有大量坏死细胞出现,而凋亡细胞于梗死后6h才出现,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二均有明显的增加,坏死细胞于梗死后24h达高峰,凋亡的神经细胞在3d达高峰。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后坏死细胞主要位于梗死区,凋亡细胞主要分布于半暗带区,并均呈半球状向四周放射性扩展。细胞凋亡的出现较晚,可能使抗凋亡成为治疗脑梗死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经颈内动脉内注入真丝线段建立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姚国杰  马廉亭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397-397,417
目的:模仿脑梗死的自然形成过程,尝试建立一种改良的大鼠脑梗死模型。方法:经颈内动脉内注入真丝线段,处理前后脑血管造影证实模型的建立。术后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6只大鼠脑梗死模型建立成功。其中12只为大脑中动脉梗死。结果:16只大鼠脑梗死模型建立成功。其中12只为大脑中动脉梗死,4只合并大脑前动脉梗死.结论:经颈内动脉内注入真丝线段可建立大鼠局部脑梗死模型,并可即刻经脑血管造影证实。  相似文献   

18.
应用MRI测量多发性脑梗死(MI)和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两组患各部位梗死灶容积,探讨MID的MRI特征。结果MID组各部位梗死灶容积均大于MI组,基底核区、颞叶、枕叶的梗死对MID的产生起重要作用。提示:梗死灶容积及其累及的部位是MID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合并消化道出血与病灶大小和部位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04—10/2005-04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经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的3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15例消化道潜血试验(+)为有潜血组,d6例潜血试验(-)为无潜血组。应用1.5T超导型设备常规序列获取头颅MRI图像,由2位神经影像学医生对MRI图像进行分析,确定梗死灶的部位;并判断其是否为新发病灶。然后在横断位T2WI图像上用Scion软件测量梗死灶的大小,每个测量值均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加以记录,对梗死灶体积测量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分别相加,得到每个患者的总梗死灶体积。最后应用两组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评估5个临床指标(有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感染和患者预后)及15项测量指标(梗死灶总体积、新发梗死灶总体积、陈旧梗死灶总体积等)与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结果:3l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有潜血组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感染者显著多于无潜血组(P=-0.011)。②有潜血组与无潜血组的梗死灶(无论新发还是陈旧病灶)的总体积、各部位梗死灶体积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 结论:①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是否合并消化道出血与有无冠心病或感染有关。②无论新旧梗死灶,脑梗死合并消化道出血与梗死灶的体积和部位均无关。  相似文献   

20.
多梗死性痴呆患者痴呆程度和CT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罗华  熊先骥 《现代康复》2001,5(5):32-33
目的:探讨多梗死性痴呆(MID)患痴呆程度和CT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对44例MID轻度痴呆、40例中度痴呆,38例重度痴呆患脑梗死体积、部位及脑萎缩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ID患脑梗死体积和痴呆程度关系密切,梗死体积越大,痴呆越重。重度痴呆患脑萎缩较轻度、中度痴呆患更明显。痴呆严重程度与病灶部位无对应关系。结论:脑梗死体积及脑萎缩是影响MID患痴呆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