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文章对非浸润性乳腺癌的诊疗策略及预后等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尼妥珠单抗对人肺癌A549细胞系的放射敏感性影响及机制。方法实验分空白对照组(C组)、照射组(R组)、加药组(D组)、照射加药组(R+D组),利用单击多靶教学模型拟合辐射剂量效应曲线,应用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观察各组细胞存活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各组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率。结果 R组与R+D组平均致死剂量(D0)分别为2.727Gy、2.164Gy,准阈剂量(Dq)分别为1.102Gy、0.301Gy;两组放射增敏比SERD0为1.260、SERDq为3.661,流式细胞仪结果提示R+D组G2/M期细胞比例及细胞凋亡率增加最明显(P<0.05)。结论尼妥珠单抗对A549细胞有放射增敏作用,机制与尼妥珠单抗调控肿瘤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减少肿瘤细胞的亚致死损伤的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次肝癌患者的资料,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肝癌分期、肝功能分级、有否血管侵犯、有无腹水、有无肝癌手术史、有无介入治疗史7项。结果影响肝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因素按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大小依次为肝癌分期、血管侵犯、腹水、Child-Pugh分级,患者年龄、有无介入治疗史、有无肝癌手术史对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无明显影响。结论肝癌分期、血管侵犯、腹水、Child-Pugh分级是导致肝癌患者纤溶亢进的重要影响因素,动态观察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了解病情、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边缘型肝胆管癌螺旋CT双期扫描的表现特点。材料与方法:29例边缘型肝胆管癌患者,分别于注药后30s,65s获得肝动脉及门静脉双期图像,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结果:所有肿块均呈边缘不规则的低或略高密度灶,CT值14~41Hu。增强CT表现:肝动脉相及门静脉相可见菲薄、不连续的环形轻度强化,在双时相间变化不明显,且在低密度肿块内部可见轻度不规则的强化区,绝大部分瘤体可不强化或仅轻度强化。结论:边缘型肝胆管癌的特征性CT表现是:瘤体较大,密度较低,边缘不规则。增强扫描于肝动脉相及门静脉相可见菲薄、不连续的环形轻度强化,在双时相间变化不明显,且在低密度肿块内部可见轻度不规则的强化区。  相似文献   
5.
患者 男, 13岁。腰痛 3个月。查体:腰椎僵直,活动受限,腰 4椎体叩痛 (+ )。   X线检查:腰 4椎体右侧溶骨性破坏,并累及右侧椎弓根,相邻椎间隙正常 (图 1)。   CT检查:腰 4椎体呈轻度膨胀性、溶骨性破坏,以右半椎体为主,并累及右侧椎弓根,病灶边缘清楚,形态不规整,无硬化缘。其内可见大小不等碎骨片,病变向右突破椎体边缘与腰大肌分界欠清,向后突椎体后缘,轻度压迫硬膜囊 (图 2)。   MRI检查:病变在 T1WI呈稍高信号, T2WI呈高信号,图像信号不均匀,椎体后方与后纵韧带间可见长 T1,长 T2信号软组织影,略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GEM与放疗同步/序贯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56例具有明确病理诊断的初治局部晚期不可手术Ⅲa/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KPS≥70分,经过2个周期吉西他滨联合治疗顺铂(GP)方案诱导化疗后,非随机分为两组,序贯组(SCRT):26例,放疗后续2个周期GP方案巩固化疗.同步组(CCRT):30例,放疗同步应用单药吉西他滨(G)化疗,放疗后续2个周期GP方案巩固化疗.其中GP化疗方案:吉西他滨1 000 mg/m2 d1,d8,顺铂25 mg/m2 d1~3,21天为1个周期;同步G方案:吉西他滨600 mg/m2,1次/w,共6周.放疗均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总剂量DT 60~66Gy/30~33f/6~6.5 w.评价疗效、不良反应和长期生存.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8.5个月,序贯组vs 同步组,总有效率:53.85% vs 73.33%(P>0.0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9.18个月vs 11.31个月(P<0.05=,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61.5% vs 80.0%,23.08% vs 46.67%(P>0.05),中位生存期14.6个月vs 19.2个月(P<0.05).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为主.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23.08% vs 33.34%(P>0.05),Ⅲ~Ⅳ度血小板减少23.08% vs 23.34%(P>0.05),≥Ⅲ级放射性食管炎19.23% vs 23.33%,放射性肺炎15.39% vs 26.67%P>0.05.结论:吉西他滨与放疗同步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略优于序贯治疗,不良反应略有增加,但有较好耐受.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螺旋CT对肝外低位梗阻的诊断,建立了动物模型并进行研究。在5条犬的胆总管远端、乏特壶腹部植入塑料异物,形成异物肉芽肿,检测血胆红素指数,定期行螺旋CT扫描,增强扫描,并作病理解剖研究。结果表明,肉芽肿在0.5cm以下,螺旋CT可以显示扩张的胆总管,不能直接显示肿物影;肉芽肿在0.5cm以上,通过低张、低密度造影剂的充盈,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病变。结论:配合低张剂山莨菪碱、低密度造影剂(牛奶)的应用,对0.5cm以上的占位引起的肝外低位梗阻,螺旋CT扫描及增强扫描可以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螺旋CT诊断原发性输尿管癌的价值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影像特点和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螺旋CT影像表现,分析其特点.14例患者中13例行增强扫描,1例为逆行性尿路造影后CT平扫,14例均行MPR/CPR重建,4例同时行MIP重建及VE检查.结果:CT增强轴位扫描及MPR/CPR重建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IP重建能很好地显示肿瘤引起的输尿管管腔不规则狭窄或截断改变;VE检查则能够从管腔内观察肿瘤的形态.结论:螺旋CT容积扫描及三维重建能够多平面、多方位、立体地显示病变,使病变定位、定性诊断更加准确,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胆管横纹肌肉瘤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2岁,巩膜及皮肤黄染1个月,皮肤搔痒2周.体检:巩膜、皮肤黄染及周身可见搔痒抓痕,无其他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ALT203.6 U/L,AST 127.8 U/L,TBLL 110.0 μmol/ml,DBLL 71.5 μmol/ml,ALP 495 U/L,WBC 11.4×109/L.超声检查:胆总管增粗,直径约为3.5cm,其内充满不均匀实性低回声肿物,肿物向肝内生长侵至左右肝管,肝门部层面可见肿物呈串珠状(图1),周围被更低回声的胆汁环绕,门静脉主干及左右分支受压,肝内胆管普遍轻度扩张,胆囊增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移植瘤动物实验探讨奥希替尼联合抗VEGF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为进一步临床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构建EGFR T790M突变的H1975人肺腺癌细胞移植瘤动物模型。实验分组:低剂量奥希替尼组、高剂量奥希替尼组、低剂量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组、高剂量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组。每组各5只小鼠,给药  方法  奥希替尼2.5 mg/kg/d或5 mg/kg/d,采用每天灌胃处理;贝伐珠单抗5 mg/kg,每周2次腹腔注射。接种后和给药期间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给药2周后处死裸鼠,活检整个肿瘤。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HIF-1α、VEGF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EGFR及其下游AKT和ERK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  结果  给药2周后,高剂量奥希替尼单药组较低剂量奥希替尼单药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HIF-1α、VEGF表达率和MVD显著降低(P < 0.05),p-EGFR、p-AKT和p-ERK表达减少(P < 0.05)。低剂量奥希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低剂量奥希替尼单药组(P < 0.05),上述因子均明显降低(P < 0.05)。低剂量奥希替尼联合组与高剂量奥希替尼单药组比较,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p-EGFR、p-AKT、p-ERK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奥希替尼联合组与高剂量奥希替尼单药组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2)。两个联合组之间,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2),上述因子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贝伐珠单抗能够显著增加奥希替尼对伴EGFR T790M突变的肺腺癌移植瘤的杀伤能力。贝伐珠单抗与奥希替尼协同作用是通过降低肿瘤中VEGF表达,改善肿瘤微环境,增强抑制EGFR下游信号通路激活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